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王允之直接瞪她了,他准备了可不止四年。
王琅有些莫名其妙,但她也知道自己肯定说错话了,很有求生欲地立刻低头,请求对方指点:“阿兄说怎么做,我听阿兄的。”
错不错可以再论,摆正态度最重要,这是王琅十余年哄人经验的心得之一。
见她如此,王允之的脸色果然好看了一些,点点头道:“我现在去找长豫,万一有什么变故你都先拖着,等我回来再说。”
王琅惊讶地睁大眼睛:“阿兄与长豫和好了?这是大事,值得设宴庆祝。”
王允之瞥她:“我跟长豫本来就没有过节,不存在和好。而且你今日之事才叫大事,就算我和他有过节,这时候也要放下成见一致对外。”
说完套上大氅出门,边走边系带结,一副行色匆匆。
王琅对着他的背影眨了眨眼,自己回到席位上坐下,边读书边等人。
她是结亲,不是结仇,如果从婚姻的一开始就相互猜忌彼此提防,那这婚还不如不要结。退一步说,以王家如今的权势地位,倘若谢家议婚的情形让她感到不满,她完全可以单方面中止婚姻,这就是所谓的一力降十会。
因着有这份底气在,当媒人没过多久就带着采择之礼回来时,她不仅没有丝毫焦虑,反而命令婢女打开箱子,颇有兴致地查看起里面的订婚礼物。
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按儒家理论,各阶级有各阶级适用的礼仪。她尚未恢复官身,谢安则是白身,但因为父兄都是高官,所以还需要遵从士大夫的婚嫁礼仪,即《士昏礼》所载的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魏晋之世丧乱多,礼崩乐坏,连续几代天子大婚都不行六礼,直到去年东晋局势基本安稳平静,现任天子纳杜氏为皇后,才让赫赫有名的华歆的曾孙,太常华恒探寻旧典,撰定皇室及诸侯王适用的六礼,士大夫家依然处于自行其是阶段,官方只用明文法律规定哪些物品不合身份不能使用,不限制必须遵从哪些步骤。
晋人重初婚,尤其当男女双方都是初次结婚,礼仪最多步骤最完整。
续弦再嫁可以简单,下完聘礼就能完婚,连媒人都不需要,初婚通常至少会有几个步骤:双方长辈亲笔书写婚书互换、找卜者合八字占卜良辰吉日、男方下聘礼、女方准备嫁妆、男方按约定时间把女方接回家完婚。
王允之故意刁难人拖延时间,向谢家索要订婚礼物,这在东晋算是稀罕物品,不仅王琅没见过,她嫂嫂荀蓁和谢家请的媒人也没见过,几个人看到王琅当场打开,都按捺不住好奇心往箱子里瞟。
于是王允之回来就看到一群人围观王琅开箱子,旁边还放了一只纯无杂色的白雁。
他握拳在唇边轻咳一声,荀蓁脸一红,端坐回去目不斜视。王琅却不怕他,举起手里的封纸向他扬起笑脸:“阿兄快来看,九样礼物上都附了谒文,文字还不错。”
这个文字,自然是同时具备文章和字迹的双重含义。
王允之心中愠怒,暗骂竖子蓄谋已久,欺人太甚。我妹妹如月如日,自是我家至宝,岂容他人肖想。
可是对着妹妹纯粹明亮的笑脸,他心中的怒意又渐渐被抚平,原本紧绷的唇线也不由自主软化柔和,走过去对着谢家请的媒人道:“一客不烦二主,我家的婚书劳烦媪代为致与谢家。”
王琅的注意力顿时从自己手里的谒文转移到自家兄长手里的信封:“还是早上那封?”
王允之淡笑回视:“不妥?”
这是一道送命题。
王琅当即摇头,坚定道:“阿兄办事,哪有不妥。”
等到媒人离开,她看看媒人背影,再看看箱子里的订婚礼物,突然感到有些错愕:
“我昨日才答应他,今日就把纳彩、问名都走完,只等着他送聘礼来迎娶了?”
