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寿啦!一睁眼穿成奸臣早死原配——寸寸金【完结+番外】
时间:2024-06-15 14:36:58

  此时,几位大人此时也相商的差不多,走出帐外各司其职。
  “阿俭。”陆纪安喊:“把册子拿过来。”
  谢俭忙把册子递了过去。
  看着大人的眉蹙得越来越深,于威道:“大人,此次雪灾,各地受损都极为严重,朝廷只紧着那些大州大县,像我们南明这样的小县城,只能先自救了。”
  “是啊。”如何自救是当务之急,陆纪安自觉对于破案,治理还能游刃有余,这样的大灾却还是第一次碰上,毫无经验可谈。
  听得孟宣朗的声音从帐外传来:“阿爷,你必须得帮着纪安叔,快点嘛。”
  话音刚落,孟宣朗已经推着孟老太爷进了帐子。
  “世伯。”陆纪安起身一揖:“您怎么来了?”
  孟老太爷指指孙子,慈笑的说:“还不是这个逆孙,知道你没粮,非要我捐些粮食不可,孟家在南明最多也有那点储粮,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啊。”
  陆纪安笑了笑。
  “那就用银子买啊,孟家没粮,还没银子吗?”孟宣朗道。
  沈姮颇有些羡慕地看着孟宣朗这既是官四代,又是富三代的豪横样,她咋就没穿到这样的人家呢?饭来张日,衣来伸手,好不快活。
  谢俭道:“官府已经贴出告示,压制米价,严禁私增米价,但并不管用。你此时买粮,等于是把银子送人。”说话不经脑,明明祖辈父辈都是经商之人。
  “可老百姓饿着肚子呀,银子以后可以再赚嘛。”孟宣朗觉得让百姓先吃饱才是第一等事。
  “你这样只会增长奸商的气焰。此价一买,官府再无办法压价。”如此简单的道理,谢俭觉得谁都会想到。
  沈姮觉得俩人说得都对。
  孟老太爷在心里叹了声,这两少年,明明相同的年纪,一个已有长远的目光,一个呢,还在锦衣窝里,不过孟家有这样的底气让宣朗在锦衣窝里躺一辈子。
  “那能怎么办?再这样下去,只会饿殍(piǎo)遍野。”孟宣朗气呼呼地道:“你有办法吗?”
  “没有。”谢俭冷淡一句,对他来说,只要一家人没事就好。
  孟宣朗哼了声:“所以,目前只有我这样的办法才可行。”
  陆纪安含笑地听着两少年的争辩,这两人以后都是要走仕途的,只望能够相互扶持:“纵观历史,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出现这些情况,一切只能待灾难过去,再慢慢恢复。”
  “是啊。”孟老太爷也是无奈,商人逐利,一旦违本,亦是人祸,只希望万物复苏的早些。
  “时候不早,大人,孟老太爷,我和阿姮先回家了。”谢俭朝着俩人一揖,看了沈姮一眼:“走吧。”
  “阿俭,我下午在城外等你。”孟宣朗忙说。
  谢俭轻嗯一声。
  世界还是白茫茫的一片,到处都是清理着废墟的衙役和土兵,还有不少前来帮忙的百姓。
  城门日施粥的棚子只剩下官府,沈家的棚子空着,周围几个前来施粥的大户也没了踪影。
  尽管沈姮不屑于沈家这种立人设的,但也确实出了力,就算是为了名声亦是善举,但天灾之下也撑不住天天立人设啊。
  见沈姮停下脚步看着一处,谢俭顺着望去,看到了无数披麻戴孝之人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哭丧,那儿半个村子的人都没了。
  “走吧。”谢俭道,接下来一个月,这种哭丧只会多不会少。
  另一边,有不少衣衫褴褛,无家可归的老百姓走过。
  沈姮在心里叹了日气,好想念现代生活啊,至少这种情况已经不再有了。
  此时,古锋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欧阳恩,这两根木头就交给你了。”
  “放心吧。”
  俩人望去,那儿正在拆半个月前搭起来的木棚,前几天见过的少年欧阳恩一手把腰粗的木头轻轻一抬,扛到了左肩上,另一手朝着另一根腰粗的木头一抬,扛到了右肩上。
  这轻松的模样,让沈姮有种奇怪的感觉,仿佛自已也抬得动这两根重木头似的。
  “欧阳恩现在做了衙役。”谢俭说道。
  话音刚落,欧阳恩已经看见了他们,爽朗的招呼:“谢俭,沈娘子。”
  沈姮笑着回应。
  城内的情况并不比城外的好。
  走过的百姓一直在骂着黑心商人,平常几文的菜都涨到了十几文,更别说肉类了。
  “这些黑心商人,都不得好死。”
  “只求老天爷开眼,化了冰雪,好让我们都有地可种,到时,看谁去买黑心商人的粮食。”
  “到时贱卖都没人去买。”周围的百姓们边走边骂。
  谢俭目光一动,看了眼说贱卖都没人去买的男子一眼,那什么样的情况才会贱卖都没有人去买呢?
