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贝的价值尺度尽在一个常见汉字中。
「朋」,最初被用作海贝的计量单位。比如《周易》里的“十朋之龟”,指的就是一只龟价格为“十朋”。
多少枚海贝为一朋?
如今普遍认可王国维的考证,是以10枚海贝为1朋。
殷商支付、流通、储存海贝的历史,不只体现于“辛巳,王饮多亚,听享京逦,赐贝二朋,用作大子丁。”等甲骨文记录中。②
它还表现在许多常用汉字里。
像是买卖(買賣)、 财、贱、货、赐、宝(寶)等等,这些含“贝”的文字无一不与财富价值相关。
再问为什么海贝能作为最早的货币?
也与它的自然属性密不可分。
当时的货币,要求本身价值要高,不易被模仿,而且能够进行均质分割。
海贝是海洋产物,对于地处中国内陆的殷商王朝,它能做到物以稀为贵。
又坚固耐磨,可以长时间长距离地流通使用。同种海贝大小相仿,而让它天生就能进行均质分割计数。
由此,海贝顺势被用作早期货币。不只是中国使用,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也有使用。
贝币的形成距离二十一世纪太过遥远,贝币的终结却非遥不可追。
海贝,作为第一种全球性货币,它在二十世纪中期才正式消亡。
此处浅留悬念,在本专题的后半段会聊一聊海贝引发的暴利性全球贸易。】
水镜前,朱元璋与朱棣都很惊讶。
距离殷商已有两千多年了,如今明朝境内除了云南地区之外,很少有把海贝当作钱币使用的地方。此物居然还能再掀起全球风浪?!
究竟是什么情况?
这会只有耐心往下看,听咕咕在之后细说。
【回到中国古代的货币发展。随着时间推移,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物品交换的次数、规模、范围等越来越广。
在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取代了海贝,成为了新的货币材料。
不同于海贝是大自然给塑造了外形,金属货币的外形能被人为制定。
顺理成章,我们会想到一种可能性,古代用金属制作货币时是否延续海贝的模样?
答案:有。
依照目前的考古发现,从山西保德的商朝墓穴出土了一种用铜制作的贝壳,距今约三千多年历史。
“保德铜贝”被认为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金属货币。
以贝为形,以铜为质的货币,被楚国沿用了下去。
也叫它“蚁鼻钱”或者“鬼脸钱”,此类俗称与它的外形相关。
楚国居于南方,它铸造的铜贝形似贝壳,正面凸起,有阴文刻字。其上会打一个小孔,便于用绳子串成一串。
看起来像是蚂蚁,又像是印着一张歪嘴的鬼面。楚地重巫,名唤鬼脸钱,或也与此习俗有关。
铜贝的价值决定了它不便于进行大额交易。
因此,楚国以黄金制作的金饼、金版来进行大宗贸易。没有固定形制,不以枚数计,而是直接称分量。
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其字体不统一,钱币也不一样。
楚国袭殷商铜币形貌做成贝壳状,其他诸侯国也各有特点。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找到先秦时期的货币特征。
上图1.jpg
瞧一瞧中国人民银行使用的徽章图案,是否能认出是哪种古代金属货币?】
镜前,嬴政一眼就认了出来,他对此很熟悉。
这个徽章的整体呈现出一个「人」字,而由三个相同外形的图案拼成,正是“布币”。
【布币,青铜打造,看起来与农具铲子外形相似。它被运用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徽章设计之中。
尽管我们记忆里的古代钱币多是孔方兄模样,但布币蕴藏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色。
——“钱”,这个字瞧着与金属相关,如今让人联想到铜臭味,它的根源却是农耕文明。
“钱”字,本义是指一种农具。
《诗经》中记录了周朝的农事,写到“命我众人,庤乃钱鎛”。
大致意思,周王命令众人准备好钱与鎛等农具去务农了。钱鎛,就是铲子、锄头等,农耕生活里的日常用具。
布币中的“布”,与钱鎛中的“鎛”,在古代是同声假借字。
中原农耕地区在铸造钱币时参考了农具的式样,因此称呼布币。
布币最晚起于东周,多流行于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后来战国的魏、赵、韩等地。
文化底色不同让铸币形制不一样。
区别于中原的农耕社会,东方沿海渔猎的齐国与北方狩猎的燕国使用起了刀币。