王允之轻轻一哂:“他连纳彩礼都备好了,何况是聘礼,我看他恨不得现在就让人抬进院子。”
王琅略微蹙眉:“那却要想办法拖一拖,我什么都没准备。”
王允之瞟她一眼:“你的妆奁,阿父阿母每年都在添,这两年是我在添,还用得着你准备?”
王琅看到订婚礼物还没多少实感,听到王允之这句话,眼眶却一下子酸了,嗫嚅半天说不出话。
王允之的心都快被她看融化了,胸腔里也是感慨万千,如晋人喜爱的那样抱她坐到自己膝盖上:“我跟长豫都说好了,明天就递奏表向陛下陈诉事衷。阿父一生只二子一女,长子殉国难,我兄妹亦克尽王事,不计生死,尤其山山少仕王廷,墨縗用兵,积年不曾享人伦之乐。如今边境稍安,请许山山招婿,留一子代理后事。”
“会稽之任,山山就当休假,趁着这几年还太平,好好放松休息一下,以后还不知道要兴什么事。”
原本依偎在他怀里的王琅忽然推开他,看着自家兄长的双眼蹙眉道:“这可不行。今之会稽,昔之关中,我虽然不完全赞同晋元帝这句话,但会稽足食良守不假,我对这个地方是有规划的。”
王允之:“……”
这果然是他的亲妹妹,突然一点也不担心了。
第59章 其钓维何(二)
王允之是个做事极其敏捷周到的人。
言下之意是一旦他决定接管, 旁人再插手很难起到任何助益。
士大夫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前两者于一日内往返数次完成,毋庸赘言。
纳吉是男方请人占卜合八字,并将占卜得到的吉兆告诉女方。
至于为什么占卜得到的是吉兆不是凶兆, 其实倒也不完全是在弄虚作假,真有卜婚卜出凶兆的, 只是概率很小, 而且卜者会给出相应的化解办法。比如唐太宗为女儿招驸马就曾经卜出凶兆, 解决办法是不在黄昏迎亲, 换到白天。王琅的婚事占卜没有横生枝节, 得到的结果是大吉。
纳征是男方家往女方家送聘礼,这件事对筹备已久的谢安而言不花任何时间,唯一的争议在于该不该由男方家下聘。
此前天子已经下诏, 特许王琅仪同官身,也就是允许她以官员的身份使用礼仪。谢安自己是白身,但他父亲是吏部尚书, 位在诸曹尚书之首, 王家给出的条件是比照臣子尚主之例让步, 不言嫁娶,只言婚姻, 男女双方各住各家, 需要相见的时候自去府中相见,聘礼照给, 嫁妆照出, 夫妻交拜改成同时下拜, 见舅姑四拜不变, 舅姑也不用回拜, 诚意给的很足, 勉强算双方都能接受,于是接受谢家聘礼。
请期是询问女方家占卜得到几个吉日之中,哪天适合迎亲。谢安为此写了一封特别假惺惺的信,让王家人笑了几天。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春雨绵绵,辙中鲋其安乎。婚姻大事,可细细妆矣。”
春天雨水绵绵,困在车辙中快枯死的鲋鱼恐怕该安心了吧。婚姻是人生大事,可以仔细地梳妆打扮,不用着急。
乍看起来是让女方随意挑选时日,无须着急。但他单名一个“安”字,句子也就成了一句双关语,意思转变成“困在车辙里的鲋鱼恐怕就是我谢安吧?你如果春天里不能嫁过来,夏天就要到枯鱼之肆里找我了。”
这个笑话先是娱乐了王家人,继而娱乐了建康士人,最后连唐人宋人都忍俊不禁,写诗作词屡屡用典:
“堪笑谢郎请期,催妆还道细细,强假鲋鱼口。”
王琅笑完之后如他所愿地选择了最近的婚期——其实她也快到赴任时间,再拖延下去只能赴任地会稽结婚,爱看热闹的建康人肯定要闹事——接下来就是等待亲迎吉日到来。
