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山海十八【完结】
时间:2023-06-09 14:44:07

  “先看水镜,一会再问。”
  朱元璋打断了朱柏,虽然他获得了重播福利,可是掌控不了播放或暂停。
  朱棣隐晦地瞥了一眼十二弟,掩住了一丝同情。
  即将出现的不是仙境乐土景象。可怜的朱柏现在有多兴奋愉快,一会就会有多崩溃。
  眼前的情况,必是水镜继十月中旬出现后,又更新了后续内容。
  上次讲到了永乐帝为什么造反。
  评论中已经透出一些线索。
  建文帝登基后立刻削藩,首当其冲被贬的是朱橚,朱柏则被逼到了自焚而死。
  水镜重播画面开始。
  【话接上回,进入《十二块木板引出的明朝旧事·3》。上次结尾留了一个问题,“到了生死存亡之局,是选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还是猪逼你反你索性挥刀而起呢?”
  评论区已经有观众讨论,朱允炆登基后的骚操作飞起。某种程度上,Judy是不得不反。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死前特意留下遗诏,让诸位藩王留在封地不用,回到京城奔丧。
  那个时候,秦王与晋王都已经早朱八八一步死了,朱八八的嫡子只剩燕王与周王。燕王坐大一方,却没了两位兄长藩王,尤其是朱棡的制衡。】
  朱樉与朱棡一脸懵。
  不对啊!他们都还没到四十不惑,居然没几年好活了,怎么可能呢!
  水镜中没说两人怎么死的,继续播放着。
  【朱允炆二十一岁登基,他是有朱标嫡长子的身份,但这能让在兵戈铁马中历练了三十多年的燕王立刻心服口服吗?
  答案明显是不能。
  对于年轻的新帝而言,来自燕王以及其他藩王的威胁是切实存在的。这种危机感,据悉朱允炆做皇太孙时已经有了。
  对此,该怎么办呢?
  历史给过教训,实力不够时该做缩头乌龟就做,该不择手段就别再顾忌仁慈的名声。
  建文帝真是妥妥的大聪明。鱼和熊掌,他一个也不要。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不要的。最初,他没选择蛰伏装孙子。
  根据《明史》黄子澄的传记,他与彼时仍是皇太孙的朱允炆有过一段交谈。
  朱允炆问:藩王手里有兵,做不法的事,要怎么办啊?
  黄子澄说:朝廷如果发动军队,那些藩王不足为惧。汉朝的藩王也强,最后也是被灭。
  如今不少人质疑清朝修明史有篡改编造,所记录内容不可尽信。
  朱允炆是否在登基前与黄子澄在东门有这样的对话,其真实程度有几分可信,在后来的事态发展中给出了答案。
  建文帝一登基,率先向周王发难。命李景隆以练兵为借口,把没有防备的朱橚与家人抓了。很快,朱橚被贬为庶人,他与儿子们都被流放云南。
  史书记载,朱允炆曾经与朱八八聊过藩王问题。
  当时他对朱八八说处理藩王,“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①
  后来,我们都看到了。朱允炆上位,没用德与礼的怀柔手段,也没先上削的威胁,直接抓人,第一个被废的藩王飞速诞生。
  请注意,这时距离朱元璋去世,仅仅过去了两个月。】
  殿内,气氛凝固了。
  朱允炆只觉二十二道目光齐齐锁定在自己身上。他背后冷汗直流,脸色更是乍红乍白,很想辩驳这一切都没发生啊!
  现在,他没被册封为皇太孙,与黄子澄之间也压根没发生那样的对话。
  朱橚作为被水镜点名的当事人,也不似往日好脾气。
  直接嘲讽:“建文帝真是厉害,比汉景帝都要行动迅速。刘启是继位三年才削藩,咱侄子是三个月不到就出手了,有多迫不及待啊!”
  “五叔,我……”
  朱允炆想要解释,但被朱元璋打断了。
  朱元璋:“安静,继续看。”
  水镜画面不停。
  【都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建文帝选择队友的眼光,远远不及汉景帝,关键时刻的选择也注定了他的结局。
  在削藩之初,在对谁下手的选择上,黄子澄与时任兵部尚书齐泰有过分歧。
  齐泰说:燕王手里有重兵,这个人也素来有野心,第一刀要朝他砍。
  黄子澄说:不行。燕王坐大一方好些年了,这一刀砍不动。先对周王下手,是能砍断燕王手足。
  其实,两人的终极目标虽然一致,但方式方法不同。
  建文帝选择接受黄子澄的谏言。真就是一个敢说一个敢做,先除去周王。
  聪明人能读懂这是一个信号。
  接下来,依照常规操作,没实力的时候打了东家总要拉拢西家。
  建文帝偏不,他在短短一年中又对齐、湘、代、岷四位藩王下手。湘王自焚身亡,另三位全部被废。
  朱八八去世时,他活着的儿子有十九人。建文帝连废五位藩王,湘王更是惨死,让剩下的藩王怎么想?
