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徐璟的观点一样,都是卧薪尝胆派。
但是......
“竟就这样将安身立命的法子交了出去?”沈贵妃叹气,“你也真是太大胆了。”
乔琬倒很放心。
就算皇帝不讲武德,后面将方子给传了出去,她还有别的手艺。
卖不成火锅,她还可以卖炒菜,卖黄焖鸡、盖浇饭。
去码头,用快餐的形式卖给劳工。
多少生意可以做呀。
她带了阿余和阿年在身边打下手,到底这两人跟她最久,信任和默契都和旁人不一样。
当车窗外的景象变成四处白茫茫的时候,朔方城就不远了。
临到一片村头,她们的车驾渐渐慢了下来。
落日熔金,暮光蔼蔼。
朔方以西北,是千里大漠孤烟,北魏西凉虎视眈眈。
此处的雪景和京城不一样,京城积雪之下有茁壮的绿意,这里只有一望无际的白。
山是黄土堆成的坡,水在厚厚的冰层下取。
这样的环境,行路都困难,更别说耕作了。
乔琬建议大司农带来了适合在极端寒冷天气下爷能生长的作物种子,其中包括萝卜、甜根菜等根菜类,白菜菠菜芥菜等叶菜类,以及豌豆菜豆豆芽等豆类。
这些作物对寒冷气候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至于产量,只能靠自然气候慢慢筛选出其中具有优质基因的部分,慢慢进化。
另外,建温室以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更替堆肥手段以改良土壤,修缮排引水系统。
乔琬上辈子在农村长大,干的农活不少,后世一些不涉及科技的农业手段或多或少也能给朔方的百姓带来一丝帮助。
——
除去那些走投无路或生性凶恶,成了流寇,与北魏人勾结的。剩下大多数的朔方百姓几乎已经习惯了打仗的日子。
城外战火纷飞,城内,家家户户大门紧闭。
倘使有贼此时踹开院门进去搜罗,也找不出来什么值钱的玩意儿,粮食那更是没有——这里的人家即使不挖井,也得挖地窖。
当城外战乱的时候,他们便往地窖里钻,将值钱的东西都带进去。等到城中骚乱停了,守城的官兵会在城中敲锣巡游通知,他们再出来。
这一次,他们习以为常地在地窖中躲了十多天,等到开战之前抢屯的食物都吃完了的时候,却还没见官兵来。
大家便开始捡之前切掉的菜梆子煮汤吃。
等到菜根也吃完了,实在没东西吃了之后,大多数人都选择再捱两天饿。
等到饿得前胸贴后背,再也忍不了的时候,便有人开始冒险了。
过去也有这种情况,一般是一家出一人去城中觅食,多数为青壮男子,也有家中男子都被征兵了的,便只剩老弱妇孺了。
朔方城中不成文的规定:这种时候只要看见哪家米粮店、菜蔬店门还开着,自行进去拿就是,掌柜不在也不必付钱,等骚乱止了回头再来补上。
城北石头巷的李家这一次依旧是老大李则负责出去找食物,老二李岩留在地窖里照顾自己妻儿和阿兄的一双儿女。
大嫂陈氏在前些年病没了,两家人一向亲如手足,一直是三个大人一块养活四个孩子。
李家兄弟和卢三娘都在镇上一座镖局做活,卢三娘负责给镖局的兄弟们做饭,李家兄弟则是负责将货搬上卸下镖车的。
力气活,挣的是辛苦钱,平日里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倒没问题。
李则出来之后,就发现城里似乎不大一样了。
首先是街道,从前但凡外头打仗,城里肯定到处都是东倒西歪的摊子,摊主货物都来不及收,就近跑回去避难了。
这一次,街道上却整整齐齐,先前他们家门口倒在地上的梯子货架不知道被谁捡了起来,靠墙规整立着,他顺手就给收到了院子里。
又见街上有不少人在走。
这倒正常,他们家省着吃喝都吃空了,其他人家肯定也有出来觅食的。只是这些人却一改从前匆匆忙忙的着急样子,脸上甚至还洋溢着喜气。
这可真是奇了怪了。
就在这时,刮来一股风,李则闻到一阵异香,鲜香麻辣,勾得他肚子叫了起来。
他看不少人都是从那香味传出的地方走来的,也有往那方向去的,还有的和他一样,正东张西望找这股味道的来源。
他也忍不住抬脚就走,顺着这股香味摸了过去。
转过两条街,就到了一处围着厚实蓝棉布的棚子前,前头被人围得水泄不通,看不清在做什么。
还有穿着盔甲的佩刀士兵把守,戒备森严。
走到这儿,香气已经很浓郁了,空气里全都是麻麻辣辣的味道,香味正是从这棚子里传出来的。
李则还没靠近上前,光站在这甚至都感觉比刚刚来的路上更暖和些。
他被这香味勾得抓心挠肺,一时又挤不进去,只能站在外圈打探,想着找个人问问什么情况,又没人有功夫理他。
他便把视线放在了一动不动的守卫身上,这些士兵都是朔方军,平日就在这朔方城外驻守,跟他们已经很熟了。
李则看到个眼熟的人,是隔壁家的赵莽,小名二狗,跟他从小是玩伴,去年刚参的军。
他走上前去,扯了把赵莽:“二狗!”
