事业脑咸鱼在八零——词酒【完结】
时间:2023-03-17 12:27:22

  ――――――
  等史古生将位于上-海的护肤品生产工厂都整合完成,谢挺在大-连那边的建设工作也差不多收尾了。
  接下来的两年,又是磨合阶段。
  跌跌撞撞地走过一段坎坷的路,在无数次摔跤与爬起中收获经验,一次比一次走的稳当,直到能够正常运转。
  陶娇杏也难得地迎来了咸鱼时光。
  板栗粉纯粹就是个插曲,她原先的计划与安排中根本没打算搞这个。
  胖仔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李玉梅特地从沈市跑回来了两趟,建议陶娇杏带着胖仔去沈市上学,说沈市的教育资源多么多么好,师资力量多么多么雄厚,还有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学校里教书的……
  在李玉梅看来,老师如果是大学生的糊,教出来的学生的成绩肯定差不到哪里去,考上大学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可陶娇杏不这么认为。
  算算胖仔的年龄,等他上大学的时候,大学生红利差不多就要过去了,等待胖仔的将是第一轮学历贬值。
  而且陶娇杏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她觉得在上大学前,成绩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只要够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就行。
  在胖仔上大学前,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找到他自己的兴趣所在,家庭鼎力支持他在兴趣方面深挖。
  有家庭支撑,有兴趣引导,就如同是在胖仔身后装了两个马达,这样跑起来才更快。
  当所有人都指望着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时候,那读书这条路就会变得格外拥挤、格外难走。
  随大流是最保险的做法,却也是收益最低的做法。
  对于普通人家来说,随大流去读书,这可能是唯一的一条改变命运的路,可陶娇杏觉得胖仔不需要改变命运了,他的命挺好的,已经算是赢在了起跑线上的那群人。
  只要她和谢挺的人身安全与生意买卖都不出意外,那胖仔长大后就会变成其他人口中的‘二代’。
  而她作为母亲,对社会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不要把胖仔培养成社会的祸害,不要让老百姓一说起‘二代’来,就恨得咬牙切齿。
  咸鱼下来的陶娇杏借着自家生意的便利,托人四处去搜罗书籍报刊。
  有人善于钻营,听说陶娇杏喜欢看书,都直接堵到出版社去拉货了,各式各样的书都买上一本,亲自开车给陶娇杏送来。
  陶娇杏为了表示感谢,自然会在供货上多照应一二。
  这些事情一传开来,钻营的人越发多了,远在上-海的史古生灵机一动,拜托自家海外销售事业部的员工满世界的搜集世界名著以及那些世界名校的教材、专著。
  漂洋过来运来的书籍抵达上-海港后,史古生把手里的活儿给宋红琴一甩,亲自带人把书送到了陶娇杏家里。
  陶娇杏作为回报,只能答应扶持史古生特别看重但略显冷门的几个品牌支线一把,给独家提供一些新颖的原料。
  史古生也是个人才,原本陶娇杏觉得护肤品能做到‘娇杏’的份上,要体验感有顶级体验感,要功效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基本上就摸到头了,她甚至一度觉得‘娇杏’不需要再发展了,估计在她合眼之前,市面上不会出现将‘娇杏’拱下神坛的产品。
  然而史古生另辟蹊径,把从迦楼与嘉华收购来的护肤品产品线剪切缝补了一下,有些产品线主打油皮的护理,有些产品线主打干皮的护理,还有些产品线主打的是天然植物成分的利用……明明是很容易就做到最好的产品,愣是被他从多个角度挖掘出了不少的市场。
  他给陶娇杏打过电话,就是希望陶娇杏能像当初用人参提取物扶持‘美仕’一样,将冬虫夏草、铁皮石斛、藏红花、灵芝等名贵中药材都利用上,搞一些专门用来呵护皮肤的护肤油出来。
  陶娇杏原先咸鱼上头,懒得折腾,这会儿史古生都替她把海外的书籍收集回来还送货上门了,实在不好意思再当面拒绝史古生了,只能动了动。
  把市面上能买到的各种中药材都采购了一批回来,还将琥牢山上能挖掘到的植物也都各自采集了不少,借着去大-连看谢挺的机会,开车载着陶母和胖仔,陶母怀里抱着月牙儿,去了大-连一趟,把海里的许多水生植物也采集了个遍。
  研究区里的进度条堆叠成一面绿色的旗帜了都,而且还不止一层。
  每跑完一道进度条,陶娇杏都会感慨一句造物主的鬼斧神工、钟灵毓秀,以及研究区的科技实力。
  在海里平平无奇的绿藻,居然被研究区挖掘出了独特的发酵功效,摇身一变就成为了能从多个维度抗老的顶级成分。
  陶娇杏用惯了各种好东西,在看到那绿藻提取物的介绍后,都十分心动。
  她把研究区生产的绿藻提取物放到交易区里试了一下,一克价格远远超过黄金!