前面几件事基本都由王允之一手包办,等亲迎更无事可做,于是王琅赫然发现,自己竟成了这桩婚事里最闲的一个人,订婚前在做什么,现在还在做什么,半点事务都没增加。她的唯一一个有意义建言是要求婚礼前一日让自家人去谢家布置新房,也就是连司马光都赞同加入婚嫁礼仪中的唐宋习俗铺房——她觉得这算中古婚俗里对女方家比较有用的一个习俗。
三月初三,上巳祓禊,亦是卜者卜出的亲迎吉日。
王琅被人服侍着沐浴更衣,精心梳妆。妆娘拿着晋人爱用的丝绵粉扑往她脸上敷粉,没两下就发现粉色还不如她原本的肤色晶莹玉润,一时颇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手指摸在她脸上舍不得移开。
王琅略微挑眉,她猛然回神,改换成质地更细腻的香粉为她轻敷首颈,接着往两腮敷胭脂,唇上点口脂,眉头扫青黛,最后加花钿妆饰。与此同时,负责梳头的妇人替她绾博鬓,抿香泽,加钗饰。王琅等得百无聊赖,都准备让司北念书给她听,两人才终于禀告完工,把铜镜拿过来请她确认。
王琅等了太久,有些漫不经心地抬起头往铜镜里一瞥,整个屋子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看。好半天才由宗族里最放荡不羁的王彬长女丹虎先回过神,一边伸手摸她的脸,一边自顾自地连连跺足叹息:“谢氏儿那得娶如此好女!”
她说这话完全不含任何善意,也不是打趣调侃,纯粹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居高临下。因此王琅用扇柄拨开她的手,眸光流转:“我家不言娶。”
美人如神女庄严,玉容不怒自威。被她淡淡驳斥的丹娘不仅不计较,反而盯着她拊掌赞叹妙绝,一副狂态。
王琅受晋人熏染日久,对丹娘这种什么事都摆在明面上的真率也有几分欣赏,没有再多理会,自己整整衣服站起来适应今天一动就钗环乱响的盛装。
王允之人在外间,耳目却在留意妹妹房内的动静,听到梳妆完毕,便也挑帘进来看妹妹。一见之下,却是半晌静默无话,直到王琅眼珠乱转,显然在动歪脑筋,他才用目光镇压她的躁动:“你今日安分些,把纱扇掩好,否则怕是没人愿意放你出家门。”
王琅噗嗤一笑,转头向兄嫂荀蓁道:“我阿兄一本正经说笑话是不是好生有趣?”
又看向王允之:“敬豫还是没来?”
王恬字敬豫,对王琅与王允之同意与谢家约婚,他大为不满,拒绝听到关于此事的一切消息,只差没有和他们这一房划地割席,更不用提祝贺两人。
王允之今日不想提败坏气氛的事,因此道:“他弟弟阿洽说兄长偶感风寒,不能登门,他代兄长前来道贺,希望山山不要介意。”
满屋都是王家宗亲,对内情心知肚明,但既然来了,基本还是站在兄妹二人同侧,假装没听出异常,一个个开始夸王琅今日的容姿与王洽近日的事迹,言语中对王洽都十分看好。
王琅明白众人心意,点点头不再追问。
#
时近黄昏,接人的新婿一行到了王家。
王家是魏晋以来世代簪缨的士族,尚未沾染作弄新婿新妇的习惯,王允之去荀家接新妇,也没受到什么阻拦。他本来打算按照婚礼流程将妹妹交到新婿手里,但在东厢房看过妹妹之后,忽然觉得不能让新婿这么容易接到他妹妹。
因此走到门口,他停下脚步,反身拦在门前:
“新妇今日盛装,容胜天人,非寻常俗物可请出。”
