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文豪——三春景
时间:2019-05-16 05:52:01

  不要说从国外来的传教士和商人了,就是这个帝国本身,从北边、西边来的外乡人,乍一来到苏州,也要为这座城市所折服。
  她是这样富庶、繁荣、发达、美丽......
  沿河修建的戏园子正在唱大戏,苏州的富庶很是养活了一批有钱有闲的子弟。这些人能够整日玩花遛狗、斗鸡走马,至于说茶馆里听书,戏园子里看戏,路上再买上几张报纸茶摊上坐了看...这就是他们的日常。也只有这全齐活儿了的人,才会被认为是到位到家的苏州子弟。
  许文华不像别的有钱子弟,在戏园子都有自己的包厢或者包座,但是凭他的名声,只要报出名字。无论是哪一家戏园子,立刻就会奉他做座上宾,找最好的位置请他坐了去看戏。
  ‘北宋南丁’是小说界南北两大巨擘,然而其中的‘南丁’,也就是‘草堂老翁’丁一新都十分羡慕他。草堂老翁是他的笔名,不过他这个人很习惯换笔名,所以名下还有好几个名字,只不过这个名字最常用而已。
  丁一新在小说界地位比许文华略高一些,又出道早,是个大前辈。他是认识许文华的——前年他从成都搬到苏州来住,当时就是许文华接待的他。许文华前年的时候才刚刚‘封神’,算是新晋神,丁一新和他玩了几天。
  等到苏州的房子整理好了,一家人搬进去,这才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文华个性潇洒,自得乐趣,我不如矣!”
  全文的意思提取一下,大意就是说,丁一新感叹,虽然他地位高,辈分高,赚的也比许文华多。但是他羡慕许文华啊!许文华年少成名,比他年轻比他帅,整个苏州走到哪里都是座上宾,各种娱乐消费都不要钱的——还有没有天理啦!
  丁一新都羡慕的,就不要说其他的小说作者了。
  许文华擅长玩乐,戏评、美食评等简直是全城乃至整个江南的风向标,这些地方的老板可不是要好好伺候他!只要他能说一句好话,有的是好处!也是因为此,大家也就不吝付出了。
  等到这一折戏演完,戏班子的班主特意到许文华的包厢拜访他。说是拜访就是说好话、给红包,说了几句话,言外之意就是想请许文华捧捧他们戏班子,捧捧他们手下的几个角儿。
  许文华评这些东西,不能说完全不收钱,他并不是那种刚正不阿的圣人。只不过他的底线在于,他说可以的东西,确实还不错,至少不会以次充好。
  随便对付了班主几句,等到班主走了,旁边的贴身小厮这才收起银子:“少爷,都是银楼新出的出炉银,颜色新的很,总共有五十两。”
  五十两对于许文华这个级别的作者来说并不多,他随便写写也不止是这个收入。不过这算是意外之财,本来就打算要写评的,就不用计较那么多了。而且实在来说吧,像刚才那个班主那样的,戏班子还没有出头,五十两银子也不少了!
  许文华也不可能为了几两银子不满去苦苦逼人家。
  倒是旁边一起看戏的朋友摇了摇扇子:“羡慕不来的,羡慕不来的,你许文华躺着也能把钱赚了!”
  这朋友就是上次在许文华家里蹭早饭的那位,名叫朱敏。他和许文华的编辑宋文静都是三吴报馆的编辑,只不过不在一张报纸而已。当初许文华在宋文静手下崭露头角的时候,朱敏想要挖他来着。
  最后挖人没成,两个人关系倒是好了起来,算是朋友了。朱敏这人,因为经济紧张,对许文华这土豪各种蹭,蹭饭、蹭戏、蹭茶...——还好他是一个编辑,不缺书社送各种样书来看,不然恐怕还要蹭书来看。
  不过他也有他的优点,眼光好、聪明、为人乖觉有分寸、对手下作者好。总之,许文华虽然老是说他做事不靠谱,业务水平不行,但是心里一本账,所以两人关系称得上朋友。
  对于朱敏的这样一句闲话,许文华挖苦他:“你但凡勤快一些,多去找一些有前途的苗子,无论是提拔职位,还是加薪资,都指日可待了。偏偏整日玩耍,今天在这个作者那里玩,明天在那个作者那里玩,还想指望什么?”
  朱敏咬着腮帮子,斜着眼睛瞟着这个挖苦自己的家伙,好像第一次认识他一样。
  “你也好意思说我!先看看你自己再说吧!”
  在懒惰这个问题上,许文华已经懒出了名气,成为小说界一个经久不衰的笑话了。被这样一个家伙说自己懒惰,朱敏是很有意见的。
  然而许文华明显脸皮厚,才不会因为他鄙视的眼神就觉得羞愧呢。反而理直气壮道:“我那是适当的休息,你看看我,从来没有因为休息而没钱,这就是证据!”