各国的刀币形状有出入。赵国本来使用布币,但在与燕国、齐国不断贸易后,也渐渐开始铸造起刀币。
先秦货币,总有四派。
布币、刀币、铜贝币各有历史文化源头,但它们与我们所熟悉的铜钱相去甚远。
流行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外圆内方铜钱,始于秦国。
它的前身是圜钱。
圜钱出现较晚,在战国中期才被制造出来。其形外圆内圆,状似玉璧。魏国首发,秦国跟进。
初时,圜钱并非主流货币。
随着诸侯国之间的局势变化,除了南方楚国外,其他各国纷纷铸造起了圜钱形制的金属货币。
秦国在铸造圜钱时,从早期的外圆内圆,渐渐变为了外圆内方。
之所以有此形制,有务实的一面,也有象征性意义。
先说技术角度。
明朝《天工开物》里提到铜钱的制作,钱币制作出来后需要锉磨边缘,磨去毛刺与流铜。
以木条贯穿钱币的孔洞固定铜钱进行打磨,而方孔比圆孔更便于固定。
流传更广的则是“天命皇权”理论。
外圆象征天,内方象征地。外圆内方,秦国所制作的铜钱流通到哪里,大秦威仪就散播到哪里。为此,使用起了孔方兄。
随着始皇帝一统天下,货币被统一了。
秦国所创最早的货币法令《金布律》推向大秦全境,官方在法律名义上垄断了铸币权。
秦半两被指定为官方货币。
它的正面,在方孔两侧分别刻着凸起的小篆“半两”二字。表示一枚铜钱重为半两(即当时的十二铢),而由此得名“秦半两”。
布币、刀币、蚁鼻钱全部取缔合法属性。
也是从这一刻起,延续两千多年,直至清末的铜钱外圆内方制式被固定下来。
回看这段货币发展进程,始皇帝的货币改制不是全无当地风俗基础。多个诸侯国已有多种货币并用的习惯,南方楚地却是不同的例外。
人们常说的“亡秦必楚”,也能从货币使用中找到原因。
移风易俗是缓慢的融合过程。楚地与中原的文化差异体现于方方面面,被相融时也就最为困难。】
镜前,嬴政重重点头,正是此理。
这个世界,他却是非常幸运的,获得了突破楚地旧俗防线的关键点。
楚地重巫而信鬼神。当楚人瞧见了仙境显世,更容易被神迹所震慑,去相信天命归秦。
水镜:【外圆内方的铜钱制式被确定下来,不代表货币世界由此稳定了下来。
民国初年,古泉学家丁福保作诗一首,“千秋唯有长城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莫道区区仅半两,曾看刘项入咸阳。”
此外就有一则民间逸闻。刘邦问鼎天下对功臣们论功行赏,萧何比其他诸侯多封了两千户。其原因是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
在刘邦起义时,彼时沛县主吏掾的萧何也是出资接济人之一。
其他人送刘邦三枚秦半两,而萧何送了五枚。这多出的两枚,就有了后来多给的两千户。
当然了,此乃民间闲话。多加封赏萧何的原因,更因大汉朝的建立与他密不可分。】
嬴政:等一下!
最近的那批招贤馆自荐名单送上来了。「沛县、主吏掾,萧何」,这不可能是同名同姓同地的巧合。
人才,主动送上门来。妙哉!
作者有话说:
①海贝的殷商货币流通资料,参考《贝是商代的货币》,杨升南,《中国史研究》
②取自《听簋》,《集成》3975
——
钱币历史参考《三千年来谁铸币》,王永生·著
第74章 第七十四章
◎一更◎
嬴政没有停止追查刘邦的踪迹。
两个月前, 整顿司法刑狱系统,将项羽一系的乱秦反贼诛灭之后,继续暗中搜寻史书上的“汉朝开国皇帝”。
并非为了提前杀死刘邦, 而为多了解一番潜在的危险人物。
不过, 寻人进度缓慢。
即便秦朝统一天下后完善户籍制度, 但仅凭一个姓名很难迅速确定某个人的方位。
能够锁定项羽, 是利用了水镜影像提到的“张良与项梁都避于下邳”线索。
关于刘邦的讯息却少到可怜,咕咕讲史时仅捎带讲过刘邦因徭役来过咸阳,以及他的年纪比始皇帝小三岁左右。
嬴政了解排查工作困难, 更将现阶段刘邦使用其他名字的可能性纳入考量。
出乎意料,新线索得来全不费功夫。
今天,好消息买一送一地来了。通过水镜了解到萧何的重要性, 此人主动送上门,顺带帮助确定了沛县刘邦的位置。
咕咕是真不错, 会说话就多说点。
嬴政心情颇好地看着水镜。
下一刻就感到脸蓦地一痛, 他又被打脸了。
就听镜中飘出声音,【嬴政的大一统理念很美好, 但实际操作起来很糟糕。大秦货币说起来是统一了, 但不多。
一斤有十六两, 每两是二十四铢。大秦的一斤约等于现在的250克。一枚「秦半两」的理论标准重量该是八克左右。
根据考古实物, 却发现出土的「秦半两」铜币重量不一。轻的只有五克,而重的超过十克。《史记》记录这种情况是“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近代使用的钱币, 铸造的差异值不超过千分之三, 这才叫货币统一。
