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山海十八【完结】
时间:2023-06-09 14:44:07

  不征,是渴望维持一种稳定。不让大明陷入穷兵黩武之中,让各国以大明为中心保持天下太平的局面。
  朝贡贸易对于大明来说是政治认同的附属品,可对藩属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经济活动。各取所需,能保持相对的和平。
  朱棣上位不久就命郑和下西洋。其中固然有他的个人因素,夺位不正,更需要证明他能做好天下之主,证明他有着远超建文帝的本事。
  耗费大量人力与财力,却不是只为个人威望的提升。永乐三年的第一次出航,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洪武帝执政晚期,安南国发生了政变。陈顺宗只是傀儡国王,朝政被权臣黎季犛把持。
  在黎季犛彻底掌权后,多次对广西、云南等地侵扰,试图扩张侵占土地。朱八八派人前去训诫,却收效甚微。当他驾崩后,安南国居然没有派遣使臣入京祭拜。】
  朱元璋看到此处,眉头紧蹙起来。藩属国竟敢不派使臣入京悼念,这是大不敬!
  回想安南国二十多年来的做派,对方会做出这种事,还真不是无迹可寻。
  事情要从二十一年前讲起。
  洪武五年,安南国递交的朝贡文书,其国王署名突然就从陈日熞变成了陈叔明,那非常不合规矩。没有大明的册封,没有事先的通报,陈叔明竟然自立为王。
  不久,明朝了解到情况。
  原来的国王陈日熞,被乱臣贼子杀死。谁是主谋,很难不去怀疑既得利益的陈叔明。
  当时,朱元璋直接拒绝了安南国的朝贡,指出陈叔明的僭位行为是对大明极度缺乏敬意,丝毫不见其臣服的诚意。
  后来,陈叔明迫于内外压力禅位给弟弟,自己做了太上国王,以此摄政掌权。他的朝贡文书才被大明勉勉强强接受了。
  二十多年过去,安南国王变更了几位。
  随着陈叔明年事已高,对朝局的掌控里大不如前,近年已被权臣黎季犛把持朝局。
  多年前,朱元璋就对陈叔明没有好感。假设陈叔明死了,自己才不会派使者去安南吊丧。
  这人掀起了篡位之风,不只引发安南内乱,假设被其他藩属国效仿,岂不是破坏天下稳定的秩序。
  倘若陈叔明一死,安南国恐怕会被黎季犛彻底改朝换代。
  不论大明派不派使臣去藩属国悼念,安南凭什么不派使臣来祭拜宗主国的大明先帝?!
  朱元璋不由反思,不征之策是不是助长了某些人的狼子野心?
  他希望休养生息,因为知道打仗劳民伤财,但是树欲静风真的能止吗?
  水镜中提到黎季犛的行为,翻译一下,就是藩属国在挑衅大明的宗主地位。
  水镜继续播放着:
  【彼时,大明却暂时无暇顾及安南国的不敬,因为靖难之战开始了。建文二年,黎季犛终是彻底与陈朝撕破脸。他自立为王,改姓名为胡一元。
  迫于陈姓王朝的旧臣势力,胡一元禅位于次子。因为次子胡汉苍的生母是陈朝宗室公主,但胡一元一直都是安南国的幕后真正掌权人。
  等到朱棣登基,胡一元一改之前对待建文帝的态度。在永乐元年主动上表请求册封,把安南国的国王变成外姓人的原因归到陈朝皇室子嗣断绝上。
  永乐帝派人去调查,胡家父子格外有诚意地向使者表达了安南国臣服于强大明朝的衷心。朱棣虽有狐疑,终是同意了册封,他当然希望自己执政下的大明能威慑安南国。
  后来发生的事,开始朝离谱的方向发展。
  永乐二年,广西知府上奏,控诉安南国侵占思明府的土地。
  同年,陈朝旧臣裴伯耆一路逃亡来到大明。控诉胡一元的一系列暴行,包括且不限于弑主篡位、屠杀陈朝王室,祈求宗主国大明为安南陈朝王室做主。
  不久,据说死绝的陈朝王室,竟然还有幸存者出现了,那个人就是陈天平。
  朱棣经过了一系列的反复仔细确认,终是判断其身份无误,至此安南国的内乱真相被揭露了出来。
  这不再是安南陈姓与胡家内斗的问题,而是胡家父子欺骗大明,此前说辞是一派胡言。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胡一元还叫黎季犛时就飞扬跋扈,屡屡滋扰大明边境。如今更是奸邪,编造谎言,欺骗宗主国。
  朱棣得位不正,就更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作为优秀的宗主国帝王,要为了忠诚的藩属国王室后裔讨回公道,更是要树立起以明朝为尊的天下秩序,岂容胡家父子欺骗。
  永乐三年,大明使者往安南国责问。
  对方的态度却叫人意外。胡家父子没有狡辩,反而极度陈恳地认罪道歉,立即表示愿意请陈天平回去继位,改正之前的错误。
  那会是真心吗?
