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禾对古代文化方面其实不是特别的了解,毕竟她读书是学的是理科,等读了大学,学的也是理工专业,对于古代文化,最为了解的,便是诗词歌赋。
她想了想,回答道:“陛下,在一千八百年的时间里,华夏文明也出现了很多的诗词歌赋,想来这些最能反应每个朝代的特点。”
想要名流千古,除了被史官记载在史书中,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写书立传。
好的文章,就会流传下来,即便人死了几百年了,文章也能被后人记住,这便是文人的最崇高的理想。
就连刘彻,也极爱辞赋。
而当初他便是看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将其招入朝中为官。
他闻言,极为感兴趣:“哦,你来说说。”
息禾回道:“诺。”
她想了想,整理了腹稿,说道:“除了政治,诗词歌赋也在不断的变化。”
“高祖写的《大风歌》,直抒胸臆,广为流传。”项羽的《垓下歌》,带有英雄落幕的悲壮色彩,也被流传了下来,他是战败者,而如今是汉朝,因此息禾便没有说。
刘彻听息禾提到高祖的《大风歌》,不由念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①”
这毕竟是他祖宗,刘彻道:“高祖之能,孤亦望其项背。”
其实刘彻写过不少辞赋,息禾能记住的,便只有《李夫人赋》和《秋风辞》。
比起他的政治才能,他的辞赋并不算惊艳。
息禾便没提。
她继续道:“这时,诗歌还带有着秦时色彩。”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汉时,出现了一个大辞赋家,便是司马相如。还是陛下您因为看过他的《子虚赋》,欣赏他的才华,将他召入朝中为官的呢。”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与后来的姊妹篇《上林赋》,也标志汉赋的完全成熟。司马相如也成为了大赋的奠基人,在汉文学史上留下深厚的一笔,被后人称为大辞赋家。”
刘彻点头:“相如写赋的确是令人惊艳。”
息禾赶紧拍了怕马屁:“那还是陛下您慧眼识珠,欣赏水平高,仅凭一首《子虚赋》就能看出他的辞赋水平之厉害。”
“咳咳。”刘彻摆手,“还好还好。”
他还是因为《子虚赋》中极力铺扬了汉王朝的强盛,词藻华丽。而姊妹篇中的《上林赋》更是描绘了上林苑壮美的景色,以及声势浩大的狩猎场景。
两首赋是在夸他的国家繁荣强盛,作为帝王那是相当的舒坦。
不过说他有鉴赏水平,那也是应该的,作为天子,也不是谁写一首赋赞扬他,都能被他召入朝中为官。
那还得是司马相如赋写得好。
人家司马相如一首上林赋,是怎么写皇家猎场的呢?
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②
就这一句,就描绘出了猎场之大。
而在司马相如笔下,水是沸乎暴怒、横流逆折;写山是深林巨木、崭岩嵾嵳;写宫殿是弥山跨谷,高廊四注。
水流之湍急、崇山之高、宫殿之大,辞赋中写景写得措辞如此华丽,读完好像整个上林苑在眼前铺开。
还真不是人能写出来的。
息禾也很感概,她接着往下说:“汉时最出名的便是辞赋,其中与司马相如一样,写赋很厉害的还有后来的张衡、班固和扬雄,并称为汉赋四大家。只是由于文字经过不断的变迁,臣读来晦涩,便没有背下来。”
刘彻道:“那便是太可惜了。”
息禾也很尴尬,赶紧转移话题,继续开始介绍:“到了后汉三国,因为战乱流离,词赋更反应了当时的离乱与民生疾苦,便有了‘建安文学’。”
“三国中的魏国皇帝曹操,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写的《观沧海》,臣倒是能背出来。”
刘彻道:“念来听听。”
息禾背道:“东临碣石……歌以咏志。”
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一出,刘彻便觉得这词,写得大气。
他跟着念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③”
随即拍手叫绝:“写得好!”
