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超级学霸——词酒
时间:2019-10-16 07:37:51

  陈润之老先生察觉到了危机感,当天就把居心不良的京大经济系主任沈瑜岭给打发走了,他现在一眼都不想看到沈瑜岭,更别提同沈瑜岭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两校三系共建的问题了。
  建个毛线!
  当天晚上,陈润之老先生拎着一斤猪头肉就找上了国防科大的校长,酌几口小酒,谈起了苏娇杨的事情。
  陈润之老先生开口就给校长泼了一桶冰水,“苏娇杨怕是留不住了。”
  听了这话,国防科大的校长哪里还能吃得下去,“你说什么?老陈啊,那苏娇杨是你们系的人,你都看不住?当时是谁同我说的,一定能留住苏娇杨。发生什么事了?你具体同我说说,是不是和那个发展经济学的项目有关。”
  陈润之老先生先是点头,然后又连连摇头,“是,也不是。小苏这个人吧,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她应该不会走,哪怕是有别的高校挖她,她也不会跳槽。但现在那些高校都学精了,他们不挖小苏,而是请小苏去他们学校挂名,什么要求都没有,最后给的福利却相当足。”
  国防科大的校长疑惑,“这不挺好的吗?这么多学校都请小苏去挂名,但他们挂的都只是一个虚名,小苏本人在我们学校,对我们学校有利啊!”
  陈润之老先生气得心口疼,“这只是那些人挖墙角计划的第一步!那些人深谋远虑、居心不良,他们知道挖不走小苏,所以开始盯着小苏组建的团队挥锄头了!小苏本事大,心也大,在数学系工作了两年,已经打算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了,但我们数学系哪里还有地方?老宋的那应用数学团队都快赶得上其它院系的学生总数了,实在没办法答应小苏的要求啊!”
  “咱这是恢复高考后的头一次送毕业生,没有规定哪个老师能带几个本科毕业生,谁能想到有二三十个本科生选了小苏,小苏为了让带这些学生,费心费力费脑子,我听说那些学生做的论文题目都与其它学生的大不一样,现在小苏想把人给留下,肯定是有她的计划,我们系的人数却满了,要是再多要几个学生留校,怕是学生人数都会比老师多,你说这可怎么搞?”
  国防科大的校长沉思片刻,问陈润之老先生,“去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颁奖结束之后,我听说最上头的那个大领导曾单独约见过苏娇杨……这样吧,你答应苏娇杨这事儿,我去同教育部提交一份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下来之后,苏娇杨别说想要招二三十个学生组建团队了,就算她照着宋忠堂的那大团队招人,那也绰绰有余。”
  陈润之老先生惊讶,“就算咱要申请国重,那难道不应该是去找国防部吗?咱又不是教育部直属。不过国防部已经答应给咱一个军工类的国重了,肯定不会给批第二个。”
  国防科大的校长道:“如果那苏娇杨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同国防军工相关,那别说是两个国重,就算三个国重,我也有把握申请下来。可她做的研究恰恰是同国防军工不沾边的,不找教育部要钱找谁要?”
  “教育部要是不给呢?”陈润之老先生以防万一,给了校长一个‘会心一击’。
  国防科大的校长挟了片猪头肉,道:“他要是不给,那就把申请书改个名字,去石油工业部要。我可听说了,你们系的这个苏娇杨同石油工业部的关系相当好,之前她拿那个科学技术进步奖都是石油工业部给提名的。”
  “那要是石油工业部也不给呢?”陈润之老先生穷追不舍。
  国防科大的校长烦了,“石油工业部要是不给,那我们就自己从学科建设经费里掏!组建一个校级的实验室,慢慢扩大规模,不管怎么样,苏娇杨得留住!这才来了国防科大三年,就做出这么多成果来,要是在国防科大十年十五年三十年呢?为了留住这样的额人才,我就算碰几次壁又怎样?大不了豁出这张老脸不要了呗。”
  得了国防科大校长的保证,陈润之老先生就安心了。
  次日,陈润之老先生早早地赶到了数学系,他都没去自己办公室,直奔苏娇杨办公室,同刚到办公室没五分钟的苏娇杨说,“你想留那些学生,提前同系里打一声招呼,只要他们能顺利毕业,直接留校就行。”
  苏娇杨迟疑了一下,“咱数学系的名额不是不够了吗?”
  陈润之老先生大方无比地摆手,“这都不是事,只要是真的人才,咱就破格留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嘛!咱学校的校长已经填写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表,尽快会提交上去,教育部会提交一份,石油工业部也会提交一份、冶金地矿部也会提交一份,还有就是咱的大靠山国防部,都不会落下。咱广撒网,能捞几条鱼就捞几条,最差都会网住一两条的,国防部就是咱的保底!”