  傻子都能发现不论燕王主观上是否想过辅佐新君,建文帝没给对方君臣相合一丝的可能性。
  燕王倘若不反,他的结局无非是死亡或者被幽禁一辈子。若是反了,失败是死,赢了就是做皇帝。多么简单的选择题,我们都会做。】
  这会殿内的气氛更加压抑。
  尤其是朱柏,他从乍见水镜时的兴奋激动,变作了黑云罩顶的阴沉压抑。
  他死了,自杀,一把火烧了自己。
  三年前,也就是洪武二十三年,八哥朱梓与王妃在家中自焚。
  那时发生了胡惟庸案,而八哥自杀原因至今成谜,没人敢问父皇一句究竟是为什么。
  没想到啊,没想到,老朱家不只一个自焚死的,自己在历史上也会走上这条绝望的路。
  朱柏自嘲地说:“四哥,是不是我的死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你决心反了。这样也好,我的死还算有价值。大家说是不是啊?”
  这问题叫人怎么回答,场面一度寂静得尴尬。
  此时,朱樉突兀开口,“十二弟,你就别悲愤了。你好歹还知道自己咋死的。我呢!我的死因是啥啊!我总不能一点价值都没有就死了吧?老三,你说呢?你觉得你是咋死的?”
  朱棡不想搭理朱樉,二哥脑子真不怎么好,估计是蠢死的。
  朱樉却没放弃猜测,哭丧着脸看向朱元璋。也不叫父皇了,直接喊爹。
  “爹,您要给儿子做主啊!您说是不是有人使了阴招,在您眼皮底下把我与老三都给暗杀了?先下手为强,除掉两个威胁。这凶手歹毒啊!”
  疑犯是谁?
  朱樉瞧向朱棣,随即摇了摇头。
  不一定是老四,他要杀的话,第一个该是把新君扼杀在储位上。
  然后,就看向了朱允炆。
  这大侄子行动够迅速,是不是他下的毒手?在登基前就要扫清最年长的两位叔叔。
  别说朱允炆为了制衡不会要他们的命,瞧瞧建文帝的决策,那就是要搞全灭。
  朱允炆瞪大了眼睛,一个劲地摇头。
  千古奇冤!他没有,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他真的没有动过杀心。
  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元始天尊,哪个显灵帮他澄清真相。他怎么那么苦命要背黑锅啊!
  作者有话说:
  ①(明)尹守衡《皇明史窃·卷三·革除记》
  ——
  《明史·黄子澄传》:
  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
  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
  《明史纪事本末》:
  泰曰:“燕握重兵,且素有大志,当先削之。”子澄曰:“不然。燕预备久,卒难图。宜先取周,剪燕手足,即燕可图矣。”
第9章 第九章
  ◎。◎
  “闭嘴!”
  朱元璋瞪了一眼提出暗杀论的朱樉,这人怎么学不会识时务。“等水镜的内容放完,朕让你讲个够!”
  朱樉不情不愿地住口,但对水镜接下去的内容没多少兴趣了。那会他已经死了,还能有他什么事。
  【之前说了,建文帝在削藩一事上,把鱼与熊掌都扔掉了。先是该蛰伏时,他选择接连削了五位藩王。
  建文元年,燕王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反了。这时,建文帝派兵围剿,又定了一个古怪的调子。
  他说:“昔萧绎举兵入京,而令其下曰:‘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祥之极。’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①
  建文帝究竟想不想杀朱棣?是仁慈心作祟,还是不想承担弑杀叔父的名声?更关键的是,出征队伍会怎么理解这话?
  往光明了想,皇上顾忌亲情,最好是活捉或让燕王自己投降;
  往阴暗了想,战场上刀剑无眼,万一谁能杀了燕王就是斩草除根,但皇上绝不会承认这是他的本意。
  不论哪一种理解,这种命令一出,好处都是建文帝的,黑锅由手下背着了。
  建文帝的这番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既要、又要、还要”。
  但我们都知道没有绝对实力碾压,想要的太多,反而会什么都得不到。
  当时两军对垒,建文帝下达了耐人寻味或者说模棱两可的旨意。
  是贪心太过,还是刚愎自负地认为一定能顺利拿下燕王,所以做一做面子工程也无妨?】
  此时,宁王朱权忽而出声。他今年十五岁,只比朱允炆小几个月。
  话不多,就讲了一句。“黄子澄,我记得他是探花出身,这经史子集学得想必不错。”
  既然学得不错,岂会不知汉景帝下旨削藩后,七国乱起。
  朱允炆的准备时间远远不比刘启。刘启在七国乱起时,手下有周亚夫。朱允炆用的又是谁?他凭什么硬抗藩王们?