  对于这种不是道理的道理,朱敏说不出什么来。何况他今天看戏吃饭,包括包厢里的瓜子花生果脯茶水,都是许文华出钱。于是他非常机智、非常识时务地瞪大了眼睛...然后闭嘴了。
  默了一会儿,叹了一口气,然后才说:“不是,不是那么回事。我到是想找两个好苗子,可是好苗子从哪里来?地里又不会长出来。如今外头的人看办报纸赚钱,于是一个个都来办报纸。有点儿意思的作者,也不管有没有资历,人家都挖走——我们现在在市面上不是找已经雕琢好的宝石,而是找原石,原石都找不到了!”
  说着又不正经起来,对许文华道:“对了,如今大家都在打听‘乔琏’是何许人也,想要把这个人发掘到苏州来。他们可不知道,咱们宋大编辑早就开始下本钱了,他们慢啦!”
  又调侃道:“不然你和文静兄说说,让他把这个乔琏介绍给我。劫富济贫劫富济贫,他都那么富了,救济救济我这个穷人又怎么样——将来这个乔琏起来了,一个编辑手上有两个大作者,那也太让人眼红了。你怕不怕,人家分薄了你哦!”
  没有一句真话,前面还是半真半假的话,后面就假的没边了。到了许文华这个级别的作者,他们平常不仅不会使用编辑的资源,反而能为编辑手下的其他没那么出名的作者带来资源。
  ‘分薄’什么的,不存在的。
  许文华才不会上这个当,在那里剥花生吃:“呵呵,我看现在文静喜欢那个叫什么‘乔琏’的超过喜欢我,到时候真要二选一,他选人家也不会选我。至于说从他手上半道截人,不可能的。”
  说着上下打量了朱敏一回,那轻视的小眼神,让朱敏十分气愤。然后才慢吞吞道:“你要是有本事在文静手上截人,也就不会混到今天吃我的花生了。真想要这个乔琏,睡觉吧,做梦还快一些。”
  朱敏闻言愣了愣,答非所问道:“我光知道如今这个‘乔琏’在编辑的圈子里炙手可热,人人都在找他,却不知道文静兄这么看好。怎么,他真觉得这个‘乔琏’就是下一个你?”
  许文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怎么,难道你们不是人人快把这个家伙吹捧到天上去了。”
  朱敏回忆最近有过交流的编辑,他们一个个确实激动非常——就好像看到了一个天才的诞生。如果说《海上归来记》的时候还有一些人非常迟钝,不明白发生了什么,那么《宦海》一出,就算是再迟钝的编辑也应该有所感受了!
  他们在见证一个传奇从无到有的过程!
  如今的大神作者并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他们都有过第一本小说。其中有一些天资惊人,再加上运气好,前期没有经历过什么蹉磨,譬如许文华。也有一些人则是前期苦难很多,写稿、退稿、连载反响冷淡、穷的饭都吃不起...成功之后简直可以写一本励志读物,代表人物就是如今正当红的‘洛北公子’宋志平,不过此君在京城一带活动,不属于苏州这边的作者。
  但不管是哪一种作者,都很少有人有机会从他们还没有名气的时候就关注他们,然后看他们活成业界传奇。
  一个是传奇这种样本本来就少,一个人没名气的时候关注度也很低,两相叠加,概率真的非常感人。
  朱敏叹了一口气,只能肯定:“没错,大家都吹到天上去了,真的很看好他...不过你这么说起来颇为奇怪。”
  说到底就是不适应,人总是不适应奇迹真的正发生在自己周围。当这件事真的在发生的时候,也会有一种不真实感。
  不过奇迹就是奇迹,或许会因为他们这种感觉而显得没那么神奇,没那么伟大。但他终究是神奇的、伟大的,最重要的是,不能否定的。
 
 
第55章
  在连翘这里,《宦海》和《海上归来记》是没有什么高低之分的小说,她也不觉得自己的水平在两本小说之间实现了质的飞跃。不过现实情况往往不会那么简单,从《海上归来记》到《宦海》,不管连翘有没有什么变化,反正外界对她的感觉已经是天翻地覆。
  或许是《海上归来记》连载的时候就算在苏州城里火爆,那也是小部分人,小圈子里火爆。等到影响力大一点,都是东华书社在整个江南地区销售单行本的时候了。只不过因为没有连载时期积累人气,作者又是一个新人作者,这种影响力也远远不如苏州地面上有人气的小说。
  所以很多感觉迟钝,或者眼高于顶,只看的到苏州城里这一亩三分地的编辑就没有注意到乔琏。
  但是现在情况有点不一样了,《宦海》这本书东华书社的出版手段是报纸连载足够的字数之后就出一本单行本——一般来说,这是有名气的大作者才会采用的方法,一个是为了增加销售量,另一个则是为了对抗盗版。
  很多人一次性买一整套书舍不得,但是一册一册地积累,感觉又不同了,好像买完了也没有什么感觉,就像后世的分期付款。至于对抗盗版都知道原因的,就是和他们比出版速度而已。
  东华书社甚至会提前派人从连翘这里拿走还没有在报纸上连载的小说内容,提前进行雕版工作,只等到报纸上连载过,立刻印刷出来。等到新连载过去三天,单行本立刻上架。
