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他平日里沉默,其实一直在暗暗观察。
他的老师一心学问,不通世事,但他作为卢国公子,其实已经发觉纪国上下对纪凌的态度。
甚至连纪伯都很听纪凌的话。
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这会纪凌说招生有些改动,必然也是纪伯同意。
那他想改什么?
“以往官学招生,卿士子弟皆可入内。”
“但纪国想改一改,所有学子,必须考核通过,才能入内。”
“纪国上下子民,上到公子,下到平民,皆可参加考核。”
“考入官学两年并通过结业考试,则由国君授权,入宫室做官。”
这句话并不算很长。
但每个字都值得琢磨。
以前进官学看的是身份。
现在进官学看本事。
只要本事好,谁都能考,考中好好学习能当官。
仪先生还有些茫然。
卿士子弟身份天然高人一等,这是世人皆知的事。
现在要把他们拉下来,跟平民一起考试?
考好了,谁都能当官?
仪先生并不是觉得这个不好,只是对比世俗其他国家来说有些怪异。
但这是纪国,纪国怪异,倒也正常?
公子卢同样在思考。
他也想不明白纪凌这么做的目的。
其实后世人一看,就知道这么做的目的。
打破阶级垄断,开通上升渠道。
以前的官职只在贵族中流转。
卿士阶级一成不变,那权力就在一部分人手中。
现在把广大平民纳入其中,给他们同样的机会,让他们也有当卿士的途径。
这无疑会给人巨大信心。
就像之前说的,被称为野人部落,也不一定是智力比中原王朝的人差。
只是文化跟发展没跟上而已。
平民跟卿士之间,同样没有智力差距。
甚至因为平民人多,出天才的机会更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纪凌能用野人部落的人,为什么不能用平民?
而这个新开的官学,就是给平民的一条路。
更是给纪国新生的机会。
之前纪国扒拉来扒拉去,找不到一个可以当司农的卿士。
还是把游学被扣的堂哥给弄回来,这才有人管着。
如果纪国广招人才,那这种窘境将不会发生。
源源不断的人才,才是纪国强大昌盛的根本。
等公子卢猛然抬头的时候,纪凌笑着看他,明显看出他的想法。
公子卢犹豫片刻,开口道:“但凭公子凌吩咐。”
身为四公子之一,公子卢自然有自己的傲气。
这会向一个比他年纪小的人行礼,竟一点也不觉得憋屈。
弟子都这么说了,仪先生更没意见,对他来说教谁都是教,而且考试才能进来?不分身份地位?
好像还挺有意思的。
两位夫子都同意了,那没什么好说的。
马上张贴告示!
纪国官学要招生了!
作者有话说:
第36章
“官学招生, 不限出身,只看考试成绩?”
消息随着骑兵信使飞遍纪国新旧十个城池,连新旧城之间起的最新城池也不例外。
就连被拉来修城的昌国平民都听到这个消息。
等再听到什么:“入官学两年后, 再次通过考核, 可以当官!”
“还有机会被封为卿士。”
以前想当官员, 想当卿士,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自己父亲或者母亲家族是卿士。
现在告诉他们,多了一种方法!
只要考过就行!
到说到这,很多平民问道:“可我们不会写字啊。”
读书是贵族才有的权利, 他们什么都不会,肯定考不过。
这要求跟他们似乎没有关系。
送信的信使们道:“不会可以学。”
“如今纸张书本那样便宜,大家可以学。”
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跟现在。
以前不会没关系,现在学, 完全来得及。
信使又道:“或者有什么特殊本事,同样可以去官学考试。”
“什么特殊本事?”
信使们按照公子凌的吩咐道:“种田厉害, 会修水利, 会养蚕种桑。”
“又或者跑得快, 唱歌好听, 声音洪亮, 气力大, 朋友多, 能说会道耳聪目明都行!”
啊?
这也行?
别的不说了,跑的快速,这都行?
因为战败被拉来修城池的昌国平民万分羡慕。
谁还没点特长啊。
怎么纪国人就有这种机会。
果然, 消息一出, 纪国上下六十万平民里已经有人动心了。
反正都城又不远, 去看看怎么了。
纪凌自然是故意为之,如果是在后世的朝代,只要多修建学堂就行,不用多说周围百姓就会主动送孩子去学习。
但现在不同。
现在的平民们并不知道读书的用处,因为根本没地方给他们展示读书好处。
只有让他们认识到,在纪国读书的出路,才会自下而上努力。
而纪国学堂直通朝堂,这种诱惑实在太大。
毕竟谁不知道当卿士的好处?
