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春丽摇了摇他的手:“不是,我跟你说,做买卖肯定赚钱,你没看鲁……斌他们那些干部子弟都在做吗?赚钱的事,不偷不抢,不丢人。妈他们一直觉得是我拖累了你,我也想让他们知道,宋书玉能挣钱,咱们也能。而且你看这屋子也太小了,咱们俩想做点什么都不方便,以后要是有了孩子怎么住啊?等咱们挣了钱,就可以在旁边起一栋房子,这样家里也不用这么挤了。”
赵文军没有马上答应,但也没出言反对。
齐春丽知道他是心动了,只是还有点犹豫,所以故意拿话激他:“宋书玉一个女人都能办成的事,没道理咱们家这么多人干不了,她再能干还能比男人更厉害啊?”
赵文军知道,宋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不光是有人在背后笑齐春丽傻,也有人在笑话他有眼无珠,找了个不如宋书玉的。
今天陶碧那番话又何尝不是在说他。
宋家挣得越多,以后饭桌上这样的不中听的话只会更多,家里也不太平。
赵文军哪怕性子好,但到底是个男人,而且还是个有点大男子主义的男人,被个女人比下去,他面上也无光。
良久,他才开口说:“好,听你的,咱们也试试。不过咱们做什么买卖?”
齐春丽理所当然地说:“当然是卖衣服,现在衣服可好卖了。”
最重要的是赵文军上辈子也是靠卖衣服发家的,这辈子再来,他也一定能成功,把宋书玉给压下去。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3-06-23 21:43:20~2023-06-24 20:36:4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天天向上、嘟嘟大魔王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4章 024
◎三更合一◎
“我们家也做买卖?”葛慧玲震惊地看着赵文军两口子。
齐春丽鼓起勇气说:“是啊, 妈,宋书玉不就靠摆摊卖衣服赚了很多钱,连工都不上了吗?咱们也做买卖, 等赚了钱给家里建大房子,您跟爸也不用那么辛苦上工了。”
这话实在是很有吸引力,现如今队里谁不羡慕宋家?
只是,葛慧玲蹙眉问:“做什么买卖, 你们会吗?”
齐春丽看向赵文军, 自信满满:“我们也卖衣服吧, 文军肯定比宋书玉厉害。”
这话深得葛慧玲的心。在她这个当妈的心目中, 自己儿子肯定是最好的,不如宋书玉的只有儿媳妇。她也看向老二:“文军, 你觉得这主意怎么样?”
赵文军完全没想到齐春丽说风就是雨,大晚上的就把全家人叫了起来商量这个。
他在屋里是答应了齐春丽, 但具体怎么做, 他心里也没主意。这买卖要是那么容易做的, 全大队又怎么可能宋书玉一个人发了财。
不过现在不是拆台的时候, 他犹豫了一下说:“我觉得卖衣服行, 宋书玉靠这个赚了钱,说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
齐春丽不住点头,没错, 她就知道, 赵文军肯定行, 他现在只是还没觉醒做生意的细胞, 等走上这条路了一定会大放异彩。
但赵文军下一句话就泄气了:“不过宋书玉的衣服是她自己做的, 咱们没有缝纫机, 还有布料也是个问题。”
“缝纫机要工业券, 还要花一百多,谁有那个钱啊,说了等于白说,散了散了,白欢喜一场。”陶碧撇嘴打了个哈欠。
齐春丽没搭理她,而是继续望着赵文军。在她看来,赵文军一定会想到办法,上辈子赵文军也什么都没有的进城,白手起家,创下那么大的家业,这点小问题怎么可能难住他。
其他人也顺着她的视线看向赵文军。
可赵文军能有什么法子呢?
他现在只是一个退伍兵,要钱没钱,要人脉也没人脉。
被家里人盯得不自在,赵文军咳嗽了一声:“这,要不大家再想想,做生意也不止卖衣服这一条路。”
“敢情你们什么都没想好,就是涮我们啊,没劲儿。”陶碧火大,蹭地站了起来。
葛慧玲也很失望,提做生意的是老二两口子,可现在拿不出章程的也是他们俩。她板着脸训斥齐春丽:“没这本事就别天咋咋呼呼的,非要跟人比,你不累我还累呢,一天到晚伺
候你们老老小小,晚上睡个觉都不安宁。”
怎么会这样?
齐春丽见这事要黄了,情急之下,拽住了葛慧玲:“妈,没法卖衣服,那咱们就卖吃的。公社每次赶集都有人卖吃的,一样能挣钱。咱们在家里做好,拿到集市上摆摊,肯定可以赚钱的。”
她记得上辈子也有很多摆摊卖小吃赚了钱的。虽然比不上赵文军,但也买车买铺子开了店。
大不了他们先卖吃的,攒点钱,等改革开放了,还愁没地方拿到衣服吗?到时候再让赵文军重新走上辈子的路就是。
葛慧玲停下了脚步,就连陶碧回过头。
齐春丽得到了鼓励,接着说:“卖吃食,咱们可以用家里的东西,不用花钱出去买,万一不好卖,咱们自己吃了也不会浪费。”
好像有点道理,葛慧玲重新坐了回来:“那卖什么?”
