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了萧何,韩信也就不远了。
就是想请到张良要困难一点,得用对方法,才能够如愿。
正值壮年的汉武帝刘彻:“……”这就完了?这也太简要了吧?
他忍不住看了一眼底部的进度条。
还好还好,看这进度应该不会只是这样的简要概括。
【陈胜不满秦二世的压迫,揭竿而起时这样说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卫青和霍去病的出身都不怎么好,最后却能够功成名就。
正史记载:卫青是其母和郑姓小吏的私生子。
《史记》中记载,卫青的母亲是侯妾。这就容易让人误解为平阳侯的妾室,也就是曹寿的妾室。
曹寿是平阳公主的驸马,后来平阳公主又下嫁给了卫青。按照年龄来算,卫青的母亲就算是平阳侯的妾室,那也应该是上一任平阳侯的妾室,也就是曹寿的父亲曹奇。
妾这个字还有女奴隶的意思。
《汉书》中的记载就没有争议了,明确说明卫青的母亲是平阳侯的家奴。】
司马迁觉得有道理,翻出以前的竹简,改动了一个字,还是不引起争议为好。
虽然在他看来根本没有歧义。
平阳侯的妾室光明正大地给别的男人生下孩子,放在侯府里养还不姓曹,是把平阳侯当成曹操了?
真要这么理解那他也无话可说。
正值壮年的汉武帝刘彻准备找司马迁好好地谈一谈,写史书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用词还是要更加的精准一些。
他不在乎卫子夫低贱的身份。
当时他的皇后是陈阿娇,原本就是纳一个喜欢的女人为妾,没有想到能给他这么大的惊喜。
刘据、卫青、霍去病都很出色。
【卫青原本不姓卫,而是随其亲生父亲姓郑,小时候在父亲那边生活。但是卫青的父亲让卫青去牧羊,同父异母的兄弟也都把卫青当成奴仆,而不是当成兄弟来看待。
卫青的母亲是侯府家奴,连带卫青也被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当成了奴仆。
正史中记载,卫青少时跟随父亲生活,青壮时回到了平阳侯府当家仆。】
天幕下的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这卫青的生父也太无情了一些,若是能对卫青好一点,哪怕是不闻不问,说不定也能像霍去病的父亲霍仲孺那样,父凭子贵。
所以说,咸鱼也有翻身的一天,不要随意磋磨别人。
对人友善就是对自己友善。
【这个“青壮”是多大年龄呢?我们读书的时候都背过汉朝的一首诗《十五从军征》,也就是说,卫青回到侯府的时候,最少有十五岁,虚岁十五。
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至少比卫青大一岁,也就是十六岁。
卫青一到侯府,卫子夫就被汉武帝看上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卫子夫和十八岁的汉武帝极有可能是姐弟恋,但也不会相差很多,应该是年龄相仿。
卫青的母亲因为女儿卫子夫得汉武帝的宠爱,所以给儿子改姓卫,就连后面和别人生的两个儿子也让他们姓卫。
这也可以看出在西汉,女性的地位并不算很低,至少有改嫁和未婚生育的自由,而不受到歧视。
不像明清时期寡妇不能再嫁,不能未婚生育。这就不得不骂一骂班昭和朱熹等人了,不把女性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是当成男人的附庸。
咳咳,这有点扯远了。】
汉景帝刘启倒吸了一口凉气,无法想象后世的女性过的是什么样水深火热的生活,竟然连改嫁都不被允许。
想到这里,他又在刘彻的脸上亲了一口。
怀中这个小奶团子,在未来可是“千古一帝”啊。还好彻儿的母亲生活在当朝,不必受不能改嫁的苦。
刘彻“啵唧”一口,回亲了过去。
明清时期的君臣:“……”被天幕点名批评的感觉并不好,关键是老祖宗们还都在看着。但是这涉及到了原则问题,改是不会改的。
他们也不认为这样有错。
【卫子夫得宠之后,并没有在汉武帝耳边吹枕头风,以求给弟弟们谋个好前途。
反倒是长公主刘嫖因为汉武帝宠卫子夫冷落了她的女儿,便派人捉拿卫青,想杀了卫子夫的弟弟出气,阴差阳错下帮助卫青出现在了汉武帝的视野。】
正值壮年的汉武帝刘彻想起当年的往事,心有余悸。
主要是卫青会做人,被抓时有朋友冒死相救。他才能看到活着的卫青,从而发现卫青这一将才。
怎么能把功劳算在长公主头上呢?