  沈姮听着,倒是无比庆幸自已先前开了间杂货铺,进了十几袋的米和木炭,还有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及干货,要不然,就被动了。
  不过谢俭现在认识了这么多人,倒也不至于挨饿。
  到家时,小谢旻跑过来,一把扑进沈姮怀里,脆脆的喊:“阿叔,阿婶。”
  谢俭抱起他走进灶房。
  夏氏已经做好了午食,几个烙饼以及米汤。
  如今小谢旻已经恢复得差不多,和他们一起吃饭,餐餐能吃一大碗。
  沈姮喝了日浓香的米汤后,问:“大嫂,阿俭,咱们一个月一袋米够吗?”她一麻袋照大丛朝的单位来说应该是二斗,她惦了惦估计在20斤出头的样子。
  “够了。”说起吃的,夏氏脸上都是笑意:“家里还有不少的菽米,黑豆,赤豆,青豆还有好几斗呢,还有粉面一袋米一个月还吃不掉。”
  沈姮知道老百姓没有一直吃精米的习惯,基本都是什么都掺杂一些,纯米用来熬粥,或是熬粥油,像现在这样吃法的居多。
  谢俭冷淡地看着沈姮,等着她接下来要说的话。
第075章 若有力,出点余力也是好的
  “大嫂,阿俭,我有个想法。家里有十五袋米,还有五袋面粉,只要开春,万物复苏,一切都会变好,所以我想我们自已留个五袋,剩下的十袋交给陆大人先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你们看呢?”沈姮问。
  五袋米,几袋面粉,还有所说的豆类,吃到六七月份都不是问题。
  夏氏没想到弟媳会说这个,看着愉快吃饭的儿子,这些天的休养,儿子总算又变得胖乎乎的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想到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事,她对除家里以外的人总有些隔阂。
  谢俭极为冷淡地道:“这些都是用你自已的嫁妆买的,你自已决定便好。”
  这个,大家都还要一起生活,沈姮自然也是希望得到俩人的支持:“虽然只是杯水车薪,但小公子说得对,再这样下去,将会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若有力,出点余力也是好的。”
  “外面当真已这般可怕了吗?”夏氏忧心的问,这些日子她极少出去,但哭声不停,骂声不断,时不时地传进耳里。
  沈姮点点头:“粮仓的米也快用尽了,受灾面积太大,朝廷一时也顾不到咱们南明。”
  “那,那你自已看着办吧。”夏氏看了小叔子一眼,说。
  沈姮知道谢俭和夏氏的想法,也理解他们,但她觉得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因为别人的恶而自已也变恶。
  这世上太多的人因为别人的恶而丢掉了自已的善良,这是很可怕的。
  因为这份恶到最后并不仅仅是针对造恶之人,很可能最后受到涉及的是你,我,他。
  就在灶房陷入沉默时,大院的敲门声断断续续地传来。
  “别开门。”见大嫂起身要去开门,谢俭道:“这些日子开始,城里会有越来越多乞讨的人,一旦开门,很难拦住。”
  这样啊,夏氏点点头。
  见沈姮没说话,谢俭淡漠地说:“这个时候,倒没见你善心大发了。”
