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山海十八【完结】
时间:2023-06-09 14:44:07

  “白、虎。”
  嬴政并非完全不懂炼丹理论。在给方士们发经费研究之前,他多多少少去了解炼药基本法。做不到精通,但知其大概理论, 才不至于被骗得团团转。
  不过,水镜已经给他当头一棒, 有时了解再多的丹药理论也是徒劳。
  当炼丹的核心理念出了错, 不少炼丹原材料对人体有毒。构建在其基础之上的丹方与丹道如何能不歪,研制不出长生不老药反而正常了。
  再看眼前的豆腐渣渣。
  徐福提到的豆浆中加入「白虎」, 其俗名是石膏。
  从炼丹基本法来看, 石膏性寒。
  将它称为白虎, 对应星宿四象之一, 象征着秋煞之力,可以除热毒。
  嬴政问:“如何想到将石膏加入豆浆的?”
  徐福一五一十地回答:“小臣以为豆腐如玉, 性属温凉。若以炼丹术区获取, 当在豆浆中加入性寒之物。另外, 豆腐呈白色, 所以添加食材应以银、白等色为首选。以此为据, 将药材逐一实验后, 发现加入石膏粉可将熟豆浆凝固结块。 ”
  以原材料的颜色来判断其属性,也是炼丹术的基本辨识法。
  嬴政却有了不详的猜测,“如此说来,你们也添加过水银?”
  徐福:“是的。在豆浆里加入水银后,亦有一些凝结物产生,但它与豆腐相关描述相去甚远。“
  随即补充:“小臣谨记陛下嘱托,民以食为天,豆腐是为端上大众餐桌。水银价贵,石膏相对易得。炼制豆腐时,取材必须考虑到能被黔首们购买到。”
  嬴政面无表情,是着实不知能用哪种表情。
  此前,咕咕提过几句丹药里的有毒成分,其中之一就有水银。
  徐福在制豆腐时排除了水银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获取它的价格偏高。
  难不成要感叹贫穷使人逃过一劫?
  想起来还真有点道理。炼制长生不老药,取用的原材料都遵循物以稀为贵。大众买不起,而吃得起的王公贵族才会开启慢性自杀之途。
  嬴政当即警觉。如今不炼丹而改炼别的食物,更需对各种实验产物审慎以待。尤其是入口之物,决不能搞出大面积毒死人的严重后果。
  “尔等可知水银有剧毒?”
  嬴政蓦地向徐福抛出几连问。
  “以往炼丹,各类原料与炼成的药物会经过几道试药工序?今日做出的豆腐渣又有谁试吃过了?”
  啥?水银有毒?
  徐福先被这句话给砸懵了。若非说话的人是始皇帝,他会开口就骂‘胡说八道’。
  自己确实不以炼丹术而以嘴皮子功夫见长,但不会无术到不懂炼丹基本材料。丹砂与水银是常用材料,怎么能有剧毒呢?
  此刻却不敢说嬴政在胡扯。不仅因为其始皇帝的身份,更是联系到其另一层本领——与真仙有往来。
  水银有剧毒,这个可怖真相是不是神仙告之始皇帝的?因此才有了炼丹被叫停,继而方士们被转变研究方向?
  这样捋一捋,为何制作豆腐的前因就找到了。
  徐福脑子转得快,想明白了前因,脸色唰地一下白了,是立刻联系到了后果。
  水银有毒,自己却是尝过的。不是这次做豆腐,而是以前吃过几颗丹药。
  好消息是他不喜丹道,很少吃。
  坏消息是对水银的毒性与剂量之间的比值毫无头绪,多少剂量的水银能不计入对身体的伤害?
  回头再看测试水银毒性的相关问题。
  方士们用动物做过测试,也测得它对防治尸体腐烂有效,但在活人身上的效果真不好说。炼丹者基本都吃过自己炼的丹药,但要再找更多实验者,他们没这个权力。
  嬴政看着徐福变了又变,知其精神必是被重创了一波。
  “等完善了豆腐制作工艺,成品先让死囚试吃,给以不同食量以观察有什么区别反应。不只豆腐,往后入口之物皆是如此。你牵头,尽快拟定一套试毒基础方案。”
  徐福连连点头。虽是亡羊补牢,可还是要把水银毒性也给仔细测一测。
  他有种感觉,食品测毒标准流程一出也许会颠覆炼丹界的过往认知,那些被认为通往长生的原材料不知能留下几许?
  嬴政先把测毒标准放一放,再问眼前的豆腐制作法。“除了石膏之外,还发现什么能做出豆腐?”