  苏娇杨放下心来,“那我问问学生们的意见。”
  ————————————————
  这年头的大学毕业生吃香的很,国家包分配,不是进入机关单位就是进入高校或者科研院所,能从那些跟着她做本科论文的学生中留下多少,苏娇杨自己心里也没底。
  会有一半吗?
  三分之一也不少了!
  苏娇杨忽略了一点,她带本科论文的这些学生都是她昔日的同学,绝大多数人都是拿苏娇杨当‘参照物’来比的,一听苏娇杨有让他们留校做老师的意愿,没一个不同意的。
  他们当了老师,就算是苏娇杨的同事了吧!
  总算能追上苏娇杨的脚步了,好几个学生激动得一宿都没睡着。
  苏娇杨指导这些学生做的毕业论文都是同应用数学相关的,利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适用得很。
  临近十二月底,这些学生陆陆续续完成了苏娇杨对论文的要求,苏娇杨又来了一个骚操作,她让学生们将学位论文中与数学相关的部分全部精简出来,把一篇三万字有余的文章精简成六七千字的长度,然后译制成英文,全部都投了出去。
  苏娇杨这次瞄准的期刊,是位于普林斯顿的《应用数学》。
  虽然《应用数学》不如《数学纪年》的排名高,但在应用数学领域却是无人能及的。
  而且自己带出来的学生自己心里清楚,这些论文确实不错,要创新点有创新点,要基础有基础,可问题就在于没有将成果升华出来。
  要是这些论文的成果都升华出来了,那肯定要投《数学纪年》,可在苏娇杨看来,这些成果的水平还不够,《数学纪年》若是录用了这些文章,怕是会拉低《数学纪年》的整体水平。
  至于苏娇杨为什么不让学生接着做下去,不把成果升华出来,一方面是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做到这个水准就足够了,另外一方面,苏娇杨想把那些成果留给自己组建的课题组。
  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学生来,结果被人挖走了,项目核心也带走了……那她该去找谁哭?
  作者有话要说:  ps:有霸王票和营养液的小伙伴都砸一砸,这本书在参加《科技兴国》,咱是正儿八经的科技兴国文,却被一堆不知道啥类型的文给踩下去了,难受嘤嘤嘤。
 
 
第44章 鱼目混杂
  陈润之老先生同国防科大校长说的话很快就奏效了,原以为希望渺茫的教育部颇为痛快地批准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并且一次性拨款四百万,用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全部简称‘国重’)的建设。
  这建设不仅仅包括建设国重大楼,还包括国重内部优势学科的建设,人才的吸收与招揽等。
  中央专项财政资金很快到账,国防科大从兄弟院校济同大学建筑系约了一份建筑设计稿,然后将湘南一建的团队请来,湘南省第一个国重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始建设了。
  国防科大数学系的办公大楼是新盖的,足够容纳苏娇杨吸收进入课题组的学生,而且国防科大为了尽快给国重挂牌,还将那刚变成教职工食堂的‘数学系旧址’又给改了回来。
  教职工餐厅并入原先的学生餐厅中,单独占了一个楼层,开学的时候只为教职工供应三餐,等假期时,会对全校师生开放。
  国防科大的校长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在申报国重时,直接将国重负责人的名字填上了苏娇杨,这样苏娇杨之后就没办法单飞了。
  给新国重命名的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到了苏娇杨头上,苏娇杨左思右想,始终没想到一个一直符合自己定位的名字,最终素手一挥,敲定了下来。
  就叫‘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这个实验室中,苏娇杨不单单打算搞理论数学,她打算将所有能与数学沾边的学科都搞起来,她让跟着她做本科论文的学生做不同的研究方向,为的就是这个。
  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这些与地质、采矿相关的学科需要研究,就叫数学地质。
  道路桥梁建筑这些与工程类相关的学科也需要搞,就叫工程数学。
  经济学、理论数学等最贴近数学核心的学科也不能落下,这是基础。
  别人搞科研,最多兼顾两个方向,那叫‘两手抓两手硬’,苏娇杨不一样,她习惯跨界了,就和八爪鱼一样,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立马沉溺进去好好学,遇到自己不怎么感兴趣、但国家有需要的,苏娇杨也会逼自己去学。
  当然,系统任务三择一也是完全不可抗因素。
  就比如现在,苏娇杨一想到自己选择的那个任务,就一个头两个大。
  那任务评定标准是→京城人起来可以乘坐超级列车去羊城喝一碗早茶,再去金陵吃一笼灌汤包,赶来平沙市逛一圈橘子洲头,然后还能赶回京城,吃一顿地道的老北京炸酱面作午餐。
  三个任务放到一起比对,这个任务是最简单的,可单独把这个任务拎出来,同现行火车的速度比比,苏娇杨愁得想要咣咣撞大墙。
  她乘坐现在的火车,从京城到平沙市,需要三天两夜的时间,将近六十个小时,而那任务评定标准中却要求在4-5个小时内完成‘京城→羊城→金陵→平沙市→京城’的‘打卡’,而且并非到了地方立马就走,而是要在那里吃吃喝喝逛逛。
  别说是高铁了,就算是飞机,那都不可能这么迅速。
  苏娇杨已经能够预料到了,她肯定会超时完成这个任务,届时,系统也会再给她一个降级奖品。
  得亏苏娇杨觉得现在的生活挺舒适,一直保持现在这种生活状态也不错,她要是稍微‘上进’点,非逼自己按照系统要求的时间完成这任务,怕是她会把自己给活活逼死。
  ————————————————
  大致计算了一下任务评定标准,苏娇杨面前得到一个大致的速度,时速三千五百千米。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绿皮火车的最大时速是一百二十千米。
  飞机的最大时速是六百五十千米。
  任务给她要求的列车时速是绿皮火车的二十九倍,是飞机的五点四倍。
  时速三千五百千米是什么样的概念?
