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好战,很多人年轻男人不愿意在家种地,大秦兵部很快在关中和陇西招满三万精兵,布署好后出发去九江郡。
同时,沿长城的北方各郡官方在附近招人修路,平整土地。
这天酉时过后,嬴政看着相里垣画出的皇宫和新城大图,心里有些不爽,他原本计划征几十万民夫开建皇宫,但是钱不够,只能分步建起来。
他越看大图越不爽,卷起图放到一边,出宫找阿叔喝酒聊天。
唐启阳边倒酒边和嬴政说:“现在三伏天,人容易心浮气躁,咱俩少喝点。”
嬴政听到咱俩两个字心里舒服,说:“你是怕被兰从母骂吧?就按你说的。”
唐启阳撇嘴:“我喝多她才不会管,她担心你喝多伤身。”
徐兰端着两盘凉菜进堂屋刚好听唐启阳的话便问:“你们在说我坏话?”
唐启阳忙摆手:“没有,没有。”
嬴政嘴角露出笑,阿叔嘴硬。
徐兰放下两盘菜说:“我再去炒两个菜,你们少喝点。”
嬴政说:“我会看着阿叔不让他多喝。”
徐兰笑笑转身出去。
唐启阳没好气看嬴政,等徐兰出去后说:“幼稚。”
嬴政脸上得意拿起酒杯喝一口,好酒。
嬴政只是单纯地来喝酒,两人闲谈无关紧要的事,期间唐启阳跟嬴政提信陵君入秋想去海边吃海鲜的事,嬴政一口气答应,他相信信陵君。
戌时嬴政一身轻松回宫。
第二天唐启阳去和信陵君说皇上允许他去海边的消息,信陵君听后高兴说:“多谢你了!”
唐启阳:“不客气,吃海鲜会过敏,过敏严重有生命危险,吃什么你都要先尝少许,无事再多吃。”
信陵君笑:“知道了。”
……
现在扶苏和公主们不再来唐家上课。
唐启阳和徐兰搬去风溪庄住,每天给红枣和白云刷刷毛,今年红枣的体力下降得厉害,性情变温顺起来,白云体力下降不明显。。
夫妻俩每次给它们刷毛都和它们叨叨,红枣和白云有一搭没一搭地回应,场面温馨,有时流云和它几个孩子也挤进来,他们只好都给它们刷毛。
这天傍晚,徐兰和唐启阳分别给红枣和白云刷毛,徐兰和唐启阳说:“扶苏十七岁了,没有听到他谈亲事的消息。”
历史上好像说扶苏娶李斯的女儿,李斯的儿子尚公主,但哪能呢,李斯比政儿足足大二十一岁,他现在所有的孩子已成亲。
唐启阳:“可能谈了,没有公开吧。”
徐兰:“那应该是吧。”
红枣见主人停下不给自己刷毛,“咴咴”两声提醒,徐兰笑摸它的头:“好了,给你刷。”
徐兰夫妻俩在风溪庄住一个多月后稻谷成熟,王业和季安安排人收割稻谷,他们有三个打谷机,收稻谷比以前更省事。
在种冬小麦前,全大秦发关于科举的告示,关于科举的事早流传出去,发告示等于消息确定,天下轰动。
读书人蜂拥至告示前挤着看了一遍又一遍后总结:背景清白,祖上三代无犯罪记录的人可报名参加科举,男女不限,考试内容包括法学,墨学,儒学,算经,农学,天文地理。
还要一阶一阶向上考,童生-秀才-举人-进士,考上秀才能免十亩地赋税,考上举人能免五十亩地赋税,考上进士若不做官能免一百亩赋税。
很多读书人看告示后脸色很难看。
有读书人在背后跟同伴表达不满:“女人居然也可以考,考试范围也太广了,免税的土地太少,还不能免徭役。”
同伴问:“那你要考吗?”这是去咸阳的唯一机会,再难他也要考。
这人咬牙:“要!”
荀子躺在躺椅上,脸上挂着微笑听着李方读科举的告示。
李方读完后高兴说:“老师,这是个伟大创举!”一般士族有一条向上的路,再也不用去给人做门客,让人介绍才有出头的机会。
荀子悠悠说:“是啊,是个伟大创举,开始不会容易,好在始皇帝能压住,真好啊,我都有点羡慕现在的年轻人。”
李方笑说:“我也羡慕。”当初自己快四十岁了还一事无成,投在信陵君门下找机会,不想来给唐君当先生后改变了命运。
信陵君已经出发去琅琊郡,在路上看到关于科举的告示,他原来魏国贵族的身份到第四代方可参加科举,也就是说他的曾孙长大后可以参加科举,那时自己已变成白骨。
无所谓了,他这么多儿子孙子没有一个有才,没有才就算了还不努力,他早就不期待了。
唐君和兰娘子无儿无女,潇洒豁达得不行。
第111章 病逝
张良仔细看了科举告示,像他这样身份的人只要不做过坏事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然后思考,自己要不要参加科举,入朝为官?
