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长子——邈邈一黍
时间:2019-12-23 07:26:40

  本来听说学生要被调过来的时候,沈舟还是挺高兴的,他都已经设想好了,作为工部的三把手,他还是有些权利的,完全可以把学生调到水利这边来。
  在京城的时候研究研究图纸,等到了需要出京施工和检查的时候,他就把学生也带过去,边看边学,对着图纸讲跟对着实物讲,还是不一样的。
  可惜了,打算的好好的,也不能如愿。
  好在是自己年纪还不算很大,最起码也能在工部再呆上十几年,朝廷要造船总不能造上十几年的船吧,等步入正轨之后,也就用不着这么多人在里边了。
  酷爱算学的三皇子,时不时的也会到魏时这边来帮帮忙,当然了,仅限于帮忙算术,其他的就不成了。
  这位跟大皇子一样,不乐衷于交际,眼睛里就只有自己喜欢的东西。
  魏时跟三皇子虽然不能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但爱好和追求的方向不同,除了公事之外,聊起旁的事情来,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时不时被三皇子‘恨铁不成钢’的眼神瞧一瞧,魏时从头皮发麻到若无其事,也不过是经历了小半个月的时间而已。
  他知道三皇子的可惜是真诚的,就像这位对算学的热爱一样真诚,但他是真的对钻研算学难题没什么想法。
  设计船只要用到的计算量很大,牵扯到的各方面知识也很多,尤其是几何方面的,当下对于几何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积累下的经验也不多,这也就显得魏时在这方面的天分尤为突出。
  他很能理解三皇子的‘可惜’,只不过人生理想真的不一样,他对算学属于相爱相杀、相互折磨的那一类,跟‘真爱’扯不上边儿。
  魏远是二月初一的生辰,过了今年的二月初一,小家伙就满四周岁了,特别巧合的是,刘钰家的小棉袄,生辰刚好比远哥儿晚了一天,生在了今年的二月初二。
  不过刚刚当了父亲的刘钰,并不在京城,而是回老家赶考去了。
  自打是成了亲以后,刘钰的上进心可以说是拔高了一截,说浪子回头有些过了,但整个人确实是由内而外的变了,虽没比之前成熟多少,但是比之前靠谱多了。
  所以哪怕纪氏生子不在跟前,多数人对此也都是欣慰的。
  孩子洗三礼的时候,作为姑姑、姑父和表哥的一家三口,也都过去贺喜了,魏时还特意做了一首贺儿诗应景。
  刘枫抱了孩子好几回,瞧着小姑娘还没长开的脸,那是真的……眼馋,期盼了那么久的‘小棉袄’,到现在连个影子都没有,缘分何至于这般难求呢,哪怕是先给她再来个小儿子呢,也能让人满怀希望不是。
  不像现在,她真有些担心这生孩子的缘分可能就这么断了,跟堂兄和堂嫂一样,多年来膝下就只有那么一颗独苗。
  洗三礼过后,也是刘枫抱着侄女儿回的产房,弟妹的脾气性格还是一如既往,哪怕生孩子才三天,也端端正正的坐在床上,头发梳的一丝不苟,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半分属于产妇的虚弱都瞧不见。
  同样是生过孩子的人,刘枫瞧了都觉得有几分心疼,远哥儿洗三礼那一会,她虽然不能说是蓬头垢面,可也不过是梳了梳头发、洗了洗脸而已,什么妆都没上,人也是半卧半躺在床上。
  弟妹就是太端着了,虽说人跟人之间的性格不一样,可像弟妹这般,受罪的就只有自己。
  “小姑娘长得可真好看,刚才哭声也挺响亮的,你在屋里头有没有听着?”刘枫把孩子放在弟妹旁边,帮着掖了掖被角。
  “听见了,声音就跟春节时的爆竹一样,特别响亮,我都不敢相信。”
  毕竟小家伙在刚出生的婴儿里头不算重的,身量也不算长的,又是个姑娘,没想到哭的声音会这么大,特别长脸。
  “这说明胎里养的好,孩子才这么有劲儿,外边人都已经安排好了,你也稍微先躺下来歇歇,这会儿没有旁人会再进来了。”
  现在这个时候也就是自家人进来瞧瞧,在自家人面前何必拘着。
  纪氏抿了抿唇,“我倒是还不觉得累,这几日一直躺着,早就想起来坐坐了。”
  那你也别这么端端正正的坐着,好歹往后靠一靠,就算是没生孩子,正常人在床上一直这么坐着都会觉得累。
  刘枫有心还想再说些什么,可是看着弟妹‘冰清玉洁’、‘目光坚定’、‘端正严肃’的脸,到底是把话咽下去了。
  这过日子从来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她又何必以己度人呢,或许人家这样才高兴。
  刘钰家的小姑娘,因为父亲不在家的缘故,所以迟迟都未起名,不过做娘的倒是给孩子起了个乳名,就叫‘青娘’。