被妻兄横拦一道的谢安面无愠色,十分赞同地颔首:“内兄所言诚为有理,敢请兄教我。”
比往日更显俊秀明亮的脸上还带着春风一样温和的笑意,风姿从容优雅。
王允之不为所动,平静道:“纳彩之日九礼皆有谒文,妹读之甚悦。今日接新妇,亦该有诗相迎。”
门内外男女双方的傧相想了想,都松了一口气,又开始热闹躁动。
作诗是魏晋文人的基本功,曲水流觞就要现场赋诗,酒杯到了面前又赋不出诗就要罚酒。虽说婚礼当日容易紧张,不见得能发挥出平常才学,但只是作一首诗也不算为难,反而显得颇为风雅。王谢两家亲属顿时都生出跃跃欲试之感,决定把这一环加到自家婚嫁流程中去。
在屋内听到对答的王琅本以为晋朝已经有了向男方索要催妆诗的习俗,听到众人反应才明白是自家兄长的毛病又犯了,顿时又同情谢安,又觉得好笑。王允之才不会那么好心,只要一首诗就肯放人,肯定还会有别的要求。
知兄莫若妹。
果然,就听王允之道:“纳彩之日有九谒,亲迎之礼远重于纳彩,故迎妇诗也不该少于九首。”
这是十足十的难为人。
房门内外都是一片哗然,王琅身边就有人小声道:“渊猷也有些过了。陈思王才高如斯,魏文也不过要求他七步之内成诗一首而已。”
这话很快引起众人共鸣,连先前对婚事抱两可态度的丹娘也不由点了点头,认为确实难以办到。
诸多嘈杂声中,只听谢安的声音悠悠响起,音量不高,但语态语调区别于众人,让每个人都凝神分辨他的话语,自然而然安静:“九为极数,再增则溢,内兄以为然否?”
王允之道:“可以,但不可滥竽充数。”
谢安轻轻颔首,语速还是缓缓:“那便这么定了。既是迎新妇,自不能以次充好。”
王羲之想为他缓颊,劝道:“诗贵质不贵量,若是好诗,足抵凡作百言。”
王家众人里,他是自告奋勇上门帮忙,王允之本来嫌他和谢安关系太好,答应他约等于让谢安在他家内部安插了一个细作,但王羲之面相太佳,实在很适合放出去迎宾撑场面,权衡之下勉强点头同意。现在看他果然成了内应,王允之假装没听见,只看向谢安。
却见谢安一笑,转头看向陪他来迎亲的弟弟谢万:“阿万代愚兄作一首催妆诗,催催新妇如何?”
他文采好,但弟弟谢万才思更敏捷,这第一首当然是交给弟弟。刻意强调数字,只是为了让王允之不限制由谁来作诗。
在房内的王琅举起纱扇,掩住自己脸上的表情。
其实真的完全让他自己作诗,他也未必做不出来,毕竟他三天两头看神女赋,积了一肚子诗赋。但这样给每个人出风头的机会,无疑是更利人利己的选择,也能把好牌压在手里,防备更严峻的局面。
要想确确实实地刁难到这个人,恐怕还要靠她亲自出面,而且这也正是他所期望的——
她阿兄没有限制题目,他却第一首就让弟弟吟催妆,还指定要催新妇,摆明了就是在挑衅她。
作者有话说:
坐怀不乱王琳琅。不解风情王琳琅。
第60章 维丝伊缗(一)
好不容易到了第九首诗, 不仅王家诸人,就是来帮新婿迎亲的谢家傧相也不肯放过谢安,一定要他本人来作。
谢安没有再推辞, 施施然走到门前,用他本就极具个人特色的声线吟了一首五言诗:
倾城本天成, 清光压红妆。
粉黛污颜色, 胭脂乱玉姿。
仙宫方一日, 尘世已千年。
不学知琼来, 思招阮郎留。
他语速向来偏慢, 最后两句又格外声情并茂,门内外先是静了一瞬,随后哄然笑开。
神女知琼与天台女仙的故事在晋朝知名度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