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七零之我想好好吃顿饭——舟舟沐
时间:2019-06-29 10:18:42

  刀削面价格贵,四毛钱一碗,但里面的内容是真实在,张茉莉看见别人端走的刀削面,上面铺了肉丸子和炸酥肉,另外还有两大片牛肉!
  买这一碗面条,三两粮票花的可太值得了!
  江文恒要了两碗刀削面和一屉肉包子,他怕张茉莉吃不饱,又买了两个大馒头。
  馒头也比自己家蒸的好吃,白面馒头又软又白,张茉莉美滋滋的盯着桌子,随即又忧伤起来:“这一顿饭,得多少钱啊。”
  江文恒递给她一个包子:“吃吧,又不是每天都来吃,现在我没工作,如果换成以前,这样的生活就能经常有了。”
  张茉莉没做声,心里想,换成以前的江文恒,她还高攀不上呢!
  面条里的酥肉是下油锅炸过的,酥酥软软的,咬上一口都有油花冒出来,牛肉是牛腱子部分,吃起来很有嚼劲,外面饭馆有酱牛肉供应,私营的不要粮票,本来价格就高,一盘酱牛肉,对张茉莉来说恐怕是天价了。
  这碗面条量很大,听窗口师傅说,有足足的四两面条,面条很有嚼劲,张茉莉正常不喜欢吃软面条,江文恒把自己碗里的酥肉扒拉给张茉莉:“你吃吧,我以前常吃。”
  “以前常吃,现在又吃不到。”
  不过江文恒上班那会儿的日子,倒真是逍遥快活,那几年家里的收成也好,每年的粮食足够吃,家里不需要他贴补,当时他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阶段,每个月的粮票拿去单位食堂吃,每星期都能吃顿好肉。
  哎,要是江文恒能恢复工作就好了。
  不过张茉莉也只是想想,恢复工作哪里有那么容易?
  江文恒因为维护冯老师,被人告发到单位了,现在正是敏感的阶段,对于将文恒这种“有问题”的员工,保留了职位,没把他打回农村就不错了。
  张茉莉问:“文恒,你以后还有机会回城里吗?”
  江文恒头也没抬:“别想了,太难,现在的形势,咱们还能踏踏实实在这吃饭,算是幸运的了。”
  江文恒的高中同学,有好几个都被扣上了反动派的帽子,至于是真是假,也没人知道,革委会的人整天在城里晃悠,身边不少人都被打倒了。
  江文恒家里的成分没问题,至于张茉莉,她家也算不上真正的富农阶级,影响虽然有,但很小,至少不会被拉出去批/斗。
  农村是一个人情社会,大家祖祖辈辈都在一个村子住着,多少都有点交情,但凡能糊弄过去的,村里的干部也不会踩自己人。
  大队里也有革委会成员,自己人好说,最怕的是公社来的人,每当公社革委会的人来巡视的时候,村里人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做错什么。
  张茉莉每次进城,在大街上都能看到穿着绿军装,佩戴着红袖标、手握红宝书的红卫兵小将,一群人在街上横冲直撞,好不威风。
  城里好是好,就是感觉人心惶惶的,不如在农村自在,这么一想,张茉莉对城市人的艳羡,就淡了几分。
  一碗面条下去,张茉莉吃了四成饱,再看江文恒,已经撂下了筷子,张茉莉有点尴尬:“还有馒头和包子呢,你怎么不吃了?”
  “我吃饱了,你慢慢吃。”
  “一个大男人,就吃这么点,还不如我能吃。”张茉莉咬了一口包子说道。
  这个肉包子,是她吃过的最好吃的!里面的猪肉馅有肥有瘦,而且块头很大,肉香加上白菜的清香,张茉莉胃口大开。
  吃到最后,张茉莉只剩下了一个馒头,她盯着馒头看,没舍得吃。
  江文恒离开了一会儿,不知道从哪里买来了一瓶桔子汽水,汽水瓶还是温热的,江文恒说在热水里泡了泡,不然冬天喝太凉了。
  一瓶汽水要一毛钱呢,江文恒也太败家了,张茉莉嘴上埋怨着,到底接过来了他递的汽水瓶。
  橘子味的汽水甜甜的,真的能喝到微微橘子的味道,张茉莉喝了半瓶,剩下的给了江文恒,江文恒仰头喝完,说道:“能分享一瓶汽水的,也只有你了。”
  张茉莉问:“为啥?”
  江文恒隔着桌子摸摸她的头发:“因为我们是夫妻,懂了吗?笨死了,和你说话就是对牛弹琴。”
  “我又没惹你,又翻脸。”张茉莉想,看来婆婆说的没错,江文恒这个人,还真难相处。
  也就是她这样的脾气好,换成别的女同志,哪能和他过一年?这么一琢磨,张茉莉就不生气了,更何况吃人家的嘴短,江文恒请她在食堂吃了这么好的一顿饭,他说什么话,她就当没听到!