  乳名都是寄予了父母的一番爱意的,花样也是特别的多,远哥儿三岁多的时候,就已经不让人喊他的乳名了,‘丑奴’这两个字,哪个都不好听,合一块儿也不好听。
  所以现在整个魏府,基本上已经不会再出现‘丑奴’这个名字了,就算是外祖父和外祖母过来,也都是顺着孩子的心意喊。
  孩子再小,也都是要面子的。
  ——
  几场春雨过后,从安南国带过来的稻种已经种下了,皇庄那边是什么情况魏时不知道,自家这边儿,从种子到才露尖尖角的小禾苗,真的是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魏时休沐日的时候,还特意带着妻儿过去瞧了,当然除了妻儿之外,还有跟着儿子一块来的小皇孙。
  小皇孙来魏府已经是熟门熟路了,太子忙得抽不开身的时候,压根就不陪着一块过来了,让侍卫和嬷嬷把人送过来。
  要出京城,除了安全问题要特别注意之外,还真没有旁的了,甚至前者也不成问题,毕竟去年年景好,乞丐少了很多,京城附近更不可能有匪患。
  至于太子的政敌,且不说他还没发现太子有什么政敌,就算是有,那也不该对着三岁多的小娃娃下手,真要刺杀那也该是冲着太子去。
  用来种实验田的庄子,在夫人这边只能算是普通的庄子,并非是地理位置优越的温泉庄子,不过胜在面积够大,房子建的也足够多。
  魏时一家三口再带上小皇孙总共才四个人而已,但是带来的侍卫和下人却不止四十个,地方小了还真住不开。
  刚刚露出小禾苗的庄稼,其实真没太多的看头,在田间地头走一走,教两个小孩子两首关于春天的诗作,剩下的时间基本上就是在给两个小娃娃普及知识了。
  甭管是在深宫里长大的小皇孙,还是时常跟着父亲出来玩儿的魏远,对于庄稼、植物和农具的了解都不是太多,魏时基本上就带着两个孩子认东西了。
  比较尴尬的是,在农具方面,他本人也是不怎么擅长的,经常要请教旁边的农人。
  顺带还教了两个小娃娃论语里的一个句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这种见缝插针式的教学方法,不分类别,什么都教,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方式,在整个大靖朝也是极为罕见的。
  两个小家伙的学习能力还是不错的,在无从比较的情况下,魏时这个做‘老师’的,颇为满意。
  一个大人带两个乖小孩,既不会手忙脚乱,又特别的有成就感。
  刘枫只是跟着去田里看了看,之后就没再陪着了,在庄子里还待不了一天,夫君和儿子还好,往年天气暖和的时候也时常过来,什么野味儿都尝过了。
  小皇孙可是头一次来,这头一顿的午膳自然应当丰盛一些,把田里、林子里、庄子上有的稀罕物都搬上来。
  什么香椿炒蛋、蘑菇炖野鸡、萝卜炖兔子、鲜鱼汤、凉拌野菜……连野菜团子都端上来了,唯独没有端上饭桌的应该就是蝗虫了。
  魏家一家人都接受不了这个,是以,蝗虫价格炒得高的时候没吃过,蝗虫的价格降下来了,也没想着把这东西搬上餐桌。
  大部分菜色对于小皇孙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尽管有一些味道接受不了,但是菜色很丰富,有不喜欢的,也有喜欢的,放进嘴巴里,瞬间就可以征服味蕾。
  小孩子的记忆力跟大人相比,或许差别并不是很大,只是在方法上没有门路,一些植物和农具的名称又相当之拗口,回去的路上,魏时一边用炭笔画出来,一边问这两个小孩子,都不能全部答对。
  看来这两个小娃娃都不是过目不忘的天才,魏远要比曹昐好一些,一方面是年龄上要大出来半岁,另一方面也跟魏时之前的训练和教导有关系。
  记忆东西也是有逻辑可循的,是有方法可以运用的,魏时不只是尽可能全面的教儿子知识,也在慢慢的引导他学习的方法。
  两个小不点儿,如今感情是越来越好了,走路的时候都要手牵着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亲兄弟呢。
 
 
第119章 
  祖母三周年的忌辰,二月份就已经过去了,但是大伯起复重新做官一直拖到了五月份。
  这消息还是太子告诉他的,毕竟是在吏部呆了整整三年,又是一国储君,想要知道些内部消息并不困难。
  丁忧之前,大伯已经在柳州城做了多年的知州,这个位置不可能空缺三年,也不可能如今再把旁人调走。
  大伯等了接近三个月,才算是等来了这么一个还算合适的空缺。
  还是在地方上,安广府的正五品同知,同样是正五品,知州是一地的父母官,但是同知就算不上是父母官了,而是用来辅佐知府的官位。
  从地理位置上,柳州城还算是富庶,安广府也不差,不过后者跟江佑府紧挨着,也就是说大伯即便是去任职了,跟父亲离得也不远。
  但是这两个地方离京城都挺远的。
  魏时也不知道是该替大伯高兴好,还是惋惜好,能够顺利起复,自然是一件好事情,可仍旧待在正五品的位置上,就未免让人有些意难平了。