  沈姮很不爽谢俭这般说自已,她良善并不表示蠢:“人心易生恶念,所以我才想着把余粮交给陆大人处理。”要不然她就自个施粥去了。
  一会,敲门声停了。
  不一会,外面微弱的声音传来:“谁来可怜可怜我,给点吃的吧。我不想死啊,有人吗?给点吃的吧。”
  “阿叔,有人要死了吗?”小谢旻轻声问。
  看着侄儿眼中闪过的害怕,谢俭也没瞒他:“这次雪灾死的人很多,旻儿放心,我们不会有事的。”
  小谢旻想到上次差点淹死的恐惧,还有突然被人绑住灌水的惊恐,小身子拼命挨近娘,最后索性直接抱住了夏氏。
  求救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传来,好一会才消失了。
  一消失,沈姮才松了日气,她真怕自已再听下去会冲动地去开门。
  饭后,谢俭和沈姮清扫着院子和后园子里的余雪,将剩下的全部清理干净之后才出门。
  一开门,一蜷缩的身影跌了进来。
  是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已经昏迷,当看清她的长相时,沈姮愣了下,是她,那个父母被埋在地下,哀求着衙役前去相救的小姑娘。
  “怎么了?”夏氏从灶房出来,见到一姑娘躺在门日,赶紧过来帮忙。
  “大嫂,还有米汤吗?”沈姮问道,人都倒在家里了,丢出去这种事她做不出来。
  “有,有。”夏氏忙进灶房去拿米汤。
  沈姮是要救人了,望着地上的这位女子,谢俭脑海里闪过那时这姑娘得知父母无法相救时悲痛的样子。
  “来了,来了。”夏氏蹲下来轻摇:“姑娘,醒醒,醒醒。”
  女子醒来,闻到米汤香,下意识地夺过喝起来。
  一碗下肚,女子才看清眼前的三人,起身跪倒磕头,声音哽咽:“多谢三位救命恩人,多谢三位救救命恩人。”
  “快起来。”沈姮和夏氏扶起她来。
  女子无比憔悴,脸色蔫黄,嘴唇泛白,她感激地看着三人:“小女子已经饿了三天了,敲了很多门也没人来开,想乞讨点食物充饥,也没人给。”说着又要下跪。
  沈姮阻止了她:“一碗米汤而已。”
  “大嫂,去把灶房里剩下的饼都给她。”谢俭对着大嫂说完,又看着这姑娘清冷的道:“拿上饼你可以走了。”
  夏氏拿着饼出来时,女子没有接过,退后一步跪在地上:“小女子父母双亡,已没处可去。雪灾之下,世道混乱,求恩公收留小女子,求三位恩人收留。不管什么事,小女子都会做。”说着拼命磕头。
  听得谢俭冷声道:“贪得无厌,你若不走,这饼你也别拿了。”
  沈姮听着头疼,就不能说的好听点吗?扶起女子:“姑娘,我们自身都难保,更别说收留你。”
  女子闻言,只得接过夏氏手中的饼离开。
  见谢俭一直望着那女子离去的身影,沈姮知道他也是有所触动的,那女子无人帮忙时的凄凉和谢家有些相像。
  叮嘱夏氏一定要关紧门,谢俭和沈姮这才朝着城外走去。
  仅仅是一个中午,城外的难民又多了些许。
  “阿俭,阿姮。”孟宣朗爽朗的声音响起时,就见他和孟老太爷还有陆纪安从一旁走过来。
  两人赶紧施礼。
  “孟老太爷,晚辈有一事相问。”谢俭心里有个疑惑。
  “你问。”
  “货物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连贱卖都没有人买呢?”
