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港娱]——绿稚
时间:2018-08-25 09:48:46

  肥仔呆呆地点头。
  “她来干嘛?”
  “带了个剧本来,说是想找我们拍拍。”
  陈敏娇看着角落里正交流的二人,弯起眼眸含笑等待。
  “我有点纠结。”
  “纠结啥!拍啊!”
  梁建平一拍大腿,下了决定。
  “这电影我们拍。”来不及阻止梁建平的郭飞敬,只能眼睁睁看着这肥仔害羞地凑近那靓女,搓了搓手说,“但我能不能,给你拍几张照?”
  搞半天还是个粉丝。
  陈敏娇哑然失笑。
  “没问题。”
  好歹这关键人物,算是解决了。
  作者有话要说:  有首小歌唱的是斑马姑娘,宓流曾终日吟唱它以思玄度。玄度于家中坐观歌月,柊影重重,梦,有鹿从蜀南而来,破室屠堂。
  寒家萌猫低调等待成长中。死宅君暗恋不断换老公的炮姐。哈哈^_^
  (不来了不来了,我怕感谢造句写太长影响大家,比心。今天双更。
 
 
第21章 
  二十一
  导演与摄影的问题得到解决,剩下的工作人员陈敏娇就全权交给了郭飞敬来解决。一是因为他在香港影视界求生多年, 已经有了自己的资源和人脉, 比陈敏娇这个空有港姐名号却毫无任何进展的女孩来说好太多了。二是陈敏娇相信郭飞敬, 在三个人的剧本商讨中, 陈敏娇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郭飞敬对自己影片质量的追求。
  说来也是,一个在情/色电影中都还要追求画面美感和构图直觉的人,拍起正经电影来, 又怎么会不认真?
  更何况, 陈敏娇已经放话了, 这电影拍出来一定会上院线放映。说是院线,其实现在的香港还只是戏院制度,完全没有达到后世影城的水平。
  郭飞敬这人这辈子还没有一部电影是真的拍出来后被放映的呢!他和梁建平, 可比陈敏娇还热忱。
  好的导演, 搭配好的摄影, 遇上好的剧本,加上一个有潜力的好的演员。
  怎么看,郭飞敬都有信心将这部片子做好。
  没错, 陈敏娇打算充当这部电影的女主演。一个活泼明朗带了点逗乐的捉鬼女孩。在她的打算里,如果第一部反响不错, 那么后续将会继续拍摄。但她不会再参演, 所以她想要王惠玲演女二号, 并且从第二部开始,如果王惠玲表现良好,那么就让她挑起这块大梁。 
  她不可能在这个系列里耗费太多的时间。而为了给这个系列打出名气和制造噱头, 第一部必须由她主演。 
  趁着港姐的热度还没散去,吸引观众去电影院买票。
  在商讨之下,陈敏娇和郭飞敬敲定了日程安排表。
  7月20日到7月28日是前期筹备,八月正式开拍,争取在半个月之内杀青。花上十天的剪辑和冲印胶片的时间,赶着八月的尾巴和九月的开始进行放映。
  其实这种速度对于习惯了后世大陆拍片的慢进程的陈敏娇来说,完全是使她诧异和不适应的。但是入乡随俗,她不得不努力改变自己。
  在后世,一般来说,从影视公司立项到剧本成形就需要一年的时间了,更别提筹拍和杀青,如果碰上爱扎戏的演员,那么时间还得因为该演员而无限后延。当然,碰上大牌导演例外。
  小导演完全是不敢对演员呼来喝去的,甚至可能完全被演员夺权。在后世那个只在乎资本的环境中,演员就算演技烂,只要粉丝愿意买单,制片方就愿意把他们捧着,而导演就必须忍着受着。
  陈敏娇在圈子混了好些年,也听过一些传闻。央视有次拍摄电视剧,请来的演员和一个老牌导演吵架,不和。制片方转头换了导演。
  这不是陈敏娇想要看到的状况,如果想要拍出好电影,就必须适当的削弱演员的重要性。演员可以是灵魂,却不能是主宰。
  中国人爱说慢工出细活,但在英国管制下的香港却习惯了快速的生活节奏。在陈敏娇过去所处的世界中,八/九十年代,多的是不到一月而拍出的香港电影。
  那时候香港电影界有个说法,叫七日鲜。这个名号,还是王晶的父亲,王天林导演自己提出的。
  在这种环境下,平均每天就有一部香港电影诞生。
  这样的产业模式有好有坏,虽然烂片迭出,但经典也存在。
  比如郑伊健的《古惑仔2之猛龙过江》,十一天拍完,抢占春季档期,在港拿下了2249万的票房。哥哥参演的92版《家有喜事》,票房直达4000万,位列香港十大卖座影片第二名,然而这一的经典,却只花了十三天时间。警匪片《枪火》,以250万港币,十九天内,鬼才杜琪峰完成了这部别具一格的电影。
  十多天,对于后世的许多中学生来说,只不过是闭眼睁眼吃饭睡觉打游戏蹉跎的寒假的一半。然而黄金时代的香港影人,却用这样短暂的时间,在电影史中留下了灿烂的痕迹。
  -
  7月17日。
  杜风刚刚和周氏院线的人缠斗完毕,或许是看着杜风像个冤大头,周氏那边一开始开价极高,要价惊人。但是杜风给出了自己的杀手锏。