  有的话不能说得太直白。
  旁观这些年朱元璋的执政手段,如果他决定上朱允炆继位,只怕会提前清扫了开国时的那一批武将勋贵。
  建文帝最开始用李景隆活捉了朱橚,是打了对方措手不及。
  接下来连削五位藩王,已经表明新帝态度,藩王们已然戒备重重。
  那时,谁领兵去征战燕王都要凭实力对抗,谁能胜任?
  李景隆吗?
  其父李文忠是个人物,年少从戎,骁勇善战。平定江南,又北伐漠北。
  李景隆子承父业,年少就熟读兵书。其父死后袭爵曹国公,被派往多地练兵。可父亲再厉害,不代表儿子就能青出于蓝胜于蓝。
  朱权不看好李景隆,此人目前并无出挑战绩,不指望他横扫千军,那么还能用谁?
  宁王只说了一句,但像是晋王、湘王等藩王都听懂了言下之意。
  有的话,做儿子的不能讲得直白。
  朱元璋很可能尽力为建文帝铺平道路,但从另一个方向何尝不是把新君送上无人可用的绝路。
  【建文帝凭什么拿下燕王?对比兵士数量,燕王肯定比不过朝廷军队,但建文元年的朱允炆没有意识到他手下几乎没有良将可用。
  尚在人世的开国大将,一个是疾病缠身的郭英,另一个善守不擅攻的耿炳文。
  最初,耿炳文为帅北伐,但在几经失利后被召回,换上了李景隆。
  熟知军事的观众肯定比我懂,李景隆的领兵能力有多烂,是屡战屡败,最后给燕王开城门投降。
  靖难之役打了三四年,燕王大军挥师入京。混战时,宫中发生了一场火灾,三具尸体被烧到面目全非,据说是建文帝、皇后与其长子。
  史上的建文之迷由此而生,朱允炆真的死了吗?还是遁逃出宫?这就回到了《十二块木板》的故事之初,郑和七下西洋的传闻出现了。
  燕王朱棣成功夺位,年号永乐。
  永乐三年,朱棣第一次派郑和下西洋,其中目的之一是找失踪的建文帝。
  它不是网络段子,由《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不过,我个人觉得寻找建文帝行踪是顺带的。主要理由与目的,那些留到下一集再说。
  结尾处,不如做些无谓的猜测。
  假如建文帝在削藩之初,第一个就对燕王下手。趁其不备,是坑蒙拐骗也好,毒杀暗害也好,无所不用其极,是不是就能成功去除心腹大患?
  或者,建文帝在登基之后以怀柔手段对待诸位藩王,采取合纵连横与制衡之术,是否能让他们相互削弱实力,作为皇帝等到实力碾压时再动手削藩呢?
  然而,这样做很可能就不是朱允炆的性格。
  性格使然,他一次次做出对自己最不利的选择,最后走向了失败。
  此处讲一句老掉牙但很应景的话。
  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下期见。】
  朱允炆愣愣地瞧着水镜,五味杂陈涌上心头。
  没有漫天神佛帮他澄清他不是一个残忍的人,水镜里的内容却是透露出了这一点。他在有时有些不知所谓的仁慈。
  是虚伪的仁慈吗?
  至少,现在不是。
  扪心自问,假设他独自一人获知历史发展轨迹,又能做到登基后立刻暗杀朱棣吗?也许,答案仍是不能。
  他能下决心做的是把人圈禁起来,但谁能保证历史不会诡异地绕向另一个方向。朱棣只要没死,会不会逃走,然后打着各种旗号造反呢?
  殿内气氛从凝固变为了沉默。
  权力的斗争向来残酷,合家欢式的结局需要太多运气。
  朱允炆想开口说点什么,他对皇位没有窥觊之心。不论朱元璋选择谁做继承人,他会全心全意地效忠新君。
  话到嘴边,欲言又止。
  在水镜播放了这些内容后,还会有叔叔相信他的效忠吗?
  他的真实水平是不是与那个李景隆一样,都只是纸上谈兵,而到了实际操作中就会一塌糊涂?
  朱樉却没那些百转千回的想法,终于等到水镜的声音停止,他要继续刚刚的话题。自己是怎么死的?这可是个大问题。“爹……”
  朱元璋深呼吸。再没忍住,抄起果盘上的桂圆,朝着二儿子脑门砸去。
  “你赶着投胎啊!都说了看完再讲话,没瞧见水镜显灵还没结束。”
  观影者评论显示出来:
  『评论:
  △喜欢咸豆腐脑:黑格尔表示,这话他真的说过。
  甜食爱好者:楼上ID异端。
  鸡鸭鱼肉龙虾螃蟹火锅都上一份 :别打了,甜党咸党别打了。[打起来啊!快打起来啊!]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