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那芝麻可能和张骞根本没有关系。
她可能被骗了!
那几张胡饼!
羲和想到自己连第二张肉糜的胡饼都吃不起,不由暗自恼恨。她明明打听了些许消息,但是小地方果然不行,竟然被小摊子占了便宜!
气恼了好一阵,羲和摸了摸腰间的钱袋这才平息怒意继续看下去。
就在秦朝起起落落些许年,赵政还特意为羲和设了玄女节,以此歌颂女圣人之名,贵生学院随之水涨船高闻名远外。王诩的笔记中,还道学院收了几个欧罗巴人。
这位计谋无处可用的鬼谷子顿时对他们产生了兴趣,晚年也转移了研究的目标。
赵政也是一心为国为民,在称帝三十三年后薨逝,享年五十二岁离去。彼时如果没有算错,她正好走过了桥头,这才和他完全擦肩而过。
不过换位思考,千古一帝寿寝正终,现在已经享福去了,根本轮不上自己长吁短叹。
赵政薨了之后,在外充当秦朝文化代表的扶苏也顺应回朝称帝,号为秦二世。新帝已是中年,依照先皇教导行着明君所谓,与此同时秦朝之外也渐渐出现一些诸侯小国,譬如借势带走部分人才的刘邦等。
但不论如何秦朝依旧是大国,扶苏大力倡导文化经济的交流进步。只不过他自小随着在外奔波,潇洒快活惯了,登基为帝后又操碎心思。于是在第三年的时候颁发了一系列外贸等有利政策,还特意设了一个部门,再点兵点将选了一个儿子出来,退位了。
世人哗然,江山皇位说不要就不要了?
可扶苏高兴啊,带着自家人马去边处走马上任去了。
羲和默然,她对扶苏的教导一切都按赵政的要求,但没想到会成功到这个地步。不由自主的,又扼腕痛惜。
真正的丝绸之路原来已经开始了,而她竟然……那三张胡饼……
有那么瞬间想要回头找摊主的冲动。
念想一起,羲和又是扶额。如今世上无人,路上也很是平静,根本没有让她发泄不满的机会。积积攒攒的,满肚子怨气没地方放。
说到底,汉朝给她的第一印象就不太好,比当年的楚王还要讨厌。
因为国泰民安的缘故,秦朝已经渐渐转向重农好商方面,秦三世登基后不久便闹出了有战国诸侯后人与小国勾结的消息,他自然不信,毕竟当年秦始皇将这些所谓后人都关押看守在一城之中,少说也有二三代人了。
人有劣根性,日子长了哪怕向往当年,但是出不了城只是普通百姓,又算得了什么?
再加上匈奴等地卷土重来,秦三世这样的太平皇帝错失先机,等他发现两者有关联时,边处小国渐渐起来,以楚汉两国为首渐渐攻打。
百姓愚昧坐井观天,只知道有人说了朝廷的不是,看见自家灾祸不断等遭难得不到朝廷救助,又或者自觉是新一代从龙之功的臣子,竟然真的有部分百姓被煽动起来。
秦朝没有就此消失,只是落寞了。再加上边处的扶苏站出来做了将帅战死沙场,心有不忿的秦三世骨子里就有点离经叛道,辗转反侧一夜后想出了一个馊主意。决定退出了多年的老家,转而往下搬挪京都。
虽然让世人贻笑,但此举极妙。北上多年以来都受到邻地困扰,尤其是秦朝铁马一直抵挡着匈奴等地的侵扰,如今却落在刘邦的头上。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要为这忽然得来的小半天下奔波打仗。
因为秦朝原来打好奠基,所以这个困扰只持续了数年,匈奴又继续休养生息了。
天下至此一分为二,北上楚汉各小国,南下为大秦。
所以羲和认为到来的汉朝,只是她身处汉地自以为而已。而如今国力大不如秦国的汉国,兵力又不如秦国凶悍,一面要小心防备北匈奴南秦国邻楚国,一面要小心谨慎的兴起国力。
正因为此,刘邦行事束手束脚。他的大业一开始以贵生学院的名头是打走了不少人,比较顺利。但是到了眼看在计划之外成功,他又头疼不已。在项羽差点毁了贵生学院时,更是吓得赶过来借机带走一些学生,再反手诛伐项羽。等他气喘吁吁之际,秦国兵马走得干干净净,连带着许多百姓也跟着大军离开了。
就在这么短暂的和平一年里,刘邦火速正式建国封汉,称霸北面。然后板凳坐了小半年,人就病倒了。
还没等他立下太子,同样在学院结元出来,在身后与许多人脉有关联和贡献的汉国王后吕雉站了出来主持朝政。并以刘邦亲笔圣旨为由,封为汉国第二个皇帝。
如此北汉南秦的局面至今数十载。
秦国不是打不过汉国,但是北面匈奴虎视眈眈,眼看汉国兵弱便不死心,时不时的就要打上一场。秦三世为此还很可惜,他当年连长城都想推了,免得便宜给汉国。但这是祖宗基业,毁太彻底担忧汉国不敌匈奴牵连自身,再加上这长城也不好推,所以作罢了。
但是之后的秦国皇帝对秦三世很是推崇,觉得当年的决策太过明智。并且将这举发扬光大,彻底将南面的土地霸占,并且远观汉国。只要汉国发展起来一些,他们就北上戳一戳,让他们伤筋动骨一场。所以这些年来汉国如履薄冰,只占据了当年秦朝的三分之一地,但是死伤却格外惨烈摇摇欲坠。
直到后来发现秦国兵马打仗靠得是当年风先生亲笔兵法,还有各种兵器暗器等,汉国皇帝便从中钻研,再从当年刘邦等人留下来的书籍中融合反击。近二十年来汉国终于勉强发展起来,于是迎来了汉武帝刘彻来,决定收集有用藏书并好好栽培武将,要把汉国威严打出来!
