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山海十八【完结】
时间:2023-06-09 14:44:07

  朱元璋就下西洋一事询问儿子们的想法。下西洋是史上永乐帝的政策。
  对此,朱棡表态不赞同,列举了其中弊端。
  不料未得到父皇的肯定,而是让他别只看到弊端,更要设法解决问题。
  这才看出来朱元璋的变化。他本来欲削减水师,如今居然不反对构建海上朝贡秩序,也反映了他倾向于谁继位。
  即便如此,藩王们不敢立刻亲近朱棣。册封太子的诏书没有下,谁说得准老爹会不会变卦。
  那天还留了一个悬念。
  众人被现场提问,要如何在水镜上留评,问出“叫门天子”朱祁镇的所作所为。
  朱樉倒霉地被点名,他想出的钓鱼评论被朱元璋采纳了。
  效果如何?鱼儿上钩了吗?
  时逢朱榑、朱桂与朱允炆爆发冲突,两人破天荒地被狠罚俸禄。其余藩王对钓鱼结果再好奇,也不敢在近期内多嘴一问。
  不问,该知道的时候总能知道。
  四月二十八,朱元璋下令让儿子们在一个月内多多抄书。尤其“看中”老二,给朱樉布置的抄书任务最多,几乎占用了他睡觉、吃饭外的所有时间。
  藩王们都懂了,钓鱼结果不理想,父皇才给了二哥额外惩罚。
  不必赶在枪口上多此一问结果具体怎么样。等到五月末去交作业时,或许父皇会表态一二。
  出乎预料,这次没等一个月,仅仅过了十天就被传召入宫。
  不只藩王,还有年满十岁的皇孙们,一群人被叫去了文华殿,那是皇室宗亲读书的地方。
  五月八日,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
  文华殿内,一个侍从也不留,全都退守门外。
  藩王们靠东面,皇孙们靠西侧,从前到后按照年龄顺序,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排排坐好。
  每个人的书桌上都已经备齐了笔墨纸砚。
  完了!
  今天居然要临时考试。
  一些人左看看右瞅瞅,试图从邻座的脸上找到答案。
  老爹/祖父受啥刺激了,为什么要搞这一出?更奇怪的是爹与儿子在一个考场啊!
  朱橚偷偷地伸出左腿,轻轻踢了一下前排四哥的椅子。多希望朱棣转头看他一眼,透露出相关考题内容。
  可以肯定朱棣知道内情。
  父皇三天没上朝,之前他疑似与朱棣争吵的小道消息已经飘出来了。
  朱棣纹丝不动,犹如乐山大佛般稳稳坐着。他当然知道内情,水镜缩短了播放间隔期。
  三天前放的那一期《墓中星河·下集》,大鱼被送上了鱼钩,也差点把钓鱼者当场气死。
  影像中,朱祁镇的种种行为,恨不得叫人把他给一把火烧成骨灰再给扬了。
  如今却无法去灭杀另一个时空成为历史的朱祁镇。
  朱棣保证他不会让孙氏进门,不给这个曾孙有出生的机会。
  没了朱祁镇,大明就能好了吗?并不是,事情没这样简单。
  昨天,朱棣被朱元璋告知了《墓中星河·上集》的内容。
  咕咕所在的世界,中华之地上发生了颠覆性的历法变动,从阴阳合历变成了阳历。
  种种线索显示,三百多年后西方制造会对中华造成重创。现在被视作奇技淫巧之物,将来会进化演变成碾压式的武器。
  这可能吗?
  朱棣见过了水镜,窥探到后世的技术,他必须承认大明站在了历史性选择的岔路口。
  往左,是掩耳盗铃视而不见,保持现在的政策不变动,继续如常过完明朝。
  王朝总会更迭,明亡以后,西方崛起,中华如何也不是朱家的责任了。
  往右,是要从根本改变。将皇权所得利益分出部分,制定新的政策。
  主动创立自然科学体系,改变重农抑商政策,释放劳动力,走上一条两千多年没人走过的路。未来是成是败,朱家的命运如何,都无法预测。
  究竟是往左还是往右。
  朱棣清楚朱元璋必然会思考这个问题,而他们都有了答案。
  已知外敌正在蓄力崛起中,再知现在辛辛苦苦的打拼成果会后代被败家败完。
  又知史书上给朱明记了一笔故步自封又开历史倒车,就差直白地说朱家是一群蠢货才会在关键节点让西方赶超。
  那该怎么办?
  不如向死而生。
  败家是吧?
  谁不会败!
