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梦——feiwu【完结】
时间:2024-03-24 14:36:47

穆相道:“不用担心,其实无论写成什么样子,我都会把药给你们。”
皎皎道:“为什么?”
穆相道:“你们的好师父是不是说,只要来,我就一定给?”
梅任行道:“是这么说,可我们都觉得不靠谱。无亲无故的,总不能因为您设了医馆药房,就觉得什么药都有,什么药都给了,还是白给。”
穆相笑道:“看来我这个弟弟,在他心里还真是没什么分量啊,在你们面前,竟然一次都没有提到过我。给我的书信里,反倒经常提起你们三个。”
梅任行脱口而出:“什么鬼?师父还有个宰相弟?”又道:“名字也不像啊。”
穆相道:“哪里不像了?他叫成格,我叫成言。一听就是亲兄弟啊。”
梅任行道:“师父不是叫伯琴吗?伯牙之琴的那个伯琴。”
穆相道:“那是他的字。”
梅任行道:“这年头谁还取字啊?还天天叫字不叫名。”又道:“那既然你们是亲兄弟,又为什么非要刁难我们这些小辈?”
穆相道:“怎么能算刁难呢?本来没想到提条件,你自己说了,我总不好不提。要说不想写诗,也就换别的了。但既然愿意写,那还客气什么?我的好哥哥,不拿自己的身体当回事,做弟弟的不敢和他生气,还不能拿他的几个宝贝徒弟出出气吗?再说清闲之后,我也确实喜欢读些诗赋,只是自己写的总也不顺心。方才这首《黄鹤楼》,我便很喜欢。”
皎皎道:“先生文章冠绝当代,我们在山上时便经常读您的策论。我这点诗赋之才,实在不算什么。刚才为了求药,只想着扣‘黄鹤楼’之题,没有顾及其它,其实与您不是很相称。”
穆相道:“将来有机会,再为我写一首吧。什么时候我想要了,就和你说。至于兄长的病,不用太担心,是慢性的,一时半会儿不会有什么大碍。而且方才你们一说完,我便让人去配了,只是他很久没有再病,所以有些这边特有的药材,我也便忘了嘱咐他们备着。算了算,至少需要五日才能配好,你们恐怕要在这里多住些时日了。”
梅任行回想了一下,这才发觉那句“只是”后面跟的应该并不是“有个条件”,而应该是“需要五日”,呃,自己好像又不知不觉间把皎皎坑了。
三人在府内住下,因忧心师父病情,也无心游玩,只是每日帮着配药,晚间陪着穆相,说些俯仰山的事情。梅任行总觉得所配之药的气味很熟悉,但又觉得世间汤药大概闻起来都差不多,所以也便没有说什么。五日后,穆相将几罐丸药交给三人,又备了一辆马车,马车后还拴着一匹空马。三人道过谢,随即拜别。穆府就在汉水边上,所以船只也便借此拉到了府外,东西打包后,交由驿站寄送。
和人不同,马是多相睡眠,所以为了早日将药送回俯仰山,三人配合着马匹作息,开了夜视结界,白天驾车,晚上亦驾车。皎皎晕车严重,为了避免把五脏六腑全都吐出来,要么强行睡觉,要么坐到车厢外透气,只是即便睡觉也是半睡半醒,所以看起来比驾车的两个还要疲惫。其实灵石照明也可以看清路况,但这样一来便成了个活靶子,平白吸引土匪强盗,耽误行程,所以只是在车的前方和侧面设了夜视结界,结界内的视外如常,结界外的却什么都看不见,只能听到马车驶过的声响。三人日夜兼程,一心只想早点回去,并不知道此举在沿路留下了鬼车的传说,也不知道大人们吓唬小孩的话从此由“让大灰狼抓走”便成了“让鬼车抓走”。
--------------------
“别”在平水韵中是仄声,之前第26章里的“何处别春风”也是一样,那时忘了加在作话里,又懒得为了作话更新,就在这里说了
第40章 第 40 章 众说纷纭
==================================
“你知道吗?黄鹤楼上多了一首诗,还题在了崔颢的旁边。”
“真新鲜,哪位猛人敢和崔颢硬刚?”
“好像是穆相爷。”
“穆相文章绝世,可诗作平平。和崔颢叫板,恐怕不大行吧?”
“唉,诗都被唐人写尽了,后人哪里还能有好诗?”
“诗哪有写尽的?只是因为本朝只考文章不考诗罢了。”
“可是穆相说那不是他写的,还特意注明。写那诗的人好像叫什么何皎皎。”
“好好的小伙子,为什么要起这么女里女气的名字?”