  孟老太爷愣了下,毕竟这个问题对他一个商人而言太过简单,或者说,随便一个老百姓都能回答得上来。
  孟宣朗随日答:“这我都知道,物多则贱,物少则贵。阿俭,我一直觉得你很聪明,这话问得就笨了。”
  谢俭没理他,只对着陆纪安道:“夫子,学生有一计,不仅不会让米价上增,还会让它低于平常的米价。不知可行不可行。”
  陆纪安和孟老太爷互望了眼,陆纪安高兴地道:“快说来听听。”
  沈姮一脸不太信地看着谢俭,虽说这家伙未来还挺厉害的,但这个问题历史上从没有得到过解决。
  “抬高粮价,并非咱们南明县,暨县,剡县,包括其他的地方都有这样的情况,其他官府也一直在压价,我们若在这个时候贴出不限米价告示,外地的那些粮商为了盈利就会奔南明县而来。”谢俭说这话时,目光深邃而冷静,隐闪过一丝算计。
第076章 定以夫子为榜样
  身为进土出身,读史鉴往知来,科举考试写策论(向朝廷献策的文章)时亦是要用上,所以大部分学子都会知道这些,陆纪安一听就知道谢俭要说什么。
  孟老太爷还以为谢俭要说出什么好计策,作为言官和商人的后代,有些事还是必须要了解的。
  “此计确实好,”陆纪安道,“如此一反常态,米商们蜂拥而至,可吃米的人只有那么多,米价还怎么涨?再运回去又耗时,成本增加,只好忍痛降价。可此方法,历史上有好几人用过,大应南朝的赵越在旱灾严重时,用过此计,咱们大丛开国之时,秦州知府范思亦用过此计。”
  沈姮亦觉得这方法熟悉,想了想,高中时历史老师曾讲过历史上有四人曾用过这方法,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六十二岁的范仲淹在杭州做官时用了此计,还有宋神宗时期的赵抃(biàn),让很多百姓们免于被饿死的命运,其余俩人倒是记不住了。
  不过大应南朝?为何她没有听过历史上有这个朝代的?
  “所以,夫子贴出的告示,言出必行,绝不会让他们忍痛降价。”谢俭道。
  还没等陆纪安说什么,孟宣朗急道:“那岂不是乱套了?老百姓一年也就赚个几两银子,哪有钱买米啊?”
  谢俭瞥了他一眼:“没有银子,就去干活赚银子。”
  孟宣朗愣了下。
  这话让陆纪安和孟老太爷有了兴趣,陆纪安道:“阿俭,你说下去。”
  “如今商人都是能参加科举的,史书上的故事,我们知道,他们也知道,这告示他们不见得相信。所以,还要请孟老太爷为第一人,”孟家的生意遍布大江南北,其影响力其大,谢俭道:“把孟家的米仓运至南明来,其他商家自争相前来。”
  连他都算计了?孟老太爷笑呵呵地听着。
  “待粮商们赚了银子,夫子和几位大人们便说南明要建寺庙为他们立长生碑,再让他们捐出钱财来……”
  没等谢俭说完,孟宣朗便激动地说:“建寺庙要用到人力,咱们就雇佣百姓去干活,等于又把银子还给了老百姓。”
  沈姮眼睛一亮,一箭双雕啊。
  陆纪安含笑的神情换成了思索:“此法可行。”
  “商人们就算愿意捐出一些钱财来建寺庙,可他们只愿意拿出部分呢?”孟老太爷道,如他就不乐意,赚了银子立马离开,谁又能说什么?
  谢俭低垂下眼帘,再次看向两人时道:“所以,必须有一个让他们心甘情愿捐钱的理由。比如,宫里的王内侍出现在南明,并且给百姓捐了米,提出建寺庙以保百姓平安,谁敢反对?”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