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中原,克复神州在东晋初年还不是一句空谈。很多士人虽然南渡江左,安家落户,但对挥师北伐都有觉悟。
谢尚估计他一定会入军旅,也一定会赶上北伐,而她亦然。
彼时关山雪满,胡笳琵琶,又何尝会输给高楼月明,钟鼓琴瑟。
第37章 士之耽兮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有那么一段时间里,谢尚觉得自己与王琅处境相同,都是涸泉之鱼,羁网之鸟,独自背负着支撑门户的责任,天性里的率真洒脱都是在樊笼里苦中作乐的倚仗,让那些沉重的悲苦不至于压得人喘不过气。
所以相互理解。
所以相互勉励。
司徒府内,石头城外,竹格渡口,清溪河畔,多少次不约而同的相视一笑,会心处尽在无言中。
但要说除此以外的想法一点没有,连谢尚自己都无法骗过自己。
承认对她动心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
毕竟他们有那么惊艳彼此的初遇,那么别开生面的独处,又有那么传诵一时的重逢。
那日婆娑竹影之下,从她眼睫间泫然流下的晶泪仿佛滴在他的心湖,每次回忆起都会荡起阵阵涟漪,让他内心深处对她始终存了一分爱怜,提醒他时时绽放在她脸上的笑容有多么来之不易。
司徒府内的剑舞与琵琶是她与他第一次配合,也是他们之间默契协作的开始。
司徒王导观看完他们的配合之后评价:“琳琅之剑舞发人精神,仁祖之琵琶令人得上。”满座都以为极精当。他自己后来回想,也认为名相不愧为名相,品藻之能非世人所及。
不过当时的他空负察言观色之能,实则完全没有留意到王导做出的评价,还是后来听世人流传才得知——他全副的注意力都被那人吸引,无法匀出分毫。
舞停乐收。
满堂仿佛仍笼罩在潋滟剑光之下,寂静到了极点。
而独占满堂风华的她却携着那夺目逼人的光彩,在他案前倾身,问:“为何用琵琶?”
一瞬间山光海色铺满视线,无边星雨坠落面前。
他能清楚地感觉到她身上传来的幽幽香风,从她体表蒸腾的微微热气,以前所未有的仰视角度看她熠熠生辉的双眸,因湿润而格外晶莹的肌肤,垂下几缕碎发的云鬓。
若非琵琶还在手中,他怀疑自己根本无法回答她的话语,反而会想要上前拥吻她,让那朗朗日月进入怀中。
好在琵琶营造的意境还未从他身上远去,他听到自己平静如在世外的声音:“剑舞有陇西高昂意,宜用建鼓相合,其次则琵琶。不在军中,故用琵琶。”
她拿着答案满意离去,将他的心也一并拿走。
直到宴席结束,堂前送客,她向他微一点头,随后转身与丞相王导的长子王悦一同返回府内。
漆成朱红的府门阖上,掩住内部的流光华彩。
和他同乡的袁耽站在他身边,声音犹在梦幻之中般感慨:“今日这作陪倒是陪得不亏。这样的倾国名花若不是自己想不开,你我哪得见。”
尽管素来知道这位同乡为人俶傥不羁,自己也因此与他颇为相投,谢尚还是忍不住皱了皱眉,嫌他轻佻。
却听他忽然一笑:“今日见了小王,也见了仁祖对小王的态度,我算是放心了。我有两妹,才貌堪配君子,如今一妹已嫁殷渊源,还有一妹闺中待嫁,便许仁祖如何?”
谢尚几乎是错愕地看着他,心想这个人若不是眼睛有毛病,就是脑子有点毛病。
他忍了又忍,到底心情起伏,没能控制住:“你到底是怎么说服路永,让他归顺丞相的?”
袁耽哈哈大笑:“当然是我又有眼光又有辩才。”随后便挽住谢尚的手臂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谢尚甩也甩不脱,又不好真把这个醉鬼丢在司徒府门前,于是认命地叹了口气,和仆人一起将他抬到车上,送他回家。
他和袁耽都走王家的门路出仕,但谢尚为人玲珑,长袖善舞,并没有完全依附王家,袁耽却在苏峻之乱后借助游说路永一事成了王导的心腹,有时甚至会参与王家的一些密谋,在王家牵涉颇深。
谢尚对他的人品抱有怀疑,却不怀疑丞相王导看人的眼光。
若非真有过人之处,谁会用一个这么年轻的幕僚,何况还是这种不让人省心的性子。
他到底看出了什么,才会在这样的场景下想要嫁妹给他?
这样的疑问潜藏在谢尚心底,一年之后方被本人解开。
“你和小王以后只会是天人之交,不会有凡俗情爱,而你和那样的殊色有过交往,凡间颜色哪会再入眼,做妹婿岂非再好不过。”
谢尚不得不承认,司徒府网罗的这些名士确实各有独到之处。
这期间王允之来过一次建康,离别之前,谢尚陪他在淮水边漫步。他说了以他的身份不该说,又只有他会说的话。
“山山对你很不一般。我看得出来,她谈你的事总是很开心,遇上什么好事也总会想到你。我不在乎其他人怎么想,只希望山山日后不留遗憾。”
“她不会这么想。”
“那你怎么想?”
