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山村人家——万山横【完结】
时间:2023-11-01 23:06:43

  从猪圈到半坡下的这块地,将来会开辟出来种各种菜。虽然南边就有小溪,但靠北边的菜地浇水没那么方便。佳慧决定,到时候干脆就从溪里引一条小渠进来,在菜地里绕个U字形再出去。
  她默默想了好一阵,才转身从车厢里拿出镰刀,开始弯腰割草。从猪圈旁割出一条路,通往半坡上的晒谷坪。等上了晒谷坪,她抬头打量面前的房屋,发现它也没那么阴森了。胡春平说得不错,虽然房子看上去有些破旧,但只要下力气维修一番,住在这里无疑会很舒服。
  老房子就是这样,没有人住,时间长了就会漏雨,墙皮受了潮也会长霉脱落。粉刷装修前,先要找人把楼房的屋顶好好修一修。
  胡春平早就托人把钥匙放在大姑这里了,佳慧带了过来,挨个试了试,打开堂屋门进了房子里面。屋里蒙着一层厚厚的灰,零乱放着些没人要的古旧家俱。
  这幢房屋坐东朝西,背靠着山,面前是坡。房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流行的那种样式,一进门是宽敞的堂屋,兼做客厅和餐厅。南面两个房间,北面是一大一小两个房间,被楼梯隔开。屋里并没有卫生间。
  楼上的格局一模一样,只是堂屋门外多了一溜长长的走廊,或者说阳台。
  佳慧站在阳台上朝外望,就见房子南面是道缓坡,坡下小溪潺潺,屋后青山隐隐。她又来到阳台另一边,透过北面的树林,依稀可以看到房舍的屋顶,——原来这里看着虽偏僻,但隔着十几米远的地方,还住着另外的人家。
  她站了一会儿,便朝楼下走,心里计划着房子要怎么装。改动结构是不可能的了,没有那么多钱,但饶是再费心费力,也必须要改出两个卫生间来。
  然后还要再重新布线、布水管、粉刷墙面。纵然只是这样简单的维修,恐怕就得十几万块钱。
  更何况还有厨房。厨房这里才是改造的重点。
  出了堂屋门,北侧有两间相边的瓦屋,靠楼这边是一间小小贮藏室,方便放粮食或杂物,外面一间便是厨房了。佳慧也没进屋,隔着窗户朝厨房里望。里头垒着土灶台,靠墙放着一个古旧的碗橱。因为墙面满是烟尘、水渍和霉斑,窗户又小,看着尤其阴森。
  看来这厨房的改造工程也不小,窗户这么小,肯定要改大,屋顶也要拆了重新盖啊……
  佳慧叹了口气,生平再一次希望自己能发个几百万的横财。幸好农村发展这么多年,哪怕是这么偏僻的地方也都通了水电通了路,否则,佳慧真不敢想象,要把这里伺弄得能够住人要花多少钱。
  想到水电,佳慧忽然一惊,对了,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装修之前,她还要先设计好厕所和厨房的污水系统。
  农村的污水和垃圾,在这年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还没有实行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但佳慧知道,过不了几年,各地就会兴起“厕所革命”,——这还是她后来做电视台的外包节目时了解到的信息。所谓厕所革命,就是改造农村的旱厕、猪圈和污水处理系统。
  在这之前,农村人是不存在污水处理的。厨余的汤汤水水要留着喂猪,动物和人的粪便也是宝贵资源,要留着堆肥。佳慧小时候就听外婆讲过,勤快的农村人出门都会带筐,见到路边有牛粪要赶紧拾进筐带回家的。
