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七零女知青[穿书]——夜寄
时间:2019-08-31 08:28:39

  苏庆国徇私了一次帮了继女,也说没法再帮亲生女儿进厂子,原主苏敏就成了那个下乡的。
  这也是苏敏看了原主这三年来写的日记才了解到这些的。
  原主孤身来到这里,心情苦闷就会在日记里写一些埋怨父亲的话,说自己过的还不如孤儿,至少孤儿有国家养。
  原主说的也没错,她那个爹有还不如没有。
  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原主明明是从大城市来的,而且父亲还是纺织厂的副厂长,但原主却性格坚毅,吃苦耐劳。
  她从小就是这样长大的,受了苦也不会说,因为说出来也没人会帮她,哪怕是她的亲人。
  苏敏手里有几封信,都是原主写下但没有寄出去的,内容无一例外都是质问父亲为什么连高中都不让她去读,她愿意下乡,但只求读完高中。
  那些信的落笔时间都是七零年,之后她没再写过,不过想来原主同她父亲之间这一生都无法和解了。
  对于原主来说,她在乡下从十三岁到十七岁,这几年不仅吃了苦,也更懂人情世故了。
  对于继母的小心思,她父亲不可能看不出来,一个能在纺织厂当上副厂长的人再傻也傻不到哪里去。
  但他还是顺着继母的心意把苏敏送走,不过是放弃了她,讨好了继母。
  而且原主父亲在女儿下乡后也没有寄来什么粮票布票。
  就算是写信信也是继母执笔的,几年时间三封信,来来回回不过是说家里日子艰难,没办法补贴苏敏。
  还总是在信里感叹说她不懂事,当时她父亲在想办法,结果没来得及原主就下乡了,苏敏嗤之以鼻,想什么办法,最好的办法不就是让原主读高中。
  原主只要成了高中生不就能再留下两年。
  而且信里又说和亲戚们聊天说起苏敏,真是长大了懂事了,在乡下过得好,蔬菜水果都能吃上,又心疼在城里的父亲,从未提出要什么帮助。
  这信写的真是让人翻白眼,简直当了彪子立牌坊,这是怕苏敏以后回去说下乡艰难但父亲从未伸出援手,于是就先一步的堵住了话头。
  苏敏和陈小玉彼此都清楚,陈小玉做这些也不过是为了面子上好看,她的继女非不要补贴,可不是她不给。
  但哪个人看不出陈小玉的本性,不过是和苏敏非亲非故,叹一句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爹罢了。
  苏庆国一个纺织厂的副厂长,陈小玉是护士,继妹苏婉也进了厂子里,三个人三份工资,这种情况下日子能艰难到哪里去。
  虽然没有彻底撕破脸,但人家也暗示的警告原主不要打扰人家一家三口的城里人生活罢了。
  陈小玉做这些不就是仗着原主没人关心。
  外公外婆过世了,爷爷奶奶有了孙子才懒得管苏敏这个孙女,而且还盼着陈小玉能给他们最出息的大儿子传宗接代呢。
  至于苏庆国,对于陈小玉所做的一切估计都是默认的。
  苏敏叹了口气,既然原主和这个父亲不亲近,做父亲的也很冷漠,完全没有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
  继母又很有心计,难缠的很,继妹估计也不是个省油的灯,那以后就少相处就可以了。
  反正她现在和他们离得远。
  不过苏敏穷是真穷,别的知青或多或少都能得到家里的补贴,但苏敏却是从十三岁开始就自己养活自己。
  她一个城里来的没有干过农活的小姑娘能拿到七个工分,想来吃的苦受的累是少不了的。
  原主苏敏除了日记本还有一个小本子,是拿来记账的。
  她下乡的时候正好邻居家姑娘也下乡,陈小玉不想被人说虐待继女,就比着对方的行李给苏敏准备了差不多的。
  但人家邻居家是把该准备的准备好,等孩子缺什么了再寄,苏敏可没这待遇。
  不过原主也机灵,把自己在家所有的东西都背来了。
  不论是借来提前预习的高中课本,还是小时候穿的衣服,苏庆国在纺织厂上班,苏敏以前三五年一件新衣服还是有的,棉衣也有一身。
  这也是原主所有的家当,下乡之后衣服破了,个子长高了衣服短了一截,牙膏用完了,牙刷秃了有钱没票了都得她自己想办法。
  所以才有了这账本,借了别人的什么东西就记下来,还了之后再上去添一笔。
  ‘债主’们也大部分都是同个屋子的三人还有和苏敏同年下乡的孙雯雯刘霞两人了。
  孙雯雯和刘霞都已经结婚了,但还没有孩子,手头上也更宽裕一些。
  原主苏敏不爱占便宜,借了是一定会还的,一般还带点儿小利息,因此她们也愿意帮她。
  苏敏旁观着想,还好原主没来大姨妈,不然日子可能更难过。