第60章
【卫青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被汉武帝一路提拔,升任了车骑将军,与匈奴的第一战大获全胜,被称为龙城之战。
前面说道,汉武帝在匈奴侵扰大汉边境的时候进行反击。当时,匈奴侵犯上谷郡,进行劫掠,杀害上谷郡的官吏和百姓。
汉武帝派卫青出上谷,反击匈奴。
卫青以前没有打过仗,是个新兵蛋子。汉武帝不可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卫青的身上,可以说卫青的优秀表现是很让汉武帝意外的。】
汉高祖刘邦:“……”让新手领军对战匈奴,该怎么说呢?刘彻敢任命,卫青也敢领命。
这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
【这一战,汉武帝分派了四路兵马,卫青只是其中一路,另外三路分别由公孙贺、公孙敖和李广率领。
公孙敖就是从长公主刘嫖手中救出卫青的人,因为救了卫青而被汉武帝看中,其实不会打仗。
公孙敖这一路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公孙贺是公认的打仗不行,但是运气绝佳。和别人一起领兵时捕获匈奴王得了战功,单独领兵时遇不到敌人。
公孙贺这一路无功而返。
李广就很出名了,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人。王昌龄对他高度赞誉,写诗夸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李广也足够倒霉。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这一路遇到了匈奴主力,兵败被俘,艰难逃脱。
卫青这一路就厉害了,第一次率兵,便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在龙城之战中取得胜利。
可以说汉武帝的希望都在老将李广的身上,结果李广就倒霉催的遇到了匈奴主力,处于敌众我寡的局面,而没能以少胜多。
卫青在这一战大放光彩,当然也少不了其他三路军队的衬托。】
秦始皇听天幕提起李信,那可是助他灭六国的功臣将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看来李信的后代李广,能力也不俗。
汉朝的君臣看到这里都十分的高兴,称赞大将军卫青。
后世的朝代中也有不少人是卫青的粉丝,看到这里更是心潮澎湃,期待天幕后续的盘点。
四路军马,唯有卫青这一支获胜。
【元朔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28年。在这年的秋天,卫青第二次出征,出雁门,率领三万人出兵匈奴,取得了一个小的胜利,奸敌数千人。
我们知道,卫青少时家境并不好,在他的姐姐卫子夫得宠之后,才生活的好一点。也就是说,卫青在被汉武帝所知之前,很可能没有读过什么书。
卫青第一次领兵出征,就能取得胜利,多少是带点打仗的天赋的。
汉武帝曾想教霍去病《孙子兵法》和吴起的兵法,被霍去病推辞了。很可能卫青跟在汉武帝身边的时候,汉武帝也想教卫青兵法。卫青有没有拒绝就不知道了,史书上没有记载。】
汉高祖刘邦:“???”奸敌数千人还只是小胜利?
群臣们也十分惊异。
数千人可不是个小数目啊,这都是小胜利,那大胜得是什么级别?
很快天幕就替他们解惑了。
【元朔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7年,匈奴又大举入侵汉朝的上谷、渔阳,杀死了辽西太守,打败渔阳守将,劫掠百姓。
渔阳、辽西在东边,上谷、代郡、雁门在西边。
卫青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从西边绕到匈奴军的后方。
“迂回侧击”的战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运用,可见卫青是读过兵书的。少时没有条件,跟在汉武帝身边之后肯定是有提升过自己。
如果没有过人的天赋,又不努力,可能就会和公孙敖一样,烂泥扶不上墙。
卫青这一战,控制了形势险要的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骑兵对京师的威胁。
这一战,卫青未损失一兵一卒。
汉武帝在河套地区修筑朔方城,设置朔方郡和五原郡,迁徙百姓过来定居,作为反击、抵御匈奴的前方基地。】
天幕下的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与这场胜利相比,元朔元年卫青取得的胜利确实是小胜。
这几次战役,天幕之前都未提及。
汉武帝之前的君臣看到这里,更加好奇之前被天幕提及的漠南之战是何光景?