  这些都是为了和盗版抢时间。
  为了这个,刘盈盈特别向主编申请了一个抄写工,将连翘的《宦海》原稿抄写一遍,用来交给东华书社拿回去做雕版——当然了,抄写工的工资是连翘出的。
  东华书社谈成了出版《宦海》的生意之后,立刻就开始准备起出版的事情。按照此时一般出版单行本的规格,一册大概有十回文字。这个时候《宦海》已经公开的内容足够出两册了,于是《宦海(上)》,也就是《文魁》,其一二册很快在整个江南地区发卖。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连翘是在日报上面连载,并且每天都有连载内容,堪称笔耕不辍。而这其实是非常少见的,小说连载主流是在月报、旬报上面,日报上面很多都是小故事。就算有连载,大多数也会选择隔日更,或者减少每天的更新量。
  然而连翘没有,她非常耿直了。每天更新,而且每天更新半回文字。这个时候的小说一回差不多是六千字,半回也就是三千字。
  三千字可不容易!后世的网文三千字好像很简单,就是一章的内容,敲敲打打完成的很快。可是这是古典小说,因为遣词造句以及行文习惯方面的原因,他们往往很精炼,废话虽然有——这是一个按字数算稿费的年代,作者学会废话简直是必然。
  但是绝对没有到达后世那种水文的丧心病狂。
  再加上什么写字慢、查资料不容易......一大堆的理由,在这个时代维持日更三千字的不是‘佛系’,而是真正的‘王者’!
  可以这么说,以连翘的更新速度,她不用再勇攀高峰了,她本身在那里就是别人无法逾越的高峰了。
  重点是,按照这个更新速度,只需要二十天就可以凑够《宦海》一册的内容。所以这种更新速度其实比月报上面连载小说的作者出镜还要频繁一些,再加上内容要多得多......竟然奇妙地有点像出月报,只不过这份‘报纸’只有《宦海》一本小说。
  也就是这个原因,让《宦海》一定程度上和苏州城本土大报纸出身的小说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这种情况下,读者被迅速引爆。即使没有了报纸这个可以依托的平台,直接出书的《宦海》更像是裸.身上阵,但是本身足够坚实的质量让这个弱点变得没有那么具有决定性。
  还是那句话,有趣的小说受人喜欢,只要他们不是毫无站在台前的机会。
  借由书铺的推广,东华书社在各大报纸上的广告,以及看起来最无力,实际上最有力的口碑效应。《宦海》这部小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成为了苏州小说圈子里的重磅炸.弹,看看他的成绩,又看看他原本所在的平台,足够让身居大平台却始终没什么成绩的作者羞愧了。
  小说作者们也就算了,最多感慨又是一个大魔王的诞生。编辑们则不同,他们疯狂地打听这个‘乔琏’是谁,他们知道,一个县城里的小报馆是留不住这样的作者的。他的下一站在哪里没人知道,但编辑们都希望是自己的碗里。
  朱敏啧啧了几声,坏笑着问许文华:“咱们宋大编辑紧张不紧张?原本以为十拿九稳的事情,现在恐怕不那么确定了吧。”
  如果是《海上归来记》时的乔琏,宋文静肯定不会有多大的紧迫感。就凭他早早慧眼识珠,以及非常有诚意的态度,加上身后三吴报馆的招牌,他并不认为‘乔琏’从自己眼皮子底下溜走。
  但现在不同了,挖墙脚的多了,难保其中没有同样细心关心作者,也是大报馆编辑的‘小碧池’。
  朱敏这时候是真的确定自己没希望争取到这个作者了,反而无欲无求,可以尽情调侃。
  说完了总免不了道:“真要是文静兄拿下了这位乔琏先生,他肯定偏爱这位啊。想想看,人家能每日连载半回,换成是你,一个月能有三回文字就算是烧高香了!”
  编辑都喜欢天才没错。当作者门槛很低,却也不是真的有一颗决心,会写字就可以的。最终能红,能赚钱的作者都是天才,只不过有的人天赋一开始就显露,有的人需要沉淀、打磨一段时间才能焕发出光彩。
  但是,编辑们也很欣赏勤奋的人。特别是当他们无法忍受手里一些没有生存压力之后就不好好写书的作者之后,对勤奋的作者好感到达了顶峰——这里必须划重点。许文华就是那个让宋文静每到死线之前睡不成,必须彻夜守着他写稿的人。
  每当这个时候他就羡慕一些编辑拥有十分自觉的作者。
  不过大家羡慕的都是自己缺少的东西,许文华是更新少,是喜欢惹事,但是大家还是想拥有一只许文华。无他,有这种作者在手,资源、薪金、升职,全都会有的。实在一点儿,有些东西想象成必要的代价,这还是很愉快的。
  然而这个新出现的乔琏完全就是一个怪物!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