齐春丽哪知道啊,她是会做饭,但水平一般般,而且赵家目前的情况也不可能让她去公社开饭馆。所以她把目光对准了一直沉默的杨红英:“大嫂手艺好,过年炸的麻花又脆又酥,要不就卖这个吧!”
陡然被大家盯着,杨红英连忙摆手:“我……我不会做买卖。”
“大嫂,你在家炸麻花就行了,摆摊的事交给我们,不用你出面。”陶碧主动说道。
她想揽下这个活儿。摆摊可比上工轻松多了,而且卖了多少钱其他人又不知道,她完全可以昧点钱下来。
葛慧玲想了想,家里有面粉有油,都是现成的,不用再花钱买,就同意了:“大根,我看这事行,你觉得怎么样?”
赵大根拿着烟杆,犹豫了一会儿,终于首肯:“那就试试吧。”
现在这个家实在是太穷了,三个儿子都成了家,孙子孙女一个接一个的出声,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每年的工分只够填饱肚子,多的一分都没有。
要是做买卖能额外赚点钱,再起两间房子也好。
***
最先发现赵家人也在偷偷做买卖的是谢铮。
他跟鲁斌去红星公社卖衣服,发现了齐春丽和陶碧在国营饭店对面摆摊。
当时鲁斌就气得骂娘,直嚷着晦气。
回家后,谢铮将这事告诉了宋书玉。
宋书玉一点都不意外,齐春丽也是重生者,自然知道未来的风向标,会出去摆摊一点都不稀奇。
如今大家都不是一个赛道的,他们做什么,宋书玉也不关心,笑着说:“随便他们吧,只要不妨碍咱们的事,他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回头这事传出去,还能帮咱们分担一部分火力,大队这些人就不会只盯着咱们家了。”
“你性子可真豁达。”谢铮既高兴宋书玉想得开,不生气,这说明她心里没赵文军那个蠢货,但同时心里又不爽,赵家当初那么算计宋书玉,现在还想跟在他们后面摆摊赚钱,天底下哪有那么好的事的呢。
同样不痛快的还有鲁斌,他可不乐意看到赵文军和齐春丽这对狗男女越过越好。
但齐春丽学他们也是在别的公社摆摊,鲁斌想让自家兄弟去找茬都鞭长莫及,而且谢铮也不允许他去找对方的茬儿,说什么现在做买卖要紧,不能耽误了书玉的正事。
呸呸呸,张口闭口都书玉,非让他们叫书玉姐,他自己背后却一口一个书玉,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跟宋书玉关系好。
鲁斌本来对宋书玉有点小心思,但这阵子三天两头跟谢铮一起出去摆摊,还看不出来这小子的心思吗?
兄弟不夺人所好,他马上浇灭了自己心头那点小火苗。但有时候忍不住刺谢铮两句:“三句话不离宋书玉,我看你干脆当宋书玉的管家婆算了。”
谢铮瞥了他一眼:“本来给你想了个主意对付赵家,但现在看来,你是不需要了。”
“别,兄弟,咱俩什么关系啊,快说快说,难道你想看到赵文军那狗东西发财?”鲁斌连忙拉住了谢铮。
谢铮勾唇一笑:“这还不简单,回头在大队公社宣传宣传赵家卖麻花赚了多少钱,自然有的是人眼红跟风,这卖麻花的多了,他们家的生意自然就差了。”
卖麻花的成本小,有点手艺的都可以做。这么大的公社,出几个跟风者不稀奇,而且还能替他们分担一部分火力,一举两得。
鲁斌侧头打量着谢铮:“兵不刃血,你小子心眼太坏了,幸亏老子跟你是兄弟。”
“行了,事情解决了,别天天愁眉苦脸的,赶紧卖衣服。你看看你今天才卖出去几件,你好意思吗?”谢铮完全不接他这话。
周扒皮!
鲁斌扭头扯着嗓门大声吆喝:“新衣服了,卖新衣服了,男式背心只要1.5,比供销社便宜三毛钱还不要……”
***
谢铮这招果然奏了效。
没两天大队里就传出赵家也在做买卖的消息,而且越传越离谱,说赵家卖麻花一天能挣一二十,比宋书玉还赚钱呢。
一时之间,赵家顿时变成了红云大队的风云人物,甚至连隔壁大队都有人在打听他们家。
赵家人刚开始很得意,很享受这种被人追捧嫉妒的感觉。
但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因为集市上渐渐有了别家卖麻花的,他们的生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以前一天能赚一两块钱,现在一天只能赚几毛钱。而且还要搭进去两个人工,这可不划算。
所以一家人又坐下来商量。
对于这事,齐春丽也没好法子,她再次将希望寄托到了赵文军身上:“文军,你怎么看?”