  “回陛下,苦卤可能是另一种方子。”
  徐福原本没想说别的制豆腐方法。他有多懂花言巧语,就有多懂言多必失。
  石膏制豆腐还没搞出凝脂如玉的完美状态,温度、剂量都没调配得当,何必再说第二种方法。
  以卤水加入豆浆也能得到相似凝固物,但与加入石膏所得的豆腐相比,两者在形态上有显而易见的区别。
  卤水豆腐颜色偏黄,质地较为粗糙,相对而言硬度更高。
  以竹片上记载的豆腐外形,更接近石膏豆腐,而非卤水豆腐。
  因此,在有限的四天任务期限内,方士们没有对卤水制法进行更深研究。
  这些事原来是不会讲的。
  所谓多做多措,不做不错。完成皇帝交代的差事,不求尽善尽美,而求避免节外生枝。
  当下,徐福一身冷汗,被那句“水银有剧毒”给震慑住了。
  他意识到始皇帝有这方面的专业外援指导后,他不敢隐瞒而怕被追责。
  一个字也不敢遗漏,把每个制作步骤都详细交代清楚,说明了豆浆里做出的不同形态豆腐差异。
  嬴政默默记下两种豆腐,决定将它们的不同制作方式一并写入挑战题答卷上。
  又深深看了一眼徐福,这群方士真是狡猾得很。仗着所持技能难为外人所知,而将糊弄学用得炉火纯青。
  必须要培养懂得相关技术的监管者。
  嬴政记下这一笔,期待咕咕的新故事能带来更多知识,让他能够不做傻傻被蒙在鼓里的皇帝。
  在方士们不断完善豆腐制作手艺时,七天答题期间很快到了。
  水镜在午饭后出现。开头就让秦朝观众在镜面前上传挑战赛的答卷。
  【挑战赛的评分与奖励将随下次的视频发放,请关注查收。】
  镜面上的这句话隐去后,正式进入新一集视频。
  开幕是熟悉的咕咕式画风。
  随着劲爆的舞曲响起,一座丑萌的丹炉在五彩灯光里扭动身体。
  这一幕像极了九十年代迪厅风格的舞台效果。炉盖自动掀开,从炉内蹦出彩光。
  彩光交织落地,化成了不同的物体。
  其侧给出了批注:红色硫化汞、白色甘汞(氯化亚汞)、黄色铅丹……
  【欢迎来到《砸碎炼丹炉,扒一扒神秘的古代化学》。
  大胆推测观众朋友们与我一样,大多数人不想被死去的化学知识攻击到体无完肤。
  因此,本次视频不讲深奥的化学原理,就浅聊一番古人留下的有趣化学知识相关痕迹。
  提到古代化学,很多人会联想到方士。某种角度上,他们是最初的化学家。
  以下先贴一张表格1.jpg。如图所示,列出了一些炼丹炉中的常客。
  大家可以看到铜、铅、铁、砷、汞等等成分。不免生出一些迷思,究竟为什么古代人会选择把这堆元素往肚子里送?并且认为它们能组成长生不老药呢?
  大道至简,有些离谱的操作却往往基于朴实的理论。
  如今我们看到的是重金属中毒,古人看到的却是金属与天地同寿。
  东晋,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写到:
  “世人不合神丹,反信草木之药。草木之药,埋之即腐,煮之即烂,烧之即焦,不能自生,何能生人乎? ”
  这段话道尽了古代炼丹家所信奉的基本理论。
  谁说古人脑洞小,方士们真的很敢想。
  想求长生,吃会生老病死的植物达不到效果,要吃就吃能常存的金石。妄图将人类的身体与金石的坚固融合到一起。
  草木易腐,金石常在,若想长生必选后者。
  在炼化金石时,又会看到各种奇妙变化,例如化学反应会发出一些奇丽焰火光泽。
  这等玄妙变化与大自然出现的日月光辉联系在一起。发光之物意味着蕴含天地灵气,让服用金石丹品变得更顺利成章。
  以此理论再看炼丹术,某种意义上它也能自成一体。我来开一个脑洞,反观如今在研发的机械外骨骼,可否称作炼丹术的变种?机器人研发是否是某种意义上是种有缺陷的永生?当年的金石内服,如今却是改为外用。
  不发散思维。话说回来,古人从丹炉出发,或有心或无意将将其中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典型的例子就有制作豆腐。】
  嬴政:来了!
  朕无需等到下一集故事,现在就能先判断答题是否正确。
  作者有话说:
  二更比较晚,估计要十一二点~
  【小贴士】:
  石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无毒,辛,微寒。生山谷,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 除邪鬼,产乳金疮。”其作为矿物类常用中药被誉为“降火之神剂,泻热之圣药”,主要用于治疗热病。
第55章 第五十五章
  ◎二更◎
  【卤水点豆腐, 一物降一物。这句俗语出自《西游记》,后来广为人知。它展示出一种制作豆腐的方式。即,在豆浆里加入适量盐卤, 煮熟到适宜温度能做出豆腐。
  豆腐却不只有唯一的制作途径。不用盐卤, 改用石膏加入豆浆, 仍能制出豆腐。
  图2-3.jpg, 对比展示两种的制作过程与成品。
  如图所示,我们能看到两种豆腐有明显区别。
  习惯上,称呼卤水所点豆腐为「老豆腐或北豆腐」, 而将石膏所制豆腐称为「嫩豆腐或南豆腐」。
  “老”与“嫩”两字,形象描述了两种豆腐的口感与外形。
  坊间传闻里,汉代淮南王刘安在炼丹时偶然制作出了豆腐, 但此说法依旧存疑,未得学界公认。
  空穴来风, 必有其因。
  炼丹术所涉及的原材料广泛, 石膏更是一味常用药。
  汉朝开始推广石磨,让喝豆浆的人越来越多。石膏与豆浆, 当两者相遇制出豆腐也就非常合乎逻辑。
  那么为什么会制出不同种类的豆腐?
