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最佳导演——江边一只橙
时间:2018-07-02 09:05:51

  杰瑞又说道“Come on,瑞思,你就去问问梅丽尔,我真的觉得她对你这部电影挺感兴趣的。”
  犹豫过后,普莱瑞思最终还是点了头。
  拨通了梅丽尔·斯特里普的私人电话。
  出人意料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对她十分热切。
  她亲切的叫她瑞思,并在得知普莱瑞思的来意后表示,她愿意给普莱瑞思500w作为购买院线的发行资金。
  在聊完投资后,梅丽尔又聊起了普莱瑞思的电影。
  首先是演员。
  “我喜欢极了你的电影,纯正的艺术气息,对演员极大程度的挖掘,朱莉亚·比诺什在你的镜头下简直是脱胎换骨了。”
  再后是题材。
  “《走近伊拉克》究竟是什么样的片子?纪录片?故事片?又或是两者结合?听说你们剧组只有三个人,是切切实实的到战场里拍的?”
  最后是普莱瑞思接下来的电影计划。
  “下一部电影你打算继续延续现在的拍摄风格吗?战争?传记?纪实?不知道你是否有意再拍一部女性视角的文艺片?”
  最后一句话说出的时候,普莱瑞思便明白了梅丽尔的心思。
  这已经是变向的向她发出片约了。
  梅丽尔·斯特里普、法定必须提名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向她发出了电影邀约!
  ——简直是不可想象。
  无可置否的,普莱瑞思心动了。
  但她明白,银行账户里只剩下四位数的她并不能给梅丽尔想要的答案。
  离投入她全部身家的《阿凡达》上映还有大半年的时间。
  四位数的积蓄光是宣发电影所需的来回机票都支撑不了,更何况是要靠这些钱在高消费好莱坞活大半年的她。
  下部电影,拍什么都不能再拍文艺片了。
  咬了咬牙,普莱瑞思说。
  “很抱歉,斯特里普女士。我短时间内,并不打算再拍文艺片了。”
  “哦?”梅丽尔的语气里带着些许遗憾。
  但很快便又恢复了心情。
  “虽然有些冒昧,不过我是否可以知道你下部电影是什么类型。”
  “商业。高票房的商业。”普莱瑞思答。
  **
  《走近伊拉克》的院线定档定在了圣诞节后,网络先于院线发行,网络发行的一周后,北美、欧洲、亚太同步上映。全球一共有92家院线负责宣发。
  出普莱瑞思意料的,亚洲最快接纳《走近伊拉克》的竟不是亚洲电影业最为发达的日本、韩国,而是一向对引进电影有严格标准的中国,并且中国驻伊拉克领事馆表示愿意为《走近伊拉克》免费贡献12家院线用作《走近伊拉克》在中国的宣发。
  向杰瑞咨询后,普莱瑞思顺理成章的接纳了中国的好意。
  将网络订档时间和全球上映时间公布后,普莱瑞思便开始为电影的宣传奔走。
  首先是推特。
  与联合国接洽过后,他们表示愿意为普莱瑞思推广。
  “《走近伊拉克》将会于2010年1月初于网络上映,一周后将会在各大城市的中心院线上映,院线上映索得将全部捐献给战区人民。您的点击与转发就等同于多让一个人看到这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人、常年生活在防空洞、人均活动地区不足一平方米、每日听着炮弹醒来、每日听着轰炸而息……《走近伊拉克》带你体会真正的战争。”
  各国主流媒体也闻风而动。
  与先前的《太阳报》、《电影周刊》不同,这次来采访的记者多出了许多新鲜面孔,他们大部分都是来自各国主流媒体。
  “5美元的票价,10个濒临饿死孩子的救命一餐。”——《泰晤士报》
  “利润为0的良心之作,唤醒人类良知。”——《自由主义报》
  “用生命拍的作品,真正的反战电影!——带你走近战地记者的伊拉克世界。”——《今日美国》。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来自《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评论。
  在这条评论被转载到网上的第一刻便被迅速置顶,原因无他,就因为撰写这条评论的是玛丽·科尔文——本世纪最负盛名的战地记者——那个从斯里兰卡到前南斯拉夫,从伊拉克到利比亚,号称哪里有战场,哪里就有她的身影的传奇女性。
  “我们的使命是准确客观地报道战争和灾难,我经常会问自己,我写出来的东西到底值不值得冒生命的危险?”
