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八零当电工——旧时意【完结】
时间:2023-08-31 23:03:17

  她抬手在院子里伸了个懒腰,都说清晨的空气质量不太好,可八十年代的空气没有太多污染,清晨山间的风都是甜的,闻着就令人心旷神怡。
  这种好心情,一直保持到做早饭。
  叶秋莹走到灶棚前,彻底傻眼了――她没用过柴火灶!
  自从穿越过来,她一口水一口饭都没吃上,直接就昏睡了过去,现在肚子饿得疯狂叫嚣,还得顶着伤体,两眼发昏劈柴生火。
  ……
  “咳咳咳。”
  接连不断的咳嗽声,从叶家灶棚传出,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旁的人家已开始准备午饭,叶家烟囱终于有了些烟火气息。
  灶棚内的叶秋莹,顶着一张黑糊糊的小脸,险些就以为自己要咳死过去。前世工作又忙又累,为了节省时间,她三餐能多简单就多简单,忘了吃饭也是常有的事,生活技能也相对有些薄弱。
  约莫是母亲去世,原身压根没有心思做饭,屋前屋后都是没晒干的湿柴。
  她好不容易找来一些干树枝,无奈刚一烧完,火就团团熄灭,一盒火柴眨眼见底,好在最后火终于烧了起来。
  此时缺了一个小口的大铁锅内,正温着粥。
  饥肠辘辘、失血过多,叶秋莹早已眼冒金星,谁能想到曾经的一线工程师,会沦落到吃碗白米粥,就能幸福到两眼泛红、鼻子发酸?
  不行,她一定要搞个电锅!
  狠狠喝了两碗稠米粥,胃里暖洋洋,叶秋莹也终于恢复了些许力气,紧接着又烧了些热水备用。
  难得有了些力气,她这会儿才有空打量叶家。
  据说叶家原本住在镇上,房子被充公后,就分到了柳桥村这处土屋。
  普通的农家小院,屋前屋后都用篱笆围着,堂屋靠左,里头的卧房偏小,右侧
  依
  搭了间木棚土灶。院子不大,好在收拾的还算干净整齐,屋内家具也算齐全,桌椅床柜、高几长案、盆架镜台。
  听张婶说,这些都是她爸临走前亲手打的家具。
  都是随处可见的木料,样式也简单,不过防腐防蛀防锈做得很好,经久耐用,可见叶爸用心良苦。叶母读过书会写字,在世时更是一直教导女儿习字读书,原身父母都在竭尽所能爱着自己的孩子。
  叶秋莹感叹之余,已打来温水,坐在镜前。
  昨晚灯光太暗,视线模糊,现在看去,镜子里的女孩,哪怕小脸蜡黄沾满黑灰,依稀可辨五官不错。就是过于瘦弱,明明已经满十八,却如同十五六岁的未成年。
  叶秋莹对着镜子拆布条,避免牵扯到皮肉,动作不由轻缓了些。
  家里没有多余的棉布,染血的布条,开水杀菌消毒后还能再次使用。非常幸运的是,她刚才在抽屉里找到了一瓶止血药粉。
  看了眼日期,还在保质期内。
  叶秋莹洗净小脸,小心翼翼清理伤口,又倒了些止血药粉,才重新找来干净的布条包扎伤口。
  叶秋莹也没闲着,换了药打算出门找工作,才惊醒现在不是扫码的年代,她兜里没有现金寸步难行!
  青源镇每天早上八点,下午三点有一辆到县城的班车,车票是两毛钱。
  叶秋莹一阵翻箱倒柜,愣是一分钱都没有!
  她扫了眼时间,从柳桥村徒步走到镇上大概要一个小时,已经赶不上班车,再着急也没用,干脆放缓了心态,查看刚才翻出来的工具箱。
  半米长的红木工具箱,颇具有年代感。
  箱子看着不大,容量却不小,工具更是看得人眼花缭乱。
  不愧是匠人老爹,上盖和箱体上浅下深,总共分了三四十个小格子,每个格子整齐摆放着工具。各式各样的起子、铁锥、扳手、铁锤、尖口方口的刻刀、钳子挫子砂纸、粗细不一的铁棒条,铁丝铜片各式工具刀,甚至还有防锈润滑油、精钢小短铁锯。
  这么多工具,拆解个啥不行?
  工具箱旁边还有一个手摇式打磨器,有固定的凿口,能磨能凿,就是不知道这手动式,得摇多久才能磨出一个精细的器材?
  叶秋莹看得入神,一时技痒,甚至想拆个东西玩玩。
  不得不说,原身父亲去世这么久,工具还能保存得这般完好,少不了叶母的擦拭与保养。
  她甚至能想象,无数个日夜叶母睹目思人,这个女人一身病痛,支撑她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大概就是孩子还小吧?
  正想着,门外忽然响起三三两两的叫喊声。
  “叶秋莹,你快出来。”
  叶秋莹皱眉,透过窗户往外瞧,门外少说也有六七人。
  好家伙,不会是来搞事的吧?
