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三婚辣媳妇——姜丝煮酒【完结】
时间:2024-01-15 23:12:02

  “我建议拖拉机手名额给向东,他今天在县里谈吐不俗,县长都夸奖了,咱们村有窑厂的业务,得有个文化人出去谈事。”
  秦向东是二队唯一一个拿到高中毕业证的青年,因此没人反对。
  “向东娘,咱们村子要盖初中了吗,我把我家小子也送去念书。”
  姜美心道:“盖学校要申请,县里肯定同意,就是财政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拨下来?”
  “咱们先把学校盖好呗,我房后还有两棵上好的大树,原本留着给儿子娶媳妇,孩子还小,先砍了给咱们村子盖学校。”
  两棵木料至少值五十块钱,这觉悟也太高了。
  姜美心突然就很感动,她卖鸡蛋糕已经攒了有上百块了。
  她说道:“我以前攒了些私房钱,我家也有两个小子要念书,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我就出二十块吧,咱们村子尽早给学校盖起来。”
  老大媳妇都表态了,秦老头说:“我家劳力多,盖学校的时候,我家出两个人。”
  二队三十来户,凑了五十块钱、一根大梁木,十几根上好的木材。
  沈金福心头发热,这才叫团结,叫人心里有盼头。
  他突然觉得今年的生产队不一样了,是从姜大姐嫁到齐云村带来的活气儿。
  村长拿到二队捐的物资单子,原本十分的干劲,提高到二十分。
  村长马上找其他生产队长,说:“我也不要求大家都跟二队齐平,只是谁家没个孩子将来要上学呢,全凭良心,咱们不能等县里财政拨款,有砖有瓦的,先盖起来,不许推三阻四。”
  现在的小学在姚家村,小学生早出晚归,路上要走个把小时呢。
  大集体,集体荣誉感还是有的,学校要是盖在自己村子,孩子们上学少走不少路。
  全村的大会开到深夜,把盖学校的砖头、瓦片、木料、沙子、石灰都凑齐了,还凑够了二百多块。
  村里从砖窑厂的收益里,拨了二百块钱出来,凑在一起先去定水泥和玻璃窗。
  窑厂的知青看到晒谷场火把通明,人声鼎沸,问同伴,“齐云村开大会说什么呢?”
  其中一个刚回来的男知青,感慨道:“他们商议盖初中,没等财政拨款,自己村子把大半的建材凑齐了,这个村子可真团结。”
  “盖学校?那我们是不是能去学校当老师?”
  “想什么呢,你是师范毕业的吗?”韩心欣整理更多汁源,可来咨询抠群幺污儿二漆雾二八一打了个哈欠,说:“咱们是来农村建设生产的,别想着偷懒。”
  …
  一大早的,韩心欣第一个起床梳洗,带着自己的口粮,和昨天才结识的知青同伴们说:“我自己去找老乡搭伙,你们等村里人来喊。”
  “你去谁家?”
  “不关你的事。”
  韩心欣一路问到姜美心家,走到门口闻到喷香的肉味儿。
  “美心姐,我来啦。”
  姜美心正在厨房切手擀面条,猜到她会主动来,把面条下到锅里,和老三老四说道:“这是你们舅舅的亲妹妹,叫小姨。”
  “小姨。”老三老四叫起来没负担。
  老二低着头叫了人,老大支支吾吾,叫了比他大不了多少的韩心欣一声,“小姨”。
  老大和姜美心说:“娘,今天要学拖拉机驾驶,我早点去公社。”
  姜美心给他装了几个馒头,“行,你去吧。”
  “向东,你等下。”
  韩心欣一副长辈的口吻,叮嘱道:“要是在村里碰到肖闻倩,你少和她说些话,也别答应帮她做事儿,知道哪个是肖闻倩吧,就是昨天拖拉机上和你问话最多的知青。”
  秦向东点头,“谢谢小姨。”
  姜招娣心尖儿颤抖,又不好意思问,低着头捞锅里面条。
  姜美心瞪一眼韩心欣,和招娣道:“说几句话没什么的,你小姨只是预防,昨天回来的时候,那些知青还不知道向东结婚了,现在知道了,肯定不会主动接近。”
  姜招娣忙道:“姑,我没多想,小姨吃面吧。”
  韩心欣老母亲长辈心态,比姜美心急。
  她拍拍招娣,“放心吧,小姨会帮你看着的,还有向南,这些知青将来都不会留下来,那个闵秀春和你差不多大,模样确实好看,你可不要暗恋她,她过个一二年就要回省城的,到时候受伤的只有你。”
  “小姨,我还小呢。”姜向南脸红耳赤,端了饭碗去外头吃。
  姜美心给韩心欣一碗多加了排骨的手擀面,说道:“正好赶到插秧,今天会很累,早上吃饱点。”
  农村早上不会吃这么好的,今天早上的排骨手擀面,是为她准备的。
  韩心欣感动的不行,“姐,你真是我亲姐。”
  隔壁秦家老宅搭伙的闵秀春,穿着的确良浅绿上衣,到小腿长度的长裙,黑色皮鞋,过来串门儿。
  “韩心欣,你吃的排骨面!”闵秀春瞬间觉得碗里的鸡蛋面不香了。
  “嘿嘿,这是我外甥们给我接风的,你羡慕也没用。”
  闵秀春对姜美心有印象,昨天在村部看到,不敢相信再嫁了三次、是四个孩子的娘。
  虽然秦向东是继子,但姜向南听说是亲生的。
  看到蹲门口吃饭的姜向南,再看看姜美心,确实有点相似。
  闵秀春惊讶的不行,说:“姜大姐,你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儿子,看上去像姐弟,真的是亲生的吗?”
