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老太太嘟嘟囔囔的,沈寅初突然就有思路了。
他怎么把后世东北开得最多的小吃给忘了?
又能冬天吃,又小摊门店两相宜的,怎么能少了麻辣拌麻辣烫这一对兄弟呢?
口重的加一把面条或者粉条就能当主食吃,口轻的买回去配上几个花卷或者一碗米饭也是一顿饭,口味多变全靠调味……
而且,这东西的原材料也容易弄到,无非就是时令蔬菜加上一些豆类丸子。
调味他自己在家做好,店里头员工只要把菜煮好拌一拌,就能直接卖出去,完全不用担心技术泄露,以后还可以在厂子那头大规模生产底料销售……
苏鲤看沈寅初愣神半天不吃饭,轻轻推了他一把,给他夹了个鸡腿。
“咋了?愣啥呢?笑得跟捡了啥好玩意似的……”
沈寅初一把搂过媳妇儿,“喯”一声在她脸上亲了一口:“可不就捡着好东西了?你等着,明天就让你尝尝!”
作者有话要说:感冒略有点严重,早上先更一个短小。
第60章
决定好了先做麻辣拌再做麻辣烫,沈寅初又开始紧锣密鼓地忙活起来了。
东北冬天的新鲜蔬菜少,白菜土豆萝卜这几样,再加上豆芽蘑菇,勉强能满足麻辣烫和麻辣拌的需求。还可以购置点干海带自己泡发,外加各种豆制品和粉条。
开始经营炸串的时候,沈寅初注意了一下各类丸子,发现在盛城还是能买到的,只不过人家不零售只批发。
沈寅初开车去按照最低标准批了鱼丸虾丸各五大包,放在冰柜里头冻起来。
一开始还是要在店里头先卖,沈寅初准备先上麻辣拌,麻辣拌没有汤水容易外带,用烤冷面的一次性纸碗装就行。
不过,再开始出售之前,他得先把这东西的调料配方研究好。
后世纵横东北的抚顺麻辣拌,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口味,至于汤底的配方,沈寅初索性拿后世的关东煮配方来做。
老太太最近颇有点茶饭不思,沈寅初琢磨着她老人家不爱吃辣,但是关东煮这样清香又鲜甜的味道,又热腾腾的,说不定老人家能开开胃。
准备好了汤底需要的材料,沈寅初特地跑到一楼的厨房来做。
“楼上都不够你折腾的了,”老太太已经穿了夹衣,站在沈寅初身后看他把泡发的海带取出来,“这又是啥?做你说的那个麻辣拌?”
“先做点不怎么辣的给我奶尝尝!”
关东煮的汤底一点也不难,甚至不需要骨头之类的来炖。当初看见这个全素的汤底,沈寅初印象特别深刻,现在几乎不用试验,直接就能拿来用。
“那这些玩意干啥,炖汤?又苹果又海带的,炖出来能好吃吗?不整点鸡骨架猪大骨头?”
东北的汤类菜肴很少,无非就是炖个鸡汤酸菜骨头汤。但是沈寅初连个大骨头都没准备,桌上的材料只有苹果和白萝卜胡萝卜,泡发的一把干海带四朵干香菇。
“对,炖汤,”沈寅初看老太太不信的样子,边切萝卜边给她说,“一会儿炖出来你就知道了,老鲜灵了!《素食说略》上写过,白萝卜胡萝卜切丝三七开,香油烹透,略加头抽,那可是叫素高汤,清朝宫里头的方子。”
“再说了,秋冬萝卜赛人参,喝了肯定舒服!”
“御膳咋连个肉都没有……”老太太也做了一辈子饭了,有点不相信这些东西炖出来会好喝,不过还是夸了大孙子,“行,奶等着你炖。”
苹果切大块,白萝卜胡萝卜切段,海带打结,香菇改刀在头顶上切出漂亮的十字花。
泡发海带和香菇的水也不能浪费,倒进去一些增添味道。沈寅初把这些食材添到砂锅里头,水加满。
待得大火烧开,加盐加生抽,调成最小火咕嘟咕嘟地炖着。用不了二十分钟,一股子香甜的气味就迅速地弥漫到了空气中。
这道汤和那些肉类的鲜甜味还不一样,东北的国光苹果味道吃着不那么甜,可是拿来炖汤的时候,那股子不太明显的甜香味儿反而更接近喝茶后的回甘。
第一口,你喝不出甜味,可是等那生机勃勃的汤咽下去,满口都是慢慢从舌底泛上来的甘甜味。在秋风吹得人骨头发寒的时候,喝一口这汤,从心里头都暖和起来。
炖了一个小时的时候,这股香味已经蹿得到处都是,老太太忍不住找了块蛋糕吃,才吃两口就觉得腻歪。
糖和鸡蛋做出来的甜蛋糕,哪里比得上这股子水果蔬菜炖出来的大自然的香气清新!
“咋还没好……”
老太太忍不住念叨着,小碗和瓷勺子都准备好放在桌上啦。
俗话说得好,老小孩,小小孩。沈寅初看着老太太连碗都准备好了,也不好意思吊她胃口,赶紧盛了两勺汤出来,还放了一块已经炖得透明的白萝卜进去。
“烫,等等再喝!”