  吃的可真饱啊,张茉莉拍拍肚子,她不胖,平时小腹很平坦,吃了这顿之后,肚子鼓了起来,剩下的那个大馒头,最后也没逃过张茉莉的毒手,被她几口消灭干净,张茉莉举着拳头喊了一句:“头可断,血可流,誓死不低革命头!”
  喊完以后,她又小声说:“头可断,血可流,一顿不吃就犯愁,一心想着攒鸡蛋,一切为了吃饱饭。”
  前面喊的那句是革命标语,人们做什么事情之前,都习惯喊上一句,至于后面的,是张茉莉自己改编的……公众场合可不敢说,只能自己小声念叨念叨。
  江文恒寒潭一样冷漠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松动,张茉莉式标语一出,江文恒轻咳两声,他右手攥拳挡住了脸,眼梢微微上扬。
 
 
第33章 分粮
  张茉莉从医院出来的失落, 被公社食堂的一顿饭给冲淡了, 回家的时候天黑了, 江文恒让张茉莉先回了屋, 自己去了正房解释。
  柴凤芹听完后觉得可惜:“我刚还和你大嫂商量呢, 米糊泥娃的小衣服都留着呢, 能给俩孩子穿, 不过你也别怪茉莉,这孩子心再大,这种事心里也不舒服, 你好好安慰她。”
  柴凤芹说了很多,江文恒没吱声,柴凤芹拍拍他:“我好歹是你亲妈, 咋就没个话?”
  “嗯, 妈我都记住了。”
  吴敏也在,手里攥着针线:“老三, 你大哥有事喊你, 说你回来去找他。”
  江文财找他有什么事?
  江文财在院子里喂鸡, 看见弟弟扔下了勺子:“走, 去我那屋说。”
  原来江文财找他, 是为了泥娃的事, 泥娃开始上小学,这孩子上学没什么兴趣,他和吴敏又没有多少文化, 也管不住孩子, 他希望江文恒有时间的话,给泥娃补补课。
  大队的小学教的内容很少,他也每当回事,直到江文恒说在城里给别人小孩补课,他才想起了自己的儿子。
  都是一家人,江文恒满口答应了:“不过你得跟泥娃说,让他保密,别告诉别人。”
  “这个你放心,咱们这个孩子,别看人小,精明着呢。”
  江文恒去见冯老师,提起了泥娃,冯老师对这个孩子有印象,他眯眯眼:“就是你们老大家的儿子?我瞅着那孩子以后得有出息,你好好教教他,说不定过几年,教育恢复了,有大的志向呢。”
  江文恒察觉出来不对劲,问道:“冯老师,你听到什么风声了?”
  冯老师做了一个嘘的动作,手里的旱烟卷了卷:“和我一起在牛棚的老徐,可能快平反了。”
  老徐?江文恒有点印象,这个老徐是在省城的一个单位搞科研的,具体做什么的没人知道,后来大运动开始,被打成反派后就被遣送到他们这个劳改农场了。
  江文恒来找冯老师,见过老徐几面,牛棚里的改造分子,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城里人,下放到这里,每个人都受了不少的罪。
  冯老师说,老徐这次能回去,好像是重新评估了他个人,后来发现是冤假错案,单位出面给上面了压力,才能平反的。
  后续的安抚工作还在进行,老徐大概要一个月左右,就能返城了,老徐的经历,给剩下的人带来了一丝希望,这些人本来以为,一辈子就交代在农场了,万万没想到还有平反的这一天。
  江文恒安慰道:“冯老师,你也是冤枉的,肯定有平反的日子。”
  冯老师自嘲道:“人家老徐是栋梁,是科技人才,我一个臭教书的,和人家比不了咯。”
  说归说,冯老师到底还是怀着希望的,连说话的语气,都比平时轻松不少。
  冯老师叹口气:“我自己就算了,反正我没家没口,就算一辈子在农场,也就是受点累,可因为我连累到你,我心里实在是……”
  江文恒忙道:“冯老师,你不用过意不去,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不会变。”
  “你这个孩子啊,太倔了,审时度势啊,现在这年月,得弯弯腰。”
  冯老师被打倒时,踩着他上位的学生不少,当初他也都是实心实意教过的,自认待他们不薄,可最后,有的孩子连袖手旁观都做不到,反而上来编排他的各种罪行。
  一想到这,冯老师就觉得心寒。
  冯老师告诉江文恒,书还得多看,文化知识不能扔,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又变天了,江文恒深以为然。
  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可国家大事也和他息息相关,多关注一些总是没错的,这些复杂事,江文恒一句没和张茉莉提,她的精神世界很简单:只要每天能吃饱饭就知足了。
  很可惜,目前连这一点,江文恒都办不到。
  时间就这么悠悠的晃过去,一转眼,到了分粮食的日子。
  提前一星期,张茉莉就已经激动地晚上睡不着觉。
  以前分粮食,江家人的都分在一起,她还没有太大的感触,现在分伙了,粮食可是分到她的手上呀!作为一个主妇,这些粮食,就是她们小两口一年的口粮了,一年的粮食呀!