  陈敏娇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情报,周氏想发展电视业,而杜风这边,刚好有门路拿下了港英政府颁发的电视台牌照。周氏想要发展子台建立品牌和扩大影响,却苦于政府无人,现在杜风送上门,一来二去,双方握手言和。
  周氏旗下的十家影院全部转让给天娇,其余五家股份共享,天娇吃大头,周氏啃鱼尾巴。由于电视牌照是用杜家的名义的拿下,杜家占有了零星的股份,杜风意思意思让周氏花了一港币转走了牌照的所有权。
  接下来几天,杜风要做的就是按照陈敏娇给出的规划去改变影院。找到合适的排片人,对每一部递交上来申请放映的片子进行审核,合理规划他们的放映时间,并且从中抽取票房提成。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天娇院线需要一部能够打响名号的电影,吸引所有独立制片人来到他们的院线投放电影。
  而这部电影,必然就是陈敏娇一手创造出的《捉鬼靓女》。
  陈敏娇坐在杜风的办公室,就等着他进来,进门的第一话就是冲着他笑盈盈地说,拿钱。
  杜风没好气地问她,要多少。
  两个人都心知肚明,这钱是电影的预算。
  陈敏娇算得上是《捉鬼靓女》的制片人,因而也是她自己做的成本预算表。她把手里的小表单交给杜风。
  “58万?”杜风吃惊地看着表单上的数字。
  他又看向陈敏娇,这个女孩正捧茶品茗,闲淡镇定。听到了他的声音,倒是有了些表情,调侃道:“怎么,嫌多?”
  哪里是嫌多。58万,对于杜风来说不过是零头未到。这分明太少。
  “陈敏娇。”杜风义正言辞地看着她,“你是不是对我有什么误解?”
  他很有钱的,真不用这么省的。
  陈敏娇当然读出了他的潜台词,无奈地笑笑。
  “想什么呢?只是这电影也就需要这点成本而已。”
  器材租赁,人员工薪,场地费用,加之杂七杂八的东西。
  “我没算自己的片酬。”陈敏娇把茶放下,骨瓷与玻璃亲吻发出脆响,“后期营销和宣传也暂时没算入。”
  呼。杜风松了口气。
  “周氏那边怎么样?”陈敏娇好奇杜风的进度。
  杜风将进展交代清楚,又主动提出一件事:“我想把天娇的股份多分你一点。”
  陈敏娇有些诧异,“为什么?”
  她和杜风的赌约都还没有完成,这个人怎么就急着给她送钱了。
  “因为你值得。”杜风敛去了平时的嘻嘻哈哈和流里流气,认真地说。
  他从陈敏娇的策划中就看出来了,这个女人,有能够与野心相匹敌的实力。为了能够将这样一个人才牢牢地攥紧在手里,适当地放出利益,是应该的。天娇影业,不,应该说是天娇集团。如果没有陈敏娇,就算他手上有再多的钱,都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
  一个点子,能够价值千金。
  杜风早就把合同准备好了,现在就等着陈敏娇一个点头。
  原本陈敏娇只是想给自己一个安稳,求一个乱世中的平静。然而现在,摆在她面前的,却是撼动乱世的未来权力。
  人往往不会提前预知到自己的道路。
  就像陈敏娇,本来打算去麦当劳打小时工的她,现在,手握了40%天娇集团的股份。她和杜风,四六开。
  前期的收入陈敏娇一概不要。她只要《捉鬼靓女》上映以后的一切分成。这是她的骄傲,也是她领取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
  股份的事情解决,杜风想起另一个问题来。
  “《电影杂刊》,你觉得如何?”杜风企图寻求陈敏娇的意见,“我打算按照你的规划,尽快建立一本属于香港人民的自己的电影杂志。”
  陈敏娇思索片刻,问:“那报纸呢?不如再开个《每日港影》,提供香港电影的资讯。面向普通群众。而《电影杂刊》则半月一期,汇杂两岸三地的专业影视信息。”
  在港澳未回归之前,还没有海峡两岸的说法。为了让杜风理解,陈敏娇采取了旧说法。
  杜风有些不赞同:“两岸三地,台湾我理解,但是内地,有必要吗?更何况,现在的内地,根本无法深入去获得采访资源。”
  内地像是一座封闭的城,从没有像香港和台湾,打开过自己的门。
  “要有长远目光。”陈敏娇不退让,坚持自己的想法,“迟早会打开的。如果到时候才做准备,有可能会错失先机。你想过吗?内地的电影市场一旦打开,那将是一座宝藏。”
  改革开放,已经不远了。
  杜风退步,在电影方面,他的确不如陈敏娇有想法。他是个纯粹的牟利商人,而陈敏娇却是个在意电影行业发展的影人。
  他只好说好。
 
 
第22章 
  二十二
  “神秘新戏开拍,或再成烂片。”
  “成为港姐后她却做了这一行……”
  “从花瓶到电影制片与主演, 她到底在想什么?”
