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发财这次从府城回来,有亲戚关系的,平日里走得近的人家都送去了礼。礼也不算重,但大老远从府城带回来的心意让人动容。
再就是赵家眼瞅着是起来了,关系搞好总没错儿。因此,望山村家家户户都给赵家送了礼。
赵发财没主动送礼的人家,也拿了些鸡蛋和菜干来。本就没啥仇怨的,只平日里少来往罢了,都是一个村的,别人家都去了,自家咋能落下?往后再有啥好事儿,自家说不得也能跟着喝口汤。
也没啥主动凑上去脸面不好看的想法,这不都是一个村的么?再说了,看赵发财家如今的行事,总不会让人空着手回去,自家凑上去送个礼,还能赚点哩!村头老张家不也送了?他家还是外来的呢。
就这么着一带二,二带三的,村里家家户户都送了礼来。赵发财乐呵呵的都给了回礼,亏是亏了点,可这排面太大了,族长家请酒才能有这阵仗!
如此一来,蛋啊,菜干啊,竹筐草鞋啦,山上的干货啦……零零总总堆在一起,不老少。现在赵家多数人都在县城过活,一些吃的用的自然是带到县城方便些。
刘婆子仔细挑了干净的,品相好的菜干出来,单独放了两筐。赵明月不喜欢吃大肉,喜欢炖肉里头的菜干,刘婆子现在每年都给她准备几筐。别说,这菜干吸了肉油,还真挺顺口的。
第34章
赵礼和赵文锦在文柳巷子赵家住了一晚, 第二天一早带着礼和赵明月一起去李夫子家拜会。
私塾初十才开学,门房直接带着赵明月一行人去私塾后院。作为李夫子最喜爱的学生,赵明月来李家, 门房都不用先去通报的。
赵明月禀明来意, 李夫子照旧带赵文锦到一边去考校。就算是赵明月的同族, 若是个愚笨的,他也是不收的, 忒累心。
考校的结果皆大欢喜,李夫子觉着赵文锦虽然不能和赵明月比, 但为人踏实, 底子也还成, 来读个三四年, 也可以下场试试。
赵礼兴高采烈的回赵家说了情况, 就要去找牙人赁屋子,最好也是在文柳巷子里。
赵文锦留在县城读书,按家里商量的是族长和郭婆子来县城跟着一起住。老两口就烧个饭,洗个衣裳,也不是啥累活。
原本家里是不放心爹娘和文锦三人住县城的,万一有个啥事, 爹娘年纪大了, 文锦还顶不上事。这不是发财叔家大部分人都住县里么?真要有啥事,喊一声就成。
赵有田也不提让赵文锦住自家的话, 家里三个女娃和赵文锦年纪都差不多, 就算是同族,住一起也容易让人背后说闲话。
再说, 族长家里田地不少,家里有长工, 农忙时还得雇短工才能忙得过来,赵文锦在县城读几年书的花费还是不缺的。
赵有田想到这里,心里也是羡慕,自家现在手头有银子了,也只陆陆续续买了几亩田地。
村里人还不知道这个院子自家买下了,他知道村里背后算他家一年的进项,顶天了一年能攒下二十两。就这不少人家已经是羡慕得眼都红了,这要知道他家还买了县城的大院子,那还了得?