  老四立刻说:“当然啦,我和二哥都是娘亲生的。”
  姜美心解释道:“农村结婚生孩子都早,我生小南的时候,也就你这么大年纪。”
  闵秀春听说姜美心家里伙食在村里最好,提议道:“姜大姐,我也能来你家搭伙吃饭吗?”
  姜美心劝道:“我公爹家平常早饭只有稀饭大馍,今早给你单独做鸡蛋面,你要这点苦都吃不了,趁早打电话回家,叫你家里给你接回去。”
  闵秀春赌气,“我才不回去。”
  “你等等。”姜美心叫住她,“换身干活的衣服吧,你这一身,可下不了地。”
  韩心欣和姜美心努嘴,“大小姐一个,就算和家里关系再不好,都不可能要一个农村的女婿,姐,你可千万看好小南。”
  “小南还小呢。”姜美心笑道:“你呢,也得当心点,村里多的是还没娶媳妇的青年,保不住打你的主意。”
  “我知道,我心里有数,我哥说,等个两三年,就把我弄回去,他走了好多关系,才把我弄来齐云村,我真开心。”
  吃过早饭,生产队长安排知青下地生产,姜美心和村长去县城谈建学校的事情。
  昨晚村里集资盖学校的会议,传到了姚家村,一大早的,姚家村干部早一步来到县里,提出在旧址上,翻新初中。
  姜美心要是再晚来半个小时,初中的选址就要落到姚家村了。
  翻新比重建节省不少,但齐云村昨儿晚上轰轰烈烈、人心往一处使,姜美心怎么可能让姚家村臭不要脸的截胡。
  她立下军令状,“我们齐云村不要县里财政拨款,我们自筹、只要信用社给我们贷点款。”
  姚家村的村委吓疯了,“姜美心,你能代表齐云村全村的决定吗?”
  村长心里打鼓,但他想,姜美心最近这几月,做的每件事都有条有理,不会乱来。
  他拍桌子保证,“能,美心能代表我们齐云村,我们齐家村在给孩子们建学校的事情上,上下一条心!”
  县长对齐云村刮目相看,对姜美心的大胆存疑。
  县长笑着提出了担忧和质疑,“姜美心,你是打算用砖窑厂的未来利润,来偿还贷款吗?”
  姜美心摇头说:“建学校,砖窑厂已经免费提供了砖瓦,贷款的话,我们也不用生产队的农作物收成。”
  “那你用什么来还?”
  姜美心自信道:“县里再给我们村批个食品加工厂,保证一年之内盈利,把贷款还上!”
  “好!县里就要你们这样敢拼敢干的带头表率。”
  县长鼓励道:“食品厂可以给你批,但你要拿个计划书来,不能空口白牙就给你们村批个食品厂。”
  村长正想说回去商议下,姜美心已经找秘书要纸笔。
  “这有什么难的,我现在就写一份。”
  “其实开食品加工厂,我心里想了一段时间了,今天不是姚家村闻讯来抢,我还不敢把办厂的事提出来,计划要是通过了,还得感谢姚家村的干部。”
  姚家村快气吐血了。
  陈村长原本有些犹豫姜美心的大胆,这会觉得带姜美心来,真是太对了,不是美心,齐云村没人说得过姚家村那几个不要脸的。
  姜美心这几个月,已经把笔迹往原身的笔迹模仿,大差不差,不是笔迹专家鉴定,看不出来。
  只用了二十分钟,写了两页的计划书给县长。
  “现在向日葵正好丰收,以前收了自家过年炒制,多出来全砍了喂鸡、喂猪,太可惜了,齐云村的食品厂,先推出瓜子,接着会开发其他农副产品,给县里创税收!”
  “炒瓜子?”姚家村的村干部耻笑,“县长,你不要被姜美心骗了,想靠炒瓜子还上贷款,那不可能的。”
  县长也对一个小小的炒瓜子没什么信心。
  “好像没什么竞争力。”
  姜美心道:“县里先给我们批食品厂的手续,如果不能盈利,初中我们不争办了,如果盈利了,姚家村也别厚着脸皮来和齐云村抢办学校。”
第17章
  齐云村办食品厂的手续,姜美心拿着县长特批的条子,一天跑下来了。
  陈村长老实,说道:“我去把沙子和玻璃的订单退掉。”
  退掉就赶不及暑假结束前竣工了。
  姜美心好笑,叫村长别太老实,“厂子要办,学校也要盖,盖出来咱们才有竞争优势。”
  “那学校没批文,还盖?”