  7月23日, 香港的小报充满了这样的报道。
  然而这样的报道的出现绝不是巧合, 是陈敏娇一手策划的营销手段。由于前期筹备时间的骤然缩短, 《捉鬼》剧组7月22日就正式开机了。
  开机仪式很简练,但是也足够的尊重。港人重风水和拜神,这样的开机风俗是无可避免的。36mm的摄影器材被红布遮盖着, 录音设备由于带杆而只是用红条捆上了蝴蝶结。砍了一半的乳猪头被搁置在桌子的正中央, 香火缭绕着, 水果有规律地摆放在一边。
  导演说开机,摄影掀开机器的红布,其余主创一同持刀切猪。
  完毕后会点鞭炮, 寓意“一炮而红”, 大卖更是被惊喜包装后放在桌子边, 暗示“票房大卖”。
  整个组人员精简,总共算下来,也不过三十几人。
  王惠玲和陈敏娇算得上是最为喊得出名号的存在了。
  本来王惠玲的老豆一开始还不让自家女儿出来拍戏, 但是一听陈敏娇劝说了几分,就顺从地答应了。王惠玲要饰演的角色是陈敏娇为她量身打造的, 几乎没有任何演技要求, 只需要本色出演。一个有些小心思也有些傻楞的大妞。
  郭飞敬本来也没有对俩位港姐的演技有多少期待, 想着到时候自己上场教戏调/教。
  哪知道他从摄影机的监视器中看到的东西,完全地出乎了他的意料。其实这监视器也就是取景器,和后世拍摄中使用的小监是一个道理。至于大监, 还没有诞生。
  他们现在拍摄的一场戏是陈敏娇饰演的少女初次继承家婆的事业后,第一次捉鬼,偶遇王惠玲所饰演的同学发生的情景。
  化妆师是陈敏娇自己,由于灯光和胶片会吃妆,她可以画浓了些许。
  其实演这种少女对于陈敏娇来说是有难度的,她现在早就过了那个心理年龄。但她在拍摄之前已经像过去当编剧时段所要做的人物小传一样,将这个角色的形象建立在了自己的心里,然后想象着这个形象的演绎规律,再通过自己的行动表演将之外化,把人物形象模范出来,细致地拿捏分寸和有逻辑地进行设计。
  简单来说,如果按照未来的三大表演流派来分,现在的陈敏娇使用的正是“表现派”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从布莱希特的戏剧表演体系里分裂出来的,其实也算是是影评人们划分出的标准。
  布莱希特的表演体系强调“间离”和“陌生”,要求演员与角色有所距离。和表现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摄影开。”梁建平按下摄影机的开机键。
  “录音开。”被郭飞敬委托而来的同期录音老师也如是说到。
  “第八场第一镜。”拿着老式场记版的人报出本场戏的次号与镜号,然后敲合场记板,现场发出一声巨大的“砰”音。
  郭飞敬环顾四周,确认全场静音后,扯了一嗓子:“A!”
  其实他是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拍片模式,是陈敏娇提出来的。一开始郭飞敬还心有顾虑,但是奈何对方是给钱的,话不得不听,但是几场下来,郭飞敬瞬间就习惯并且对这种拍片模式感到有好感了。
  在此前,没有任何一部香港电影会在拍摄前明确地提出“分镜表”这个概念。郭飞敬也是第一次听说,在陈敏娇的要求之下,他被迫和摄影梁建平商量了些许日子完成了分镜表的绘制和编写。
  以往他们拍片,都是走到哪儿拍来。虽然说发挥空间极大,但是也造成了很多的失误。比如后期剪辑阶段素材的缺失会导致整个影片的故事叙述不明,或者多拍很多无用的镜头导致胶卷的浪费和冲洗成本的增加。
  现在利用陈敏娇的办法,既可以毫无遗漏地按计划拍摄,也可以适当地有所调整和发挥,灵活而高效。
  郭飞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把这种办法推广出去了。
  但现在,他的注意力已经全部被陈敏娇的表演所吸引了。
  换上了一身香港中学的英式校服,陈敏娇整个人便透露出一股子同往日不同的青春风范来,配上恰当的妆发,就好似那香港街道路口刚刚走出来的中学生,花样年华,稚嫩而朝气蓬勃,却又犹疑地试探在成熟的边缘。淡蓝色的裙摆在跑动时分飞扬,笑靥如花。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