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十大败家皇帝[历史直播]——南风音子【完结+番外】
时间:2024-09-24 14:40:04

  反正家里不缺钱花,只要不沾上黄、赌,随便怎么玩。
  苏洵就这样一直玩到了虚岁二十五岁才开始读书,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六七年后学有所成,开始抓儿子们的学业,教苏轼和苏辙读书。
  苏轼和苏辙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都高中了。
  有苏轼和苏辙这两个活招牌,苏洵如果开辅导班,学生肯定会有很多,写本“科考宝典”一定非常畅销。
  可以,但是没必要。
  苏洵的祖上是从商的,不缺钱,家风是钱财不求多,太多了就救济族人和穷人,散出去一些。苏洵学有所成之后,名气已经被自身的才华打响了,不求利也不求名。】
  天幕下的众人羡慕了,苏洵有个好爹。
  虽然理智上孩子疯玩肯定是要说教的,但是当他们是孩子的时候,想的就是怎么玩的开心。
  苏洵这爹当的,过于开明了。
  唐太宗李世民想着,是时候取消商人之子不能科举的规定了。虽说无商不奸,但也有像苏洵的祖上这种良善的商人。什么叫做钱财不求多,分明是心善,见不得百姓受苦。
  宋仁宗赵祯觉得应该给苏洵在国子监安排个官职,说不定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苏洵应该是想当官的。
  【有关苏洵的还有则小故事,有故事性、教育性但缺乏真实性,应该是现代人写的。说是苏洵开始发愤读书之后,学习太认真,一边学习一边吃粽子的时候,本来要蘸糖吃,结果蘸成了墨水。
  听到这里是不是很熟悉?
  类似的事例还有我们小学的时候学的课文,陈毅看书的时候,饼蘸墨水吃。】
  魏王曹操:“……”
  这让他想到了天幕之前提过的,他会见外族使者时找人代替他,自己立在一边……这个事例被后世的编剧套用在了众多的历史人物身上。
  【苏洵学有所成之后,文章得到了翰林学士欧阳修的推崇,从此名声大噪。】
  【欧阳修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也就是公元1007年,只比苏洵年长两岁。但是欧阳修二十四岁高中,入朝为官。
  这就是从小读书的重要性。
  苏洵有天赋,但是年少时不努力读书,年纪大了之后,同龄人都当上高官了。】
  天幕下的众人十分认同。
  观苏洵的《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句写的很好,批判当下的人不吸取前人的教训,但是苏洵自己都没有做到。
  读书人想必读过汉朝的乐府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苏洵年少时如果努力学习,名气肯定更大。当然,浪子回头金不换,只要想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只是越早越好。
  【苏洵的幼子苏辙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也就是公元1039年,比他的兄长苏轼小两岁。苏辙虚岁十九岁的时候和苏轼同一年参加科举,和苏轼同时高中。
  苏辙这个高中还是比较坎坷的。
  他在策问考试的时候不知道在想什么,言辞激烈,直言不讳,考完就觉得自己一定会落榜。
  这到底是想中还是不想中呢?
  这得归咎于宋仁宗赵祯,科举取士的时候就透露了要招敢于直言不讳的人才,苏辙听了,也是这样做的,照着这个思路写出来答卷。
  写完一看,不行,过于直言不讳了。】
  【苏辙的考官之一是司马光,就是小时候机智勇敢砸缸救小伙伴的那位,将苏辙的考卷列为三等。苏辙话糙里不糙,答卷虽然立意有点剑走偏锋,但是写的确实不错。
  司马光的好友兼同僚范镇反对,觉得不该给这么高的成绩。当时的丞相胡宿也是考官之一,坚持要让嘴里没有好话的苏辙落榜。
  这事就传到了皇帝宋仁宗赵祯的耳中。
  宋仁宗赵祯不同意让苏辙落榜,当初说好的要招敢于直言的人才,这个不就是?苏辙如果落榜了,他这个皇帝就成了笑话。
  因为皇帝的一句话,原本要被丞相打下去的苏辙高中了,进入了官途。】
  宋朝之前的人这时终于知道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了,为什么会被贴上砸缸的标签,原来是为了救人啊。
  司马・砸缸・光:“……”砸缸这事过不去了是吧?不过很有可能不说砸缸,后世之人都不知道他是谁,对他的印象就只有砸缸。
  这么一想,更悲催了。
  【说起苏辙,网传他当官的目的就是为了捞哥哥苏轼,人们对他的印象就是大冤种弟弟,一直在捞哥哥,不是在捞哥哥就是在捞哥哥的路上,为了捞哥哥都做到丞相了,就差当皇帝了。
  咋说呢,这只是个调侃,给历史人物的事迹增添一点乐趣。
  这样的说辞是在uc上班的必备技能。】
  当官的目的就是为了捞哥哥,这太让人感动了,为了捞哥哥不断地往上爬,谁看了不动容呢?
