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庶人在书笺里数次诅咒今上,并说了很多不成体统的话。没想到今圣人将这些都听了进去,气血倒逆,一时便中风了。
此时不过六月,新帝登基刚满半载。
林太医忙为圣人施针,好悬才把圣人给拉了回来,只是圣人的意识已经不怎么清醒。
在圣人还能说话的时候,太子被命监国理政,安王妃入宫襄理宫务。自从敬肃皇后薨后,延熹郡王妃的身子就没好过。
如今当了太子妃,又是孝期,太子妃身体更差,便想起亦安来。
亦安入宫襄理宫务,还在东宫。只是当年的敬肃皇后早已不在,如今的太子妃又是新人。
林太医的医术虽然精妙,但到底不能起死回生。
八月,圣人意识愈加昏沉,宫内气氛十分诡异。
宋尚食找到亦安,密言以告,“先圣人曾为王妃留下遗诏,眼下宫中动乱,正是机会。”先圣人曾经为亦安留下一个玉匣,里面放两卷空白圣旨,已经加盖过印玺。
不知道的或许把这个当作护身符,只有亦安将其视为催命符。
亦安叹口气,对宋尚食道,“眼下我在宫内,世子在宫外,如此内外隔绝,若要如此行事,只怕宣宗仅存的血脉不保。”亦安说这个不是没有根据的,今上意识清醒的时候,除了给太子更大的权力外,唯独派在王府时的心腹前往宗人府,赐死了景庶人长子。
至此,景庶人一系绝嗣。
谁给圣人出的这个主意,或者谁在之前就这样给过圣人建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亦安看出来,今上是想教皇位永远留在他这一系的。
如今已是安王世子的那位殿下,在先圣人在世时,尚且没有被强立为储君。如今已经改朝换代,他的希望就更小了。
就连先圣人身边的亲信太监焦清、田顺义等,也是归乡的归乡,守陵的守陵。如今宫里掌权的,早已经换了一批人了。
除非今上绝嗣,那么还有话说。可如今太子正在壮年,那一位眼看着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还是给宣宗陛下留点血脉吧。”亦安轻声道。
宋尚食默然,那句“新帝登基,您可以以嗣君之母成为太后”到底是咽了下去。
而正是因为亦安没有轻举妄动,这才保住了文昭皇后最后一点血脉。
十月,登基不满一年的圣人彻底失去意识,太子灵前继位。
国朝一年之内送走两任皇帝,举国震动。
要说今上年岁已然不小,可就像先圣人一样,谁也没有想到今上竟是让景庶人的大逆不道之言给送走的。
若说景庶人气死了先圣人,这还是两可之间。景庶人送走了今上,却是实打实的。
而在太子灵前继位之后,亦安便被立刻送回王府,一齐的还有宋尚食、穆尚宫等人。
圣人为何突然排斥亦安,还是个未知数,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亦安不必再为襄理宫务费心了。
在这个当口,边关传来捷报,柔然可汗扎哈罗中箭身亡,柔然部落内乱。
十一月,名义上的圣人在太极殿为父亲穆宗守灵时突感风寒。
原本谁都没有将这当作要紧的事,病了养回来就好。今上方才年过三旬,正是身强体健的时候。
可谁知过了几日,圣人的风寒未曾好转,反而有愈发严重的趋势。
十二月里,圣人意识几近昏沉,太医院集体守在太极宫。就怕一个不好,全家遭罪。
而在这个时候,已经成为皇后的太子妃却一反常态,并没有召亦安入宫帮衬。
十二月十四,圣人急召安王妃入宫。
亦安立刻入宫,宋尚食想拦,被亦安劝了回去。
“若真有万一,越在御前的人越安全。”这是亦安的经验之谈。
太极宫,圣人罕见地清醒过来,只是面色十分青白,一点血色也没有。
旁边的一众太医也是面如死灰。
见亦安到了,皇后嘴唇微翕,到底没有说话。
“陛下。”亦安率先行礼。
圣人面色青白,说话间也没了往日的中气十足。
屏退左右后,圣人身前只有亦安与皇后两人。
圣人对亦安道,“朕不久辞天下,欲以宣宗皇帝之孙为新帝,继承大统,安王妃以为如何。”圣人虽然看着气色不好,但谁知道会不会吉人天相,缓过一口气来。
亦安的回答很是谨慎,“殿下已为安王世子,且宗谱玉碟上亦已更改,这……”还不等亦安说完,圣人便轻轻摇了摇头,从身下摸出一个匣子,递给亦安。
亦安接过一看,顿时心神巨震!
匣子里分明是世子的玉碟,上面记载其为先太孙之子,并非是安王世子……可嘉顺郡主的玉碟确实改了……
障眼法?!
