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传播过程中, 必然会遇上一个问题。日益增加的佛教徒想要读佛经,这样大量需求的经书从何而来?通过手抄,速度缓慢, 而且临摹出书页里的佛像需要专业的绘画技术。
雕版印刷术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中应运而生。
如今,我们能轻易说出雕版印刷的弊端。
最大的缺点是错字难以更正,需要整块雕刻, 错一个字很难更正。
古人不傻,时至宋朝,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以泥烧制成一个又一个字。需要印制某篇文章时, 逐一对照选字放入木框中。以特殊药剂将框内的所有的活字泥章凝固成板,涂以油墨, 盖上纸, 压一压就能成功印制出一页文章。
活字印刷的优点显而易见, 它非常灵活。
出了错字就重新制作对应的那一枚, 遇上生僻字也能现造一枚。取材也灵活,不限于泥塑, 也能用木头、铜、铅等, 各有优缺点。
问题来了。
北宋发明活字印刷, 但直至清朝它在印刷界的地位始终没超过雕版印刷。
这是为什么呢?】
水镜前, 朱元璋脱口而出一个答案, 很简单——没必要。
理论上, 活字印刷术是比雕版印刷术在技术层面上更加进步了,但进步的技术不一定是被需要的技术。
以传统经史子集举例,那些经典著作是文人入仕必读。
大多书肆会预备一些存货。这些典籍的内容不需要更改,制作出一套雕版就能不断地刊印。
再以佛经为例,经文内容早就固定下来,而购买佛经的人群越有钱越追求精美。
论精美,活字印刷远不如雕版。
雕版在纸上成稿。若请书法高手写出初稿,能将铁画银钩的字迹在一块雕版上完整刻印出来。竖排的一列列字,一撇一捺或有相交,字与字之间的起落转折颇具美感。
从典籍到佛经,想要购买他们的人群,基本不会把书读过就扔。
哪怕不时时翻阅,收藏起来也是好的。就算做不到代代相传,但至少能藏个一二十年。这种情况下,必是更愿意购买质量更好的买雕版印刷物。
相对而言,活字印刷在印品的美观上就欠缺很多。
就连最基础的字体对齐也常有问题。
每一个活字是单独制作,印章的大小上如何保持完全一致?用药水固定活字时如何保证位置在一条直线上,不会发生脱落移位等问题?
精益求精,当然能制作出印刷效果尚佳的活字。
然而,一套活字少则三四千,多则数万。这比刻一套雕版的成本更高,小作坊负担不起这样的活字成本。
没了成本优势,活字印刷术还存在一个极大的劣势。
雕版是整篇刻字,它无需排版。活字却要增加检索字体逐一放入板框,再进行核查的步骤。找字费时,人工费用增加。
朱元璋一点也不意外活字印刷术因此被冷遇。
就听水镜播放: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在宋朝却没有得到重视,雕版印刷仍旧统治印刷界。
沈括在《梦溪笔谈》写出原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字印刷术胜在灵活,但它在诞生后的几百年间,很多时候没有对应需求。大多刊印物的内容更新速度缓慢,不似现代每天有新的海量资讯充斥媒体。
当时的读书人更追求印刷品的艺术美观性,自然而然不可能舍雕版而用活字。
那么有没有例外情况出现呢?
有。
元朝疆域辽阔,多语言体系并行。
对于更新频次高的官方文书,需要能灵活排列组合成文的活字印刷术,那比雕版便捷得多。
明清两朝,邸报发行量增加。与传统的经书不同,邸报每期内容不同,而且每一期更新间隔日期较短。这就要用活字印刷能更降低成本。
与邸报相似的印刷品还有通俗话本。这类小说在长久收藏的价值上降低,但因易读性与娱乐性,它的受众面变得更广。
私人书铺以活字印刷刊印通俗小说,不求制作精良,只求薄利多销。
由此可见,对于印刷术的选择,在成本优势不明显之际,市场需求的重要性。
东方,雕版印刷术的统治地位维持数百年,它的背后是人们对于知识体系需求与认知的双重固化。
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科举体系,在发展到某一阶段后,无法再迸发出日新月异的思想火花。
印刷术随着宋元的战争与贸易渐渐传入欧洲。
初时,欧洲对于印刷术的需求也不高,雕版印刷足以满足少量识字人群。
十五世纪中叶,德国的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版印刷机。
不是印刷术,而是印刷机。机械的投入使用,极大提速了效率,更是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不同于汉字表意的特性,欧洲使用的拉丁语族为表音文字,单个字母数量远远低于汉字。
这个特点更容易发明出一种机器,以机械方式将数量有限的字母排列组合去印刷书籍。
欧洲使用机械印刷术,与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揭开序幕相辅相成。
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更新,对于知识的渴求也日益加深,对各种书籍的需求不断上升,反之也促成了识字者越来越多。
由此,活字印刷术在欧洲逐渐走上一条不同的道路。
命运之轮启动初时,东方大陆对此知之甚少。
当量变引起质变,才赫然惊觉工业革命到来,颠覆数千年的世界旧秩序。
活字印刷术,在十九世纪进一步发展出了个人打字机。
打字机貌似没有任何杀伤力,像是文字本身或许无罪。但别忘了使用它的人群会发生冲突战争,随之而来,源于西方的傲慢文字等级制度出现了。
傲慢于何处?