“不要关心这个了,关心关心诗行不行?什么样的诗敢题在崔颢旁边?他那首《黄鹤楼》可是古今第一七律。”
“嘁,《黄鹤楼》半古半律的。要说古今第一七律,当然应该是杜甫的《登高》。”
三人进了城,寻了一家离城门最近的客栈,将马匹交与店家饲喂草料,方在桌边坐下,便听见人们议论纷纷。梅任行很有兴趣地转过身去,顾生寒只是随意指了一些饭菜,又要了些茶水,便闭目小憩。皎皎则是窝在桌边扶额不语,暗自回想穆相到底是什么时候把自己的诗题上去的,想了想觉得应该是他第二天出去的时候。只能安慰自己让写的是《黄鹤楼》,不拘格律,只讲意境,不是《登高》这种工整无比、技法纯熟,还要讲意境的。要是写《登高》,真不如挖个坑把自己给埋了。
穆相将两个版本都题了上去,供人作推敲之辩,士人自然乐于将其作为谈资,抄录给亲朋故旧一观。这些书信走的都是官路,比民路要快上许多。其中一位士子从怀中抖出一封书信,将两版《黄鹤楼》都念了一遍。念罢,众人开始哄抢他手中的书信,挤在一起品评,赞不绝口。皎皎却更觉尴尬,把看得津津有味的梅任行的头掰了回来。
梅任行道:“做什么?他们说得不对吗?”
皎皎道:“我水平什么样,我自己心里还是要有点数的。夸得实在太过了,绝对没有他们说得那么好。现在把我那首捧得那么高,只是因为太久没有这样的诗,物以稀为贵罢了。”
梅任行道:“我觉得挺好,那就是挺好。”
皎皎道:“你的眼光我自然相信,只是……”
此时茶水已上,皎皎于是斟了一盏递给顾生寒,又斟了一盏推到梅任行手边:“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好看?”
梅任行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皎皎叹了口气:“看吧。”
梅任行道:“别叹气啊,可以信。”
皎皎道:“不能信。”
梅任行道:“可以信。”
皎皎道:“不能信。”
两人只顾斗嘴,自然没有注意到顾生寒那一闪而过的不悦。饭菜已具,三人专心吃饭,耳旁却仍语声不绝,由不得人听不到。有说这个版本好的,有说那个版本好的。争了约莫半顿饭的工夫,帽子已经叠到了房顶上——说“从此别”那版好的,被另一派指责视格律规矩如无物,将来怕是不止逾矩,连杀父弑君都做得出来;说“成死别”那版好的,则被指责只注重单句出彩,如此个人英雄主义,不识大体,将来为了博一己之私、一人之名,多么祸国殃民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终于有人看不过去,劝道两个版本都很好,没必要争个高低。又有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求一致倒也罢了,还给对方扣帽子,岂非小人行径?众人一时无言,最后有和事佬道,诗不辩不明,大家不过是各抒己见,并不是为了求同,更没有为了求同给对方扣帽子,不过是表达一种担忧罢了,而且也不是对于对方的担忧,而是对于愚昧世人的担忧,既读书识字,自然要注意作品解读的教化作用。
众人面色稍缓,于是搁置争议,为了缓解尴尬,开始讨论尾联何解。有人说尾联不过故作惊人之语,其实狗屁不通;有人说是告诉人们不论人间还是天上,路皆艰难;有人说是赞成远游谋取功名,但劝换一种方式,不要做出一副世外高人之态;有考古派说是告诫不要轻信他人,黄鹤不知把人驮到哪里去了,不然为何从来只有传说,没有确切的遗迹;有讽今派说是讽刺修仙论道,求药登仙皆为虚幻之事,正所谓“唯闻人作鬼,不见鹤成仙”。
皎皎本就身体不适,听着众人一通乱糟糟的争论更是有些头疼,于是看起了墙壁上的《交通论》——“天下之利,在于交通;小国寡民,必有久戎。人不相知,则一山之隔,互为仇雠,执戈矛以为常,自谓乡邻一体,曾不知上下之相欺、左右之相轧。物不相换,则一地之间,需产万端,洋洋乎以为能,咸言物候无异,植橘树于淮北,求鱼鳖于木上。”是穆相的手笔,仿其真迹雕刻而成,待要继续看下去,便听见了那句“唯闻人作鬼,不见鹤成仙”,正欲点头,却想起阁主说过,诗写出来,便与自己无关了,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的解读,便继续埋头吃饭了,心里还念叨着交通不便是互为仇雠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忽然有人道:“那个,有句话我一直想说,不知当讲不当讲。”
旁边的人道:“想说就说。”
那人清了清嗓子,方道:“这个何皎皎吧,其实是个女子。”
旁边那人道:“不可能。女人怎么可能写出这样的诗?”