“我与她同心,她的心意就是我的心意。”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不是一家之中真正背负支撑门户重任的人,不会有相同感受。
虽然你是她的兄长,但在这一点上,我才是最了解她的人,是她的同路人。
这是谢尚没有对任何人说出口,却在内心自傲的。
丞相王导的长子王悦需要顾及的事更多,立场比他们更复杂,但王悦对此必定也有所理解。
王琅走后,司徒府从永嘉竹林间移栽了一丛多年生的牡丹到庭院中央。
谢尚时常会去观赏那丛牡丹,看着它一点点在司徒府舒展枝叶,孕育花蕾。
听府中的花匠说,王悦和他有相同的爱好,常常会在翠绿的植株前流连,观赏它在不同光线下的态貌,只是时间通常与其他人错开,知道的人不多。
到了暮春时节,司徒府内群芳尽谢,而牡丹独开,谢尚终于在廊下遇到他赏花。从他那倾心注目的样子来看,花匠所言非虚,而随后王悦对他说的话语,更证实了这一点:
“琳琅昔日论花,以为唯有牡丹真国色,任是无情也动人。我让人从林郊移栽了一丛到府内,准备等花开之日剪下来为她簪发。如今斯人不在,唯牡丹开,勉强可以慰藉人的心意。”
馥郁的香气在庭院中弥散。
他想,原来这丛牡丹曾受过她的赞赏,难怪这少人问津的乡野之花竟然能开到司徒府。
又听王悦道:“这株留给琳琅。芳华易谢,不足拟玉石,用来应景倒也够了。”
王导并不禁止客人在府中折花赏玩,但很少有人真的随意攀折——同样的花,生长在司徒府内与司徒府外,身价自然不同。
而在王悦那样说了以后,每个进入司徒府的人都不免要停在庭中赏一会儿牡丹,至于攀折之心则无人敢起。
牡丹诚然美丽,但无法决定自己生长在竹林间还是司徒府。
能定一切者,唯权势而已。
第38章 兄妹团聚
得到离开任地回京过节的许可之后,王琅乘船自寻阳东行建康。
行李、路线、船只,一切都早安排好,又是沿长江顺流而下,虽然秋冬水枯,不如春水涨满,依然有云飞鸟逝,风驰电掣之感。
王琅披上鹤氅站到甲板前端,劲风飒飒前吹,两岸飞速倒退,船头破开水浪的声音与水鸟白猿鸣啼的声音交织成曲,让她忍不住如魏晋名士喜爱的那样发出长长的吟啸声。
书佐梁燕站在她身边陪侍。
他是庇托在王家的佃户之子,因为被王琅发现经常在墙边听她和王允之诵读,又用沙土与树枝独自偷偷练习写字,便给了他将刻在竹简上的书籍转誊到麻纸的抄写活。
魏晋之际的文献书籍几乎被士族垄断,除了《论语》、《周易》一类儒家经典天下传抄,大量珍贵书籍被秘藏不宣,有些极珍贵的秘籍连兄弟之间也不会共享,只传给最爱重的弟子。就如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将前代记录书法要诀的《笔说》秘藏在枕中,被十二岁的王羲之发现,从枕中偷出来阅读。
王琅让他誊抄的书籍主要是王舒多年从各地辗转收集来的韦编竹简,不像《笔说》、《延年方》那么密不外传,胜在数量可观,内容庞杂,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王琅嫌竹简笨重,不利于她做索引分类与字典式阅读,就想把塞了几屋子的竹简统统都转换成带有索引的纸本。
对王琅,这是枯燥乏味的苦力,对寒门子弟,这是遍求不得的接触书籍纸笔的机会。梁燕对此非常珍惜,办事也办得极为漂亮。
他先是询问王琅何时需要抄本,得到答案后自己估算时间,抄一本背一本,数年如一日的刻苦用心。
王琅观察他做人做事,觉得是个可造之材,本来想推荐给父亲做属官,但王舒身边根本不缺人,也没有身份低微到梁燕这种地步的门生。所以她干脆照旧给自己用,受任寻阳太守之后就提拔他做了书佐,回建康也专门带上他。
“公子今日心情很好。”
他在寻阳和其他属官一样称她府君,无外人时恢复了家内旧人对她的称呼,仍称公子。
“枉你抄了一屋子书,话竟还说得这么朴素。我昔日听过一首七言,是某个流放途中遇赦的士子所赋,其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是仙气挥洒,流丽快意,道尽归人胸中畅快。”
梁燕已经习惯了她的性格,回话仍是他自己的步调,未受王琅影响:“公子是仙人,自然喜爱仙气之语,我辈勉强为之也不过东施效颦,徒惹人笑。不过公子想要朝发夕至,或许能得偿所愿。”
“哦?”