  天幕下的众人想了想,也觉得有这种弟弟真不错。
  【说到捞哥哥,苏辙捞了,但是没有捞成功,而且是一直捞一直都没有成功,当到了副丞相也是很励志了,但是还是没有捞成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天幕下的众人震惊了,这苏轼是有多能作死啊?有个当副丞相的亲弟弟,都救不了他?
  有点期待接下来天幕对苏轼的盘点了。
  宋神宗赵顼“噗”的一声,没忍住笑出声,这话说的太好笑了哈哈哈哈。
  作为当事人的他,也忍不住想笑。
  要不,就让苏辙成功一次吧,怪可怜的。他没意见,就怕朝臣们反对。这关系到新旧党派之争,他也不好因为一时的心软改变主意。真这么做了,将支持他的朝臣置于何地啊?
  苏轼:“……”
  苏辙:“……”
  王安石感叹:关键时刻还得靠他这个政敌来捞啊。咳咳,苏轼确实是挺难捞的,不光苏辙,他单独一个人也捞不起来。
  【笑了吗?这就是uc的功力,苏辙其实只捞了一次苏轼,就是“乌台诗案”这一次,就这一次还失败了。
  苏辙捞哥哥没有成功,有人成功了。
  据说唐朝的时候,王维在安史之乱时被叛贼抓住了,就是和杜甫一起蹲大狱的那位“诗佛”,后来因为名气太大,被安禄山特殊照顾,接到洛阳单独关押的那位王维,在经历了一系列反抗之后,不得以当了安禄山的官员,也就是伪官。
  在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朝廷开始清理伪官。
  这些伪官基本上都难逃一死,只有王维好好的活着,只是官职降级了而已。因为他有个好弟弟,愿意削官为民,捞哥哥一把。
  朝廷准许了。
  后来王维同样请求削官为民,换取弟弟回来当京官。
  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但是这才是捞哥哥成功,兄弟情深的典范,就是没有uc模式的宣传。】
  天幕下的众人疑惑不解,什么是uc模式?
  但是天幕并没有要向众人解答什么是uc模式的意思,正如他们所猜测的那样,作者菌并不知道他或者是她发布的视频是面向历朝历代的君臣的。
  将来开放了评论区,他们要不要告诉作者菌呢?
  宋神宗赵顼:“……”“一直捞一直都没有成功”他居然当真了,他这个当事人居然当真了,还以为是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呢。
  原来这就是uc模式啊。
  【宋神宗元丰二年,也就是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发生,苏辙捞哥哥不成被牵连,遭贬。之后被贬,则是因为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苏轼没有什么关系。
  要说有关系,也有那么一点。
  宋哲宗元v六年,苏辙官至尚书右丞,也就是副丞相,因为苏轼乞求外任,他希望和苏轼同备从官,但是不被允许。
  朝廷同意了苏轼的请求,没有同意苏辙。
  只捞了一次还没有捞成功,后面一次的愿望也没有成功。只有这两处,还真说不上是一直捞哥哥,但这兄弟情还是挺深的。】
  宋仁宗:“……”好家伙,又是宋仁宗,又是宋神宗宋哲宗的,这兄弟俩已知已经历经三朝了。
  三朝啊,但凡有一朝的皇帝知道珍惜呢?
  【在文学方面,“三曹”当中,曹丕是三人中垫底的那个。虽然他的文学成就不俗,但是不妨碍他在“三曹”中是垫底。“三苏”当中,苏辙是三人中垫底的那个。】
  曹丕暗道:难怪天幕没有放出苏辙的代表作,就像之前天幕放出了父亲和曹植的诗作,没有放出他的作品一样。
  他在文学方面比不上曹植,但是在政治方面远超曹植。
  【在政治方面,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的政治观念是一致的,那就是以民为本,不管是新党还是旧党,哪项政策有利于民,他们就支持。
  这就造成,兄弟二人哪边都不讨好。
  苏轼诗写的好,一有看不惯的人或物就作诗批判,名气越大被贬得越偏。
  苏辙则是比较内敛,年轻时科举差点落榜之后就不那么的激进了,但是问到他头上,他也会毫不留情地指出弊端。就比如王安石问他“青苗法”怎么样,他将“青苗法”实施起来会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周全了。
  王安石再怎么想变法,听了苏辙说的弊端之后也压了下来。】
  王安石点头,相比苏轼,他更愿意和苏辙相处,至少不会作诗骂他。咳咳,很可能是知道对诗赢不了他。
  朝野上下,对这兄弟二人,还是夸赞苏辙的多些。
  【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v三年,也就是1037年,号东坡居士,又叫苏东坡。他发明的美食吃法,几乎都是以“东坡”二字开头来命名的。】
  天幕上出现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等十数道美食。每道美食旁边都标注了菜名,给宋朝之前的君臣们看糊涂了,不经发出疑问,苏东坡是个厨子?