  队员的口粮标准是360斤,当然这里指的是毛粮,没磨皮之前的重量,按照实打实的360斤算,拉去磨米厂一磨,真正到手的粗粮细粮,撑死也就是三百斤。
  今年的收成比大伙想象中的好,想必是能分到三百六十斤,张茉莉劳动更积极,分的时候也能多一点。
  分粮的那天大队挤满了人,喇叭里已经广播了,按照一户户的分,前后都一样,大伙不用挤,可没有人听喇叭里的话,就算没轮到自己,也都愿意守在大队里看热闹。
  张茉莉拉着吴敏去了大队,她自认为很聪明,还带了两个小板凳,总比蹲着站着强!
  按照大队分配的时间,江家人下午去领粮食,张茉莉上午在大队蹲了半天,基本明白了个大概,她大致估算一下,自己大概能领到四百斤左右的粮食!
  今年还真是一个好年份啊!
  下午江家人过去领粮,怀着孕的苗红红也去了,没办法,领粮的话,每个人都要签字,如果不会写字的,就按手印。
  七七八八全算上,张茉莉有四百一斤的名额,这还算上了她和江文恒开山的优待条件了。
  这些粮不可能全领细粮,一来不够吃,二来也不现实,大队里没有这么多细粮可领。
  张茉莉和江文恒仔细的算了算,一斤粮食可以换四斤红薯,五斤土豆,另外还有黄豆和玉米换。
  最顶饿的就是红薯了,这个一定要多换!
  算数上张茉莉就不如江文恒了,只见江文恒从大队会计那借了算盘过来,和张茉莉商量完,嘴里念叨着,手上打着算盘珠子,把人看呆了,过了一分钟,他已经全部算好:“茉莉,我算完了,二分之一红薯,剩下的一半二分之一玉米,再剩下的二分之一,随便你换,都差不多少。”
  张茉莉略沉思片刻:“黄豆不能缺,得榨油吃,另外麸皮得多换点,家里有头小猪呢。”
  两个人又合计了一番,才去领了粮,记账的是大队的会计:“你们两口子可真精明,别人可没这么能算的。”
  其实再能算,村里的指标也在这摆着呢,想全换粗粮?门都没有,都有总量的百分比卡着呢。
  村里的大米和白面口粮里也有,不过不算多,每户能分三斤,江文恒和张茉莉结了婚,他俩就算一户人家了,这十二斤细粮自然是要留着的。
  无论谁家条件再不好,大米白面的份额是万万不能不领的,就算自己家舍不得吃,拿去黑市转手卖了也行,现在市面上的大米,可没有他们自己种的这么好,按照好坏分,他们这个可以算的上是一等米了,城里人认这个。
  除了粮食,还有钱可以分,按照工分算,工分换钱的标准,每个大队都不一样,按照各自的情况来,公分的额日值有三毛钱到一块钱不等,一块钱的那是凤毛麟角,整个县里找不出几个来。
  张茉莉算算,她的工时算完,可以分到八十三块四毛,这就是她一年的收入了。
  零散的毛票交到张茉莉手里,她郑重的在记录本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打了个对勾,代表着已经领了粮食。
  张茉莉记得,江文恒几年前在城里单位上班的时候,工资已经是一个月三十多了,人家这种城里有正式工作的,一年的收入在三百元以上,还有供应领,她们这样的普通农民,根本比不上,张茉莉感叹,怪不得农村的女同志都想往城里嫁,说去城里吃香的喝辣的,光是工资这一项,就让人眼馋呀。
  江文恒把粮食运了回去,大队里的磨米厂开门半个月,这期间大家都能去。
  这几天是一年里除了过年最忙碌的时刻了,分了粮食,离春节也不远了。
  每年大队里只有一次供应能领,算是春节的补助,按照人算,每人两盒火柴,两斤细粮,一斤白糖,红糖的供应没有,只有白糖可领,另外每人还有八尺的布票。
  这些东西不是白给的,需要自己花钱买,饶是这样,大伙也一窝蜂一样往供销社涌,柜台前面挤的密不透风,不要票就能买东西的日子,一年就这么一回。
  最便宜的布料,一尺也得五六毛钱,供销社选择还少,没有几种能买,如果去的晚了,就只剩下老土布了。
  为了挑到好布,供销社还没开门,张茉莉就在门口蹲着,她算来得晚的,前面已经有十几个人了。
 
 
第34章 杀猪
  张茉莉盼了一年, 就指望着年底分布票的时候买布做衣裳, 可惜给的量太少, 连一身衣服都做不成。
  江文恒暂时不缺衣服穿, 以前他在城里上班, 置办了几身像样的衣服, 当时他有布票拿, 买件衣服不像现在这么费劲,各季有换洗的衣服,也就够穿了, 张茉莉这次买布,主要是想给自己做件衣裳。
  买布料自己做比买成衣划算多了,齐芳手巧, 张茉莉连裁缝都不用找, 想做什么款式的,告诉齐芳就行。
  除了布票, 张茉莉因为开山, 还意外拿到了一斤的毛线票。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