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好,起码他有心情说笑了……
荀彧赔罪般给荀攸递了一盏新茶。
“公达莫忧,外敌未清,彧哪敢自毁其身。”
后来……依旧是三分天下的格局。
刘备更早地入蜀;孙权在接到周瑜遗信后大哭一场,鲁肃成为了孙吴新的大都督。
而曹操的野心也彻底暴露了出来,虽然他在光屏出现时剖心剖腹,声泪俱下地发誓自己没有不臣之心,但是事实如此,那些如荀彧一样的聪明人怎会看不出来呢?
荀彧远走,剩下那些忠诚于汉室的大臣有的效仿荀彧,请令下放,只专注一方土地的治理,不涉及皇权中心的变动;有的辞官归隐,不问世事。毕竟没有傻子真的认为当曹操不再当周公,汉室还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复兴。
——当然,因为光屏只给曹操心腹播放,所以这些人少之又少,像是一个小小的水花,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世族是一件棘手的事,曹操本心是想削弱世族的,但是又怕自己举动一大,世族反应过来,造成动荡。
——但是又不能不做。
贾诩北上后,将原来只剩下一口气的凉州军重新招兵。不同于董卓的势大反主和韩遂、马腾等人的自我割据,很会做人的贾诩名为都督,实际上兵权仍在曹操手中。
荀彧在北方发展内政,他的手腕高超,识人又厉害,留下来补充地方的胡人都是踏实肯干的或者与汉人有血缘关系的混血。那些野心勃勃、浑水摸鱼的异族人则被他处理的干干净净。
总之,相比起之前暗流涌动的形势,现在的北境干净了很多。
手握兵权、又有北方粮草供应作为底气,曹操终于敢对世族下刀了。当然,他的动作小心又小心,尽量避免世族动荡。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历史的车轮顺着固定好的车辙继续向前走着,曹丕称帝。
次年,刘备、孙权称帝。
历史的大势无法更改。
好好保养身体的曹丕活得比没有光屏的世界长多了,他在位时轻徭薄赋,重视农业,因循父亲的政策削弱世族,顺利地度过了汉、魏之间的过渡期,恢复了北方的生产。
曹丕去世,传位于长子曹睿,是为“魏明帝”。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
这一次张飞改变了自己的作风,并没有被部下所杀,但是关羽战败身死却没有改变。刘备气急攻心,不顾阻拦强攻东吴,途中病倒。
“天意如此,我复何为!”
刘备托孤后,强笑一声,阖目而逝。
因为光屏并没有提及刘禅的事情,所以虽然刘备他们知道了刘禅时期蜀汉灭亡,但还是选择了刘禅作为继任者。毕竟能全心全意支持诸葛亮的,也就只有刘禅了。
彼时,没有了司马懿的曹魏仿佛难以与北伐的诸葛亮对抗,但是时势造人杰,出现了新的名将——张郃。
人们不知道,在没有光屏的历史上,张郃也是一位用兵如神,让诸葛亮头痛的名将。但是因为他与司马懿之间出现了矛盾,被强行命令追击蜀汉败兵,在木门道被射杀。这个世界的司马懿早早死去,张郃也就彻底散发出他的光芒。
曹睿去世,无子,兄终弟及,传位于其幼弟东海王曹霖,是为“魏康帝”;曹霖去世,传位其长子曹髦。
曹髦时期,魏灭蜀汉、灭东吴,天下统一。
意气风发的曹髦站在高台上,俯视着下方的美景。他壮志在胸、神采飞扬。
未来的路是荆棘还是坦途,需要他自己去蹚。
①荀彧军政应该都很好,这里情节需要,只说政事。
第41章
视频开始
公元637年,也就是贞观十一年七月。
长安,太极宫。
正是连下了几天的大雨暂停的时候,地表的氧气好像被上天收走,让人呼吸都困难。空气中水汽氤氲,潮湿阴暗的气息直往人的肺里钻。
李世民正襟危坐,正听着有司对水灾的禀报:“……从七月一日开始下大雨,积水太多,排不出去。宫内的水漫入了洛阳宫,水深有四尺,已经毁坏了左掖门,宫外的雨水毁坏了十九所宫寺;洛水河道涨满,冲漂了六百多家人户……”
李世民的手微微握起,指节飞快地敲击着龙椅的扶手。殿外,阴暗低沉的天上是重重黑黄的云,好似要塌下来一般。轰隆隆闷响的雷声偶尔在云层之上响起,让人无端联想到“大厦将倾”、“风雨飘摇”之类的词语。
李世民沉吟一瞬道:“废弃明德宫和飞山宫的玄圃院,分配给遭水灾的人家暂时居住;再按等级分别赏赐那些遭受水灾的人家粮食布匹,稍稍挽回他们的损失。传令黄河沿道各官员提高警惕,预防黄河泛滥,时刻注意带领居民避险……”
他心焦如焚,连天的大雨毁掉了农田、庄稼,毁掉了平民的家,而他能做的再多,也不能让已经流离失所的百姓立刻重回故土,在大水中亡故的魂灵重返人间。
李世民慢慢走下高高的帝位,走到宫殿门口,仰头看着层云汹涌的昏黄天空,低声道:“一民饥,乃我饥之也,一民寒,乃我寒之也。如今天降大雨,如同上天发怒。我愿意一人独自承担所有的罪祸责任,不要把这些灾祸降临到百姓身上啊。”
他的话音刚落,一面光屏就突兀地出现在太极宫前。一众臣子一拥而上,几乎是不管不顾地护到李世民前面,甚至挤得李世民一个趔趄。
“圣人!圣人!退后!退后!”