赵文军除了出出主意,全程没参与这个买卖,他哪知道怎么办。
可全家人都望着他呢,他只能硬着头皮说:“那……那就卖便宜点吧。别人卖五分钱一个,咱们就卖四分钱,四分五。”
“可是这样赚的钱就少了啊。”陶碧有些不情愿。
他们麻花的利润本来就不是很高,再降价还赚什么钱。
可齐春丽却觉得这法子好:“大不了咱们少放一点点面粉,或者买便宜点的面粉和油炸,省点成本。这样卖四分五赚的也差不多。”
陶碧眼睛发亮:“这法子好,而且咱们家以后还可以分开摆摊,我跟二嫂,各去一个集市,这样多赚点钱。”
最重要是有齐春丽盯着,她想要做手脚很难,每次卖多少钱都要老老实实交给葛慧玲,但分开单独卖就不一样了,她找借口私吞个一毛两毛的谁都知道。
“可,家里的面粉不多了。”杨红英有点不赞同。家里这么多人呢,粮食都拿出去做麻花卖钱了,大家吃什么?
葛慧玲也知道不能动用家里的粮食了,她看向三个儿子说:“这个买卖是咱们一家人的,三个媳妇都参与了,赚的也是大家的,这个本钱也该你们三兄弟一起平摊。这样吧,一家出10块钱买粮食和油,等赚了钱再还给你们。”
陶碧有些不情愿:“妈,前阵子不是卖了不少钱吗?”
葛慧玲瞪了她一眼:“那不都是用家里的粮食和油做来卖的吗?怎么?你现在就想分家了?”
“没,妈,我不是这个意思。”陶碧连忙否认,心里却在骂,死老婆子,将钱把得死紧。明明家里有钱不肯出,还非要他们出。
葛慧玲脸色这才好了些:“你们也别怨妈抠门,先前卖的这几十块都是用咱们家的粮食和油。咱家这么多人,能不能吃到下半年还不好说,回头缺粮了,就用这笔钱救济。不然现在花了,你们吃什么?”
陶碧连忙说:“是我误会了妈,就按妈说的办。”
三兄弟一人想办法凑了十块钱,然后赵老三说他认识的人多,主动担负起了购买油和面粉这事。
赵家把摊子支得更大了,而且也不藏着掖着了,干脆直接在红旗公社摆起了摊。
因为有桂花婶子这个小喇叭,宋书玉每天都能听到赵家的各种消息,还有队里的各种传言。
果然,赵家异军突起后,讨论他们家的声音都少了很多。
宋书玉乐得自在,闷声发大财。
但这可苦了宋建国。
对于大队里的这些事,宋建国早有耳闻,他有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底下的人不买账啊。
有些悄悄找他举报说赵宋两家割资本主义尾巴,应该抓起来□□。
他当时就训了对方一顿,以赵宋两家都是三代贫农,根正苗红为由,驳斥了对方。
本以为这事也就过去了,反正现在也管得比较松散,哪个公社没几个摆摊的?
可没想到有人竟将这事捅到了公社,还写了举报信。
宋建国坐在公社办公室里,拿着举报信问公社书记:“杨书记,这举报信是谁写的啊?污蔑,不属实。赵家宋家往上数好几代都是贫农出身,成分绝对没问题,现在自己做点买卖赚点钱补贴家用,也没有剥削任何人,这哪能是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呢?而且宋家还是烈士家庭,宋家父子都是为国牺牲的烈士,他们家几个女人都是烈属,这些年孤儿寡母的很不容易。杨书记,咱可不能寒了烈士的心啊。”
“建国,你别紧张,我叫你过来就是了解了解情况,没有怪罪的意思。”杨书记哈哈大笑说。
宋建国摸不清楚他到底什么态度,便说:“原来是这样啊,杨书记,是我太着急了,我跟您赔不是。您想了解什么,您尽管问。”
杨书记开口就问:“赵宋两家做买卖,一个月真的能赚几百块?”
“杨书记,这种事我哪知道啊。不过我想应该赚不了那么多,一个麻花几分钱,一张手帕一毛钱,还有扣除掉本钱,一个月得好几千才能赚上百块吧。”宋建国有意替两家说好话。
杨书记点头:“这倒是。听说赵家的粮食和油是在乡下挨家挨户买的,那宋家的布呢?他们做这么多的衣服手帕,布料是从哪儿来的?”
宋建国明白了,杨书记这是有备而来。他打着哈哈:“杨书记,这个我还真不知道,我回去问问。”
杨书记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建国啊,最近摆摊这事弄得咱们公社人心浮动的,要是耽误了生产,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你是老同志了,可不能轻易犯这个错误啊。”
宋建国只能说:“杨书记,我知道了,我这就回去让他们收敛点,不能耽误了上工。”
杨书记点点头:“你是老同志了,我还是信任你的,这事要处理好了,千万不能给咱们公社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是,杨书记放心。”宋建国只得先应下。
本以为话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谁知道杨书记话音一转,忽地又说:“对了,建国,听说你们大队搞了个刺绣小队,帮县里的厂子加工,你们这是准备办社队企业?”
社队企业最早是在五十年代提出,当时很多乡村的一部分砖瓦窑、油坊等纷纷折价入社,随后一部分土纺、草编、挑花等家庭副业也一并组成生产小组,加入社队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