  大伯毕竟是做了这么多年的官,魏时这才几年,可已经是从五品了,这其中固然有时运的原因,但是不看起点光,从晋升速度上来说,也是有一些差距的。
  堂兄的位置今年没有变动,毕竟在燕县做知县的已经不是父亲了,没有了人情在,堂兄之前为了孝期又特意请了好几个月的假,如果在三年的任期内没有突出的功绩,照理位置也是不该提的。
  一直等到七月份,全年最热的时候,魏时这才收到来自父亲和大伯的信。
  父亲信上主要交代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情就是留在族学做先生,上面大篇幅的描写了,族人和学生对他这个老师是如何如何不舍,尤其是他教的那些学生们,一番赤子之心,着实让人感动,所以便舍弃仕途留下来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小弟的事儿了,父亲在信上说,大伯要亲自带过去教导,如今小弟已经跟着大伯去了安广府。
  凡事有一就有二,他当初送嫡姐出嫁之后,就干脆留在大伯那里了,小弟如今跟他当时也差不多,甚至连年岁也差不多,他当年留在柳州城的时候十一岁,小弟今年也是十一岁。
  十几岁,大概是人生最好的年纪了,像是正在拔节的竹子,因为生长速度过快,都能够听到拔节的响动声。
  自己也做了父亲之后,魏时虽然还是没办法对父亲的育儿态度感同身受,但不得不说,心比之前软了。
  再加上祖母孝期这几年,父亲与他通信频繁,信上也会写一些贴心的话。
  魏时是个没出息的,在这种事情上,耳根子很软,心也很软,写在给父亲信上的话也很软。
  ——
  时间匆匆忙忙,从不肯停留。
  转眼间,魏远就已经七岁了。
  跟父亲不一样,魏时在考取县案首之前,几乎没什么才名,但是魏远就不同了。
  六岁的时候,凭借一首形象生动的《咏兰》,便获得了神童的称号。
  刚满七周岁的时候,又做了一首《十五月圆夜》,名声更甚。
  再加其善书法,通音律,晓诗书,年纪不大,就已经很有名气了,而且跟很多的书画名流都有交往。
  在诗书画乐这几个圈子里,七岁的魏远,名气要大过三元及第的父亲。
  诗书的灵气,向来都是让人琢磨不透的,魏时多年努力进学,写的文章、作的诗仍旧缺乏灵气,技巧是不能够代替灵气的,只能说是技巧掌握运用的通了,可以稍稍掩盖其中的匠气。
  有一个神童儿子,对父亲而言是骄傲的,但骄傲之余,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小苦恼。
  小树苗再是俊秀挺拔,毕竟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有人好好呵护,施肥浇水,剪去杂乱的树枝,引导其向上成长。
  儿子越是优秀,做父亲的只能越是谨慎,既怕让孩子走了弯路,也怕没有充分发掘出儿子的潜力来,明明是可以名垂千古的人物,倘若只可以风流这一世,那损失可不小。
  所以教育孩子的每一步,魏时可以说都是小心谨慎的,只不过他也没办法一直陪在孩子身边。
  大靖朝用于远航的船已经造好了,并且已经在海岸试行成功,时间最久的一次,是在海面上航行了整整七天七夜才回来,不过除了一些小的岛屿之外,始终没有找到更大的陆地。
  而大靖朝即将要进行第一次的远航,魏时就是此次远航的负责人,官职也从三年前的从五品员外郎,升到了正五品郎中,晋升之路就好像是开了挂一样,但机遇跟风险是并存的,就像眼前。
  大靖朝的第一次远航,大致的路线已经规划好了,要带的人员和物品也都安排好了。
  上上下下加起来足足有一万两千五百人,即将要出海的船有一百零八艘。
  除了全副武装的士兵和武将之外,还包括有像魏时这样的文臣,有来自工部的,有来自户部的,还有来自礼部的。
  太医、郎中、厨子、奴仆这些也都带着呢,除了日常所需的食物药材衣物之外,也带了金银、瓷器、丝绸和发条玩具。
  最后一项自然是夹带在魏时自个儿的行李里,如果这一趟出海顺利的话,真的可以找到一片大的陆地,那不光是意味着一个新的发现,更意味着一个贸易通道的开启。
  赚自己人的钱还得带着些良心,赚外族人的钱,那就可以做一个纯粹的奸商了。
  魏时并不是此次远航官职最高的人,还有一个正四品的武将呢,刚好跟魏时还有些关系,这位可是他嫡亲的二舅兄,风险与机遇并存,大靖朝没有外敌来犯,又没有想着开疆阔土,武将除了熬资历之外,能立功的机会实在不多。
  尽管出海的风险很大,可是这么一个统领兵将的名额,还是二舅兄极力争取来的,甚至还用了些关系。
  不过,尽管二舅兄的官阶要高于他,但是统管全局确实是他的事情。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