纪凌把这次考核直接分了文试跟武试。
现在的文试可能只有贵族参加,因为只有他们识字,但过两年的情况,肯定不同。
武试更不用说,只要力气大,有特长,基本都能被选进来,几乎是专门给不识字却有想法的人设立。
纪凌看着络绎不绝来报名的纪国人,便知道这才是纪国的未来。
这种崭新的招生模式让纪国上下都在讨论。
平民们自然高兴,而贵族子弟却紧皱眉头。
在知道公子凌用纪纸的好处换来名士仪先生跟公子卢讲学的时候,卿士子弟无一不在感激。
纪凌跟班杜或同样激动。
那可是名士!
纪国这种小国,什么时候有名士出现了。
还专门留下来讲学。
可等官学建好之后才知道,他们不仅要先考试,还要跟平民一起入学。
即使在等级没那么森严的纪国,也显得大逆不道。
纪凌看了看杜或,开口道:“你跟他们一样,也觉得我这样做不对吗?”
杜或下意识摇头:“您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纪凌确实有,但这种做法势必会得罪一批人。
如果换个身份,或许他还会婉转点。
但他是谁?
是纪国小公子,父亲是国君,哥哥是储君。
这种得罪人的事,难道让父亲跟哥哥做?
还是让本就是卿士身份的杜上卿他们来?
数来数去,还是他最合适。
只有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才能让纪国走得更长久。
单靠裙带关系跟卿士世代相传,那肯定不行。
在没有生命安全的威胁下,能快速促成此事,他便不会婉转。
别看纪国现在看似平安,其实实力还是不如其他国家。
只有快速选拔人才,才能让纪国实力更强。
他爹他哥不好做的事,他来做!
难道父亲跟哥哥还会罚他?
明明只会心疼他!
纪凌想的没错,纪伯跟纪胜听到外面卿士贵族的流言蜚语,第一反应是:“敢欺负我儿子?”
“敢欺负我弟弟?”
连萱夫人都用造纸厂来拿捏了乱说话的卿士们。
家人的态度,让纪凌一手创办的官学更加稳固。
这个天下人都觉得怪异的官学,终于在周朝六百二十三年二月正式开始考核。
此次报名的贵族共有三百二十人,平民四千九百人。
前者大部分考文试,后者基本都是武试跟特长。
所以眼前的一幕,就显得文试的人安安静静,后者乱糟糟的。
只听一个贵族嗤笑道:“种田的也想进官学,真是好笑。”
“就是,看他们穿的破破烂烂,还考试。这是我们贵族才能有的权利!”
另一边的平民听说此话,自然不服气,可长久以来贵族的高高在上又让他们不敢反驳。
直到公子凌出现。
纪凌目不斜视,从两者中慢慢往前走。
一时间,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这个少年,他今年不过十三岁,虽说身量比一般同龄人要高,但那也是跟同龄人比。
在场从十六到五十岁的都有,看他自然是个看孩子一般。
只是公子凌似乎继承国君跟萱夫人所有相貌优点,既有国君的棱角分明,还有萱夫人漂亮的五官。
这样的公子凌让在场不少人微微低头。
方才一口一个贵族的卿士后人忽然觉得自惭形秽。
跟公子凌比,他们与那些平民应该差不多吧?
纪凌走到最前方的高台上,开口道:“进了官学,便没有贵族跟平民之分,只有官学子弟这一个称呼。”
“以后再让我听到以身份压人的,那就全家都成为被贬之人一样的身份。”
嘲讽人家是平民?
那就举家一起当平民!
换了纪国其他人说这种话,卿士们还会反对,甚至会激烈反对。
可这是纪凌。
他有疼爱的国君父亲,君夫人母亲,还有弟控哥哥。
更有一手的种田本事,炼铁本事,甚至连马具都是人家造的。
所以他说什么,众人只有听的份。
他说会把人贬为平民,那就一定能做到。
别说这些只是卿士后人了,便是卿士本人站在这,同样照贬不误。
纪凌说完,又看向平民方向,认真道:“来了学堂,便跟他们是一样是身份,不用看着他们的脸色。”
这四千九百平民愣愣地听着这句话。
真的不用管贵族?