卫青是武将,倒不会作诗,鉴赏水平也是有的,听得亦是连连点头。
这样的诗歌,没有亲眼见过,是写不出来的。而息禾从未见她写诗,不像是她写出来的。
更像是后世之人了。
常融听完这首诗,在心里也是反复琢磨。
只有霍去病目光平静。
她继续道:“曹操另有一首《长歌行》,为五言律诗。”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这时便可以看见,诗歌格式发生了变化,从四言诗,转为五言诗。”
“曹操的儿子曹植,也是一位极其有才华的诗人。”
“他做了一首赋,写的是一个美人,辞藻优美,叫做《洛神赋》。”
“洛水河中,有一水神。”
“她的美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是‘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是‘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从息禾的话语中,众人好像真的看到了那么一个美人站在河畔。
她的衣服飘玦,像要乘风飞去……
息禾继续道:“写了这《洛神赋》的曹植,曾有七步成诗的美谈。”
刘彻颔首:“继续说。”
“当时曹操去世后,其儿子曹丕即位,当时曹植很有才华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于是曹丕借故召他入宫,命令他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若是做不出,就杀了他。”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在这一背景下,《七步诗》也被广为流传。”
刘彻听完,面上看不出表情。
息禾看到他的表情,背后一凉。
刘彻七岁当太子,但是他当太子之前,太子并不是他,而是刘荣。刘荣无措被废,后自尽,其中的弯弯绕绕她也不知道啊。
不过这只是息禾多想了,刘彻其实并未生气。
一来当太子时他才七岁,这事参与不深。二来,现在身份不一样了,他是皇帝,自然不希望以后自己的儿子因为皇位斗得你死我活,最好是兄友弟恭。
刘彻道:“这首《七步诗》,语言浅显,用豆株为寓,也很是贴切,这曹植果然是才华横溢。”
“这几首诗歌做得确实很好,倒是与你口中说的‘建安文学’反应战乱流离,也没看出来啊。”
“您可说得太对了。”息禾道,“建安文学有三曹和建安七子。关于动乱流离的诗歌有曹操的《薤露行》、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等等。”
息禾将记得的诗句一一背诵。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兽兮食臭腥。”
“……”
听到息禾娓娓念来听来,众人也被带入这种情绪之中,心情也很复杂。
乱世动荡,辈出英雄。
而乱世之下的百姓,却是流离失所,食不饱腹。
见大家都没说话,息禾硬着头皮往下介绍:“时间来到了大唐,这个时代,踊跃出了一批优秀的诗人,而后世,大致将他们分为浪漫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边塞诗人和山水田园诗人等,更讲究格律。”
“其中,有一个叫做李白的人,是浪漫主义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诗仙。”
刘彻闻言打断,疑惑道:“诗仙?何人能称为仙?”
第143章
何人能称为仙?
息禾想了想道:“李白的诗词极具个人风格,豪放飘逸,既有侠肝义胆,也有道骨仙风。”
“臣读过他的很多诗,其中有《将进酒》的劝酒词,气势雄壮,潇洒自在。”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古来圣贤皆死尽,惟有饮者留其名。”
“他经过蜀地,又写下《蜀道难》,叹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李白眼中的蜀道,是死了很多人才有了天梯石栈相钩连的险道。而走在蜀道中,上有遮住太阳的山巅,下有冲波逆折的水流,黄鹤飞不过这山川,猿猴想要攀登这山也得发愁,山间瀑布湍急,就像是直接从天上冲击下来,声音响彻天地犹如雷霆……”
“……”
“后来,他因卷入朝堂争斗,被贬去夜郎,半路被赦免,回来之时遇见了已经成为太守的老友,又写下《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开篇是这样写的,‘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
“唐朝另一个诗人杜甫,因仰慕于李白,诗里是这样写李白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这样的才华与傲气,自然是能被称一句诗仙的。
刘彻听到这里,虽然知道这李白是唐代的诗人,还是忍不住道:“此子狂妄至极!”