  但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化肥的普遍使用,粪便和污水越来越没用处了,反而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污染。就像姑姑住的石桥南村,从路边看着绿意葱茏,又靠山面水,风景很美,进了村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村口栓着牛,家家户户还养着猪,却没有完善的下水道,逢上连阴雨,地势低的地方便积起污水,蚊蝇团团飞舞,非常招人厌烦。
  眼前这房子连室内卫生间都没有,估计也不可能有什么下水系统,顶多在房屋两侧挖了两道排水的阴沟,污水雨水顺着沟流到坡下,再顺地势排到溪水里去。这也是农村房屋为什么都要往高处建的原因。
  好在佳慧在上辈子的采访中,了解过不少农村改造厕所的经验。当下她便四处查看,心里计划着在哪里修建化粪池和污水池。厨房的背后是一片林地,生长着高高低低的树木,佳慧砍倒了紧靠墙边的一片灌木,看过之后,决定要在房屋北面修建化粪池和污水池。
  她记得有一种三格化粪池在后来运用得十分广泛,便决定回去好好收集资料,到时再到这里规划施工。
  虽然已经快到五月,林子里站得久了,依旧有些森冷。山林深处还传来噪鹃呜呜的怪叫,佳慧算是胆大的,这时候竟也有点毛骨悚然。恰在这时,裤兜里的手机忽然铃声大作,她忙一边朝外走,一边接了电话。
  “妈妈,你在哪儿呀?”手机里传来七宝带着哭腔的声音。
  佳慧赶紧安慰她,“我在咱们新家里呢,马上回去,别哭啊,你跟姑婆玩一会儿我就到了。”
  “你快回来!”七宝更委屈了,抽泣着喊:“我想回家,我要回家……”
  佳慧哄了好一会儿,七宝才收了哭声。她挂了电话,忙忙往坡下走,顺着自己割出来的小路来到三轮车边,骑上车就风驰电掣往大姑家赶。——也不知道孩子在家哭成什么样儿了。
  车子很快过了香菇基地,前面是一段缓缓的下坡路。拐过一个弯,路边出现一个背着柴禾的身影,正在寂静的山林旁慢慢往前走。
  从后面只看得到一大捆柴禾,等佳慧开到前面时,才发现背柴的是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
  她虽然急着回去,却也依稀记得这老人是姑姑村里的,上辈子老人过九十大寿时,她还去人家家里吃过饭。于是佳慧靠边停了车,招呼道:“婆婆,是去桥南村吗?我带您一程。”
  老人个子十分瘦小,牙都掉光了,笑起来嘴瘪得厉害,——很多农村老人见了陌生人,都会有这种客气得近乎卑微的笑容,立刻让佳慧想起自己的外婆来。
  “您是谁家大姑?”老人迟疑着问。
  佳慧帮她把柴禾搬到车厢里,大声说:“我是冯小河家的!冯宝娟是我姑!”
  “哦,小河呀,”老人显然也知道这位本地小有名气的读书人,她在佳慧搀扶下,一边颤巍巍地往车厢里爬,一边道:“难为我的大姑了!老婆子眼晴花,耳朵也聋,认不得人了!”
  等她坐进车厢,抓好前方扶手,佳慧便又上了路。她边开车边跟老人大声聊天,问:“婆婆,您多大年纪了?”
  老人耳朵不好,佳慧重复了几遍她才听清,忙伸出三根手指说:“今年足八十三了。”
  “这么大年纪,怎么一个人跑这么远砍柴?”
  老人叹气:“姑哎,八十岁的老人砍黄蒿,一日不死要柴烧。我只恨自己不早点死哟……”
  在农村这是经常能听到的抱怨。即使是上辈子的后来,农村老人太过长寿也绝不是什么美好的事情。没有退休工资和养老金,他们的晚年生活全看儿女是否孝顺。哪怕是年老体衰,很多人也要一直劳作到不能动为止。临死前若能无病无灾,就属于上辈子积了大德。
  佳慧安慰了老人几句,便看到远处石桥边站着两个人,一高一矮,正是姑姑和七宝。她在两人身边停了车,姑姑忙抱起七宝,说:“一睡醒就哭着找妈妈,怎么哄都哄不好。看!妈妈这不就回来了?
  “妈妈!”七宝哭得鼻尖都红了,一看到佳慧,就委屈巴巴地朝她伸出两只短胳膊。
  佳慧忙下了车,接过孩子,七宝把头拱进她肩窝里就不动了。那边大姑也跟老人打起了招呼,“宋三婆,去砍了柴的?”
