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很快就将宝剑取了来,拉出剑鞘,顿觉寒气逼人,当真是一把好剑。
平日里即使同为副将,他们也很难看到这把宝剑,这下看看这边,又看看谢卫国那边,只觉得一双眼根本看不过来,恨不能多长几双。
谢卫国自是知道自家兄弟对这把剑的爱惜程度的,他看了看手中的剑,有些犹豫:“武弟,这两把剑都是好剑,伤了哪一把都让人心疼,不如今日点到为止即可?”
武副将摸了摸手中的剑,接着将剑一横,说道:“哎大哥,既是比试,就要比得尽兴才是。你尽管来,我这剑可不一定就比不上你的那把,你可要当心了!”
既然武副将这么说了,谢卫国心中打消顾虑,也难得生出比试的激情来。
他的气势一凛:“谁要当心还真不一定呢,来!”
两人都是用剑高手,尤其手中的剑都不是凡品,一招一式间,剑气横生。
身形躲闪,只余剑影斑驳。
练武场上的两人打得过瘾,场下的人看得更是过瘾。
纷纷激烈得喊道:
“大将军加油,打得好!”
“武副将当心将军背刺!”
“厉害!”
“这招打得实在是太漂亮了!”
众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谢景珩的目光却锁定在谢卫国手中拿着的那把剑上。
俗话说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谢景珩于武学上略有研究,在剑术上更是颇有造诣。
往常他所接触的长剑不少,但却从未见过有哪把剑像谢卫国手中那把一般软硬适中,刚柔并济。
比外形设计更优越的,应是剑身的材质。
剑的硬度和强度与其韧性和塑性成反比,剑身过软或过硬都会影响武者对剑的使用,但就连经验丰富的铁匠,也无法准确把控剑的软硬程度,这也是好剑难求的原因之一。
那车上箱子里装着的长剑谢景珩都看过,每一把看起来都和谢卫国手上那把有着同样的品质,这意味着如此好剑居然能量产,背后的意义远比这看得见的两箱长剑重要得多。
从热闹的人群中退了出来,谢景珩侧过身问一旁的士兵:“这些铁剑都是什么时候打造完成的?”
士兵就是将这车铁剑运来的人,他回答:“这是城内刚打造完成的第一批铁剑,质量差一些的留在城内,品质最好的少夫人都让我们运来关外了。”
谢景珩想了一下,炼铁的窑应是和砖窑同一时期建成的,到现在也三个月有余了。
这么长的时间,炼成的铁剑却不多……
他道:“若是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来军营找我。”
这话把这名小士兵说得一愣,他刚想说城内炼铁队已经步入正轨,暂时应该没什么困难,但脑海中又突然想起盛玉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士兵小心翼翼开了口:“少将军,你能不能……再给城里多找一些劳动力?”
谢景珩:……
该说不愧是在盛玉手下待久了吗,一心只想要人。
难得被哽了一下,谢景珩停顿了一会儿,想了想还是说道:“军营对此已有安排,各营士兵将会轮流安排去往城内,到时我自会和少夫人交接此事。”
谢景珩所说的这种情况在以往并非没有先例。
军士们在闲暇时种田,一方面避免了他们在无战事时无事可做;另一方面又增加了粮食产量,避免了饥荒,可以使社会更加安定。
“还有一事,书院的武术先生不日后即会前往城内,待你回去便可将此事告知少夫人。”
虽然这件事他亲自告诉盛玉也行,但目前关外有事他没这么快回去,让她早知道消息早安心也好。
小兵听闻此言,脸上立马露出了笑意:“少夫人得知此事后定会十分开心!” 这时,只听闻“铮——”一声响,声音之大把在场所有人都惊住了一瞬。
两人应声看去,就见谢卫国手拿长剑,脸上带着稍许不知所措站在练武场上,不远处的地面上,正躺着另一把剑,剑的主人武副将也一时没反应过来,愣在了原地。
谢卫国反应过来,急忙关切地走过去:“武弟,你可还好?”
武副将愣愣转过头,看向谢卫国手中那把长剑,方才激烈的打斗,竟没有伤它分毫,他的语气颇为激动:“好剑,当真是一把好剑啊!”