反观秦半两, 始皇帝统一货币的想法挺美, 但真正执行政令时地方上落实得极其不到位。
秦朝确实禁止民间私铸, 但是铸币权没有完全归于中央, 是地方政府各造各的钱币。地方造钱在外形上遵从中央的命令,但在质量上偷工减料、缺斤少两。
从这个角度就能窥见秦朝的政令不畅,中央对于地方的掌控力不足。
秦朝二世而亡,不仅因为胡亥与赵高造成的高层领导决策混乱,更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百姓生存困境。
轻重不一的秦半两,是诸多暗雷之一。
劣币驱逐良币,好钱与大量恶钱的混用会搅乱市场,导致地区性物品价格飙升,时日一长势必让百姓生活受苦。
始皇帝一死,日积月累的人民生存矛盾多点爆发,秦帝国轰然崩塌。
其实,大秦灭亡的某些征兆没有深藏于暗处,而是摆在了台面上。就钱币举例,秦律中的《金布律》规定“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
这是用法律规定了不论钱币质量是好或坏,百姓没有挑选的权力,都以同一个标准使用。
秦朝官方非常清楚恶钱的存在,但是有效管制的手段不足。放任的结果必是会引发市场动乱,最终成为社会动乱的源头之一。】
嬴政被当头浇了一大盆冰水,刚刚升起的喜悦被浇灭了。
咕咕的那句话说很对。大秦表面上一统了天下,但其实没有完全统一,竟是小到连一枚铜钱的重量都做不到一致。
真正的大一统基本是确保政令的上通下达,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
水镜:【为什么大秦官方会允许恶币与良币混用?与它的历史背景相关。在春秋战国长达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诸侯国各自铸币。
秦朝推行中央集权,可是从六国使用不同币种变为秦朝境内全部使用秦半两,从取缔民间铸币到将铸币权完全归拢于中央,这些变化无不需要足够的时间。
另外,不可忽视的是人们对于铸币权力的思想认知不同。
今天我们理所当然地认同央行发行货币,认同铸币权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但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却不一样。
法家与儒家发生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汉朝《盐铁论》中记录了两派不同的主张。
儒家主张开放铸币权,反对政府垄断铸造,推崇自由经济。法家则截然相反,要将铸币权彻底收归中央,而行官营经济。
两方的思想冲突不是发端于汉朝,而是始于先秦。
秦朝亡得快,没能解决的铸币问题留给了后来的王朝。汉朝建立后,恶币与良币的斗争继续飙升。
秦末汉初的战乱使得民生凋敝、国困民穷。
当时对于货币的观念尚不成熟,以为钱币购买力是不变的。
把钱币减重就能增加它的数量,如此一来就有更多钱能够去买买买,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
另外,汉初中央政府没有能力包揽铸造所有的铜币。
于是,刘邦颁发法令允许钱币减重,合法化了民间铸造减重的半两钱,是从”秦半两“进入“汉半两”时代。
对民间放开了私铸的口子,也就让各地诸侯的铸币享有了铸币权。
汉半两的劣质问题比秦半两更为严重。
秦半两法定重十二铢,汉半两由官方带头减重,而民间劣质铜钱的重量仅剩一铢左右。
中央政府铸币、诸侯铸币、民间商人铸币,三类钱币大斗乱开始,物价势必飙涨。
汉文帝为了稳定币值,采取了两大有效措施。
一来劝农,将各方势力从铸币差价的利益之争劝回到农事生产上去。
二来尽可能休养生息,停止用兵、不搞土木工程、各种赈灾与抚恤都给实物而不用钱币。
事实上的通货紧缩政策,稳定了物价大幅波动。
在这种大环境中,不同铸币势力在残酷厮杀后出现了几位胜出者,进入暂时的平静。
平静之下却暗流汹涌。
一个最大棘手的问题来了。
倘若铸币争斗中的胜利者不是龙椅上的皇帝,而是地方上的诸侯呢?
彼时,吴王刘濞封地在今天的江苏一带。
封地内有丰富铜矿,让他借此发展铸币业。发行的铜币以压倒性优势流行于大汉境内,让他积累大笔财富。
当汉景帝下令削藩,吴王刘濞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依仗,也就顺理成章成为率先发动七王之乱的藩王。
经此一乱,统治者终于充分意识到了铸币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