  还有一味中医常用来散风解痈的中药,研究区居然从体面提取到了强效抗癌成分,只要浓度和纯度达到研究区给出的标准,这种强效抗癌成分就成为了癌细胞的杀手,只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癌症都能完全治愈。
  这味中药的厉害之处可不止强效抗癌成分。
  在提取完强效抗癌成分之后,利用独特的发酵技术将余下的药材发酵处理,得到的成分能够校准皮肤的生物钟,等自然光线中的紫外线减少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成分就会将皮肤的生物钟校准到休息模式,届时哪怕人还在熬夜,皮肤却已经进入到了睡眠修复状态……熬夜的人再也不用担心垮脸和熬夜丑了!
  其它中药的效果更是另陶娇杏大开眼界。
  她翻出那本名叫《神农本草经》的古籍来,一一对照着古籍中的介绍,在书中文字的旁侧写下新的注解。
  家里堆积的书太多了,谢挺又定制了十多个书架都摆不下,多数书都是成摞地放进仓库里。
  陶娇杏看着那些蒙尘的书有些心疼,就亲自设计了一座占地四亩的图书馆,找村里买下宅基地后,请沈市第三建设队的人来建设起了独属于她的私人藏书馆。
  并非所有的书都是好书,质量良莠不齐是常态。
  有些书看着很厚,陶娇杏都懒得翻开,直接收到研究区里,经过小庙和作坊的精简处理后,这本书居然只浓缩成了两页纸。
  可想而知,这书里的内容到底有多么差劲,如果不是废话连篇,那绝对是错误累牍。
  像这样的书籍都没资格进陶娇杏的私人藏书馆,陶娇杏看完之后撕下封面留着,余下的内容就丢到炉子里烧了。
  这些封面不是留着纪念用的,而是陶娇杏打算攒一攒,等凑够一百本书后,回头整理成一篇《最不推荐的书单》,投稿给百姓日报的。
  她想为那些与她一样爱好看书的人点亮一盏灯,这种又烂又没水平的书不值得浪费爱书人的钱和时间。
  作者有话说:
  还会有一更的……抱歉,今天更新得又晚又少,我最近的节奏有些凌乱,急需要重建自己内心的秩序,希望明天会变好,
 
 
第83章 过度捕捞?
  别人看书需要苦哈哈地从头看到尾, 陶娇杏不需要,她是直接把手头攒的同类型的书放到一起,收进研究区里, 等小庙和作坊去芜存菁、删繁化简之后, 直接把知识灌到脑子里的。
  近百本书里蕴含的知识, 想要完全消化,也就是睡一觉的时间, 而且在一个领域里看得书越多, 其它书里浓缩出来的知识就越少,而且消化吸收起来也会变简单, 很多时候喝杯水泡杯茶的工夫, 就琢磨明白书里的意思了。
  很多人听了许多大道理,依旧过不好一生, 原因无外乎没有经历去印证道理。
  陶娇杏的脑子被强行灌注了这么多道理之后,再回头去看那些书,已经能够辩证地去看待书中的内容了, 是对是错,心里也有了一杆秤。
  一直都咸鱼着的她拿起了笔杆子, 陆陆续续给《百姓日报》投了不少稿件。
  陶娇杏觉得自个儿就是个写实用文的, 没什么风花雪月的气息,没学那些作家一样起各种奇奇怪怪的笔名来附庸风雅,而是大大方方地用上了自己的本名, 还在个人介绍那一栏写下了自己的真实情况――东北牧场创始人。
  说‘陶娇杏’这个名字可能没几个人知道, 一说‘东北牧场’, 不知道的人凤毛麟角。
  有不少人在没看到陶娇杏的自我介绍那几行小字时, 嘴上还说着, “这都谁啊, 这年头咋什么阿猫阿狗都出来推荐书了,真当自己是大学者?”
  在看完自我介绍后,连带着那张报纸的分量都沉重了许多。
  ‘东北牧场’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民营企业,其创始人自然是国内顶尖的民营企业家,这样厉害的人物写出来的书,能不值得看吗?