  以此探究下去, 就会发现小小的豆腐蕴含奇妙的知识。
  豆腐的制作过程, 是在豆浆中加入凝固剂, 让豆浆所含的蛋白质发生了聚沉现象。
  盐卤,来自于制盐的盐池。把残留在池中的母液蒸发后冷却, 就能获得结块的盐卤, 其含有大量氯化镁。
  石膏, 开采天然矿所得, 含有大量的硫酸钙。生石膏与烧制后的熟石膏, 它们在制作豆腐的用量上亦有不同。
  凝固剂不会只有卤水与石膏。如今常见的还有葡萄糖酸内酯, 它能制成常见的内酯豆腐。】
  嬴政:朕听懂了,但更加不懂了。
  懂的是他写出的两种制造豆腐方法正确。
  不懂的是氯化镁、硫酸钙、葡萄糖酸内酯等称呼从何而来?它们是什么意思?与大豆发生反应时有哪些区别?
  显然,咕咕没有进一步解惑的意思。
  【氯化镁与硫酸钙是盐类凝固剂,葡萄糖酸-δ-内酯是酸类凝固剂。它们在让大豆蛋白质发生聚沉反应时有哪些不同的机理,此处就不阐述了。
  说好了的,不让那些死去的化学知识攻击我们,很想了解更多原理的观众朋友还请自行度娘。
  说回古代化学。除去发明豆腐,还能在哪里寻得其踪影?
  所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转化,所以它在生活中必是无处不在。首先要讲农业与食物。
  农耕大国,立国之本是农业。
  种地离不开两种物品:农药与肥料。前者防治病虫害,后者帮助作物茁壮生长。
  在数千年的漫长农耕史中,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不断深入,有很多种类的农药与肥料,此处就举简单的例子。
  古代农药的制作来源广泛,分别从植物、矿物、动物提取有效物质。
  《神农本草经》提到“松毛杀米虫”,《王祯农书》里记载了“硫黄与雄黄做烟熏之”可以用来除虫。
  明末奇书《天工开物》,更是记载了炼制白///砒的方式,将它制成农药除去老鼠。这种除鼠害方法一直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肥料的使用上,古人也发现了多种多样的来源。
  比如豆科植物,苜蓿、绿豆、大豆、紫云英等等都有固氮肥田的性能。比如把人粪与动物粪便经过腐熟发酵后用作肥料。
  矿物亦可做肥料。
  植物生长不可缺乏硫、钙等元素,其现象也被古人发现了。
  例如咱们都知道的美食大家苏东坡,他在《格物粗谈》就记录过用硫磺做茄子的肥料。 ①
  例如徐光启《农政全书》里提到,用石灰,或牛猪的骨头来给植物施肥。
  如今去分析这些古代农药配方,不难看出这就是在给植物补充其必须的硫元素、钙元素。
  食物中的化学知识远不只于此,真要聊起来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就再说一个如今厨房里必备物品——盐。
  盐,在古代无疑是国家级的重要战略性物资。早在周代就有专门掌管盐的官员,称之为“盐人”。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不同,自然资源分布不同,炼制食盐的方式必也会有区别。
  例如巴蜀之地是井盐的发祥地,而内陆盐湖以山西河东盐池为最著名,沿海地区则是很早就开始煮海取盐。
  各地人民不断钻研提升不同炼盐法的技能。
  像是改煮盐为晒盐,又是寻找着有利于提取更多食盐结晶的小技巧。
  明朝的《天工开物》就记载了一种皂角法取盐。
  皂角是豆科植物,把它磨碎加入水中就可以产生大量泡沫。宋应星记载:“卤沸之际,投入其中搅和,盐即顷刻结成”。
  其原理利用皂角絮凝卤水的杂质,从而促进食盐更好的结晶。在明代,此法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
  有趣的是此后还记录了一句,“盖皂角结盐,犹石膏之结豆腐也”。可不就与汉朝的豆腐发明呼应上了。】
  嬴政若有所思,随着一笔笔记录,他看到了朝代更迭与时光变迁中的技术传承与发展。
  尽管咕咕只是简略举例,没有给出详细的农药、肥料、制盐之法,但视频里提到的大致方向足以给人许多灵感。
  如今,除《吕氏春秋》的几篇农事文章,大秦没有更系统全面的农书。
  徐福等方士不愁找不到新的研究内容。以化学辅助农业,将是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