  一小时三千六百秒,想要达到时速三千五百千米,每秒都需要前进九百七十多米,大概就是眨了一下眼睛的功夫,已经绕着四百米的标准田径场跑了两圈半。
  这等于是要她的命啊!
  唯一能支撑苏娇杨的,就是她在那动力机车的仪表盘上看到的最大时速,等于光速。
  可现如今的客运飞机最大时速连音速的一半都达不到,更枉谈火车,而且她需要达到的目标还是飞机的二十九倍?
  想要完成这个任务,苏娇杨觉得已经不是一年两年能做到的了,大概她得等到有生之年,或许是下辈子,下下辈子。
  可从智障系统以往的德行来看,不会给她搞出这种绝对完不成的任务啊……苏娇杨心中存疑,想打开任务面板再仔细看看,结果一打开,她发现自己眼前一片黑,就如同瞎了一样。
  一道绿光突然从虚空中冲了过来,直直地怼到她脑门上,似乎是在暗示着什么。
  冰冷而机械的声音在她耳畔响起。
  “鉴于宿主能力不足,自动激活支线任务分类,当前任务转为主线任务,支线任务将自动生成。待宿主完成全部支线任务后,主线任务将再次出现。为了鼓励宿主积极完成支线任务,每一个支线任务完成后同样有随机奖励出现,请宿主再接再厉。”
  那一团从虚空中飞来的绿光直奔苏娇杨的脑门,就仿佛是进度条一样,从苏娇杨的发际线开始,一点一点向下推移,直到苏娇杨被从头到脚绿了一遍,任务面板上才弹出了所谓的支线任务。
  与原先的任务面板并没有太大变化,只不过是任务内容变得更详细了些,诸如此刻才新出现的第一条支线任务——将现有火车提速三倍,设计出单日运载量三亿人的列车组。
  苏娇杨提笔在纸上飞快地列了一行算式,计算完成后,她松了一口气。
  这个任务还是能完成的,只不过需要费点工夫而已。
  为了完成第一个支线任务,苏娇杨特意去图书馆找了很多与轨道交通设计相关的资料,并且将‘轨道交通研究组’定为国重的第二个已经确定的课题组,第一个课题组为‘数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组’。
  除了这两个课题组之外,苏娇杨还打算成立‘数学地质研究组’以及‘数学经济学研究组’。
  这四个研究组都是有研究基础的,跟着苏娇杨做本科设计的那些学生留下来之后,可以直接入组开展研究工作,她不用担心人手问题。
  只不过偌大一个由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如果仅有这四个研究组,成员也不到四十个,那实在有些寒碜,苏娇杨就动了人才招聘的心思。
  国家重点实验室虽然依附于学校,但性质却是与学校相仿的,可以独立培养研究型人员。
  苏娇杨打算将所有入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人都按照副研究员对待,等做出科研成果,拥有独自开展创新型科学研究的能力之后,再升职为正研究员,由其单独带领一个研究团队开展研究。
  而且,苏娇杨并不准备招聘太多人。
  人多之后,难免会出现鱼目混杂的情况,不便于管理,不如从小处着手,将‘蛋糕’一点一点做大。
  作者有话要说:  抱歉,导师临时通知要加班,十一点才回到住的地方,困得实在写不下去了,明天周六,我睡个懒觉,早晨起来补。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