  “哎!”车厢里的老人撑着想下来,被大姑劝住了,“您坐着别动,我把您送到家门口再下!”
  宋三婆感激地连声道谢,大姑便上了车朝村里开去了。佳慧也抱着孩子慢慢往回走,边走边问:“什么时候醒的啊?”
  七宝不作声,只偶尔抽噎一下,过了一会儿又伸出手把佳慧的脖子紧紧搂住了。佳慧亲了亲她的头顶,哄她道:“妈妈刚才去咱们的新房子里看过了,下次七宝要不要一起去?”
  七宝毛燥燥的头顶在她肩上微动了动,这是表示同意了。
  “还有七宝的茉莉哦,要不要也栽到新家那边去?”
  “要的。”七宝这才抬起头,一双大眼睛水汪汪地映出佳慧的脸。
  佳慧提醒她:“那我们回去就给茉莉浇水,可别让它枯死了!”
  七宝顿时急切起来,说:“回去浇水!”
  佳慧见她又有精神了,才亲亲小脸,说:“下次在姑姑家睡醒了不要哭,耐心等一会儿,妈妈就回来了,好不好?”
  七宝眼圈又红了,搂着她说:“妈妈不走。”
  “我当然不走,”佳慧安慰她,“咱们新家就在这里,我走哪儿去?我天天陪着七宝!”
第7章 苗苗姐
  母女俩小声说着话,往大姑的屋子走。村里很安静,远处一棵老槐树下,四五个女人正围坐着打麻将,哗哗的洗牌声传得很远。佳慧抱着孩子回了家,没一会儿,大姑也骑车回来了。她进屋拿了两把木椅子放进车厢,问七宝:“跟我去接姐姐么?”
  “去的,去的!”七宝立刻拉着佳慧往车上走。
  三个人又上了车。姑姑开起车来比佳慧更为狂放,从桥头转弯都不带减速的。小三轮又风驰电掣往镇上跑,路过基地大门,佳慧指给七宝看,“这是咱们家的香菇厂。”
  七宝像个可爱的复读机:“香菇厂!”
  路过厂子旁边那条辅路,佳慧又指给七宝看,“下次带你从这儿进去,那儿是我们新家。”
  七宝又复读:“新家!”
  姑姑在前面笑道:“我们七宝现在也是地主家的傻闺女了。”
  “地主太夸张了吧,哪儿来的地呀?”佳慧反驳。
  姑姑理直气壮道:“怎么没有地?香菇厂那不是一大块地?你房前坡下两亩旱地不算地?还有路旁边两块巴掌大的水田,我也找胡春平要过来了。你姑爹上回过去把田整出来了,伺弄得好,一家人的口粮都有了。”
  “哇!又多了两块地,”佳慧惊喜道:“七宝,你现在真成了地主家的傻闺女了!”
  七宝生气了,撅起嘴巴抗议:“妈妈!我不傻!”
  再朝前开十多分钟,转个弯就是河岸两旁鳞次栉比的一排排房子。这便是茏山镇了。
  茏山镇不大,镇里也没多少行人,这会儿只有学校门前停靠着很多三轮车摩托车,三三两两的人群站着聊天,等待孩子放学。这些人当中,以老头老太太居多,还有少部分像佳慧这样的年轻女人。——青壮年男人多半都去外地打工了,春节才会回来。
  想到九月份七宝也会来这里上学,佳慧便隔着两扇铁门,留心看了看幼儿园的设施。幼儿园是一幢三层的楼房,楼前操场很宽阔,满铺着塑胶跑道,旁边还有些游乐设施,颜色都很鲜艳,可见是近年新装的。佳慧不由感叹,现在乡镇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提升得非常不错了。在海市,拥有这么宽敞的操场的幼儿园可真不多。
  路边又风风火火停来一辆电动摩托车,车上的女人跟姑姑大声打起招呼来:“二孃,今天来得好早!”