  这一年,郑和率船队从金陵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他确实是带着任务出航的,要瞧一瞧那些藩属国的真实情况。】
  朱元璋紧盯水镜,黎季犛所谓的把王位还给陈天平,其中必然有诈。
  不知不觉中,他的追更情绪被吊起来了。哪还有悠闲姿态,变得非常想知道后面发生的事。
  【话分两头,郑和带队出海,陆地上一支由五千人组成的大明军队护送陈天平返回安南。
  护送队伍的人数已经说明了问题。朱棣对胡家父子已然不信任,认为陈天平的生命安全会受到威胁。
  然而,一件彻底超出大明君臣预料的事发生了。
  胡家父子没有等陈天平回到安南王宫再搞小动作,他们胆大包天,在半途就以数万人伏击了明军。数万对五千,敌我兵力悬殊,明军不幸溃败。陈天平被杀,不少明军俘虏到安南做苦力。
  安南国的这一波操作是一点都不遮掩了,哐哐哐往朱棣的脑袋甩巴掌。
  胡家父子就差叉腰狂笑,他们就是耍人玩,把大明骗得团团转。哪有什么恭顺臣服于宗主国,从头到尾都是骗人的。
  黎季犛父子,前后反复,内里藏奸,欺君罔上,所图甚大。不仅仅是颠覆陈姓王朝,更是公然踢翻了大明制定的朝贡秩序。
  对此,朱棣该怎么做呢?】
  朱元璋看到此处,没忍住,拍案而起。
  “当然是打它啊!用最猛的兵力打,把它打到死透了才行,让它没活着喘气的可能性。”
  什么?
  他亲手定下的《不征之国》国策要怎么说?有人敢用祖宗之法不可变去说嘴?
  那是什么东西,当放屁好了,不必搭理。
  说得文明点,做皇帝就是要懂得变通才行,不可以是只听老爹话的乖孩子。
  朱元璋激动过后,下意识左瞧瞧右瞅瞅。
  书房内别无旁人,不可能有人看到他突然的失态,更不可能有人知道他几乎把自己给骂进去了。
  怪谁?
  怪就怪黎季犛,那贼子小人反复无常,罪恶滔天,属实当诛。
  【永乐四年,朱棣发布诏令调集各路兵马至云南。永乐五年,号令八十万将士出征。
  据后来学者考证,推测实际出征人数不满八十万。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大明出兵后,势如破竹,前后不到半年时间就深入安南大获全胜,擒获黎季犛父子入京。
  这次的胜利无疑有着非凡的时代意义。
  安南之地,自秦朝嬴政开始就将其划入中原王朝的领土。直到唐朝灭亡,安南脱离中原王朝统治,历经宋、元两朝都未能将其收服。
  朱棣的这一战,是时隔四百多年的一次大胜。安南之地,也就此重归中原王朝的版图。】
  朱元璋见此,终于松了一口气。
  坐回了椅子上,抄起茶杯,灌了一口茶。
  拿下安南就好!
  尽管不想夸奖,但他下意识觉得永乐帝不会让他失望。
  深吸一口气,又恢复平静。
  他才没有很激动地看水镜讲故事。
  刚刚只是一段小插曲,后面的内容一定可以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淡定,他一定能很淡定。
第12章 第十二章
  ◎。◎
  朱元璋又摆出了悠闲姿态,但看到水镜中的话锋一转。
  【令人遗憾,大明实现了时隔四百多年将安南之地重新收归中原王朝,可对它的直接统治没能维持太久。
  短短二十年,永乐帝的孙子朱瞻基终是下令将明军撤出,安南回到了藩属国的位置上。表面上有现成的理由,朱八八金口玉言,定下的不征之国国策摆在那里。】
  朱元璋:划拉到自家地盘上的土地居然又退了回去?
  这时候就想起来他说的不征策略了?可他听到这个消息无法不心疼,非常舍不得,从没得到与得而复失有着很大差别。
  【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方方面面。简单概括,安南之地脱离中原王朝已久,要将其彻底收服颇有难度。
  永乐五年,明军势如破竹般获胜,但此后多年安南民间的反对势力络绎不断地涌现,造成兵祸不停。哪怕朝廷在安南推广儒学,意图从文化根源上使其心想向大明,但收效不明显。
  朝廷考虑到投入与收支的不平衡,当时也没有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这块土地的理由,没有在安南发现潜藏的巨大利益,终究选择了放弃直接统治,只将它收做藩属国就行。】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他定下不征之国,其实也是出于这种考量。
  开疆辟土固然振奋人心,但是要好好地经营一方不是容易的事。可惜归可惜,心疼还是心疼,可放弃安南之地也是理智的选择了吧?
  【如今回望,想来不少人会感到遗憾。假设安南之地一直归属中华,就问一点,国家对于南海海域的主动权与掌控力会有什么变化?】
  朱元璋刚刚想放下安南一事,哪想到会看到这个问题,偏偏水镜没有再继续说。
  【扯远了,咱们是回顾明朝旧事,不是假设平行时空的存在。说回正经主线,郑和下西洋。】
  朱元璋:不!