他们只是最普通的平民啊。
公子凌没有再说,只是请出本次主考官仪先生,文试考官公子卢,武试考官公子胜。
公子胜也在?!
这下众人更知道本次考核的重要。
一边是天下四公子之一,一边是本国储君。
主考官更是天下皆知的名士。
不过这种阵容,只有他们小公子纪凌能请到吧。
在场许多平民甚至是头一次看到本国储君,激动的心情难以表达。
可心底涌出同一种想法。
考核一定要通过!
一定要留下来。
只有真正留下来,才能跟那些贵族子弟平起平坐,才能接触到纪国的储君。
能在官学开设第一年就赶过来的平民,哪个不是有些胆量。
方才公子凌给的优待,以及给的承诺,更加激起众人留下的心。
就算今日留不下来,回家了也要读书识字,大不了明年再来。
留下才能跟这些傲慢的贵族一起学习,才能有朝一日成为卿士,再也不受人嘲讽。
纪凌自然知道他激起大家的野心。
想到在这里更进一步,想要成为蛮荒开篇人,没有野心肯定不行。
身边的公子卢更加意识到眼前这个纪国小公子的能力。
若说之前对什么天下四公子的称号有些隐隐得意,但现在完全没有这样的想法。
纪凌的本事都没当什么什么四公子,他又算的了什么。
考核正式开始。
文试那边发下考题,都是公子卢精挑细选的题目,纪凌又加了两道类似策论的题目,就是议论当前纪国出现的问题,让考生们献策,以此来观察考生们的能力。
武试这边则热闹很多,按照大家的特长分类,跑得快的比跑步,看看是不是真的异于常人,唱歌的唱歌,嗓门大的试一试。
说是武试,其实更像杂试,麻烦是麻烦了,但这里的人明显更有潜力。
主考官的纪胜没有丝毫不耐烦,被弟弟喊来当考官,那不就是弟弟一句话的事。
而且经过父亲提点,纪胜知道弟弟是在为他选人才,这种情况下,纪胜对弟弟的喜爱还用得着说?
但同样的,纪凌写的两道策论题目,也会问到他们。
虽然大家不会写字,但会说啊,他们说自己的想法,旁边有人如实记录下来。
谁说没有读书识字的人就不聪明了,他们依旧有自己的思考跟想法。
特别是几个能说会道,思维敏捷的人,明显能另辟蹊径。
他们本就聪明,若在学堂再学两年文化知识,一定会脱颖而出。
不过武试这边的热闹,还是让都城内外议论纷纷。
什么武试,这是比本事呢,还是演杂耍啊?
只是这东西由小公子纪凌一手创办,谁也不好说什么。
以前小公子做的事都很靠谱,唯独创办官学好像很奇怪?
可身在其中的主考官仪先生,却明显感觉到平民组的潜力,在他们当中听到不少新颖的想法。
甚至比文试那些人更有想法,只是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所以显得没有章法,但在仪先生看来,确实是好苗子。
特别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吉新,他年纪不算大,头发跟胡子已经花白,说是打仗的时候逃难,逃难的时候没有饭吃,最后几经流转,在纪国种田。
但他去的地方多,见的人也多,对纪凌所写的问题答得很好。
特别是纪凌其中一题,问的是纪国该与四边哪国交好的时候,很多人对这道题很茫然,只有吉新回答:“郑国。”
问其原因,那吉新答:“郑国弱小。”
这话连仪先生跟公子卢都微微抬头。
郑国弱小?
可上次和平盟约的盟主都是郑伯啊。
纪凌却笑着看他,又问:“为何?”
吉新再答:“郑国在中间。”
说完又顿了片刻:“他们先打的仗。”
是了。
郑国在中间,没有往四面发展的空间。
纪国尚且往南在走,其他各国也差不多,都在往四边扩张,无非速度快慢的问题。
但郑国不行,他在中间。
这也是郑锡一定要挑起跟纪国战争的原因。
而且作为和平盟约的盟主,率先挑起战争,这才是真正的名声全无。
那又回到最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