想必更加的让人心情舒畅。
汉高祖刘邦顿时想到了安史之乱时,唐玄宗的太子逃亡朔方城。原来这个朔方城是他曾孙子修筑的,难怪他不知道在哪里。
刘恒生了个好孙子啊。
给祖宗长脸,痛击匈奴一雪前耻,给祖宗出气了。先前听说“秦皇汉武”,他还没有具体的概念,如今终于知道了。
原本他是想让刘如意当太子的,此时产生了动摇。
刘如意不一定会比刘恒差,但难保刘如意的后代都会是明君。“文景之治”、“千古一帝”、“昭宣之治”,六代皇帝都是明君的情况十分少见,就连“奋六世之余烈”的秦朝都比不过。
秦朝有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这两充数的。
刘恒一个明君的分量或许不够,但是往后连着几代都是明君的分量就重了,更何况还有一位“千古一帝”。
刘邦陷入了纠结当中。
【元朔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再度派卫青率领三万骑兵出击匈奴。这一战,卫青大败匈奴右贤王,凯旋而归。
汉武帝封卫青为大将军。
这便是先前提到的漠南之战,卫青将匈奴赶到了漠北,远离汉朝边境。】
太子扶苏想到,这卫青比起蒙恬也不遑多让。蒙恬将匈奴驱逐到了漠北,卫青也同样做到了。
汉高祖刘邦忍不住为卫青喝彩。
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都十分的高兴,困扰了几十年的边境问题被卫青解决了,汉朝边境将不再受匈奴人的侵扰。
更关键的是,汉朝不用再向匈奴朝贡了。
【漠南之战后,在元朔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23年,汉武帝任命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为“剽姚校尉”,跟随卫青出击匈奴。
“剽姚校尉”是汉武帝专门为霍去病设置的职位。
这样的殊荣,容易让人联想到郭嘉。
东汉末年,尚且没有当上丞相,只是镇东将军的曹操专门为郭嘉设置了“军师祭酒”这一职位。
卫青指挥公孙敖、公孙贺、李广等将领对匈奴作战。
霍去病在战役中初露锋芒。
我们知道,“小霸王”孙策也是少年英才,十七岁虚岁十八开始领兵作战,和霍去病成为“剽姚校尉”时的年龄一致。孙策年纪轻轻打下江东基业,霍去病也是年纪轻轻封狼居胥。
且两人都英年早逝,一个年仅二十六岁,一个年仅二十四岁。
比起霸王项羽,孙策更像是小霍去病。】
孙策:“……”是谁给他取的这么个外号?你才是小霸王,你全家都是小霸王!
袁术:“……”是他低估了孙策。
袁绍笑话弟弟袁术,竟然没有部下的成就高,想到自己也被曹操给比了下去,顿时就笑不出来了。
谁能想到,魏国和吴国开国君主的父亲,是他和袁术兄弟俩的部下呢?
这天下,本该是他兄弟二人的。
【霍去病和卫青一样,都是私生子。只不过卫青是他母亲的私生子,霍去病是卫青二姐卫少儿的私生子。
霍去病的童年要比卫青幸福。
在霍去病出生的第二年,霍去病的小姨卫子夫就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霍去病也因此能够锦衣玉食的长大。
卫子夫正得汉武帝宠爱,连带着卫青和霍去病也受汉武帝的重视,有意提拔。
当然,卫青和霍去病也不负所望。
俗话说的好,“自古英雄出少年”。霍去病是天赋型的军事天才,稍后我们再详细盘点。】
历朝历代的皇帝们羡慕哭了,卫青和霍去病真的是“别人家的外戚”。
他们的外戚大多是专横跋扈之徒。
最为关键的是,大将军卫青战功显赫,但是毫无反心,从不参与朝政,不用担心功高震主的情况。
也可能太子是卫青的亲外甥占了一部分原因。
但主要的还是卫青一心只想保家卫国,忠心耿耿,对权力的欲望不强,对痛击匈奴的欲望更为强烈。
他们也想有这样的外戚,太有安全感了。
【匈奴先是被卫青狠揍了一顿,接着又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狠揍了一顿,依然不甘心失败,再次入侵汉朝,结果被卫青和霍去病联手狠揍了一顿,主力部队被击溃,这才被打怕了,不敢再南下袭扰汉朝边境。】
汉武帝:“……”这么意义重大的战役,盘点的竟然如此简短。同时他想到匈奴无力南下,汉朝的损失也不小,不说也好。
这一战,祖上几辈皇帝积攒下来的财富都快被他给嚯嚯没了,第一次为了军费发愁。
【淮南王刘安,也就是先前看刘彻无子,想要等刘彻死后当皇帝的那个刘邦的孙子,想要造反,被卫青给吓得退缩了。
事情是这样的,刘安想要造反,问身边的人伍被:“大将军卫青是一个怎样的人?”伍被对卫青一顿猛夸。刘安觉得有卫青在,造反多半会失败,只得放弃。
只是放弃的有点晚,先前为造反做的准备已经被汉武帝察觉了,完犊子了。
那么,卫青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可以从他的事例中推测一二。
我们知道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推恩令”,和平解决了诸侯王势大的问题。“朔方郡”也是主父偃极力向汉武帝建议建立的,当时有很多人反对。
这个主父偃就是卫青向汉武帝推荐的人才。】
第61章
壮年的汉武帝刘彻觉得主父偃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对国家功不可没,但死得很可惜。
虽然是他下的令。
【我们知道,西汉的卫青、霍去病与三国时期的关羽、张飞都配享武庙。
关羽对士兵很好,但对士大夫不屑;张飞和关羽是反过来的,对士大夫极为尊敬,但对士兵不好。
卫青对士大夫尊敬,对士兵也很好。
军队安营扎寨,凿井取水。卫青等士兵们都喝上了水,自己才开始喝。打仗的时候身先士卒,回程的时候断后,得到的赏赐也都分给手下的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