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林萧阻拦自己,自己肯定要跟刘新阳去的,那么这一次受损失的就是自己。
韩昭知道自己的性格,如果他和刘新阳一起去必然会保护刘新阳。
以前自己倒是无所谓,现在林萧几个在跟前,想起之前她说政策收紧不让他出远门的事儿,他就不想吓着她,更不想让她担心。
刘新阳又跟韩昭说有一批进口过来的货物,想拉韩昭入伙儿。
说是进口货物,其实都是走私过来的,大部分都是洋垃圾少部分廉价新品,进来以后就卖高价。
这种东西如果没关系可绝对搞不到,当然这种东西也在严打投机倒把之列,罪名还不小。
要是以前韩昭不拒绝,现在他不想入伙儿。
这些天林萧兴冲冲地拉着他学英语,兴致很高,说要是学好英语搞翻译赚钱并不少,而且没有危险。
平日里闲谈的时候,他能听得出来林萧不希望他去搞有危险性的投机倒把,生怕他出事儿。
韩昭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那一瞬间的心动是抑制不住的,他不想让她失望,不想让她眼里的光芒黯淡下去。
“刘哥,现在拖家带口的不方便,这种有危险的生意咱们还是尽量少碰吧。”
刘新阳跟看外星人一样看着他,有点不认识韩昭了,这是那个敢说敢做,胆大妄为的韩昭吗?
怎么娶个媳妇儿就把他的锐气给磨没了?
他忍不住有些阴阳怪气,“啧啧,看来真是娶了个七仙女儿啊。”
韩昭听出他的讽刺也没计较,也不想再继续尬聊就主动告辞。
他觉得刘新阳的心太野了,有厂子的门路,城乡倒腾倒腾也能赚大钱,不是非要搞洋垃圾。
当然搞洋垃圾能赚更多钱。
韩昭离开刘新阳宿舍以后去了一趟济阳大学,要找老先生多聊聊,再拿点英语册子和其他的小说回来和林萧一起看。
他发现她特别喜欢看书。
*
林萧到了街道,先去找街道主任报到。
钟主任去区委开会了,赵副主任在家主持工作。
赵副主任是个四十左右的女同志,留着标准的女干部头,戴着黑发箍,看起来比李副主任严肃很多。
赵培英打量着过来报到的小姑娘,嗯,长得很水灵,那双乌溜溜的大眼清澈明亮,目光坚定专注并没有四下乱飞,脸上的笑容也温和得体不见局促紧张。真漂亮,所以讨领导喜欢,怪不得钟主任会推荐呢。
林萧是宋母推荐的,但是宋母并没有直接公开推荐,而是跟这边钟主任说的。
钟主任和宋母交情不错自然要重视她的意见,既然宋母说这姑娘优秀那肯定差不了,他就直接在街道会议上提出来加这么一个临时工。
临时工不是固定岗位,不需要跟上级申请。
赵培英和林萧聊了几句,想试探她和钟主任什么关系。
林萧不认识钟主任,自然照实说。
赵培英没试探出来,却也没真觉得小姑娘和主任没关系,就算没关系肯定也是走了钟主任的路子。
临时工的待遇有定例,一个月17块钱,口粮提到一个月三十斤,其他供应也按照有工作的成年人算,肉从三两涨到半斤,油也是,其他也有浮动。
这些都是城市户口应有的供应,只不过有工作就能涨一些。
至于单位其他的福利,到时候就得看领导意思给不给。
临时工是没宿舍、分房这些福利的。
说清楚待遇,赵培英就让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同事负责带她熟悉一下。
女同事叫朱晓艺,略龅牙,还有点四环素牙,却生了一双笑眼,笑起来很亲切。