这几年他逐渐看出来了,这时候正处前所未有的时代变局中,变局的中心是皇帝和唐君兰娘子。
皇帝行事果决,他做的每件大事后面都有唐君的影子,兰娘子表面上在其中的作用好似不大,但他直觉兰娘子不是个简单的人,女人也能参加科举很可能和她有关。
参加人类史上第一次科举的诱惑也挺大,张良再三考虑后给唐君递拜帖,收到回复后午后上门拜访。
唐启阳接到张良的拜帖就猜出九分,等他来招呼他进堂屋坐下。
茶过一巡后张良和唐启阳说:“唐君,我思来想去后决定辞去书院院长之位回老家,明天开春参加科举。”
唐启阳脸上笑容很真诚:“好,之前我还遗憾以你之才在管着书院,在书院教书有些大才小用。”
不说历史上的张良是千古谋圣,他小小年纪上任青溪书院的院长,不管管理书院还是教书都无可挑剔,且为人不骄不躁,在工作之余还不断读书,充实自己,是个真正的人才。
张良从唐君身上觉察不到一点敷衍,谦虚说:“良之才能般般,唐君过奖了。”
唐启阳微笑说:“前些天我和韩非李牧去喝酒,韩非还夸赞你很有才,要是你的才能一般般,他不可能提起。”
张良向来敬佩韩非,听韩非夸自己不由高兴,脸上不好意思:“良得韩非子夸赞受宠若惊!”
唐启阳:“我们都喜欢品行好有才之人,真心期望大秦越来越好。”
张良惭愧:“我以前眼界狭隘。”
唐启阳语气很和善:“这没什么,那时你未及冠,阅历不足,人是在不断学习和经事中成长。”
张良不能再赞同:“是。”
唐启阳问他:“你想何时出发回乡?”
张良回:“十天后,可行?”
唐启阳:“成,没问题,如今路上无盗匪,赶路安全无忧,你不如武人壮实,注意早晚寒凉。”
张良心里感动:“多谢唐君!”
唐启阳笑说:“不客气,将来你如有需要就来找我,若不好意思找我,你跟萧何刘邦交好,跟他们说也行。”
张良真心感谢:“谢唐君!”
张良又坐一会道别离去。
唐启阳送走张良后坐在堂屋垂头思考由谁来接任青溪书院的院长。
徐兰走进堂屋看唐启阳模样问他:“想什么?张良来有什么事?”
唐启阳抬头和她说:“他要回乡参加科举,我在想找谁做青溪书院的院长。”
徐兰:“书院不大事不多,不难管,找个差不多的人就可以。”
唐启阳:“行吧,就找韩非家的老三韩华。”韩华学黄老之学,学识和为人行事都还不错,做青溪书院的院长绰绰有余。
徐兰:“你觉得可以就可以。”
唐启阳行动迅速,写一份帖派王松去送给韩非,韩非收到帖子打开:酉时一刻我请你和你家老三韩华在锦华楼吃饭,唐启阳。
韩非一脸问号,还请自家老三?
韩非虽然心里有疑问但给王松肯定回复,并派人去家里知会三儿子。
酉时一刻,唐启阳和韩非韩华父子在锦华楼门口汇合,三人见礼后上二楼进一间包厢。
唐启阳点菜后直接和韩非父子说:“张良要回乡参加科举,我想让韩华接替他任青溪书院的院长。”
韩华听后脸上高兴,青溪书院的院长啊!虽然咸阳的青溪书院各方面远不如邯郸的青溪书院,但也是相当有名。
韩非脸上迟疑:“合适吗?”咸阳的青溪书院不大,三儿子可以胜任,可他们原是韩国贵族,在咸阳不仅身份尴尬,还被大秦上下防着,这滋味真不好受。
韩华听了阿父的问话脸上失望。
唐启阳不在意说:“有啥不合适,你都能在太学担任博士,带人修大秦的律法,第四代可以参科举入朝为官,要是你子孙中有出类拔萃的人,不用等到第四代都可以。”
韩非看唐启阳说:“哪有那么多出类拔萃的人。”
对啊,祖坟总不能一直冒青烟,唐启阳看向韩华问:“韩华,你自己愿意任咸阳青溪书院的院长吗?”
韩华激动回答:“愿意!”