武副将就是一个剑痴,众人对此早就见怪不怪了。
谢卫国颇有些无奈地别开了头,将手上那把剑随意一扔,剑下一刻就被武副将接在了手上。吩咐一旁的士兵把地上的宝剑捡起来,谢卫国拿在手中看了看,原本被保养得十分有光泽的剑身上已经被划了少许剑痕,谢卫国看了不免也觉得可惜。
武副将也注意到了,他叹了口气:“这剑跟了我这么多年,到底还是如同我一般,年纪大了,不中用了。”
话中悲凉的意味让旁人听了莫不感同身受,谢卫国心里更不是滋味,武副将随他带兵打仗已有数十年,从年方二十到如今步入中年,其中的变化他更是深有感触。
还不待他说出几句安慰的话,便又听武副将紧接着道:“大哥,我这剑可是因为你才会如此,你得赔我一把新的才行。”
他顿了一下,“我看现在手上这把就不错。”
谢卫国刚升起的情绪还没消解完,闻言不由抽了抽嘴角:“好小子,原来在这等着我。”
一旁的其他副将听到这句话纷纷不淡定了,他们也是从见到剑的第一眼就盯上了的,这个武副将只顾着自己要可真是太不厚道了! 于是纷纷上前:
“大哥,我比武弟还早跟随你几年,我这把老骨头啊……”
“我虽然不爱耍剑,可那箱子里是不是还有几把弓箭……”
谢卫国可没心情看他们表演,直接打断道:“这些兵器都是少夫人送来的,关于它们的处置……”
“哎,我们懂我们懂。”
就见副将们转过身看向那名将兵器送来的小士兵:“少夫人可有说如何处置这些兵器?”
小兵被他们势在必得的眼神吓了一跳,小声说了句:“少夫人说,但凭将军处置便是。”
于是众人的目光又重新回到了谢卫国身上。
副将们弓着腰,搓着手:“将军,你怎么看?”
谢卫国无奈地叹了口气,神兵配英雄,好的兵器自然需要一个好的使用者才不算辜负,关于这些兵器的去向他心中已早有打算。
“你们每人挑一把就是了。”
“各军留一把兵器在练武场上使用,剩下的,作为奖品于每月练武场比试的第一名获得。”
其他士兵一听,这些神兵他们居然也能有份,纷纷高兴地直呼:“将军英明!”
只是在每月一次的练武比试上可要更加努力了才行!
第二十七章
北郊的书院还没建起, 而边关城内百姓的扫盲教育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位于西街的城主府被改造成了边关食堂,盛玉翻阅地契得知,临近城主府不远处, 邱己泽还有一间三进的小院子。
盛玉大笔一挥, 将此地设为了北郊书院的前身——西街学堂。
学堂由官府出资建设, 学堂的先生也由官府出薪聘请,入学学费全免, 且每日中午由食堂免费提供一顿午餐, 若是学子在每月的考核中成绩突出, 还能有额外奖励, 据少夫人所说,这叫做——奖学金。
这个消息一放出,便在边关引起了轩然大波。
历朝历代几乎都秉承“多子多福”的子嗣观, 大夏也不例外。
王公贵族三妻四妾, 子嗣贫瘠者甚寡,而农村虽多为一夫一妻,但每户人家也少则有两三个子嗣,多则有五六个不止。
子嗣之间, 年龄差距不大,但一般是女子早早承担了家务事, 只有王公贵族之家,才有心思花重金请来私人先生教习女儿读书写字,若是平常人家, 供养一个读书人已是不易,家中女子更是几乎没有接触书籍的机会。
时人以读书人为贵, 奈何文化程度却普遍偏低,最大原因不外乎所需束脩及所学花费较为昂贵, 盛玉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不惜以免学费的方式鼓励更多人求学。
“西街学堂将于明日招生入学”的消息,在公告栏一经贴出,便在各家各户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不管是贪图免费的学费,还是节省那一顿免费的午餐,所有人都在心中打起了小算盘。
李家村,李大牛家。
该户人家家庭结构乃是大夏乡村中最为常见的模式,李大牛与张兰英共育有三子两女,大女儿早已外嫁,大儿子、二儿子也皆已成亲。大儿子生有一男一女,女儿十岁,儿子七岁;二儿子目前只得一个女儿,八岁。小儿子和小女儿是龙凤胎,乃是老两口老来得子,现年十七岁,两人皆未成亲。