现在先看一张英文打字机图片,其键盘与我们今天惯用的电脑键盘布局类似。直接敲击二十六个字母的按键,组合排列后就能用油墨打出一篇文章。
那么,你能想象出中文打字机模样吗?敲击中文键盘,如何直接打出一个又一个中文。】
朱元璋紧紧蹙起了眉头。
番邦文字的单个字母很少,这些零件数量能搞在一台机器上。汉字却以几万计数,如何做到在一台机器上,按下一键就能打出一个字?
第69章 第六十九章
◎。◎
朱元璋着实想象不出如何参照英文打字机结构, 去发明一台对应的中文打字机。
他喊出了暂停,没有立刻往下看视频听答案,而是启动第二次紧急传召。
当咕咕提起印刷术传入欧洲, 在十五世纪中叶由德国人制作出活字印刷机, 他就知道大事不妙。
活字印刷术从宋朝到清朝一直在中国呈现停滞不前的状态。欧洲却发明出机械代替了人工活字排版, 而且被广泛大面积投入应用中。此消彼长的不只是印刷技术, 更是藏在印刷术背后的惊涛骇浪。
比如最浅的那一层。欧洲识字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中国却一直保持不变。
一两年尚无差异,一两百年后就会沦落为整个国家也数不出几个能与之抗衡的人物。
想要再赶超, 其代价怕是要付出数以千万计的人命,更要以百年计的受制于人被压制,这还是保守推测。
朱元璋当即引起了重视, 立刻召开第二次紧急观影会议。
本次叫来二十人观影,比上次观看小冰期视频更多了八个人。
等众人到齐, 先把《字的那些事》播放的内容概括讲述一番。
这就指着水镜暂停在英文打字机的画面问:“对比番人的机器, 你们怎么觉得中文打字机该如何制造?”
好问题,真把在场这些人给问住了。
一时间, 上书房内静寂无声。
且不提有八个新来的第一次见到水镜正处蒙圈状态, 其他水镜的知情者们对着镜面上的英文打字机也愁眉紧锁。
朱元璋并不意外无人回答。
在座的各有什么本领, 他一清二楚。这里可没有市井话本里的墨家隔世传人, 也就不存在能突然精通机关术。
即便如此,还是要听听众人想法。
这就抽了姚广孝提问:“道衍师父可有什么好点子?”
“贫僧惭愧。”
姚广孝能说出如何改造布局北平城令其成为新的京师, 但对于中文打字机的问题没有好主意。
“倘若只求做出打字机, 是能借鉴活字印刷术的灵感。刻出常用字, 将按键做成罗盘状, 需要哪个字就转动圆盘到某个位置按下按键。可是……”
“可是”什么?