朱晓艺领着林萧在街道这边转一转,告诉她都有什么部门,各负责什么工作。她笑道:“其实和你关系都不大,钟主任说你负责和区妇联对接工作以及跟居委会联系。”
居委会、街道跟乡下大队公社一样也有妇女主任,都隶属于区妇联。
妇女主任一般都是居委和街道的女性副主任兼职,日常大家也并不注重妇女工作,觉得处理好日常事务就行,没有什么需要单独做的妇女工作。
顶多开开会,走走形式,要么就象征性地去孤寡老太太家慰问一下,而这些本身基层组织也在做,街道班子慰问孤寡老人难道会不慰问孤寡老太太?还得单独慰问一次?那不是多此一举么?至于其他的,他们也觉得都在居委会和街道的日常工作里,所以妇女工作没有什么需要特殊对待的。
不过现在首都等大城市已经陆续开展优生优育工作,所以妇联的任务就重起来,但是首都那边已经成立专门的计生办,妇联只是一个辅助单位。
林萧听朱晓艺的意思,自己应该挺轻松的,顶多就是写写文件什么的。
这份工作在林萧看来就是过渡一下,拿工资会更踏实,干到恢复高考,如果没有意外的话。
转眼中午,街道有食堂,林萧的口粮都领到家里去,就不在单位吃饭。
朱晓艺却一把拉住她,“第一天别回去了,咱俩一起吃,我有多的粮票。”
林萧口袋里倒是也有粮票,不过很多单位都会印刷自己食堂专门的饭票,不用通用粮票,也是为了避免有外人浑水摸鱼过来蹭饭。
有些单位食堂伙食特别好,福利也好,□□票能给三两的大馒头,有些就是不掺玉米面全是白面馒头,其他人也会拿粮票去蹭吃蹭喝,后来各单位就自己印刷饭票了。
街道食堂的伙食不错,二两馒头很大个儿,应该是多给的,林萧感觉自己吃不完。
这时候的二两馒头不是做好了称二两,按照规定应该是二两面,再加上水起码得三两半馒头,手里这个感觉有半斤了。
白菜土豆炖粉条,有点肉渣儿,还有一个腌咸菜。
味道马马虎虎,但是林萧吃得津津有味儿,这可是白面大馒头!
自己去粮站领口粮还得一多半粗粮呢,这有单位就是好!
这就是工作的福利啊!
吃到一半儿的时候两人聊得还不错,朱晓艺笑着试探林萧,“林萧,你和钟主任是亲戚?”
林萧故作不知:“不是啊,为什么这么问?”
朱晓艺:“不是亲戚,那你工作咋安排的啊?”
这年头大家都知道但凡一个工作岗位,哪怕只是一个临时工,要想得到要么有钱要么有关系。
工作都是能继承的,父母退休子女顶上,甚至可以偷偷运作卖给别人,谁都把自己那个岗位看成自家私有的,有安排工作权力的领导难道不这样?
他们怎么可能白白把一个工作给别人,要么是自己亲戚,要么是拿到相应的好处。
哪怕那些表面考试招工进来的,也是拿了好处才行,否则凭啥就招这个人?考试能过的人多的是呢。
林萧说和钟主任不认识,也没钱活动关系,朱晓艺是不信的。
她自己的工作是老爸退休她顶的,大哥的工作是老妈提前退休顶的。
现在一个临时工的岗位要想买也得三五百呢,正式职工六百起步,有些抢手的工作起码一千,甚至两三千都有。
林萧说没花钱,朱晓艺真不信。
林萧看她一脸不信的样子也没再解释,环境如此,人家不信也正常,解释也没用的。
下午赵培英就给林萧安排工作,让她把新华街道的孤寡老太太单独列出来,街道有孤寡老人的记录,直接抄出来就行。另外她让林萧把本街道的新婚育龄妇女统计一下,这牵扯到计划生育的事情。
林萧:“……”
这怎么也得有大几千甚至上万妇女吧?