  “我为什么要报道战争?在过去几天里,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并不是典型的战地记者,因为我注重的是战争中的人性,我想告诉人们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几个世纪过去了,战争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战场上依旧炮声隆隆,血肉横飞;战场外妻离子散;交战双方都不肯公开真相。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做一名战争证人。”
  ——尽管时至多年,普莱瑞思依然记得这些前世科尔文的名句,这些注定写入史册的人生笺言。
  科尔文对于《走近伊拉克》的发声无疑是将《走近伊拉克》的热度又推广到了又一高度。
  几乎所有人都记住了这句话。
  “The real war.”
  真正的战争。
 
 
第80章 
  斯皮尔伯格去看了好莱坞场的点映。
  点映地点位于圣莫尼卡海岸旁的电影院内。
  看完之后, 久久未言。
  这是与他当时在电脑上看的两种感受。
  大银幕的质感让他更容易的捕捉到一些细节。
  晚风、沙粒、碎片……
  这些在往常看上去平淡无奇的东西放到了大银幕上竟有一种别样的风韵。
  斯皮尔伯格并不能准确描述这种独特的美感审阅,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描述的, 那就是真实——与往日都不同的粗犷的美丽。
  看完电影, 回到家中。
  斯皮尔伯格将票根夹到了笔记本里。
  合上的那一刻, 他突然在票根的角落瞄到一行小字——“本片所有院线票房将全部捐给伊拉克难民。多谢观看。”
  字很小,只有小小一行, 但是却令斯皮尔伯格想了许多。
  从他执意要让普莱瑞思商业起来开始, 一直想到了《走近伊拉克》刚刚拍完时。
  他给她规划的商业道路是否错了?
  或许她就是天生的文艺导演呢?
  沉默许久, 斯皮尔伯格打开了邮箱。
  一封来自DC的已读邮件安静的躺在邮箱里。
  鼠标移到了删除键上,却又久久未点。
  《绿灯侠》。
  DC即将启动的重资力作。
  自从诺兰的两部《蝙蝠侠·侠影之谜》以及《蝙蝠侠·黑暗骑士》的相继问世, DC的系列电影一下子便被捧上了神坛。
  就连讲故事乱七八糟、全靠打打打杀杀杀炸炸炸取胜的扎克·施耐德今年刚上映的《守望者》也票房不错。
  作为DC的新英雄,《绿灯侠》只要不是拍的太差, 抓住DC一贯的暗黑成人风,那么票房一定不会太差。
  这是个难能可贵的机会。
  可是, 普莱瑞思真的适合吗?
  在删除与转发之间迟疑许久, 斯皮尔伯格拨通了在英国学戏剧的小儿子西奥的电话。
  很快便被接通。
  西奥的声音略带沙哑, 显然刚从梦中醒来。
  “喂?父亲?这么晚您有什么事吗?”
  “想问你些事。”斯皮尔伯格说。
  电话那头传来了些细碎的声响,像是站了起来。
  “您问。”西奥含含糊糊的说。
  “你还记得普莱瑞思吗?当初你同我说起的那个女孩儿。”
  “当然记得。她现在可是我们学校的明星了, 老迈克在上课时经常提起她,不过, 您怎么突然问起这些?”西奥有些疑惑。
  斯皮尔伯格并没有想要掩盖自己与普莱瑞思关系的意思。
  “我收她做徒弟了,就在前些年。”
  “......”
  “你觉得她的电影风格如何?”
  “......挺文艺的。”
  “喜欢吗?”
  “.......算是吧。”
  “你觉得她适合商业片吗?”斯皮尔伯格最后问。
  “商业?”
  “对。”
  “她要去拍商业片了?”
  西奥愣了愣。语气里带着些许讶异。
  “你似乎对她拍商业片有些不敢相信?”斯皮尔伯格问。
  西奥迟疑了下“也不算.....毕竟就算是您也是商业过的, 电影的独特的资产属性决定了它绝对不会单纯是一件艺术品, 一位真正的顶级导演必然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不过.......\"
  “不过什么?”
  西奥蹙了蹙眉“我依旧无法想象普莱瑞思拍商业片的模样......目前好莱坞市面上所有的商业片、似乎都与她的气质有些偏离。
  “偏离?”
  “对, 除非再给她一部诺兰《蝙蝠侠》侠一样的系列。”
  “你认为DC适合她?”