  穷到来不起大姨妈,也是一种新体验。
 
 
第3章 
  很快,院外的脚步声和谈天的声音越来越近,然后院门被推开,走在最前面的卫国一看苏敏站在门口,忙说:“哎呀,你怎么站门口,你病还没好,再吹了风头痛可不好。”
  苏敏这两天便是病歪歪的躺着,也会同时拿着手按摩额头或是揉着太阳穴,做出一副就算高烧退去,但还总是头疼的假象。
  现在卫国一说,苏敏就故作坚强的笑笑,捏着本就沙哑的嗓子说:“哎,你们也知道我总是闲不住,我这从七零年九月多来了这儿,没偷过一次懒。”
  说着苏敏抬眼看着人群里的赵宁宁,女知青里许安安讲究多,但心眼子不坏,最多说一句大小姐做派。
  但赵宁宁却是那种损人不利己的真智障,有时候你都不知道她折腾半天图个啥。
  今儿个早上知青们上工前她还刻意走到苏敏屋子里,闹着说苏敏装病,其他人都被苏敏骗了。
  开口闭口都是你们这些傻子,连人装病都看不出来。
  其他知青知道她脾气,但也不爱被她指着鼻子骂,就由着老大哥陈卫民训了她一顿。
  但这个赵宁宁脸皮是最厚的,她才不怕人骂呢,她怕的是别人骂她时那个镇住她的气势。
  一旦那架势没了,她就立刻原形毕露。
  而且说别人装病,但实际上整个知青点最爱装病的就是她赵宁宁,装病是她每个月的必备科目。
  在淋着大雨抢收小麦后,赵宁宁就想到了要装感冒。
  不幸的是有着苏敏这个真感冒发烧的,她才让同住的秦静帮忙和队长请假,就被赶来看苏敏的队长狠狠骂了一顿。
  赵宁宁也不知道是为着苏敏抢了她装病的戏份故意恶心苏敏,还是她真的装病装出了一套指南,火眼金睛的瞧出来苏敏把病装的严重了。
  原主苏敏平日里并不好惹,因为她是真勤劳,在女知青里最受村民喜欢的就是她了,赵宁宁则是那个最不受待见的。
  这也让原主有了底气,若是原主和赵宁宁发生矛盾,大队长一定会偏袒原主。
  有了这个发现,原主在赵宁宁无理取闹的时候都是直接正面怼。
  怼了赵宁宁,知青点的人就都知道原主是个有脾气不好惹的,所以没人敢指使原主做什么。
  赵宁宁以前见了原主都是夹着尾巴的,她敢惹男知青,因为知道男知青们碍着面子不会打女生。
  她也敢惹女知青里成分不好的或是性格懦弱的,但就不敢惹苏敏,因为苏敏不怕和她吵。
  她招惹人从来都是挑软柿子捏,现在看苏敏病歪歪的,没法子和她正面刚,于是又上蹿下跳,好不热闹。
  就像现在,苏敏不过说了一句话,赵宁宁就挤眉弄眼的。
  苏敏心里翻了个白眼,懒得理她,继续说:“我这次生病确实是来势汹汹,一顿高烧下去没了半条子命。
  你们关怀我,心疼我,让我在屋子里歇着。我自己也知道现在去了地里也是给你们添乱,不说帮忙,别让你们时刻操心着我就好了。”
  这样一段话对于一个哑着嗓子的人来说不算少,苏敏觉得到了一个点儿了,就扯着嗓子咳嗽了起来,咳得面红耳赤,快吸不上气了才缓缓停下。
  同屋的沈月和朱红忙走到她跟前,一个扶着她,一个给她捶背,卫国也进屋里给她倒了一杯子热水。
  沈月埋怨她说:“你说这些做什么,你还病着,我们这些有眼睛的都看得见,你这个人总是太要强。”
  朱红也道:“是啊,这要强没什么,但该歇着的时候就得歇着。你看看你,现在哪还有以前知青劳动模范的样儿。”
  卫国把装着热水的搪瓷杯塞她手里,说:“快喝水把那难受的劲儿顺下去,然后就回屋去躺着,我看你呀,现在是凤辣子的心,林妹妹的身。”
  卫国这句打趣声音不高,但朱红还是白了她一眼:“你说话还是这样不小心。”
  说着对着赵宁宁的方向使了个眼色:“我知道你心大,但别让那搅屎棍给听见喽。她呀,三天不闹事就活的不舒服。”
  沈月也点头,然后架着苏敏的胳膊,说:“来,咱们先回屋吧。”
  苏敏嗔她们一下:“我不过是病一场,怎么弄得这样金贵。
  哎,我这个人没福气,实在坐不住。
  而且我这是病了一场没劲儿,但窝屋子里也好几天了,总窝着也不见得好得快,不如出来走动走动。”
  这时男知青里的老大哥陈卫民便插话说:“苏敏说的也有些道理,总在屋子里闷着憋屈了些,来外头换口气也好。
  不过你只能在院子里坐坐,感觉天冷了,风大了就回屋去。你的身子可经不起再病一场了。”
  另一男知青韩奋起也道:“是啊,你原本就是因为收麦淋雨才病的。
  大队长说了,让你好好养伤,养病期间虽不能给你记七个工分,但五个工分还是成的。
  而且今儿大队长又找我,和我说让你放平心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先养病,歇不够半个月不准上工。”
  一听韩奋起这话,赵宁宁就先尖叫出声:“什么?大队长竟然还让她个装病的再歇半个月?而且每天还给她记五个工分?