她想问问赵主任要怎么开始,赵培英却一副你看着办的样子。
林萧就不再问赵培英,而是去找朱晓艺问街道常住人口的名册。
朱晓艺:“咱们国家64年进行过一次人口普查,不过后来下乡插队的不少,又有回来的,这人口就挺乱套的。”
她给林萧指了放街道人口登记表的柜子。
林萧想了想去找街道给人开登记结婚介绍信的记录册。
结婚都得单位开介绍信,户口在街道的就要街道开,结婚以后还得合并户口落户之类的,都有记录。
这样找起来就轻松许多。
赵培英虽然没管林萧怎么办,但是看她这样做倒是挺意外的,看来小姑娘的确机灵,会用脑子办事儿,并非单纯靠脸走后门的。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Amy 40瓶;郭郭 10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淡淡兰亭 1瓶;
第47章 布料
林萧是临时工, 赵培英给的工作不麻烦,但是挺琐碎的。除了在办公室把名单整理出来以外,还得走街串巷去挨家挨户地核实。
街道其他人都不爱做这样的活儿, 不喜欢和居民打交道, 琐碎、烦,而且很容易扯皮, 还被大爷大妈们拉着各种吐槽埋怨。
这种事儿街道一般交给居委会办,他们觉得居委会才是直接和居民打交道的单位, 和生产队一样最基层。
林萧却不介意,她巴不得不在办公室呆着整天出去晃悠呢。
名正言顺地熟悉街巷, 多好的事儿呢。
于是她上班以后就是这样的状态, 早早地到了办公室, 先把卫生搞搞, 再给赵培英泡好茶,之后把名单整理几行, 然后就上门拜访调查去。
各家育龄妇女年纪多大, 是否生育,已经生育几个子女等情况通通记下来。
其实计划生育在城里特别好推行,只要跟工作和奖金挂钩,赶超生就辞退,那谁敢啊?这时候找个工作多难呢。
当然也有那些家里有皇位要继承, 不生儿子就要老命的,也会不管不顾地生儿子,大不了就是受处分、丢工作。
反正就是工作可以丢, 儿子不能没有。
林萧主要关注那些已经生育一两个闺女却还没有儿子的家庭, 已经有儿子的基本就不会冒险超生。
反正她就是个临时工,只需要了解就行, 也不会真去管人家生不生的。
那是计生办的事儿。
再说政策都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她一个从开放鼓励三胎时代穿到计划生育时代来的穿越者,更不会真情实感地去计划生育不许人家生。
中午她也简单,不需要回家,直接拿着粮票和钱,调查到谁家就在谁家搭伙儿吃饭。
这年代下基层蹲点的工作人员都这样,并不是人人都有钱下饭店,基本都是在住户家吃,只要给钱和粮票大家也都乐意。
林萧更不挑剔,人家吃什么她吃什么,再者她长得好看,又温柔和气,还是街道派下来的大家也喜欢她,自然乐意招待。
中午年轻人和中年人基本都上班在单位吃,家里最多的是老人和孩子,这就更方便了。
今儿林萧还访到熟人了,一开门竟然是陈老太,两人都挺意外的。
老太太一看林萧,立刻就乐了,“丫头,这么惦记老太太我呢,这是有啥好东西要给我送?”
林萧赶紧说明来意,笑道:“陈奶奶,我就是来唠唠家常儿的,您把这周围的事儿和我讲讲呗。”
老太太们消息灵通,尤其陈老太这种异常活跃的老太太,这周围的事儿她都知道。
跟陈老太这样的人一聊,林萧还能把谁家撒谎给甄别出来呢,做个记号重点关注。
聊到快中午,林萧就拿出钱和粮票,表示工作需要得在老太太家吃顿便饭。
陈老太:“哎呀,还给什么粮票呀,咱们都这么熟了。”
林萧:“那还是要给的,这是我们工作的规定。”
陈老太哈哈笑道:“我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嘛。”
陈老太也没抠门,中午吃二合面疙瘩汤,里面还打了鸡蛋呢。
午饭就她俩吃的,今儿也是赶巧儿,她老伴儿领着小孙子去原单位找老友下棋,顺便就在那里吃食堂。
陈老太:“丫头,咱俩现在也算有交情的人了对吧,你以后有好东西可给我留着。”
林萧笑起来,“陈奶奶,我哪次有鸡蛋不是先想着你呢?”
现在有针厂的采购条子,林萧一点都不怕人家说投机倒把了,再者这时候对农产品管控已经不严,就更没问题。
她说有瑕疵布,问陈奶要不要。
她看得出来陈老太家条件不错,门口墙壁靠着打气筒,估计得有两辆自行车,客厅家具整齐,墙壁上挂着大挂钟,还有三面组合白毛女大镜子,一点裂纹都没,沙发上有绗缝的坐垫,靠背上还搭着白色的绣花搭巾,桌上放着一些过期报纸,暖壶不是藤编壳子,都是那种流行的大花红铁皮。
这样的家庭条件,经济肯定宽裕,只要有她用得上的指定买。
果然陈老太立刻就说要,还让林萧不管有多少花样都给她挑挑,“我至少买几丈。”
林萧表示记下。
陈老太又问她,“你们老家乡下有棉花不?要是能弄几斤棉絮,那我也要。”
供销社棉絮要一块钱一斤,不便宜,但是一斤棉絮也不少呢,给正常体型的大人做棉袄,一斤出头就够。
当然要想做套棉袄外面的大衣,那自然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