  “盖,大不了以后村里当厂房用。”
  “行,回去就挖地基!”
  路过公社,秦向东正跟着老师傅后面学习驾驶拖拉机,大半天的时间,他已经上手了。
  “娘,我晚上想迟一点回家。”秦向东说:“今天有师傅来修拖拉机,我想跟着看一看。”
  “好。”姜美心道:“回头我叫招娣来给你送晚饭。”
  刚到村口,苗巧真忙着跑来喊:“村长,不好了,几个知青和生产队长起了冲突,吵的不可开交,这可怎么办?”
  知青里有人耍脾气,生产队长较真,说吃不了苦就别下乡,回城里去。
  知青闹着要村里派拖拉机送他们走。
  村长无奈的很,“这几个知青都是找了门路被照顾的,我说不要吧,非得塞到我们村,看看,第一天就惹事。”
  田埂上,一天劳作下来,两个书生气很重的男知青都受不了,三个娇惯养大的女知青,手心全都磨出了水泡。
  韩心欣已经先跑来和姜美心说了起因。
  “现在闹的是省城来的大小姐,她一开始只是小抱怨,肖闻倩有点厉害,几句话就把闵秀春的抱怨挑成了战火。”
  生产队长可不管哪里来的,说道:“让你们下乡是帮助生产,一天了,一分地的秧苗都没插完,还好意思抱怨,插的秧苗东倒西歪,我还得安排人返工。”
  省城来的闵秀春从来没吃过这种苦,委屈的不行。
  “我们第一次插秧,又不是故意的,你说不给我们吃饭,谁给你的权利?”
  苗巧真无奈摇头,和姜美心说:“别村的知青也闹,但没有这几个娇气,尤其是省城来的小姑娘,那个娇气哦,听说早上在你婆婆家里吃鸡蛋面,还抱怨伙食,这次真是接了几个祖宗回来。”
  姜美心想,她刚穿来的时候,也做不了农活,因为没做过呀,这几个,要给他们适应的时间。
  她先劝生产队长,“他们以前没做过农活,是不能一上来就安排和队员一样多的任务,大家都是计工分的,我相信他们家里都给了补贴,头几天就让他们先学一学吧。”
  这样一分析,生产队长倒也理解。
  “只要他们不怕少工分,我是没意见的。”
  知青在村里也是计工分的,自己的口粮、零花,如果没有家里的补贴,就都在年底的工分里了。
  姜美心劝好生产队长,开始做知青们的工作。
  “你们应该感觉出来了吧,我们齐云村对知青不排外,不克扣你们搭伙的粮食,如果你们离开齐云村,下个村子未必有这里好。”
  “既然下了乡,说明家里已经找过门路,不得不下乡,你们只好慢慢适应,或者有门路的,让家里想办法回城去。”
  既然下乡了,不劳动个三五年,很难回去。
  苏俊邦和另外一个男知青都表示,“姜大姐,要是沈队长也像你这样沟通,我们不会吵起来。“
  姜美心:“我这样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毕竟少数,沈队长是抓生产的,你们不能让他适应你们,要去适应他的节奏呀。”
  “谢谢姜大姐,我们知道了。”
  “好了,都去老乡家里吃饭吧,我叫我家老二给你们挑一担水,你们自己捡点柴火,在老乡家里烧两瓶开水,晚上好好洗个澡,早点休息。”
  韩心欣同样累的不行,她听她哥说过下乡的事,齐云村分配的工作量算好的了。
  她今天可没抱怨。
  一想到晚上能吃到好的,不禁咽口水。
  “姜大姐,你好,我叫肖闻倩。”那个年纪大一些的女知青,喊住要走的姜美心。
  姜美心转身微笑,“叫我什么事?”
  肖闻倩笑道:“今天听婶子们说起姜大姐开窑厂、办学校的事迹,心里很佩服。”
  姜美心点头,谢谢她的夸奖。
  “是吧,想想我才三十多岁的年纪,就有儿子养,有儿媳妇孝顺,不用下地干活,在窑厂混日子,我自己都佩服自己的好命。”
  韩心欣忍到半路,才大声笑出来了。
  “美心姐,你看到了吧,肖闻倩厉害着呢,她想和你搞好关系,是盯着学校老师的岗位吗?”
  姜美心提点了一下,“肖闻倩是县长夫人的堂妹,我装作不认识,她主动提醒我了。”
  韩心欣连新任县长都不认识,更不可能认识县长夫人。
  “美心姐,那你不怕她去她姐夫家里告你小状?”
  “怕啥,咱们齐云村是不给她住的屋,还是强迫她多劳动了,都没有,我怕什么。”
  …
  晚餐只是普通的家常,和韩心欣想象中的不一样。
  “美心姐,我有肉票。”韩心欣强调,她知道姜美心好厨艺,馋得不行。
  姜美心道:“你这一住好几年,不能天天鱼肉吧,我们平时就是这样吃的,这样,每周五晚上,你来我家搭伙开荤。”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