  朕,我,咱可以听一听那些不正经的支线。
  水镜的画面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
  【从安南国胡家父子的出尔反尔,不难看出藩属国的忠诚不会天长地久。大明有必要派出强大使团在南洋巡视,遇到问题能以武力有效解决,方能震慑四海。
  正如我们所知,尊严与和平永远在剑锋之上。不征的前提是拥有征服天下的实力。
  下一次西洋不够,那就七次下西洋。让大明的威慑力不再局限于陆地,随着强大水师出航远行,继而震慑东南亚。】
  此时,水镜画面突然一变。
  秃顶没鼻子手持荷花的小人不见了,取而代之是从高空万丈急速俯冲向下的镜头。
  霎时后,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出现在视野里。
  瞬时间,朱元璋的耳畔充斥怒海惊涛声,被眼前场景震惊住了。
  茫茫大海,浩浩荡荡的船队由远及近驶来。
  烈烈风中,数百「明」字的旗帜迎风飘扬。
  晴空万里,波光粼粼。
  声势浩大的出使船队,还原出一段如梦似幻的明朝海船舰队景象。
  这一幕过于逼真。
  观影者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这庞大船队。
  当镜头拉近,精准还原出海船的外观构造,就连木头纹理都清晰可见。
  【特别感谢“请咕咕在码头吃大餐”制作郑和船队出洋的模拟影像。配合这段视频,能更好解读史料。】
  朱元璋定了定神,不得不承认他被震惊了。
  去年水镜出现,除去底部文字,他看到的不是傻站着一动不动的丑小人,就是过于简洁的器物静态示意图。
  此时此刻,神乎其神的影像扑面而来,一支近乎真实的庞大海上舰队迎面袭来。
  这代表了什么?
  不只看到史上郑和船队的庞大,更是以管窥天,窥见了一个令他倍感茫然的后世世界。
  朱元璋眼底透出一丝迷茫。
  他站在洪武二十六年的时间点,不难假想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秦朝恢弘气象,但无法想象再过多少年竟然能发展出水镜另一头的世界。
  至少要再过两千年吧?
  那时,人们掌握了近乎神迹的技术,其原理完全超出了他能理解的范畴。仿佛是话本中的仙境,仙人拥有着凡人无法想象的非凡力量。
  难道自己真的老了?老到没有幻想能力了?
  朱元璋走神了,他现在也懂了。
  主讲人咕咕只有灵魂画技,无法对他施加画面攻击,但她的外援不一样了。
  这种宛如创造真实世界的技术,不是大明人能理解的绘画,图画再逼真也不可能动起来。
  其中的原理呢?
  对此,他是一无所知。
  水镜画面在继续,开始解读郑和船队的数据。
  【根据现存史料,能够看到郑和下西洋是率领着当时世上规模最大武力最充沛的海军。
  这里放一些数据统计表格,图1-10,从中能看到每次出航的人数基本在两万到三万之间。
  使团主要分成六类人。出使领导、军人、翻译与文职秘书、船只驾驶员、医生气象家等技术员与杂工。
  其中人数最多的当数水师官兵。
  约两万人,相当于明朝初期四个海防卫所的兵力。这些人基本都是精英,有着丰富水上作业经验。
  如此庞大的人数,需要的船只数量必然庞大。
  《嘉靖太仓州志》记载:郑和第一次带队出海,用到208艘海船。
  往后每一次,基本也是在这个数字上下浮动。海船出航必有损耗。史料中也记载了二十多年间不同大小的海船新造与维修情况。
  表格如下:图11-17.jpg
  由此不难推测,郑和的船队每次出行,驾驶大型船四五十艘,中小型海船一百到两百艘。①
  这样一支船队往南洋驶去,如何让人不为之震撼。哪怕开始存有不敬之心,但也很快被实力所震慑。
  比如船队途径爪哇时,遇上该国分裂成东西两王相互内斗。
  大明使者在东王辖地遭到西王突袭,郑和立刻带兵讨伐。西王如何能敌,他大为惊恐,立刻派遣使臣去往大明请罪。
  再如南洋上有猖獗海盗陈祖义,此子从洪武年间就盘踞马六甲,鼎盛时手下有海盗万余人。
  几十年间,不断打劫南洋各小国船只,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让沿海百姓叫苦连天。
  横行霸道惯了,竟是大明也不放在眼中。
  据说从洪武帝悬赏的五十万两白银,到永乐帝提升通缉金额高达七百五十万两白银,一直都没能让他的项上人头落地。
  当获知郑和船队出使南洋,陈祖义斗胆诈降,妄图抢光杀光烧光大明船队。
  郑和敏锐发现其中有诈,果断率兵进攻。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旧港之战击杀陈祖义的海盗团伙五千多人,烧毁海盗船烧十艘、俘获七艘,更把主犯陈祖义等三人一举拿下,押送回大明斩首示众。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