赵莽一看是他,刚刚还一脸严肃绷着的脸上露出个笑来,露出一口大白牙:“李大!是你啊!你也来吃火锅啊?”
“火锅?”李则懵逼,“啥玩意?我刚想问问你这是个啥呢,咋这么香?还有,这回咋打了这么久哦?”
赵莽嘿嘿两声,告诉他:“陛下来朔方了!领着咱们朔方军,跟羽林军一块去打北魏人嘞!前些天已经胜了一场了,这回一定把他们打得屁滚尿流,把北发给抢回来!”
李则一听,一下把什么火锅什么香味都给抛到脑后去了,追问:“真的?陛下来了?那个宫里边的陛下,来咱们朔方了?”
“陛下能有假的?你这是啥子问题嘛!”
赵莽嘲笑他这憨样子。
刚好这时候里面有道清脆爽利的女声喊:“赵二哥,你们也歇歇吧!给你们烫了麻辣烫,进来坐会吧!”
几个朔方军士兵剔着牙,打着响亮的饱嗝,一脸满足地走了出来,路过赵莽时拍拍他的肩膀:“换班了赵莽!”
他们出来的时候带起了帘子,棚子里面氤氲的暖气和白雾一下子扑在李则脸上,被冻习惯的脸乍然接触到热气,瞬间又痒又麻。
身上久违的感觉到了暖和。
上一次镖局人手不够,让他替补去高州境内的连契走了一遭。那里是高州最南的县,四季分明,去的时候,正好是温暖的晚春,山花漫野,便是这般的暖和。
这感觉简直痛并快乐着。
赵莽乐了:“你小子来得可真巧,行了,就让你沾我的光,一块吃吧!不过一会我还得值岗巡逻,可不能陪你喝酒哇!”
李则正色道:“二狗,我不是来找你叙旧的,家里粮吃光了,我得赶紧找些回去......”
赵莽听了只是眨眼:“这有啥,那你干脆回去把老二跟弟妹喊来,娃娃们也都带来......反正朝廷出钱,咱们不要钱就能吃喝。”
“喏,看见没!那些都是排队的。一天三顿,保管吃饱!”
“还有啊,陛下留了六百朔方军在这城里,巡逻守城......反正你们回去之后不用再躲地窖里了,我们守着呢!”
不要钱?
白吃白喝?
还能吃饱?
不用担惊受怕了?
还有这香味......
人在饿极了的时候是没有力气思考的,只看越来越多在棚子前排队的人,还有空气里浓郁诱人的香味,刚刚一路走来干净齐整的街道,还有这么久都没听见火炮轰城的声音......
李则甚至来不及细思赵莽的话是真是假,匆匆赶回去喊弟弟弟妹一起。
他的脚下都在飘,不知是饿的还是高兴的,依稀还能听见背后传来赵莽得意的声音:“那我可就不等你了啊!李大!”