  与其留给朱祁镇那样的货色去败家,还不如现在自己来。制定新政把利益重分配,不如挑战一把从未有人走过的路。
  朱元璋瞧着排排坐的儿孙们,每一个人在他面前都表现得挺正常,不像有做人做成“朱祁镇”的倾向。
  他却知道这只是表象。史上,朱瞻基也没能看出朱祁镇与朱祁钰两个儿子的心性相去甚远。
  “今天叫你们来就是随意聊聊。每个人的书桌上,笔墨纸砚都提前备好了。”
  朱元璋让众人一边磨墨一边听他说,“别担心,不是什么难题。就回答三个问题,很简单的。”
  除朱棣之外,众人都是暗中疯狂摇头。不,他们不信!
  朱元璋:“第一问,你们心中希望京城定在哪里?第二问,你们不擅长什么,又最擅长什么?第三问,你们觉得朕哪里有所欠缺,其实没有那个能力去管理相关事务。”
  前两问还好说,第三问有几个敢写心里话啊!
  朱元璋和煦地笑了。“每个人一定要写,不能空着,也不能语意不详。大胆地写,朕绝不怪罪。”
  除朱棣以外,众人再次暗中疯狂摇头。
  要命了,老爹/祖父受大刺激了,真的写了心里话,他们还能看到明天的太阳吧?!
第36章 第三十六章
  ◎。◎
  一时间, 文华殿鸦雀无声。
  众人很想东张西望瞧一瞧身边人的反应,但又不敢乱动作。
  一屋子人几乎全部僵着身体的古怪场景出现了,大家仿佛中了某种群体性不能动的咒语。
  朱元璋继续和善笑容鼓励众人快动笔, 而如今对子孙们的态度打心底变了。
  从「这些都是我的血脉希望他们能好好享福且护卫大明」, 变成了「这些人都是孽债将来一定会掀开我的棺材板。」
  朱家天下, 世代相传, 如此美梦在看到朱祁镇后就彻底碎了。
  不肖子孙肆意挥霍,毫不在意大明的传承。
  到头来史笔如刀,朱祁镇固然被钉死在耻辱柱上, 但作为开国皇帝要承担根子上就坏了的骂名。
  对此,岂能不怨愤。
  他把所有好处都扒拉到朱家手里,一点利益也不愿分出去。是为了自己, 但也是为了让后代子孙享福。
  负了一起打拼的兄弟,毫不在意朝臣给了他们超低薪资。唯独没辜负就是朱家人, 可反手给他一刀的正是子孙后代。
  改革!一定要改!
  历史的选择岔路来了, 那就走上从未设想的路。
  前路可能给朱家带去覆灭,但他不在乎。
  反正大明早晚都会亡, 而他也时日无多, 那就去选择与众不同的灭亡方式。
  不过, 改革不能操之过急, 要分几步走。
  先找帮手,给人画大饼看到前方的利益, 研究以往没有的新技术投入到民间。
  期间收获了利益分一分, 再继续朝更广阔天地冲。海船一开, 外面的世界大得很。
  真希望之后的水镜影像, 咕咕能给出一张地球地图。
  如果有第二次评论的机会, 他必会留这样的评论内容, 但对结果不再抱有天真期待。
  之前在评论区钓鱼,已经被后世人毒打过一回,真吃不准实话实说会有啥反馈。
  不给地图,给点别的也很好。
  比如怎么提升农作物生长,比如科学学科的形成历史,比如发展科技路上的绊脚石是什么等等,都能用来参考借鉴。
  真是好想知道!
  朱元璋暗默默想着,这些内容的相关影像总不能再把他气到吧?
  算了,水镜放什么内容不是他能操控的。
  没影的事,暂不多想。
  说回找帮手,要哪里找?
  先明确方向,找有掌握科学技术潜力的人群,且能有心去研究表象下的科学原理。比如不只是观察到天文现象,更要有心去研究它出现的原因。
  具体研究范围有待商议。
  朱元璋承认他不懂,只知道算术、天文、水文都在其列,而他没想到方面肯定还有很多。
  他不懂,却能寻找懂行的,也能培养出更多懂行的人。
  西方能在1473年出现哥白尼。泱泱大明,岂会没比之更出色的人。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同理,只要舍得投入,必能开拓出一片让科学发展壮大的土壤。
  一开始的操作很简单,就是砸钱。
  人一旦想开了,很多事就不是事。与其把钱留给败家后辈,不如砸在科研上,至少他努力过问心无愧了。
  对比咕咕所在后世,大明人罕知科学。
  砸钱建立学校就很关键。
  一边让有潜力悟出科学规律的人去搞研究,一边引来新鲜血液让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科学。
  学有所成者要投放到朝堂上,在六部之外成立科技部。
  涉及利益重新分配,必要有代表新利益集团的官员势力出现,初期必要有朱家子孙加入把控方向。
  谁去?
  今天众人交上来的答卷是判断依据之一。
  临时考试是给众人的一次机会。
  他曾经定下的藩王制度,“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①
  现在对藩王的政策也要发生变化。人人凭本事拿俸禄,一部分人去守边,另一部分参与到改革中来。
  殿内,数十人迟迟没有落笔。写真心话,难道不会等同于试试就逝世?