  声音的主人催得慌,叶秋莹抿唇,不动声色走到篱笆前。
  翠萍见她出来,喜得隔着篱笆就将她拉了过去:“秋莹,张队长说你会修东西,手电筒都给修好了,你啥时候学会了你爸的手艺?”
  叶秋莹也没有太惊讶,柳桥村就这么大点地方,有点啥消息,立马传得人尽皆知。
  说起来她还得感谢张队长,替她做了一波免费宣传。
  叶秋莹一脸和气:“之前学了一点点。”
  “你就别谦虚了,我今个都带来了,坏了五六年,你瞅瞅能修不?”翠萍一边说,一边从挎篮里拿出一把七八成新的手电筒。
  叶秋莹眉头一扬,好家伙!
  八十年代初,手电筒的确也是个值钱小家电,可坏了五六年还能保持七八成新,这得多舍不得?
第3章
  张家这个手电筒显然经常擦拭,甚至比周主任那把还要新,除了些许凹陷,几乎没有生锈的地方。
  翠萍在原身的记忆中为人不错,叶秋莹也就没有拒绝。
  她接过手电筒,照例试了下灯泡,小灯泡已经老化损坏,扫了眼内部零件倒是没有太大问题,就是绝缘层卡片松动易断,翻新一下就行。
  叶秋莹扫了一眼满脸期待的翠萍,将手电筒还了回去。
  “要换灯泡,几个小配件也要换,我没有材料,你还是找别人修吧。”
  翠萍一听,叶秋莹不是不能修,而是没有材料!
  她心里不由盘算着――换几个小零件,再加上修理费,起码要一块多钱,车票来回也要五毛钱。一把新手电笼统也不过五块钱,为了修个旧的,将近要花费两块钱,还要专门跑一趟县城,实在划不来。
  翠萍看向叶秋莹,圆圆的脸蛋带了些祈求。
  “秋莹,你帮我修吧,一块钱买零件够不?”
  此话一出,原本歇了心思的叶秋莹,登时眼神一亮。
  她正发愁没有车费去城里,一块钱足够她跑一趟县城,出门找工作的时候,再顺手淘几个小灯泡一举两得。
  至于小灯泡,顶天也就一两毛钱。
  这笔生意,她接!
  “行,这事包在我身上。”
  见她答应,翠萍别提多高兴,生怕她不答应,急忙将一块钱塞进叶秋莹手里。
  修一个是修,修两个也是修,叶秋莹立马看向另外几个人。
  “你们也要修东西?”
  门外六七人过半都是看热闹的,只想看看叶秋莹是不是真有本事,一个木头还转性了不成?
  要说有什么急着要修的东西,还真没有。
  不过耐不住热闹,六人七嘴八舌。
  “秋莹,你会修碗吗?”
  “秋莹,你会打家具吗?”
  “我家铁盆和铁壶坏了,能修不?”
  “挂钟咧?要是能修,中午管你一顿饭。”
  叶秋莹哭笑不得,她不是木工,也不是专业维修工,不过做家具应该和机械制图、零件机器制造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或许能试试?
  “我不会修碗,家具也不擅长,挂钟我能修,铁具得先看看受损程度。你们要是想修,可以带我先去看看。”
  前往县城的班车已经赶不上,干脆先帮村里人修修东西,攒个生活费。
  她现在身无分文,能挣一分是一分。
  叶秋莹转身回屋,二话不说,背上她爹的工具箱就出门揽活!
  几人面面相觑,按照叶秋莹以往内向孤僻的性子,铁定得闭门谢客,哪里愿意和别人打交道?
  现在为了修个东西,竟然愿意串门?
  看来是穷得没办法,只能靠手艺混口饭吃。
  几人也不客气,轮流领着叶秋莹上门。
  这会儿正是大家出门干活的时候,正巧看见叶秋莹一群人凑在一起热热闹闹,纷纷纳闷起来――这几个婆娘不干活,开早会呢?
  结果一打听,是叶家孤女上门替人修东西?
  八卦哪个年代都有,众人顿时议论纷纷,一致认为叶秋莹是没了妈之后,才转了性子――没妈的孩子得当家,管你性子孤不孤僻,一日三餐都得出门挣钱!
  至于叶秋莹会不会修理东西,谁在意这个呀?
  叶秋莹她爹叶淮生当年可是有名的手艺人,子承父业,有两把刷子也不奇怪。
  闲言碎语对叶秋莹没有任何影响,此时的她背着工具箱,奔走在乡间小路上。
  她兜里还装着五个土鸡蛋,心里美滋滋,五个鸡蛋是修挂钟和转轴加固的报酬。
  八十年代初,一个鸡蛋两毛左右,五个鸡蛋少说也要一块钱,再加上她修补零件、打磨床板换来半斤红糖,省着点放,还能喝上五碗红糖炖蛋!
  她现在极度需要补血!