第75章 歹竹出好笋
广陵戴氏,起于西周宋戴公。
先秦时,戴氏世为宋国上卿,到今宋,戴氏也曾大放异彩,跨入权力中枢,属乔相一党。
先帝末年,戴氏亦被打击得不轻,彻底沉寂了。
其中,戴安性情正直,刚正不阿,从前得罪过不少人,便有人趁机报复,蓄意诬陷,将其从前所作某首诗文中意曲解,扣上了“包庇逆党”的帽子,族人流放北地,充作苦役。
抵达朔方后一年,戴安与戴夫人相继病逝,戴大郎亦在半年后因感染风寒而无药医治病逝于矿山上。
戴二郎则因年纪尚小,受不了终日劳苦试图逃跑而被差役打残,落下瘸腿的毛病,被义军兄弟救了出来,只是日后不能再干重活,还得喝药养着。
幸好一双姊妹都是懂事坚韧的性子,从不抱怨,靠每日给城中富户人家洗衣裳挣钱养家。
当年戴大娘十三岁、二娘更是只有八岁。
今年,戴大娘已经二十岁了,戴二娘也快及笄了。
前两日王员外家袁小娘身边的婢子小桃来请她让二兄帮忙写信的时候,突然感叹了一句她生辰将近,戴玉莹便动了心思。
但她有些不好意思,家里收入勉强只够温饱而已,阿姊及笄时,二兄的腿病犯得厉害,什么也没有,这更叫她不知如何开口。
扭捏了半天,干脆作罢。
到了生辰这天,一切如常。她没提,兄姊也没什么反应。
戴玉莹毕竟年轻,心里不免沮丧,好歹,好歹祝她一句生辰呀!
戴玉莹就这样照常去别人家拿衣裳回来洗。
今日要去的是城西的李富商家,她们住在城东,过去有些远,所以一来一回花了不少时间。
回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戴玉莹心里泛起了嘀咕,阿姊不在还正常,阿兄腿脚不好怎么还到处乱跑,是不是又偷偷去青庐书院了。
正想着,看到桌上一张对折起的草纸,她拿起来拆开一看,上面是二兄的字迹:二娘阅后来城北栗子沟。
栗子沟?那里原本是义军兄弟设的仁义堂,荒了多年,叫她去那干嘛?
戴玉莹虽然不解,但因为挂心阿兄的腿伤,还是忙不迭闩好门就往北去了。
一路走到石头巷的时候,她徒然就闻到了一股似有若无的香味,她出来前没吃午食,这香味勾得她四下张望,不解是谁家的饭菜这样香,最后发现香味好像是从更北边传过来的。
她记着阿兄的字条,便狠心没管这味道,继续朝栗子沟去。
没成想这股香味越来越浓,又在这八成的辣香里头掺入了些醋的酸香,惹得她肚子一阵阵叫,心里埋怨了阿兄一万遍,偏偏叫她来这受刑的!
等到了栗子沟,眼前豁然开朗,比方才狭窄的巷子宽敞多了。
大路两边迥异她上次来时的荒凉,杂草被铲除了,露天摆上了几十张桌椅,都坐满了人,围着一口造型奇怪的大锅。
剩下的没座还有挤在一间蓝色的棚子外边的,排起了队。
人这样多这样热闹,看那锅下面燃的炉子里炭火熊熊,倒也不冷了。
戴玉莹焦急地四处寻找戴二郎的身影,还没看见,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呼唤:“二娘!这边!”
她回过头:“噫!阿姊,你怎么也......”
戴玉珂笑着一把揽过她的肩:“走,阿兄在里边,咱们也进去。”
戴玉莹懵懵地被阿姊拥着带进了那间蓝色的帐子,还听见背后那些排队的人不服问:“哎哎哎!小娘子,她们怎么就能插队啊?”
而后一道爽利的女声:“不是插队,她们家人在里边,来找人的。”
另又有一道温婉些的女声:“郎君莫急,前头再有两桌就到你了,或者郎君改试试麻辣烫或者冒菜?味道也好,还能跟人拼桌,更快些。”
又有朔方军守着这儿,没人敢造次,那男子便偃旗息鼓了。
进了帐子,戴玉莹就看见帐子朝排队的人那边开了个小门,方才说话的两位小娘子便站在那小门前的桌子后边忙活。
里边又有几十张桌椅,也同样是坐满了人,戴玉莹一眼就看到了自家阿兄,实在是他一个人占一张桌子太显眼了。
戴玉莹立马挤了过去:“阿兄!”
戴玉堂看过来,笑道:“二娘也来了,咱们一家子齐了,可以开吃了。”
戴玉莹有些忐忑,闻着香味,看着锅子里红艳艳的汤色,桌子上七八盘菜,甚至还有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