原本盖着锅的时候,香味就已经蹿得满屋子都是,这盖子一打开,那股子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的鲜甜立刻直接冲了出来。
秋天的东北已经很冷了,但是暖气还没开始供给,在屋子里头不穿得厚一点,坐久了就觉得心里头发寒。
可这股味道一冲出来,立刻把你锈上的骨头都暖开了似的!
“真香!”
老太太拿瓷勺子舀了一勺汤,轻轻地吹了两口,吸溜喝了进去。
这汤的甜清爽得出奇,完全不是那种加高汤精加味精加糖、硬生生凹出来的甜味。
这甜味儿是冬天过雪的大白菜最嫩的那一口菜心;是脆生生又多汁的大鸭梨第一口的沁人心脾;是最好的东北大米在嘴巴里头嚼了又嚼泛上来的香甜。
因为只是汤底,沈寅初只放了很少的盐,酱油用的是找人特地买回来的头抽,意即黄豆第一遍榨出来的生抽。
所有的味道,都在烘托那一股子苹果萝卜海带所能带来的天然甜香味,再加上一丝丝香菇的独特香气。
这汤从你嘴里头过去的时候,一点油腻没有,一点杂味没有,只是春天最嫩的那朵迎春花,在你走过的时候突然落在你身上,满嘴都是最纯粹的欣喜。
老太太几口快把汤喝干了,只能抽空夸奖她大孙子:“这个汤好喝,多做点,我爱喝!”
几口下去,整个胸腹都暖洋洋起来,她这才发现自己端着碗喝汤都没坐下呢!
赶紧坐下,老太太又用勺子按了按那块透明的白萝卜。白萝卜炖得够火候,稍微一按就碎成了几块。
白萝卜自己本身没什么味道,但是吸满了汤汁再加上这个软软糯糯粉粉的口感,比大口吃肉还要满足!
老太太喝光了一小碗汤,又吃了白萝卜和两根海带,满足地呼出一口气。
“感觉身上都暖和了!你是要卖这个汤?这可太好喝了!”
“不是,这个是汤底,用这个汤底煮菜拌着吃。”
沈寅初又盛出了一大碗汤留给别人尝尝,在把汤底料也都捞出来,把事先准备好的菜加进去煮。
这回就不用像是先前炖汤一样煮很久了,按照不好熟的程度依次下了鱼丸、土豆片、豆腐泡、蘑菇,还有干豆腐丝、白菜叶、豆皮等等。
东北人吃点什么都好个麻酱味儿,后世盛行大江南北的杨国福和张亮麻辣烫,就是在麻辣烫里头加芝麻酱。连西安的砂锅流传过来,都要加点芝麻酱才开始受欢迎。
老太太吃不得辣,沈寅初捞了些蔬菜出来,给她拌了个不加辣的。
加芝麻酱加花生碎,加生抽海鲜酱蚝油香醋腐乳汁孜然芝麻葱花蒜末,还没搅拌均匀,热闹的混合香气就馋得人直流口水。
如果说刚刚的清甜汤底是小家碧玉,那这会儿的麻辣拌就是时髦女郎了。
老太太最先尝了一块豆腐泡。
豆腐泡就是油炸的豆腐,本身就有油豆腐的香味,内里蓬松柔软,随便煮煮就吸满了汤汁。这会儿再加上十来种调味料,滋味又香又鲜。
咬一口,那汤汁先流进肚子里头,接下来再咀嚼又香又韧的油豆腐,满足!
“哥,你整啥呢?”
家里头除了老太太之外,或多或少都能吃点辣。随着家里头人下班放学,沈寅初索性一次性拌了一盆有辣味的。
麻辣拌的拌料跟刚刚老太太吃的种类差不多,只不过多放了辣椒泡椒和麻椒。苏鲤和大丫爱吃酸甜的,又给这两个人加了酸甜口。
打开窗子,摆餐桌,电视打开正是大家没人不爱看的《曲苑杂坛》,一家子热热闹闹地坐在桌子旁开始吃饭。
除了作为主菜的麻辣拌之外,沈寅初还蒸了一碗猪血,炒了个酸菜粉丝。再加上之前做的酱牛肉切盘,热热闹闹一大桌子,有荤有素有凉菜。
“来,给咱大宝贝夹牛肉吃!”看着白露几口下去小半碗饭,老太太赶紧给她夹了两片牛肉,“少吃饭,多吃菜!”
沈白露在少年宫的散打班学得很开心,每天都认真练习,饭量大了不少。被她带着,连为霜都吃饭吃得香了。
沈寅初怕闺女这时候发胖影响长个,天天跟一只木头椅子一起给为霜撑皮筋,让她多跳跳。
“谢谢太奶!”
白露一贯嘴甜会说话,又从自己碗里头挑了个鱼丸子,怕太奶觉得辣,特地在白米饭上擦干净辣椒才夹她。
“太奶你吃丸子!可好吃了!”