  倒也没有士人不能下厨的说法。
  孟子所说的“君子远庖厨”,是指进了厨房,听到了食材的惨叫,就不敢吃肉了。
  他们只是觉得苏轼的副业太牛了。
  【苏轼因为他的政治立场,一路被贬,贬到哪里就吃到哪里就地取材,为那里的百姓谋福祉。】
第109章
  宋英宗赵曙十分看好苏轼,而他的不肖子孙却将苏轼一贬再贬,实在是太过分了。
  他得留下遗嘱,要重用苏轼。
  当然了,立遗嘱也只是求个心安。刘备临终前还说马谡不可大用呢,说了也是白说的。
  【说到苏轼的政治立场,这就得提一嘴得国不正的赵匡胤了,自己是皇袍加身当的皇帝,担心部下有样学样自己皇位不稳,以至于重文轻武,在宋朝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到了近一百年后,苏轼生活的年代,宋朝积贫积弱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了,当时的丞相王安石要改革要变法,苏轼反对。
  前面提到,苏轼的出发点是以民为本,而王安石的改革富国强兵,但是让百姓生活的更加困苦,势必不被苏轼赞同。
  王安石不满苏轼总是和他作对。
  其实苏轼并不是反对王安石改革,只是觉得没必要,一针见血地指出上位者没有识人之明,再怎么改革也是徒劳。
  颇为讽刺的是,王安石改革富国强兵富的是国库,有一部分变法使百姓深受其害;至于强兵,前面提到,宋徽宗、宋钦宗明明有击退金军的实力,却还是拱手而降,不是议和就是在议和的路上,幻想着金兵拿钱拿地走人。
  这强兵也强了个寂寞。
  哪怕换个阿斗坐上宋徽宗的位置,都不至于亡国。】
  后主刘禅认真思考了一下,邓艾来犯时,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相父的儿子身上,把人往死里用。
  如果自己是宋徽宗,会把能够守住京师的李纲往死里用。
  李纲未死,决不投降。
  有李纲在,能守住京师一次就能守住第二次,何至于被金兵掳走?
  归根结底,还是宋朝的皇帝对武将的态度过于畸形,时刻担心武将会谋反,哪怕是危急时刻,也要把能够守住京师的忠臣名将贬的远远的。
  国难当头,居然这么不当回事。
  宋朝没有亡于武将造反,而是亡于外患,不知道赵匡胤作何感想?想完,他突然意识到天幕在这种情况提到他好像不怀好意。
  刘禅:“……”他风评得有多差?
  宋太祖赵匡胤有感而发:“天凉了,要换张大的卧榻了。”
  朝臣们面面相觑,这话啥意思啊?
  很快他们就知道了,赵匡胤要攻打辽国。以前卧榻之侧是南唐,现在南唐灭亡了,卧榻之侧就是辽国了。
  把外患都扫除了,再杯酒释兵权也不迟,前提是他能活到那时候。
  看来注重养生十分重要。
  在赵匡胤的字典里就没有战败这两个字。想当年柴荣在世的时候,北伐辽国就曾收复了部分失地,而他是柴荣的心腹大将。
  当初不选择攻打辽国不是因为打不赢,而是南方尚未平定,要先平定南方。
  也不知道赵光义是干什么吃的?居然不打辽国。
  不会是打不过吧?不会吧?
  【宋神宗赵顼对改革变法十分的狂热,就连对西夏用兵,占领城池之后的防御工作也要用改革派的文臣。如果用的是武将种谔,也许在神宗朝就把西夏给灭亡了。
  赵顼的这种错误的人员任命,辜负了王安石强兵的变法,也印证了苏轼的观点。
  上位者不行,改革有什么用?
  王安石富国强兵,富国有争议,强兵却是实打实的,可惜碰上了宋朝的皇帝,在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是强了个寂寞啊。
  宋朝的皇帝对得起王安石吗?】
  宋神宗赵顼不由得反思,王安石的变法遭到了朝堂半数官员的反对,甚至民间也颇有怨言。他以为是王安石不行,原来却是他自己的原因吗?
  好家伙,苏轼居然说他不行!
  苏轼:“……”不不,这种得罪皇帝的话他可没有直接说出来。他没有像苏辙那样直接在策论里抨击皇帝,也没有直接说皇帝和官员不行,只是说假如皇帝是明君且官员有能力会如何,专往好的方面说。
  天幕坑他!
  【《宋史》记载,王安石想改科举取士之法,将以前的以诗词歌赋为主改为以经义和策论为主。苏轼向皇帝进言:国君和国相有识人之明,科举制度不改,能够选拔出的人才也是足够的;国君和国相没有识人之明,改科举制度也是徒劳,人才还是不足。】
  【说到科举,现代的中考高考已经没有了诗词歌赋这一科,不用考作诗,只要会背就行。这就导致看到夕阳西下的美景,现代人只会“卧槽”,或者是背上几句古人的诗句,再作不出像样的诗句了。
  想让现代人学会作诗,得先把诗赋列入考试大纲,但是代价太大了。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