日光昏暗,显得本就不似人间物得光屏更加奇特而神圣。
李世民的心鼓噪起来,他有些害怕。按理说,他也算是一个在历朝历代都称得上号的明君,不会疑神疑鬼地害怕什么箴言谶语,但是曾经玄武门的历史却让他对这样显然是神迹的东西心生恐惧。
毕竟自己曾经弑杀兄弟,逼父夺位……
这样的原罪,能被我多年来的励精图治抹消吗?
李世民浑身都紧绷得微微颤抖起来。
正在这时,光屏上开始显现了画面,分不出音色的旁白也骤然出现。
【隋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唐国公李渊趁势在晋阳起兵,逐鹿天下。最终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
其后,唐太宗李世民继位,重视吏治,选贤举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平定外患,稳固边疆,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而唐太宗本人,则被四方诸国尊称为“天可汗”。
在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化繁荣,仅仅就人口而言,“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而到了下一位帝王即位时,人口就增长到了三百八十多万户。
唐朝初年,多位明君帝王鞠躬尽瘁,大唐国力不断加强,开明包容,一派盛唐气象。】
李世民的心本来悬吊在半空中,到了这时终于轰然落下。方才精力过于集中导致的缓慢心跳急促地跃动起来,他却像是卸下了什么大包袱,一瞬间腰都挺直了好多。
当然,他也没忘了悄悄把房玄龄拽到自己身边去,问他:“这个……东西……”
他哽了一下,像是想用什么词语描述,但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只好用“东西”笼统概括。
“房卿,依你看,这个东西是要做什么?”
从秦王时期就陪李世民一起走过的房玄龄默了默,很想说圣人我也不知道你接着看就完事了,但是看着李世民的眼睛,他只能说出自己的看法:“臣有两个猜测,一是为这连日大雨而来;二是从光屏的内容看,有春秋之风,好似编年之史。”
顿了一下,房玄龄又补充道:“臣私以为此物状似画屏,又兼能发光,可称之为‘光屏’。”
【直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出现。】
“玄宗?”
李世民有些不适地皱了皱眉。
这个号不像是正统的庙号,倒有点道教的味道在里面。虽然唐朝认老子李耳为先祖,立道教为国教,但是李世民一直清醒着,宗教就是宗教,不能越过皇权和政权。
这个后世帝王的庙号却带着明显的道教意味,敏锐的李世民嗅到了一丝不祥的味道。
【早年,唐玄宗李隆基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一举将唐朝国力推向顶峰。
他首先收拢了皇权,给自己整理出大施拳脚的一方天地,改元开元。然后,通过任命几位有大才的贤相,李隆基整顿吏治、改革军制、裁减冗员、赏罚分明,唐朝国力蒸蒸日上。
但是,正如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的那样,“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李隆基在取得不世功绩之后便逐渐沉沦于奢靡享乐之中,最终“功成而德衰”,引发安史之乱的巨变,大唐一瞬间沦为战火焦土。】
“魏卿果然是朕的镜子啊!”
许是气氛太过沉凝,李世民打破僵局,朗声道,“魏卿,这封奏疏是你在未来写的吗?”