  作为儿孙,被杀的可能性不高,但是被罚钱的可能性很大。
  父皇/皇爷爷已经变了,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对孩子们大方的大家长了。
  瞧一瞧代王与齐王,他们被罚俸禄一次是一年起步。再被罚下去会如何?
  大明藩王其实没有领地只有管辖军事权,而对民政无权插手。
  眼下如果让朱元璋不满意了,是不是会把“食禄”部分也给删了,还要他们反过来掏钱交罚款?
  其中有些人嗅到了更加不祥的气息。
  恐怕不是今天有被罚钱的可能性,而且是将来都没躺着拿钱的好事了。不做不错,躺着享福,那些好日子就要远去了。
  究竟是谁把朱元璋刺激到这种程度?
  是朱棣?
  不,他还没这么大的本事。
  看过水镜的那些人暗中猜测,必是水镜给朱元璋带去了让他重新做人的影像。
  唯一没有这些烦恼的是朱棣。
  朱棣却也没落笔。
  不是怕木秀于林,而是在斟酌一件事,实话实写会不会把老爹给气出病了?
  朱元璋毕竟老了,三天前被叫门天子气到差点灵魂出窍。罢朝三天,他还能承受多少批评?
  语言是一种艺术,自己要怎么把挑刺的实话说得很动听呢?
  朱元璋看到没人动笔,继续和煦微笑,没有恶狠狠地催促。
  “也对。这种问题需要思考时间,那就给你们一炷香去写。今天下雨,不宜户外赏景,等你们交了卷,就一起吃顿好的。”
  众人很难不倒吸一口凉气。
  这话更加可怕了,吃什么?吃断头饭吗?
  只见朱元璋从讲坛抽屉里取出了一根清香点燃。“计时开始。”
  香炉,袅袅烟起。
  众人仿佛能听到死亡倒计时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交白卷是不敢交的,有苦难言地拿起笔。
  有些人选择了写真实想法,有些人企图用拍龙屁的方式蒙混过关。
  谁说溢美之词不符合要求,朱元璋是要他们写实话,而大肆赞美老爹/祖父也能是心里话。
  一炷香很快过去。
  朱元璋看了一眼殿内众人。“纸上写好各自名字,这种简单规矩,不会有人蠢而不知吧?”
  最前排,秦王朱樉正想着这种提示是多此一举,却猛地一个激灵。
  看向卷面,自己居然忘了写!这十天抄书抄到脑子发晕,睁眼闭眼都是字,眼下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
  唰唰两笔,飞速加上。
  抬眼偷瞄朱元璋,老爹似乎没有发现自己的小动作。是真的没发现吗?刚刚那句提醒,是不是对他含沙射影?
  算了,不深想。
  朱樉近来有了不多想的习惯。胡思乱想老得快,他要好好保养身体。
  含沙射影又何如,父皇没指名道姓就是对他很照顾的表现,他很幸福很愉快。
  朱元璋站在上位,距离二儿子最近,将其神态尽收眼底。
  顿时感到一阵心塞。
  老二的脑子到底是什么做的?居然能因怕死,从一个极端突变到另一个极端。
  不愿承认朱樉能够发生这种极端变化,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子肖其父的体现。
  朱元璋撇开眼睛,转而点名朱棣。“老四,你去把答卷全部收上来。”
  “是。”
  朱棣起身,从前面的两位兄长位置开始收卷。
  瞬间,其余人全都看向朱棣。
  朱元璋选择储君的表态很明确了。让朱棣收答卷,就是让他评判兄弟子侄。凭什么他高人一等,那就是凭他要坐上太子之位。
  朱元璋瞧着朱棣,没有说出下一句‘收完卷子,写一份点评’。
  他果然是心软的好父亲。今次表明了立储心态度,但没有明晃晃地给老四拉仇恨。老四,应该好好谢谢他。
  朱棣被兄弟子侄们的复杂目光盯着,没有感觉到半点不适,但一不小心瞥见朱元璋的眼神,那种瘆得慌的感觉又冒出来了。
  以前听过一句俗话,不怕鬼哭就怕鬼笑,现在改改用到朱元璋身上。不怕老爹怒就怕老爹笑——准没好事。
  **
  **
  话分两头。
  秦朝,嬴政在观看了叫门天子的史实后,大为震撼。
  明朝竟然能出现这种人做皇帝?!
  果然是江山代有败类出,史书上的胡亥与朱祁镇比一比,难分伯仲了。论残酷,朱祁镇更胜一筹,但明朝的运气好,不似大秦直接亡国了。
  同一段历史,不同的人看能够有不同的领悟。
  嬴政从中看到即便朝代更迭,但北方势力带来的军事威胁从未消失。
  明遇瓦剌犯边,秦有匈奴侵扰。从秦到明,北方势力的构成变了,但对中原王朝的掠夺性始终未变。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