韩非见状告诫三儿:“好好做,不要听韩英他们的胡言乱语。”一些韩国贵族还不甘心,还想反秦,也不照照镜子看清楚自己是啥人。
韩华点头:“我知道,我不跟他们来往。”
唐启阳便说:“那明天我就带韩华去书院。”
韩非和唐启阳道谢:“谢了。”
唐启阳笑:“我们之间无需客气。”
随后酒菜上来,三人边吃边喝,谈书院的话题。
第二天,唐启阳便带韩华去青溪书院交给张良,韩华和张良是认识的,还同是黄老学派,交接事顺利,唐启阳也每天都来书院,给学生们上上课,给韩华撑场面和壮胆子。
徐兰交待秋桂给张良准备一些东西后轮流去小庄子和风溪庄看冬小麦的种植情况,人手少还下地干活。
冬小麦种完也送走了张良,韩华已完全了解青溪书院,徐兰夫妻俩到风溪庄住下,上山打猎野炊,顺手采挖些药材。
徐兰夫妻俩舒心过了半个月回城,回城几天后唐启阳跟李牧在酒馆喝酒的时候得知前些天蒙毅查出赵高犯了事,按律判死,但被皇帝保下,继续任中车府令。
唐启阳知道赵高这个人不能再留,回家后和徐兰说赵高的事并说:“这阵子我找机会解决他。”
徐兰同意:“好,赵高在宫外有家但他多数时间在宫里,很少回家,机会不好找。”解决他也不是太急。
唐启阳:“嗯。”
唐启阳还没有找到机会解决赵高,这天章邯急急来找他说:“长丰侯,皇上收到邯郸急报,叫你马上进宫。”
唐启阳听是邯郸急报心里一突,急忙和章邯一起进宫,唐启阳到章台宫,只见嬴政脸上严肃和他说:“阿叔,荀先生患风寒没有顶过,过逝了。”
唐启阳瞬间脑子一嗡,去年荀子看着还挺好,看着能过九十岁,不想这么突然病逝,他定定神后说:“我和你兰从母要回邯郸送荀先生。”
嬴政同意:“好,我也派人去吊丧,你们一起走,荀先生高寿,你们也别太难过。”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荀子病逝,唐启阳不会太难过,语气惋惜:“好,去年见荀先生,看着还挺好。”
嬴政见阿叔只是惋惜没有太多难过,语气也惋惜:“是,我还以为他能长命百岁。”
唐启阳叮嘱他:“你别喝太多酒,现在就开始养生。”
嬴政现在是相当注重身体,应:“好,你和兰从母也是。”
唐启阳:“嗯。”
朝廷去邯郸吊丧的队伍很快确定,由荀子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带队,带着十六人,他们坐马车。
唐启阳和徐兰见吊丧队伍是坐马车,和李斯他们交涉一番后夫妻俩带二十个护卫骑快马先走,十一天后到达松溪庄。
荀子的灵堂就设在青溪书院,这是唐启阳几年前就跟李方几个师兄弟说好了。
唐启阳夫妻俩到松溪庄把马交给徐山后直接去灵堂。
李方和师弟们看见唐君和兰娘子如此快就能赶回来心里感动,算时间,唐君和兰娘子收到消息马上骑快马赶回来,他们已五十多岁,连续十来天骑快马身体哪能受得住?
唐启阳和徐兰给荀先生上香祭拜后转向李方师兄弟们说:“节哀!”
李方眼含泪和唐启阳说:“唐君,老师去得很突然。”
唐启阳叹息:“荀先生高寿,你们节哀,不想我们去年和荀先生一别竟是永别,你们也要注意身体。”
“是。”李方应声后说:“你们一路急赶路,先去歇歇。”
“成。”
唐启阳和徐兰一路赶回来也有些累,没有勉强,和李方他们相互行礼后回家清洁卫生,烘干头发后叫徐山来问荀先生过逝的具体情况。
徐山垂着头说:“荀先生在一天染上风寒,李先生请医者去给荀先生看病开药,吃药后没有好转,愈发严重,荀先生可能知道好不了,跟李先生他们交待后事,还喊我去让我告诉你们:我能活到现在很高兴,不要难过。”
徐兰:“知道了,你也别太难过。”
徐山抬起头说:“姑姑,姑丈,大父和大母也很老了,我很担心。”大父大母一年年老去,他真的很害怕。
徐兰发现他是真的害怕,拉起他的手说:“生老病逝是规律,世间谁也逃不过,你这么想,逝去的人不是真的消失,而是投胎转逝,成为婴儿重过一生。”
徐山眼里不解:“地府阎王的书不是姑丈编的吗?”书的封面上写着:此故事纯属虚构。
唐启阳开口:“你信它就是真的。”
徐山不想姑丈居然说出这样的话,受到冲击,急急问:“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
唐启阳抬手拍他的肩膀说:“你还是和小时候一样较真,不是说了吗?你信它就是真的。”
徐山还是一脸疑惑。
徐兰和他说:“别想了,你出去帮忙,我们等会再去祭拜荀先生一回。”
徐山应:“好。”
随后徐兰和唐启阳去西厢见阿父阿母,和他们说话,阿父阿母身体状况还好,不忌讳生死,在他们看来,能活得如此长寿,能看女儿女婿过得好,孙子孙女孙女婿都有出息,此生已无憾。
第112章 机会
徐兰和唐启阳歇一会后再去灵堂祭拜荀子,荀子已过逝十八天,近的人已来祭拜过,加上是下午,只有他们在祭拜,荀子用的棺木是好棺木,他过逝后也做了清理,加上此时天气比较冷,传出的味很淡。
徐兰和唐启阳脸上肃穆,他们见过太多生死,亲历死过两回次,并没有太难受,他们很尊敬这个德高望重的老人。
两人拜祭完后和王羽还有荀子的其他学生谈小会后回去。
第二天起,唐启阳和荀子的学生们孙子们轮流守灵,并一起接待来悼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