“公子从叔王平南曾从寻阳南下,平旦出发,日暮抵京,走的正是公子这条路线。”
王平南就是王廙,王览第四子王正的次子。王览这一支以下,王导是长房长子,王舒是三子长子,两系人丁都单薄,唯有四子王正这一支在东晋留存长远,后代里多有出名之人。
王正长子王旷死于南渡之前,但王旷之子王羲之天下知名,世系一直流传到唐。
王正次子王廙被称为渡江书画第一,曾教王羲之与晋明帝司马绍书画,音乐、射御、博弈、杂伎无所不精。尽管在任肆意诛杀异己,大失人心,但在朝中却名声极佳,被晋明帝司马绍怀念为“盛年隽才,明古多通,味之不倦”,追赠侍中,骠骑将军。而他几个儿子的子女后来与谢家结亲,成为王谢世代联姻之始。
王正三子王彬现任尚书右仆射,其次子王彪之是谢安主政时期王家官位最高之人,协助谢安与王坦之一同对抗桓温。
对这样的族人,即使王琅对他政治才能与人品评价很低,但不妨碍王琅熟记他的各种逸事。
梁燕所言的事迹王琅知道,发生在晋元帝刚镇扬州不久,东晋还未建立时期,建康还叫建邺。
王廙乘船沿长江南下,早晨从寻阳出发,迅风飞帆,日暮就抵达建邺,他倚靠在舫楼上长啸,神气俊逸。王导和庾亮当时都在,王导对庾亮说他是在感伤时事,庾亮则直白地指出“正足舒其逸气耳”。
这是非常典型的晋人风度,后来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被认为与他风概相同。
王琅看梁燕神情,就知道他也对这种行为虽然不打算效仿,但却在时代风气影响下并不反感,甚至谈及时颇有欣赏向往之意。
杜牧所谓“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正是这种时代风气的如实评述。
而梁燕以贫寒之身专心向学,竟然能对这些名士逸事了如指掌,让王琅不免对他更高看一眼,点头赞许道:“早上登船时舵手望过天气,按他的经验,今晚我们可以在建康安睡,无须宿在船上。”
#
如王琅所预期,傍晚时分,舫船就抵达建康城西渡口。
黄昏的霞辉在江水反射下更显灿烂,整片天地都仿佛笼罩在流动的暖金之中。一早收到书信的王允之站在渡口边,被扶着栏杆立在船头眺望的王琅一眼看到。
船刚靠岸,缆绳还没系好,她就当先下船,带着乘云御风也有所不及的轻迅畅快迎面扑进兄长怀抱,如儿时般被他抱着转了一圈。
落地站稳后,就听到王允之欢悦中带着疼惜的声音:“都轻了。”
同时感到被江风吹乱的鬓发被他小心地拢到耳后。
王氏子弟素来以放荡不羁称世,这等程度的逾越礼教世人早已见怪不怪,甚至竞相效仿,因此两人都毫不在意,任由重聚之情自内心抒发。
王琅连连摇头,否认道:“是阿兄的气力比以往大了。”
王允之闻言笑了一下,没有如兄妹在会稽出行那样乘马,而是牵着她上了一辆四面垂帷的并车。
冬季昼短夜长,夕阳很快沉没在江面下,需要点灯才能照亮前路。能容人躺卧的并车内也点了灯烛,将兄妹二人相对而坐的身影隐隐绰绰映在帷幕上。
王琅在船上度过一天,却一点不觉得累,只觉得有说不完的话要与王允之说。两人在摇晃烛光映照的狭小空间中诉说别后发生的大小事,很多话在每月递送的家书里已经提过,见面谈起还是一个字都听不厌。
直到并车入府,两人的谈兴还没有分毫消退迹象。到堂中拜见父母,略进饮食之后,婢女为两人重新点燃灯烛,在书房做彻夜长谈。
快到日出时分,想起后日王允之还要去荀家亲迎,王琅终于发现自己光顾着说话,竟把大事忘了,忙恭贺他好事将近,以后人生将多了妻子相伴,一定会更加美满。
不料王允之竟然沉默下来,许久没有接话。
王琅不解他的情绪变化,小心翼翼地问:“莫非婚事有何不妥?”
王允之摇摇头,又过了一会儿才握住她的手,目光里带着深切的怜惜与自嘲:“家门衰微,竟让女子支撑门户,男人只能勉强尽和亲之用罢了。”
时人有一种说法,叫“衰门之女,兴门之男”,是时人观察到的一种现象,意思是说衰微人家的女儿特别优秀出众,兴旺人家的男子则往往出类拔萃。
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案例,因为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门第衰微必然是因为家族中的男子不成器或早逝,没有承担起支撑家族的责任,而这样以后还能被世人所知,没有泯然在众人之间,只能说明这家的女儿接替了男子的责任,让世人感慨这家的家声还没有完全坠落。
王琅外放到寻阳任太守,而王允之留在父亲身边做钱塘令,违反了汉魏以来男子地位更尊责任更重的惯例,是一种乱象。不过乱世里乱象太多,只要能找到借口,一般也就能够被承认。时人替他们找到的解释是侍奉父亲比侍奉君王更重要,所以王允之承担更重的责任,留在父亲王舒身边侍奉,为父亲尽孝,而王琅外放到寻阳,为君王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