  还有些人天生反骨,陶娇杏越说不推荐,这些人就越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书才能让陶娇杏登报评论说不值得。
  买回来一看,就仿佛是金装的盘子里盛了一坨屎,看完之后得膈应好几天。
  等过了那阵膈应的劲儿,忍不住拍手夸赞陶娇杏说的真好,并将陶娇杏列在《最不推荐书单》上的书全部拉进自己的黑名单。
  而那些被陶娇杏推荐的书,销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蹿升了起来。尤其是那些讲经济、讲金融、讲生意的书,更是被许多人奉为‘东北牧场成功的秘诀’,有不少人试图从那些书里找出有用的只言片语。
  陶娇杏一开始是有些不大喜欢看国外的书籍的,因为她只能看得懂法语,而收集回来的书里最多的是英语、还有一些日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韩语、丹麦语……看到这些书,陶娇杏才知道自家海外事业部的生意做的有多么广。
  等收集回来的中文书籍看完之后,陶娇杏才去咬牙死磕那些外语书籍。
  再走一遍早些年学法语时的路,靠着可植入智能听力芯片从头开始学,慢慢打基础。
  等她将英语学到不影响阅读和口语的水平后,便将所有收集到手的英文书籍都归拢起来,分门别类地开始消化。
  在《人民日报》上停更有段时间的《书单》系列终于复更,为了像读者们展示那些书的真实魅力与优点,陶娇杏还会在每本书的介绍语里简明扼要地提上几句书中内容的价值。
  ――――――
  风平浪静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九二年。
  东北牧场大-连分厂那边生产的主要是海鲜干货这些,用的都是抽真空保鲜包装。为了让内地的消费者们不走弯路就品尝到海鲜的美味,陶娇杏在设计包装袋的时候,就设计了一种贴纸,贴纸上写着几种简单易学还美味的烹饪方法,直接贴在了真空包装袋上。
  贴纸上的内容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试错门槛,让内地那些很少吃鱼虾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些东西该怎么吃,不至于买回家后像是猫吃刺猬一样无从下嘴。
  大-连分厂的生意一点点向内地扩张,等到九二年时,已经扩张到了内地绝大多数城市,大-连周边的渔获都无法满足大-连分厂的需求,好在周边县市的渔民都知道东北牧场大-连分厂这边一直都收渔获,给的价钱也公道,还不会无缘无故地克扣钱,宁愿跑远一点也会到东北牧场大-连分厂来售卖渔获。
  跑最远路的是从威海和烟台过去的,开着船一边走一边捞,到了大-连分厂之后,把这单程的渔获全部售卖,回程时捕捞的渔获才会卖到当地的市场上,一来一回,收入明显增加了不少。
  还有从秦皇岛来的、葫芦岛来的渔民、渔船、捕鱼队。
  正是这么多零零散散的散户都来销售渔获,东北牧场大-连分厂的机器才能火力全开,各种各样的海鲜干货才能大范围地出现在了国人的餐桌上。
  而沿海一带的老百姓的生活自然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高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大-连市的发展仿佛按下了快进键,一路突飞猛进,到九零年左右的时候,城市收入就没比沈市低多少,二一年更是直接实现了历史性的反超。
  谢挺的一趟回家,把陶娇杏从咸鱼享乐生活中拽回了现实。
  谢挺满脸忧色地同陶娇杏说,“不知道为啥,海里的渔获收成越来越少了,收购科的收购数量已经连续下滑了三个月,生产线的生产压力都减轻了不少,要是收购数量再下滑下去,怕是我们就得关停一些生产线了。”
  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谢挺都在肉疼。
  每条火力全开的生产线都是聚宝盆啊!
  陶娇杏眉头拧起,“这没有为啥,要么是气候变化了,要么是鱼学精了,要么就是过度捕捞了,反正不是啥好事。”
  她记得自个儿之前筹建大-连分厂的时候,想过一个绝妙的主意来着,就是专门为了解决渔获不稳定问题的,是啥来着?当初让谢挺去全权负责大-连分厂的时候,她好像把这事儿给忘了,一忘就是好多年。
  陶娇杏一脸恍惚地想了好久,突然猛地一拍脑门,想到了!
  她打算搞海洋养殖来着!
  汪洋大海中的生物确实多,可海洋面积也大,生物密度并不算高。
  完全可以利用近海养殖的优势,设置一些海中的巨大箱笼,像是农家在猪圈羊圈里养猪养羊,在笼子里养鸡鸭鹅一样,在海里养鱼啊!
  而且她还没对那些海鱼进行品种培养。
  利用研究区把这些海鱼定向进化一下,进化成繁殖能力更强、口感味道更好、营养价值更高的鱼种,有很大的可能能把眼下的燃眉之急解掉。
  可是去海边搞这些,大概率得去待很久,一时半会儿回不来……陶娇杏咬咬牙,同自个儿的大别墅和私人藏书馆道了个别,又把厂子里的事情都一一交待清楚,做到责任到人,并且要求厂子里的人定期去往大-连分厂打电话,同她汇报厂子里的生产情况,就如同当初在乡下远程遥控管理沈市一样,这才放心一些。
  她估计这次去大-连,少说也得走个半年,说不定一走两三年也有可能。
  胖仔和月牙儿自然是要带走的,陶母担心谢挺和陶娇杏都忙起工作来的时候忽略了对胖仔和月牙儿的照料,咬咬牙,打算告别家里的老头子,跟着陶娇杏去大-连,继续帮衬着给陶娇杏带娃。
  陶娇杏犹豫都没带犹豫的,直接拍板决定把陶父也拽上。
  陶父一听陶娇杏说要带他也去大-连,心里微微心动了一下,嘴上却是直接拒绝了,“让你-妈跟着去就行了,我去干啥?哪有老丈人住在女婿家里的?”
  陶娇杏横眉一挑,“你咋就成住在女婿家里了?我给你和我妈都设计了房子,去了那边住,也是住你们的房子。你不是爱钓鱼吗?就琥牢河里那几种鱼,你一钓都能钓一天,去了大-连,住在海边,想钓鱼的话,天天都能钓,海里的鱼品种多多啊!”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