那人道:“你这是偏见。”
旁边那人满脸微笑:“‘才藻非女子事也。’”
正争执不下,又有一人加入了战场:“才藻可以是女子之事,只是她们写的诗或凄婉或柔美,不是这种风格,譬如李清照。”
众人纷纷表示这话说得公道在理。
那人接着道:“而且诗中写到‘几回秋梦不封侯’,很明显,封侯拜相是男人的事情。退一万步讲,哪怕这首诗写的是女子对夫君的思念和忠告,也是男人以女子口吻写的,譬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确是闺怨诗,可却是七绝圣手王昌龄写的。”
众人纷纷点头,叹服不已。
皎皎觉得那人前面的推论并不成立,因为李清照虽然大部分词都写得凄婉柔美,可诗却不然,譬如那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后面的推论也不成立,自己只是看着世人汲汲功名却往往求而不得,为此感慨罢了,一定要说站在什么角度写的这首诗,大概是把自己开除人籍的角度吧。
三人饭食已毕,顾生寒又向店家要了三壶水,一些干粮和几捆草料,一并付好银钱,便继续出发了。
“真是乌烟瘴气,终于出来了。皎皎,别听他们的。”梅任行接过顾生寒手里的包裹,边向车上放边道。
“嗯。不听他们的。”皎皎揉着自己的胃,随口应了一声,忽然又想起什么,“对了,暂时不要叫我皎皎了,我怕会有麻烦。”
“能有什么麻烦啊?”
“不知道。一种预感。”
“好吧,那叫你什么?小妹?妹子?宝儿?小宝儿?”
“花里胡哨的。还是叫师妹吧。”
“这不是大师兄爱用的称呼吗?”
“啊?”
“你没发现吗?大师兄喜欢叫你师妹,我喜欢叫你皎皎。我要是也叫你师妹,你会分不清是谁叫你。”
“并不会,我都没注意过。”
“是吗?那我学学他。”梅任行仿着顾生寒的语气和声音,连着叫了好几声师妹,直到皎皎不胜其烦才罢。
三人到了城门,却被拦了下来,只见不远处设了两方书案,案上笔墨纸砚皆备,案边一人正悠然品茶。
梅任行心中预感不妙,但还是道:“大哥,我们进来的时候您不是查过路引了吗?就这么一会儿的工夫,不至于忘了吧?”
城卫却只说了两个字:“路引。”
三人只好将各自的路引拿出,然后意料之中地被请去了书案边。
案边那人道:“方才吃酒时听到士子们的谈论,又听手下说有一位入城的人就叫何皎皎。不知是哪位?”
皎皎只好硬着头皮上前,拱手作礼。
那人神色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微笑:“闻名不如见面。姑娘的《黄鹤楼》在下很是喜欢。不知是否有幸也能得姑娘一首诗呢?不拘题目,随便写些什么就好。”
皎皎道:“您误会了。我哪里会写诗,可能是同名吧?”
那人放下手中茶盏:“哦?恰巧同名?还恰巧去过汉阳一带?”
为使交通畅达,路引上早已没有行程一项,只有姓名、籍贯、身份、外出事由等等,这人是在故意诈她,梅任行正欲开口,便见皎皎一脸疑惑:“汉阳在哪里?您是不是找错人了?”
那人道:“这般清俊,又一身书卷气。你说不会作诗,让人如何相信?”
皎皎道:“容貌是父母所生,我也没有办法。至于作诗,小民真的不会。一定要写,只怕脏了您的眼睛。”
那人用手敲着书案:“哦?不是吗?不管是不是,先写首七律。再推脱下去,就继续加条件。请吧。”
皎皎不愿继续纠缠,只好应下,坐到对面书案处,但想着若是真的写首好诗,只怕会引来更多麻烦,耽误行程,于是心思一动,装模做样问梅任行七律是什么格式,然后做出一副为难的样子,从手缝里挤出了一首诗。
梅任行接过一看,差点没笑出声,但随即强忍笑意,将诗递了过去。
--------------------
第41章 第 41 章 抄袭风波
==================================
那人接过诗来,只见上面写的是:
官爷何必为难我,我是良民赶路迟。
别看生来清俊样,我真脑子像枯枝。
作诗这个真不会,我是悲催又不知。
非要作诗需补补,可能要喂一灵芝。
那人一愣,随即微微一笑,摆了摆手,示意放行。
三人驾车出了城,又行了一段路,梅任行终于忍不住:“笑死我了! ‘非要作诗需补补’?哈哈哈哈!‘可能要喂一灵芝’?哈哈哈哈!”
顾生寒并未看到诗的内容,梅任行便把皎皎所写背了一遍。听罢,顾生寒也忍不住轻声笑了出来,而梅任行,则是笑得更加变本加厉。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