  忙了一下午分文不挣,好在补品有了着落,红糖鸡蛋在这个年代,还是值钱的东西。
  前前后后耗费三个多小时,一共接了六个活,她背着工具箱走来走去,早已远超这具身体负荷,休息了一晚上,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体力,又消耗了个精光。
  叶秋莹不得不停止揽活,一步一步艰难挪着步子朝家中走去。
  此时的她整个人虚脱躺在床上,浑身冒着冷汗,大口喘着粗气,休息了好一会儿,人才缓过来。这副身子实在太弱,似乎长期营养不良,干瘪瘦成一团,与前世的自己相比,简直天差地别。
  作为一名高级机电工程师,连一线都要参与,哪能没有体力?
  营养不良以后补补就行,关键她现在是个病患,失血过多动不动就气虚晕厥,伤口撞得有些深,容易感染发炎。
  哪怕不缝合,起码也得找些药。
  问题兜兜转转又回来了――她没钱。
  叶秋莹叹了口气,不过也知道急不来,现在才穿越第一天,没钱看病也正常,可饿死就不正常了。
  叶家所剩的粮食不多,顶多再吃个十天半个月。
  有了上午的经验,生火已经快了不少。
  至于厨艺……熟了就行。
  为了补偿这副身子,叶秋莹当机立断给自己加餐,中午奢侈吃了一碗红糖炖蛋,甜滋滋的红糖水加上新鲜的土鸡蛋,滋味竟然意外地不错!
  忙了一日,浑身累得瘫软,叶秋莹几乎一沾枕头就睡。
  等她再次醒来,已是天明。
  为了生存,叶秋莹不得不上山砍柴,迎着清晨的霜露,砍了些细小的柴火,沿路采了些她认识的野菜。
  可惜大多都不认识,在她眼中如同野草,生怕摘错了毒死自己。
  回到家中,劈完柴火,她已经吃不消瘫坐在板凳上,本想给自己做个面片补补身子,谁料愣是做成了面疙瘩汤?
  叶秋莹仰天长叹――唉,饿不死就行。
  休养生息片刻,恢复了少许元气的叶秋莹,打算去镇上逛逛。
  八十年代的农村,基本没有什么大型家用电器,她不擅长木工活,所以光在柳桥村当修理工,她很可能会饿死。叶家后院倒是有一亩荒地,可惜她不会种地,等她学会了,黄花菜都凉了。
  术业有专攻,还不如留给她盖间工作室。
  五月末,天气已经变暖。
  漫山翠绿,山路两旁长了不少野花。
  前世她是个技术宅,除了工作的时间,基本和原身差不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吃饭全靠外卖。
  难得近距离接触乡间美景,叶秋莹感叹不已,没有失真的高清晰画面,真实且富有生命力,远不是相机能够呈现的。
  当然,这种感叹只持续了不到半个小时。
  走了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叶秋莹已是脸色发青唇色泛白,不得不中途停下来休息。
  这副身体太弱,养好伤以后,锻炼身体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得准备一辆代步工具,买不起汽车、没有配件组装不了电动车,拼装一辆自行车也不错呀!
  走走停停,耗费近两个小时,叶秋莹终于赶到青源镇。
  青源镇和柳桥村相比,人多了不少,除了两三间小商铺,还有些许小摊贩。镇上还有卫生院和小学,面积不大,可几乎整个乡镇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都在这里。
  听说镇上刚通电,她还能听见乡镇政府广播传来的年代金曲。
  没有遇上赶集,能逛的东西也不多。
  叶秋莹问了一圈,镇上都是家庭式经营,没有招工需求,她只能去县城看看。
  幸运的是,她在小商铺找到了卖小灯泡的商家。
  青源镇刚通电,灯泡正热销,几家小商店都备了不少灯泡。
  叶秋莹花了两毛钱,买了两个小灯泡,一个留着备用,一个用来修理翠萍嫂子的手电筒,临走前又买两包火柴。
  东西买齐,叶秋莹也不再耽搁,返程回家。
  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又渴又累的叶秋莹,狠狠灌了一大口凉白开,濒死一线的她,才终于感觉自己活了过来。
  转瞬,她又屁颠屁颠跑去修手电筒。
  趁天还没黑,她直接将修好的手电筒送了回去,今日事今日毕。
  经历了下午险些晕厥事件,叶秋莹决定还是好好休息几天,再去城里找工作,正常失血过多导致濒死的伤患,一般都会待在床上静养。
  她倒好,刚醒来就东奔西跑,元气大伤。
  叶秋莹不敢再作死,乖乖宅在家里,玩原身爹爹留下来的工具箱。
  准确地说,现在是她的了。
  叶秋莹乐呵呵拿着工具,在家中四处游走,墙面地面门窗查漏补缺,哪里损坏补哪里。她一向喜欢干净宽敞、简约风的房子,索性拆解了无用的木板和布料,整个房间顿时通透不少,看起来也更加明亮宽敞。
  唯一遗憾的是――没有电!
  没有电,意味着她得劈柴做饭。
  叶秋莹欲哭无泪,一个伤患没有充沛的体力,难以完成一日三餐。
  值得一提的是,养病期间也有乡亲来找她翻新家具,因为需要重新锯木头修补缺损,还得凿木刨花打磨,工作量大工钱少,也就被她婉拒了。
  一连休息三日,昏厥的现象才有所减缓,看着为数不多的口粮,叶秋莹不得不踏上前往县城的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