  冯宝娟应了一声。佳慧扭头,依稀记得这是姑爹那边的一个亲戚,冯小河叫作梅子姐的,便也朝她点头笑了笑。梅子见到她,忙又惊惊咋咋地道:“咦,这不是小河家的……佳慧么?又回来看二孃啊?”
  见佳慧点头,她脸上便带上了几份探究,压低声音道:“这段时间不忙么?不是前些日子刚回来过一趟,这怎么又回来了?”
  佳慧从大姑脸上看出了一丝不自在。
  是的,她差点忘了,现在是2012年,这个时候从大城市里返乡创业的人还非常少。再早十年,城里人回乡下甚至还上过报纸,值得记者花大量笔墨,去描写商品粮户口的一家人如何在农村学种田。压根儿不像后来,城市生存压力大增后,连专家都建议三十岁未独立女性尽早回老家去。
  但其实,哪怕是后来,农村人教育孩子的口头禅也是“不好好读书就滚回家种田”,在他们眼里,读了书去了大城市才叫有出息。只有在城里混不下去的人,才会再回到乡下。
  换作从前,被别人这样打听,佳慧也会不自在。纵然再没有虚荣心,人在面对自己的落魄和失败时也没那么坦然。
  但重活一世的好处是,她对别人的眼光不再再乎了。
  “是啊,这次回来就不打算走了。”她笑吟吟地答。
  果然不出所料,梅子姐的眼都瞪圆了,“不走了?那……你俩工作怎么办?那么好的工作呢!”
  “我们辞职了,小河在这边接了个香菇厂,准备种香菇来着。”佳慧大大方方道:“梅子姐,你家以前也种过香菇吧?我们以后说不定还要请你帮忙呢。”
  梅子姐因为太过震惊,此时反应迟钝,嗯嗯啊啊地应着,又去看大姑,“怎么想到辞职的啊?一个月几万块,说不干就不干了?二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冯宝娟白了她一眼,“我们佳慧跟小河是要自己开厂的,开厂还不好?跟别人干,工资再高,哪比得上给自己干?”
  佳慧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就是她亲爱的大姑,对他们的决定,冯宝娟不见得认同,但若是别人敢质疑这件事,她是一定会护犊子的。
  梅子姐看样子还想深入打探一下内幕,但这时幼儿园的大门打开了,一队队矮嘟嘟的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走了出来。路边人群纷纷涌向门口,一个个翘首踮脚寻找自家孩子,梅子姐和大姑忙也围了上去。
  佳慧牵着七宝站在稍远的地方等着。不一会儿就见大姑带着孩子过来了,七宝立刻开心地大喊:“姐姐!”
  五岁的苗苗小辫都松了,手里还抱着自己的小夹袄,看到七宝赶紧跑过来,张开手叫:“七宝!”
  两个小姑娘相对傻笑了一会儿,被分别抱上了车厢。
  苗苗大名李苗圃,是大姑家老大李文佳的闺女,今年读中班。上次两个孩子刚熟悉起来就分开了,这次见面格外亲热。两人坐在车厢里还要牵着手,顶着风大声聊天。
  “奶奶,七宝,看!”苗苗羞涩地向她们展示额头上的红花纸贴。
  “哇!”佳慧大声赞叹,“七宝快看,姐姐得了小红花哎!”
  七宝虽然不明白小红花是什么意思,但大家充满惊喜的语气,让她觉得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她甚至想伸手摸一摸,“姐姐,我也要!”
  “不行,这个只有月亮班的小朋友才有哦。”苗苗珍惜地护住额头,“你不上学,就不能得小红花!”
  七宝难过地撅起了嘴巴。
  “好吧好吧,”苗苗立刻让步了,“就让你摸一下!”
  她把脸凑过来,七宝伸出短胳膊,小心翼翼摸了摸红花纸贴,顿时心满意足。
  “姐姐好厉害啊,”佳慧引导着问:“是因为什么得的小红花啊?”
  “因为我中午起床叠了小被子!”
  “姐姐都会自己叠小被子了?怎么这么能干!”佳慧立刻大赞特赞。大姑在前面笑得合不拢嘴,也说:“我苗苗从小就能干!”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