常融也心道:这叫做李白的后人,的确是才华横溢,可也太过张狂了。做个闲散诗人那也不错,若是做官,怕是走不长久。
卫青也是跟刘彻的想法一样,这也太狂妄了。
他战功斐然,面对天子,也得小心翼翼,这等是什么样的功绩,能让他狂到无视天子。
要知道,帝王一怒伏尸百万,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霍去病倒是没有什么感触,看得出来,他的夫人还是挺喜欢这个李白的诗的。
息禾的确是喜欢李白的诗,仅限于此。
他自己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行为上却是两次入赘为婿。
他在诗词上的才华的确让他有狂傲的本事,可是做官不行,做人也差点意思。
不够脚踏实地,也不够坚定自己的想法,政治上也不够敏锐,最后还卷入永王之乱,差点害死自己。
不过后人也多是先从认识他的诗,再认识这个人的。总归是人无完人,李白给后世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又被后人称为“诗仙”,已经足够证明他才华。
听到刘彻说李白狂妄,息禾跟着点了点头:“他诗歌写得可以,官场却很不如意。”
刘彻嗤笑:“那也是应该的。”
他想了想又道:“不过这后辈写的诗歌倒的确惊艳。”
她继续说道:“唐代还出现了很多著名诗人,有‘诗圣’杜甫,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诗鬼’李贺,写下《雁门太守行》,‘诗佛’王维……”
读诗,好像是在跟古人产生共鸣。
寂静无声的山水间,有诗人柳宗元写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首绝句,将山水之间的画面刻画的淋漓尽致,好像读者也亲眼见着这样的景色:
在寒冷的江面上,远处是山,近处是水,这样天寒地动的时候,见不到飞鸟和行人的踪迹,整个天地只有钓鱼翁坐在小舟上垂钓,一切是如此的寂寥。
山水诗,边塞诗……
除了唐诗,还有宋词元曲,也在华夏的诗坛上留下最璀璨的一笔,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刘彻喜欢词赋,听息禾念起后世的诗歌,时不时的夸赞。
此时,在场的人,已经没有人去怀疑息禾后世之人身份的真假。
从诗歌风格就能看出作诗之人并非一人,而这些诗歌写的极好,若是早有人写好,早就出名了,怎会藏着掖着。
就算息禾写诗词歌赋的天赋再高,也不可能同时写出这么多风格不同的诗词。
唯有承认,她是来自后世之人。
就连刘彻,之前也还有一丝的疑虑,现在也消失殆尽。
他现在只有一个想法:爱听,多说。
息禾也没有让他失望:“陛下,对于诗词歌赋,臣实是不太擅长,大抵也就只能介绍那么多了。”
众人却听得意犹未尽。
这些后辈,都有自己的本事。
她话一转:“但是除了政治文化之外,在后世,还有一个叫做科技的东西。”
“科技?”
息禾点头:“对,科技。”
科技,也就是科学和技术。
她之前曾与霍去病说过一部分,可那只是现代社会的冰山一角。
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
人类在征服自然。
息禾道:“在臣所在的时代,出现过一个伟人,发明了杂交水稻,让水稻的亩产最高已经达到了两千斤,正常水平亩产也有一千二百斤。”
她换算了一下:“也就是最高达到了二十旦,正常水平时十二旦。”
听得这里,众人浑身一震。
刘彻惊讶出声:“你说多少?亩产二十旦?”
“对。”息禾点头。
就连一旁的常融也开口:“女君说的可是真的?水稻真能亩产二十旦?”
息禾对于农事较为清楚,虽然西汉一亩地与现在不一样,换算起来是这样的。
而西汉的亩产,只有区区三旦,也就是三百斤左右。
这么不难怪刘彻与常融脸上激动。
“臣并未骗人。”
她继续道:“除了杂交水稻,科技让农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农具。“
“在臣所在的时代,有了能飞在空中给地里播种施肥的无人机,有像车子一样开进田地用来收割水稻的收割机,而且收割机在收割稻子的同时就能将稻穗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