赵发财对三个儿子是叮嘱又叮嘱,“咱家挣了大钱的事,都得死死闷在心里。一年买上一两亩地,再有陆续嫁娶的花费,得让人觉着咱家虽然也挣钱了,花得也不少,手头活钱不多。
要是张扬嘚瑟,今儿个东家要盖房来借点,明儿个西家请大夫来借点。借出去了咱得抓心挠肺,日日瞅着咋还不来还钱;不借的话要被人戳脊梁骨,说对族里亲戚不仁,左右都不是啥好事,还遭贼惦记。”
赵发财那么抠的一人,从府城回来,也都几乎家家户户都送了礼,为啥?在送些礼,唠唠府城繁华的同时,也说说他家在府城生活的不易。
“府城老大一条巷子共用一口井,喝水都恨不得省着些。每月得花钱叫人掏茅厕,这都能花出去不少铜子。院子又小,甭说养鸡种菜了,摆两张桌子,边上都放不下一圈凳子……”
“野菜都没地挖去,日日买菜都得花银钱,还好老婆子带了几框菜干。这自家关起门来吃得差些成,穿衣打扮上可不能省,要不然人就得防着你是不是偷儿……”
乡亲们想象了府城的繁华和赵家的实在日子,心满意足。
闲谈起来也是说,“赵家那几项营生应该也是挣钱了,不过在府城还是不经花啊!”
“难怪刘婆子都带上银簪子,银手镯了,咱泥腿子脸皮子黑,穿戴上再差点,在府城不得被人嘀嘀咕咕啊?”
“这要是银钱不多,在府城过日子也不比咱们强多少啊!”
“那可不,租院子要忒多钱,几片菜叶子要钱,一根柴火也要钱,啥啥都要钱,不得花得人心疼?”
……
赵礼要租院子的事,没用到牙人,顾小四就给办妥了。文柳巷巷尾曾家,家里就五口人,全家都是良善的。
老俩口年轻的时候生了两儿一女,就养大了小儿子一个。前两年儿子娶了儿媳,今年刚添了小孙子。
一家人住了三间屋,另外三间隔成一个院子,里头厨屋茅厕都有,这几年都是租出去的。年前租户退了租,现在还空着呢,住祖孙三人正好。
曾家自家住的院子里有井,租户用水直接从隔墙那开的小门进去打就成,住着也方便。离赵家一盏茶的路,租金也不贵,一月一百文。
赵礼和赵有田立时就跟着顾小四去曾家,正如顾小四说的那样,住祖孙三人正好。两间当卧室,一间改成书房,离私塾也近。唯一不好的是院子太小,只够晒个衣裳的,想要种些菜,养几只鸡是不成了。
赵礼当即就交了一年的租金,来时爹娘说了,以文锦进学方便为主。
这次大金几个再跟着去府城,赵家三妯娌都不担心了。
和她们头开始来县城不都一样嘛?刚开始啥啥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住了大半年了,回头一看,自个儿当初可真傻。
担心啥呀?县城的人和村里人一样,不都是两条胳膊,两条腿,两肩膀上扛一脑袋?
手里头有银子,去哪都不带怯的。这从县城去府城也是一个理,爹娘他们都待熟了,能挣那老多的银子还怕啥?
初九,刘海刘河两兄弟开工,一大早就赶着车来到赵家门口等着。
赵有田三兄弟带着大金几个,大包小包的往车上放行李,刘婆子亲眼盯着,看几框菜干和香肠放妥当了才放心。一路冷飕飕的到了府城,直奔四水巷子的家。
慧娘和刘婆子带着大金几个擦洗屋子,赵发财去小街上叫了汤饼来吃。路上赶时间,早晚还可以吃点热乎的,中午都是啃冷冰冰的干粮。
这会在熟悉的屋子里,热热的一碗加了肉的,油水足的汤饼下肚,整个人都活泛了,回家后的闲适感,让人安心喜悦。
慧娘第一时间查看了藏在屋里的金锭子,各处的数量都不差,这些天提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银钱少了让人发愁,这银钱多了,也时常得提着心啊。
赵明月看着她娘如释重负的样子,悟了!