魏徵也知道李世民的意思——他不想让现在的众人太过困顿于未来的事。于是魏徵回答道:“并非如此,圣人,臣的草稿早已写完了。”
言外之意,我已经写完了。要不是突然下了一场大雨,大家都忙着赈灾,这篇奏疏早就呈上去了。
李世民强行提起的笑容不由地一僵。
魏徵冷峻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但是李世民和魏徵的对话并不能消除众人心头沉甸甸的痛苦。
他们看着光屏上那些百姓哭号的惨状、携儿带女的奔逃、不拘男女老少的征兵……那些画面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仿佛身临其境。
一瞬间沦为战火焦土……
这样的事情,他们太懂了。
这样的描述,实在是不能不让他们联想起前朝。
隋文帝杨坚躬行俭朴,力倡文教,轻徭薄赋,一生鞠躬尽瘁,造就“开皇之治”的安平盛世,但是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大兴民役、横征暴敛,无数平民百姓无辜身死,民怨四起,短短十多年就把一个太平盛世蹂.躏的民不聊生,各地军阀纷纷起兵,李氏就是其中之一。
这才过去多少年,此刻站在这里的臣子们大多都是经历过隋朝由盛转衰的人,甚至还有生在隋前的几个臣子。他们不敢想象,就在不久之后的未来,又一次如同隋末的大祸要降临在中原。
房玄龄和唐俭对视一眼,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相同的沉重。
李世民捂住心口。
众人急切地想要知道李隆基、安史之乱等导致大唐衰弱下去的具体内容,但是光屏却宕开一笔,说起了一个他们都感到茫然的名字。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是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曾祖父杜依艺,祖父杜审言。】
“谁知道这几个名字?”李世民扬声问道。
太极宫中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礼部尚书王珪从容出列,在脑中整理了一下各人关系,道:“臣的内子,是西晋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十一世孙女,臣的内弟名为杜依艺,曾任监察御史。他们的家系向上追溯,也是杜周之后,可能正是光屏所述之人。”
说到“光屏”时,王珪向房玄龄拱拱手。显然,他刚刚也听到了房玄龄对这个东西的称呼解释。
李世民问王珪:“你的内弟可有子名为杜审言?”
王珪摇头:“他尚未娶妻。”
【杜甫少年时家庭优越,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他四处交友、出游,没有生活方面的烦恼和困苦。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李隆基开始陷入昏庸,奸臣当道。杜甫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生活也渐渐贫困下来。
安史之乱后,战乱流离,杜甫穷困潦倒,在蜀中、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夔州等地漂泊,最终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艘小舟中孤独地病逝。】
毕竟与自己有着姻亲关系,王珪对杜甫的一生看得很仔细。到这里他也不禁感慨:“怪不得这光屏要说他。”
看到旁边有人投来不解的眼神,王珪苦笑道:“这人的命运也和大唐的命运太过同步了一点。”
【在“开元盛世”时,唐朝国力强盛,杜甫也是悠游四方的公子哥儿;在“安史之乱”时,唐朝国力骤减,杜甫也在贫病交加中蹇促。可以说杜甫的一生横跨了唐朝的由盛转衰,而当时的社会也被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写成诗篇。
——他跌宕的一生与大唐的兴衰息息相关。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关键时期,他的诗沉郁顿挫,深切的描述了战乱中的社会和世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时代巨变,表达了他高尚的人格情操,被誉为“诗史”,杜甫也被称为“诗圣”。
这次,就从杜甫那些淋漓尽致地描绘着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诗出发,追寻“诗圣”的一生,看看令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痛影响。】
光屏上的画面幻化成一行大字。
【从杜甫的一生看唐朝的由盛转衰】
本来想写明朝,但是找不到切入点……先写安史之乱吧。
第42章
杜甫家世
【公元712年,也就是唐睿宗太极元年的正月初一,杜甫出生了。
同年,唐睿宗李旦禅位太子,李隆基登上了皇位,史称“唐玄宗”。次年,改元“开元”。
杜甫的父亲名为杜闲,是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的幼子,官至朝议大夫、兖州司马,而杜甫是杜闲的长子。
杜家远祖为汉武帝时期酷吏杜周,其十三世祖是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截至唐朝为止,甚至再往后几百年,杜预都是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自杜预以降,“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的杜氏家族绵延几百年,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家族底蕴,家族声望极高。
杜甫的母亲姓崔,出自当时盛极一时的清河崔氏,这又是一个名门世家。
当时的李唐皇室贵族常与清河崔氏结成婚姻,自母系向上追溯,杜甫外祖母是唐太宗曾孙女,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纪王李慎次子义阳王李琮的女儿。杜甫曾外祖母又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八子舒王李元名的女儿。也就是说,杜甫母系有着双重的李唐皇族血脉。
杜甫的身上,流着李唐皇室的血。】
李世民“霍”了一声,暗中心想:这样七拐八拐的关系,也太过曲折了,也值得光屏拿出来说吗?
毕竟王朝传了这么多代,皇族已经是一个过于庞大的家族,更别提那些外嫁的女子的后代了。
而且……相较于这些世家名门,李唐皇室的声望实在是不够看。要不然怎么会常与清河崔氏通婚往来呢?
李世民隐约间觉得,看似公正冷漠的光凭实际上字里行间也有着自己的偏爱。
比如说相较于唐玄宗,它更偏爱杜甫;比如说相较于名门世家,它更偏爱李唐皇室。
这种事不好为外人所道,他只藏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