  “也不算.....她的气质太过特殊了.....也就DC稍微符合些。”西奥回答道。
  “你说的对。”
  斯皮尔伯格沉吟许久。挂掉了电话。
  屏幕里,来自DC的信件闪的发亮。
  最终还是点击了发送。
  普莱瑞思接到这封邮件是在次日的清晨。
  《走近伊拉克》在众多慈善人士的宣传下以一种可怖的涨势席卷过网络,同时,92家全球点映点也纷纷爆满。
  据不完全首映统计,《走近伊拉克》的首日全球点映上座率已经高达了百分之99,而同档期的商业大片《金刚狼》只有百分之87。
  一尊凯撒奖、一尊金狮奖。
  一部踏进全球十亿俱乐部的《萨冈》、一部风靡全球的《走近伊拉克》。
  无需多言,欧洲顶级导演的名头已定。
  邮箱里塞满了来自各个制片厂的电影邀约。
  上一次看到这个场景还是在《硫磺岛来信》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后。
  简单翻阅了一遍,发现其中大半都是些文艺片邀约。
  之前在奥斯卡晚宴上略有交情的莱昂纳多也再次向她发出了邀请。
  普莱瑞思简单了解了一下,莱昂纳多这次向她发出邀约的是他所担任制片的、一部彻彻底底的冲奥片——《总统杀局》。
  根据普莱瑞思的记忆,前世这部电影将由好莱坞著名演员瑞恩·高林斯、乔治·克鲁尼主演,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为一名极具潜力的总统候选人做宣传和发言人,但他最终成为权力斗争下牺牲品的故事。
  权利、人性、大环境。
  好莱坞所喜欢的文艺片题材,暗射当局的讽刺电影。
  如果不是囊中羞涩、恐怕连日常生活都维持不了多久的话,她还真想尝试一下这种与欧洲只关注个人的文艺题材截然不同的艺术电影。
  亲自回信拒绝邀约后,普莱瑞思又开始审阅邮箱。
  斯皮尔伯格的信笺就在未读的末尾。
  思忖许久。
  其实普莱瑞思是有些愧疚的。
  当时与斯皮尔伯格在《走近伊拉克》上产生分歧后她的一走了之,总感觉有些对不起斯皮尔伯格。
  他是她的老师。
  他毫无私心的为她谋划新电影的宣传,她却毫不领情。
  无论从哪里看,她都有做错的地方。
  沉默许久。最终还是打开了信件。
  扉页写的一行大字让她瞬间屏住了呼吸。
  这是一封电影邀约。
  一封实打实的大制作。
  《绿灯侠》。
  而让普莱瑞思屏住呼吸的,并不是高昂的投资、也不是DC浩大的声势,更不是文章内容里提及的如何牛逼的剧组配置,而是“绿灯侠”——这让人闻风丧胆的三个大字。
  后世的《自杀小队》好歹还在宣传和演员上挣扎了一下,《绿灯侠》是直接放弃治疗了。
  奶里奶气的胸肌小奶牛演员、垃圾到不行的剧本,拍毕业作品都会被diss的手抖摄像、以及审美有很大问题的美术设计——所有牛逼的一切都构成了这部叫人闻风丧胆的影片。
  2.5亿美元的投资,全美3816家影院的大规模投放,最终只迎来了5269w的票房回报,可以说是扑街中的极品了。
  普莱瑞思沉默的看着剧本。
  最终点击了关闭。
  斯皮尔伯格在夜里打电话询问普莱瑞思的决定。
  普莱瑞思向斯皮尔伯格表述了自己并不打算接下《绿灯侠》后,出人意料的斯皮尔伯格并未多言,只是说了句好。
  普莱瑞思有些讶异。
  迟疑许久,道。
  “您似乎有些不一样了。”
  “我前些日子给西奥打了个电话。”
  “他很喜欢你的电影,特别是文艺片。至于商业片......”
  “你的气质太过特殊了,即使DC稍微符合些,却依旧不是你的最佳选择。所以你今天拒绝.....我能理解。”
  斯皮尔伯格顿了顿,缓缓道。
  “我之前太心急了,总想着尽快把你带到好莱坞的舞台,却无视了你本身气质的问题,是我考虑不周,对不起。”
  斯皮尔伯格说这句话时,语气未有起伏,可普莱瑞思却听得有些怅惘。
  “是我的问题,与老师您无关,老师不用把过错揽到自己自己身上,该道歉的是我才对。”
  斯皮尔伯格笑了笑。
  “下部电影打算拍什么?上次在艾伦秀上说的情/色片吗?”
  “不是。”
  “那是什么?”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