难怪这年头有钱人都喜欢买地、买铺子、买院子呢!银钱放在手里会担心各种丢失,存钱庄担心票据的保管,还得给钱庄保管费,花出去变成固定资产才放心。
买房置地的时候,花些手续费,将房契地契在衙门里头备案,就算是一时不察丢了,本人也能去补办,银钱丢了可就是真丢了。
歇了一晚上,大金几个一早起来又生龙活虎,面上看不到半分路上的劳累了。
慧娘和刘婆子起得晚些,路上诸多不便,她两吃喝都尽量少了些,精力也跟年轻小子没法比,不歇几天回不过劲来。
赵明月按一贯的时辰起来背书,看到厨屋是赵发财在做早饭还吃了一惊,再一听,她外祖父嘴里还哼着小曲儿。
嗐,自从知道了香皂的价钱,每月能从慧娘手里领一两银子,她外祖父就整日都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了,家务活也越做越多。
赵明月一次听见赵发财给大金几个说娶媳妇经,“这娶媳妇啊,先得看面相,得是看起来就脸圆圆的,有福气的。你们阿奶就是个有福的,生了慧娘,这不慧娘也是个有福的,生了明月,这不咱一大家子都跟着享福了?”
大金几个万分认同,点头如捣蒜。赵发财来劲了:“我知道你们几个小子心里想啥,娶媳妇得娶好看的是不?这没啥不好承认的,这么想就对了!
你们阿奶年轻的时候也还成,这不你们小姑姑打小就长得俊?明月自是不用说,随了我,比我当年还强上不少。这人要长得俊,看着就机灵是不?这一机灵,脑瓜子就好使。
所以说你们想娶个俊的当媳妇,这事没毛病。你们阿奶也跟你们娘通了气,十里八乡,满县城的,瞅着俊的给你们寻摸。就咱家现在的家底,给得起聘礼,县里谁家的好姑娘都娶得来。”
大金几个眼里都要冒星星了,赵发财喝口水,看着几个孙子敬佩的眼神,心里得意。
也就是赵大虎命不好,去得早,要是还活着,看着明月现在的出息样,不得庆幸自个儿当初舍得出聘礼,娶了慧娘,才能有明月这个光宗耀祖的儿子?
死了也不亏,明月往后做了官,子子孙孙做了更大的官,不都还得祭拜他这个祖宗?
以上是赵发财在府城茶水铺子,对说书先生“娶个贤妻保三代”这句话的自我理解。
就是娶个俊媳妇,生个俊女儿,就会有个机灵外孙子!
又有“妻贤夫祸少”的说法,这不就是说“妻贤夫有福气”嘛?读书人都这样说,证明这事它肯定是真有道理。
这里头“三代富贵”“有福气”都是显而易见的,能做文章的就只有“贤”了。所以这“贤妻”啥叫“贤”就肯定不是说书先生说的那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相夫教子,温柔和顺啥啥的了。
真要是这样,人肯定不会满大街说得人人都知道!
再想想慧娘打小就有主意,他说的话十句有八句不听,现在更是慧娘说十句,自己听十句,也听不着赵大虎的话,全是自个儿拿主意。
结果咋地?慧娘自己聪明能干,才能养出明月这样的出息娃来,他家至少三代人跟着享福!
所以娶媳妇就应该娶个长得俊,还有主意的!长得俊,还有主意的不好找,那就先娶个长得俊的,再生个有主意的!
这么一总结,赵发财时常觉着自己是真应了名字,知道了“发财”的秘诀。既然自己是享了老婆子和慧娘的福,平日里多做些家事也是应当的。
三个儿子是用不上这秘诀了,几个孙子要是用得好,他可不是福气要滚滚而来?赵发财想想都要仰天大笑。
不过凡事不能绝对,也不一定个个孙子娶了“贤”妻,往后都能跟他一样享福。不过五个孙子呢,都朝着娶“贤”妻这方向奔,有一个真得了福气,他这个做阿爷的不也是跟着享福?
赵明月觉着赵发财的话有些不对,但似乎又很有道理的样子?