在战乱以前,李大牛的小儿子李小宝是家中唯一的读书人,自小没干过什么苦力活,五岁时便被送入了城中学堂,集全家之力供养他读书。
夷狄入侵之时,正是临近秋闱的时候,李小宝虽未取得什么功名,但因是唯一懂学问的人,所以在家中地位颇高,且又是老来子,更是备受李大牛两老口疼爱。
而他的同胞姐姐李宝丫便没这么好运了,虽名字中带了个“宝”字,但得此名全仰仗李小宝的功劳——因当时有女孩儿能招来弟弟的说法,李大牛两老口认为,李小宝的降生也有李宝丫的一份功劳。
虽有这个原因在,比起同村的女孩儿,李宝丫在家中的待遇要略好一些,但和她们没什么不同的是,李宝丫从会走路起就开始学着干农活。在李小宝下学后和同村玩伴嬉戏玩闹的时候,李宝丫已经能够一个人把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
后来盛玉接手边关,城中开始实行工分制,张兰英留在家中打理家务,李宝丫便和哥哥嫂嫂们一起领了田里的差事,从早干到晚,每天也能有六七个工分进账。
而李小宝因是城中为数不多懂学问的人,即使每天打摆子似的只在账房工作两三个时辰,一天也能有七八个工分的进账。
城中即将开学堂的消息一传来,心中最为慌神的不外乎李小宝这类人。
正是因为目前城中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他才能有这么一份好差事。因他做事态度不认真,掌柜的对此早有意见,不过是因为招人不好招才隐忍不发。
若是学堂一开,大家都学会了算术认字,那以后城中账房还有他的位置吗?
工作一丢,没有工分进账,即使凭着多年疼爱,老两口可以供养他一时,可时间久了,哥哥嫂嫂也不免会有意见。
且读书人多了,他在家中便再也硬气不起来,光是想到这种光景,李小宝心中便不免一阵发慌。
李家尚未分家,家中大事多是张兰英说了算,李小宝眼珠子滴溜溜一转,原本打算出门的脚步一转,往张兰英屋里去了。
他来得也巧,张兰英正在和两个儿媳妇商量将孙子、孙女送往学堂的事。
孙子李铁柱现年七岁,若不是适逢战乱,早到了上学堂的年纪,好在现在也不算晚。李铁柱是一定要上学的,至于两个孙女,张兰英倒没想这么多。老大家的大孙女李春花,现在已经是做家务的一把好手,再在家中养几年便可以说人家了。
让张兰英发愁的是老二家的闺女儿李春苗,也是他们这场谈话的目的所在。
“娘,春苗比铁柱大不了多少,铁柱能去,春苗咋去不得?”二儿媳赵秀红神情愤愤,仿佛要借这一句把多年的不满都宣泄于口。
老话常说,疼大的,爱小的,中间夹个受气的,他们老李家也免不了这个俗。
往常他们老二家的便因膝下只有一女受尽了婆婆和妯娌的冷眼,家里有什么好事儿向来没他们的份。让春苗上学堂这件事,赵秀红今天怎么说也要争上一争。
大儿媳张凤珍双手环臂,在旁边说着风凉话:“铁柱是男孩儿,咋是你们家春苗一个女娃娃能比的?”
“女娃娃咋了?”赵秀红激动得唾沫星子都快喷到张凤珍脸上了,她却还往前走近了些,“少夫人说了,女子也能为边关的建设出一份力,李铁兰带领的铁娘子水泥队每人每天能拿快二十个工分,比多少男人拿得都多,你看着就不羡慕?”
一番话把张凤珍说得说不出话来。
羡慕啊,她哪能不羡慕?看着李铁兰每天风风光光从他们门前走过,张凤珍看得简直要眼红死了。
李铁兰现在可是他们李家村的名人。
从一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克夫的寡妇,到现在一天能拿十七八个工分的水泥队小队长,李铁兰的经历让李家村的哪个女人看了不羡慕?尤其是之前被李铁兰说动要一起去报名水泥队,最后又没去的,现在更是肠子都悔青了。
村里还有不少大娘踩破了她家的门槛要给她介绍男人,但李铁兰全都以水泥队事忙为由拒绝了,村子里也有不少人拿这件事嚼她舌根,说她这是心气高了,看不上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