重孙女夹的丸子,不管什么味道那都好吃!老太太吃完白露夹的丸子,又喝了为霜倒的白开水,笑得年轻了二十岁。
电视里头《曲苑杂坛》播着大家都爱看的魔术,魔术师往黑色的高顶礼帽里头塞白手帕,翻过来倒过去两下,再掏出来就变成了一只白鸽,扑簌扑簌地飞走了。
小橘子在桌子底下喵喵叫着,两个孩子都把碗里头的肉悄悄丢给它吃,一桌子大人一边装作没看见一边偷笑。
直到它馋得直接蹦到为霜身上,沈寅初才板着脸把它抱下去:“行了,不能再喂了!一会儿猫都撑着了!”
好在他做的牛肉不咸,家里人自己都是蘸调料汁吃,不怕小猫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沈寅初站起来要把小橘子关阳台上、吃完饭再放出来,周翠莲擦了擦手:“给我,我抱着不叫它捣乱!”
一开始周翠莲最不喜欢的就是这小猫,农村里头俗话都说:“猫是奸臣,狗是忠臣。”
可是养着养着,家里头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她成天跟老太太在一起也说不到一块去,倒是这个喵喵叫的小猫最可人疼。
沈寅初已经撞见好几次了,早先天天说要把小猫送走的周翠莲,现在天天趴在地上给猫够滚到沙发底下的玩具乒乓球。
这会儿说着是看着小猫不捣乱,抱在腿上摩挲得那个享受。
吃完饭,小丫苏鲤去洗碗,大丫擦桌子擦地。沈寅初抓了把苞米粒,准备带着为霜去喂大白鹅。
白露沉迷散打,在客厅对着衣帽架上妈妈的风衣嘿哟嘿哟地比划着。老四这次摸底考试进步了,高兴地拿成绩单找他哥签名:“哥,我英语考了六十八分!”
“行!不错!”沈寅初摩挲了一把弟弟的头发,又皱眉头,“该洗澡了你个臭小子!去,带你侄女喂大鹅去。”
他本想自己去,可是看着老太太又愣神儿,给白露鼓掌鼓了两下就停了手,有点担心地靠了过去。
“奶,咋了?”
他压低声音,顺手给老太太背后塞了个抱枕:“奶你往后靠靠,有啥事儿跟你大孙子说说呗?”
老太太心里头的确憋着事儿的,可是眼看着家里头人都忙着,她不愿意给大伙儿添乱。
再过半个月,就是她大儿子、沈寅初亲爹的生忌了。
不过,北方一直没有过生忌的习俗,老太太也只是回到上冈市,心里头想去儿子坟头上看看,当妈的给亲自培一培土也是好的。
当初嚷嚷着回上冈市的时候,除了姑爷慢待她,还有就是惦记着人老了回来看看儿子。可是沈家全家都从村里头搬出来了,她倒不好意思说出来了。
“奶,在咱自己家里头还有啥好顾虑的?”沈寅初宽慰着老太太,“别是身体哪不舒服?”
“没有,没有。”
老太太想了想,小声跟她大孙子讲:“这人到老了,就是想头儿多。我琢磨着……再过一阵子就是你爹生日了……”
沈寅初立刻明白了。
说来,这事儿其实怪他准备得不周到,把老人接回来之后一来应该带着去村里头看看,二来也应该去给他去世的亲爹上个坟。
只不过,他毕竟不是这年代土生土长的原身,后世这些习俗也慢慢淡薄。拜沈寅初前世羸弱的身体所赐,他几乎从来没参与过拜祭之类的活动,一时间想不起来也是正常的。
老太太眼睛里有点湿:“在这待着真是享福,但是越享福啊,我就越想你爹。要是他在,看见他大儿子这么能耐,那得多高兴呢?”
“奶,好了好了,”沈寅初伸开手把老太太搂在怀里头,“过两天咱就回去看看。”
答应了老太太,沈寅初掂量着时间,准备这两天抓紧推出新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沈寅初构思了半天,再结合前世看见的路边摊的构造,最终找到苏淼定做了几种工具。
煮菜的是个长方形的锅,依旧是用燃气灶在下面加热。按照锅子的大小,他又用粗铁丝编了十二个方形小篮子,到时候直接把每个人的菜下到小篮子里头,煮好了直接一提就捞出来了。
这样,每个人吃什么不吃什么就不会弄混了。篮子的把手上头装了木头把,上面刻了十二个序号,方便记忆。
除了这些,一次性纸碗沈寅初也重新定做了不少,九月十七号这天周六,第一天开张。
提前准备好了食材,清清爽爽摆在篮子里头,叫外头一眼就能看清楚。方形的炖锅放在另一边,提前煮好的汤底灌了四个热水壶,汤汁一不够马上就能加。
这东西沈寅初准备中午和晚上卖,早饭就不合适了。到了十点多,他把东西都准备好了,用醒目的红纸贴在外头。
红纸上写得很清楚:“麻辣拌两块一份,蔬菜粉条自选,口味可选酸甜麻辣。”
今天早上下了一场大雨,借着雨势,秋老虎都褪尽了。偶尔一阵小风吹过,就叫人激灵灵地打个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