这世上能被称为先太孙的,可不就只有多年前在瀛台落水的那一位?
亦安险些维持不住面上的情绪,只能答道,“圣人明鉴,我与安王已为世子请封,断无它意。”这时候说这个其实没什么用,若圣人真的想要拿这个做文章,那亦安就是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
幸好圣人这时候并没有别的选择,不然亦安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出太极宫。
先圣人手段固然精妙,下的却是明牌。唯一被蒙在鼓里的只有亦安,或许还要再添上一个安王。
圣人既然能得到这个,那便说明这是先圣人留下的后手。
果然,只听圣人虚弱地笑道,“父皇曾想永绝后患,被我劝住。如今看来,若当时行此事,便要担上万世恶名了……”圣人言语间一片唏嘘。
亦安惊出一身冷汗,她是真不知道先圣人有这个打算。
看来这枚玉碟关键时候,竟然成了安王府的护身符。
“如今朕不久于人世,大位无人继承。既然皇祖有这般远见,朕也只能顺天应命……”说到最后,圣人心里还是有些不甘愿的。
任谁千辛万苦坐上皇位,却发现临了没有继承人,这无疑让人难过。
今上只有两个女儿,且年岁最大的不超过七岁。这天下转转悠悠,到底回到了文昭皇后一系。
恭王如今愈发想做个太平亲王,只抓着内务府的差事,亦无男嗣。
圣人想把帝位传给宣宗之孙,有一部分为的还是自己。
若传给这位,他与皇后身后祭祀便可保全。若传给旁系,小宗入继大宗,便是世系发生转移。
“朕所求只一件,万望你保全皇后,和朕的两个女儿。”这便是圣人的要求。
亦安仍道,“陛下吉人天相……”不过亦安到底是应承了下来,“若真有万一,我誓必保三位殿下周全。”
圣人轻咳一声,便让皇后传召百官,以及安王世子到御前来。
这一回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圣人亲口立宣宗皇帝之孙为继承人。也是到了这一刻,百官才知道,原来这一位压根儿就没过继出去。
十二月二十六,哲宗于太极宫病逝,年仅三十岁。
年仅十六的“安王世子”登基称帝。
新帝登基,尊故皇后为庄毅皇后,仍奉养于宫中。
而在关于亦安的问题上,新帝却和群臣杠上了。
新帝执意尊亦安为皇太后,群臣对此表示反对。
更有御史言,“若安王妃为太后,则安王置于何地?”总不能尊安王为太上皇吧?这不是乱套了嘛……
谁知新帝压根儿不接这茬儿,直接道,“若不能尊奉嗣母,则吾孝道有亏,请于宗室中另择大贤,以承君位。”
群臣都愣住了,玩儿流氓?都坐上这个位子了才说这话,您怎么不早说呢?
不过老臣子们也发现,在这一点上,新帝和崇元帝,像了个十足十。不过崇元帝的倔强体现在其它方面,与今上稍有不同。
争执到最后,还是亦安亲自入宫劝解,这才告一段落。
最后新帝与双方各退一步,若安王早于王妃离世,则在其后尊奉安王妃为皇太后。若安王妃早于安离世,则追尊为皇太后。
亦安:合着怎么都躲不开这一回了是吧?
新帝登基的次年,亦安与安王正式移居安王府,亦安与安王日夜不离。为着新帝那句话,亦安日夜守着安王,生怕新帝派人偷偷把安王给噶了。
亦安曾无奈对安王笑道,“如此虚名,也不知有甚么好争的?”
安王望着亦安,面上亦是满含情意。
两人在安王府中,度过了整整三十载光阴。
……
昭襄皇后白氏,内阁大学士白成文女。后幼年便有才情,及长,选为御前女官,后授永襄郡王妃。未几,安惠王薨,进位安王妃。
安王妃为△宗皇帝所重,言其有文昭皇后之风,故而得进。后相继为昭诚皇贵妃、敬肃皇后、庄毅皇后所倚重,掌三朝内宫之权。
哲宗无嗣早亡,乾康帝得以继位,安王妃实出其力。乾康帝生母早逝,以安王妃为其母。及至继位,以皇太后供养之。
后性平和,数拒加封母家。至后崩,白氏终无一人晋公侯之位。后族不追恩母族,自昭襄皇后始。
及至安昭王薨,妃尊太后,移居甘泉宫,又称甘泉太后。三十年后,太皇太后白氏薨,终年八十五岁。
甘泉太后享国日久,国家无事。
另外有野史相传,昭襄皇后每于帝位更替时,总能维持国朝稳定,于国有功。然而这样的论调终究还是少数。
后人能看到的,只有其在崇元至乾康一朝,近乎呼风唤雨的前半生。
史书之上,便是再波澜壮阔的人生,落到纸面上,也不过区区百余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