第35章
书院过了十五开学, 赵明月赶着年尾巴给钱夫子送了年礼。虽然小吃攻略后,她在书院的人缘一下子好了许多,但钱夫子处处照顾维护, 她也感恩。
大金几个这些天都在做草纸, 冬日里鲜花少, 真要买,那就贵了。香皂都是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里做好了存着, 冬日里他们就做草纸,家里头人多, 消耗得快。
院子里没有炕, 草纸得趁着太阳出来, 暖和些了做, 一早一晚就认字写字。现在他们用来写字的纸, 是拿竹子自己做的,看起来和赵明月买来的纸差不了多少了。
不过赵明月交代了,这些纸只能在家里用,用完都烧掉。
大金秒懂,跟香皂一样,这种贵价的东西, 他们都得藏好了。余下的几人虽然似懂非懂, 但每次写完烧掉的时候,都仔细的检查是不是全烧完了, 再给碾成灰。
卖香皂偷偷摸摸的, 做竹纸是在房间里关好门窗,赵发财守在院子里, 几人才放心做。
有了大量的纸可以练习,几个金的字都突飞猛进, 赵明月夸他们在县城写对联是没问题了。对联染了红色,还用上了笔墨,读书人才写得出来,县城里也只有富户才在年节贴一些。
村里除了极讲究的人家,都是不贴的,买这玩意儿的钱,割两斤肉包饺子不香?最多也就是买块红纸贴大门上。
赵明月现在上下学不用人接送,几个金做够了半年用的草纸,每日下午跟着赵发财到街面上逛。他们也不往主街上去,各小街到处去长见识。
到茶楼听说书,是赵明月建议的,要一碗粗茶,花不了几文钱,可以在那坐一下午。起初赵发财是不愿意的,在家喝甜水不好么?花钱去喝苦茶?
只去了一次,听了一个时辰的说书,赵发财顿时觉得这钱花得值了。虽然比不上唱大戏那么热闹,一群大老爷们一声声叫好,也很是让人上头,说书先生还时常说些大道理呢。
有钱人都喜欢听的,要么是极好的故事,要么是极好的大道理,听听准没错。
偶尔去一次,这钱也花得起,这来了府城,花用也需往府城靠靠。
大街小巷的去逛,也是赵明月建议的,逛得多了,习以为常了,出门办事儿就不怵。
还有口音的事,他们一开口,人就知道不是府城人。
赵明月常年进学,说话自带读书人的风格,在南山书院里,大家都说官话,仿京城的口音。这是为了将来去京城赶考,万一高中了,说一口京城人听不懂的地方话,岂不是惹人笑话?
赵发财他们是村里和县里口音相混合,多走走,多听听,慢慢的就会带些府城的口音。
府城许多百姓也说官话,各铺子的伙计也是说官话。赵明月让家里人也慢慢改说官话,为此还设了个每日奖金。
若是当日谁说的所有话都是官话,奖励两文钱。钱不多,但每晚晚饭后领奖这事,人人都觉着很是有意思。慧娘和刘婆子也都很积极,她两凡是赵明月提议的事,都很积极。
几个人在家说话,说着说着,就不自觉带了村里县里口音,因而大家没事了都喜欢上外面逛去。还是那句话,手里有银子,逛铺子,和人唠嗑都有底气。
几个金学官话特别积极,他们刚开始出门时,听到说官话的人,就觉得这人不是一般人。
他们慢慢说官话,说得还不好,明显感觉原来不大看得起他们的府城本地人,现在跟他们说话都客气了不少,果然明月做什么都是对的!
原本赵明月让他们学认字算学,他们虽然也觉得是好事,本身是不大积极的。这一学就是几年,寻常见到的字都认识了,明月的书本也能看个大概了。
年节时和村里原来的玩伴们一起说话,才自觉自己是真的不一样了,小伙伴们看着自己的眼神,那都带着崇拜。
他们逛铺子,买东西,在心里算起账来和铺子里掌柜的速度不差多少。他们能放心大胆的在府城各处乱逛,也是能写会算给的底气。
现在想来,他们一开始出门,就没被人当做村里来的看不起,也是因为他们腰杆子挺得直,眼神和话语间自带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