前几天使用王祯木活字印刷术刊印的《王祯农书》试印本, 前一百套印成了。
今天的参会者人手一套。哪怕本职差事与农业无关, 可是洪武帝赐书,也是要认真读的。
读书时,肯定先要了解此书作者王祯改良的木活字印刷术具体如何操作。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转轮排字盘,大幅提升了检索字体的效率。
将此法运用到中文打字机上,就有了姚广孝的设想。
然而,一个转盘至少包含三四千字,其简洁程度如何与英文打字机二十六个字母键盘相提并论。
在场众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轮///盘式的中文打字机用在检索对应文字的时间太长,不能与英文打字机的便捷相提并论。
朱棣目光沉沉,瞧着英文打字机颇不顺眼。
他清晰意识到中文与欧洲文字就是不同的两种体系。正因番邦文字的表音特性,才让它更容易被活字机械化。
朱元璋环视一圈,没有为难众人。“先看水镜。”
水镜随着声控的“开始”两字继续播放。
【说中文打字机,不得不说它的发明制作背景。
现在大多数人记忆里的打字机,都是单切换键盘打字机。简单说来,按一个键出一个字母。
这种习惯思维是由雷明顿打字机塑造的。
1816年,雷明顿公司成立。此公司在美国内战中以贩卖制作武器起家,当内战结束,公司将生意转向打字机市场。
1873年,推出了第一台英文单切换键盘真机投入使用。
从这一刻开始,雷明顿公司开始争霸全球打字机市场的脚步。收购、吞并,美洲、亚洲、欧洲,不放过任何一种语言。
拉丁语族、阿拉伯文、俄文、暹罗文等等,所有的字母文字都能被压缩在单切键盘之上。区别在于它们的字母数量多几个少几个而已。
这一过程中,打字机的“标准形态”被固定了下来,似乎单切键盘就是至高形态。简洁、便利、高效,无数赞美词汇堆积其上。
世界上语言本来是多元化的,有表音字母文字,有表意象形文字。
十九世纪时期,埃及文早已拼音化,墨西哥土著的阿兹特克象形文字随着殖民者的入侵而被摧毁。
当时,世界上唯一存在的表意文字只剩中文汉字。
单切键盘打字机融合了世界上诸多文字,唯独无法融合汉字。正是因此,创造中文打字机的竞争开始了。
先上几组图片:
美国传教士谢卫楼的轮///盘式中文打字机.jpg
周厚坤的“常用字”式打字机.jpg
祁暄的“拼合活字”式字机.(设计示意图)jpg
以上,三种不同的中文打字机,最后一种没有实物存留,仅存设计图。
“拼合活字”式字机,首创了一种理念。不要直接打出完整汉字,而能使用拆分汉字方法,将其组合打出来。
它却不是单切键盘按键式。把拆分的汉字各部分装在滚轴上,手动选择打出一个完整字需要的各部,将它们推到某个位置,按动杠杆则获得一个字。
它首次在纽约展示时,打一百个汉字用了两个小时。
对此,祁
暄解释这是因为它的体验者是首次使用,对操作不熟悉才导致了低效。
美国媒体听不进去,居高临下地大幅唱衰,《华盛顿邮报》讽刺这种中文打字机就是一只“会跳舞的散热玩偶”。
美媒报道中充斥着高高在上的傲慢,因为各类的中文打字机都做不到便捷似单切键盘英文打字机。
二十世纪初,单切键盘打字机已经被奉为行业唯一标杆。
它兼容了其他各国或地区的文字,所以被认为最有普世性,而不能融入的汉字就成为异类。
异类会遭遇什么?
如果异类有着绝对实力威压四方,与众不同之处会被奉若神明。如果异类衰弱可欺,它就会被打成异端,遭遇围剿。
汉字作为当时的异类,被认为“从一开始就是对科学发展的一大阻碍”。
这句话是黑格尔在《历史哲学》里说的,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提出反中文言论的欧洲人。
早在十九世纪之初,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欧洲形成,竟然将人类语言也分成三六九等。拉丁语族代表进步,而中文则是蒙昧与落后。
随着欧洲列强入侵中华,汉字有罪论也传播进来。说汉字不利于科学思考,语言引起了思想上的固步自封。
想抗议?想反对?残酷的事实是清朝被列强虐打到体无完肤,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就连中文打字机不如英文打字机便捷,也成了汉字有罪的力证。
因此,不奇怪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废除汉字的提议。病危只能用猛药,如非被逼到绝境,那些救亡图存的先辈们也不会发出此种呐喊。
回到打字机的问题上,真的是中文落后到不能兼容单切键盘吗?
谁定义了单切键盘打字机就是先进?
别忘了这种机械一开始就是为打出英文而发明的。换言之,是西方从他们自身的需求出发制定了一套标准与规则,然后指责不能与他们相融就是异端。
做一个大胆的假设。
如果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东西两方的科学技术实力相近,中国早就进行工业革命,涌现出大批推动世界的科学理论家。
当西方搞出了打字机,单切键盘打字法风靡表音文字国家与地区,唯有汉字无法相融。那时会发生什么?
我提出一种个人假设,也许会有弯道超车现象出现。单切键盘打字机不适合表意象形文字,那就彻底抛弃这条塞道。
不再拘泥于键盘与字模通过杠杆、齿轮连接打出字,而是进入更迅速的电子相连接模式,提前冲击电子计算机时代。
中国人向来不缺发明创造力,越是逆境越能绝地反击。当在一条路上走不通时,何必受制于别人定下的规则,必是敢于开辟出全新的塞道。】
水镜前。
朱棣忍了又忍,最后还是放任了情绪。他双手击掌,脱口而出:“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