  凭什么呀?我病了这么多次,就是生病当天都没有给我记过工分!不行,我要去找大队长理论理论。”
  韩奋起看着赵宁宁和只蚱蜢似的,一边说话还手舞足蹈表达心情,也是对她无语:“你也说了,你病了这么多次,难道队长是个傻子,真看不出来你真病假病?
  再说就算队长看不出来,那卫生站的医生呢,人家总不能看不出来吧。”
  赵宁宁不依不饶:“卫生站那医生是什么庸医啊,他会瞧哪门子病。不过是认识几种草药,又和大队长有亲戚关系,最后去县医院培训了几天。我看他根本就不会看病,只会糊弄人。”
  韩奋起懒得和她多说:“既然你觉得人家医术不行,那就去找大队长说啊。
  快快,你快去找大队长理论吧,别在这里烦人了。”
  赵宁宁恨恨的闭嘴了,她才没有找大队长的胆子呢。
  苏敏听了韩奋起的话也心里一喜,她下乡插队的地方叫怀安县,一个县里有八个公社,苏敏在的这个公社叫做石河子公社。
  整个石河子公社下又有十二个生产队,这些生产队主要还是按着地理位置和人口分的。
  苏敏所在的前进五大队和奋进六大队原本是一个大村,在整个怀安县都算大了,有着七十多户人家。
  在农村,还是有着父母在不分家的老观念,所以有的一家人就有十多口甚至二十口人。
  因为村子人多,这个村子就被公社分为了五大队和六大队,然后村民们还自发的给生产大队起了名字,前进和奋进。
  而现在知青们住的小院,在整个村子里都算是不错的院子了。
  当时五大队想在这里办公,六大队也瞧上了这里,原本就是一个村的,闹起来也不好看,于是就闲置着。
  然后知青下乡,两个大队都觉得与其费工夫新建知青点不如让两个大队的知青都住这里。
  这也就便宜了苏敏她们有着好屋子可以住了。
  苏敏和韩奋起赵宁宁都是前进五大队的。
  陈卫民和韩奋起都是六八年末六九年初下乡的,他们都算是老三届,一个高中六六年毕业,一个六七年毕业,在知青点也最有权威。
  他俩一个在五大队,一个在六大队,队里有什么与知青有关的事儿,队长都是直接找他们两个商量。
  如今韩奋起说了队长让自己休息,那想来错不了,虽说真歇半个月有点不好意思,但也可以再歇四五天啊。
  到时候自己提前去上工,不仅休息的够够的,说不定还能得个表扬呢。
  苏敏心里美滋滋,但嘴上还是说:“那韩奋起你帮我好好谢谢大队长。不过我也休息不了那么长时间,等我再锻炼锻炼,就能和你们一起上工了。”
  韩奋起点点头:“没事,你的性子我们都清楚。
  赵宁宁那个人就是没长脑子。她是自己装病装的多了,就觉得别人都和她一样。
  而且她那人向来就是你越理她她越来劲儿,她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也别理会她,她就消停了。”
  韩奋起说这话的时候赵宁宁还在他身边站着呢,听完立刻又炸了。
  她跳到韩奋起面前大喊:“韩奋起,你说的这话是什么意思,你是不是瞧不起我!”
  韩奋起冷淡的道:“就是你想的那个意思。”
  说完也懒得和她吵就直接回屋了。
  赵宁宁讨了个没趣,就又到了苏敏屋子里,指着卫国和沈月道:“你们两个不愧是成分有问题的,就是比我们这些人会投机取巧,明知道苏敏装病,还故意帮她遮掩。”
  卫国和沈月的成分问题不过是卫国爷爷被批,斗了,沈月家里也有个出国的亲戚。
  陈卫民韩奋起来的早,压着余下的知青,不让他们瞎斗争。
  知青们都知道卫国和沈月的情况,但也只有赵宁宁上蹿下跳的,还好一个赵宁宁也成不了事,就是嘴上烦人。
  苏敏也被她吵的头疼,将水杯‘啪’的往桌子上一放,哑着嗓子盯着赵宁宁:“你不是说我故意装病么,来,咱们一起去找大队长,让他好好处罚我这个装病的人。”
  说着苏敏就拽着赵宁宁往外走,赵宁宁一看,不敢惹她了,嘴巴里嘟囔着:“就不要让我找到证据。”便逃也似的奔回她自己屋了。
  朱红她们看着笑作一团:“她还是这样欺软怕硬。”
 
 
第4章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