有意思的是,全面发展的秦国在贸易上依旧在发展。只是汉国的是走前路的丝绸之路,而秦国则带着匠科学生打造大船,扬帆起航开始走国际化的海上贸易。
书简的最后,折放了一张帛书,乃是王诩亲笔,言说她小屋中有赵政扶苏等秦国皇帝给她的书信。
末了道,她当年交代不许埋葬后就凭空消失,所以赵政扶苏深信她非凡人,有朝一日定能回来替他看秦朝千千万万世。最后指责她不负责任,道自己在学院尽责百年很无聊,所以背包袱跟着航海大船去看新的世界了。
羲和轻嗤,还千千万万世,第三世就跑了好吧!还有,王诩竟然诈死跑了!
作者有话要说: 这里秦始皇比历史上多了十几年的皇帝生涯,说实话扯这个时间线的时候,突然想回去改一改时间,把汉朝推到汉武帝感觉更好……
所以昨天卡了,但是后来写着莫名很带感,秦国还在,高兴了对外发展不高兴就打你哈哈哈哈哈哈哈
至于后面的新朝和东汉等等,可能也有变动。
第173章 丝绸之路(十)
羲和顿时可怜那个武科先生,生的五大三粗的人却十分感性, 大庭广众之下说哭就哭, 可见对王诩的敬重有多真心。
大约又是一个年轻时候入学来, 得到了许多恩惠和教育的晚辈吧。
学院里面有部分的先生都是从学院的学生里面挑出来的,这些都是里面的佼佼者,对待王诩这个先生和提拔者十分敬重。再加上王诩这人本性有些坏心眼,就喜欢一本正经的用教育方式重塑人的三观。学生待他耿氏宛如再生父母。让他们拿命给他都不眨眼那种。
所以,天下分二也有她的一部分责任, 毕竟也是她旁观着并主动将刘邦送到王诩的面前。
明明不在朝堂,却能轻巧的拨弄江山, 此事也非王诩第一次了。但这次将本是安稳的秦朝弄乱,毁坏无数百姓,这并非是好事。哪怕王诩有他的深意,当然也可能是真的呆腻了, 干脆不和先生们墨迹解释,索性斩断后路出门逍遥去。
再厉害的朝代也不过数百年朝夕, 而这其中真正安稳太平的日子不过少数。
人都有贪婪,大片江山国土, 如何不让人心有所想?
撇开这些不说, 最后的消息让羲和很是心动,她当初确实留下了一些笔记和图画, 再加上匠科学生研究打造,琢磨出一些大进步之后才能有的大船应该不难。
毕竟如今的学生都是一心向学心无旁骛。
至于方向,彼时没有指南针, 但他们有司南也足够了。再说语言,拿着兵马钱财过去,还怕敲不开国际化的大门?
就是彼时海的另一边是什么样子,也确实不为人知,至少羲和不知道。冒冒然的过去,只是语言不通的瞎子,哪怕她原来学了些欧罗巴人的语言,但此地的语言几十年后都有差异,更遑论其他?
虽说是不了解西方历史,但基本还是知道的。譬如西方如今的凋零,还有欧洲各国起立的什么罗马王政、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的,说不准比诸夏还乱。
她人生地不熟的,倒不用这么着急。
认真看完王诩留下的笔记和书信,羲和又回了自家小院子里。这里多年没人住,但偶尔有人过来打扫,干净是干净就是有些阴凉了。
羲和反而觉得享受,看到床头放置的一叠罗帛书书简等,还有两部帛书。
一为亲笔所书的《华阳夫人外传》。
二为《风礼》。
前者她很清楚写了什么,一共分为天下和皇宫两部分,里面字字句句都是华阳夫人亲口说出,再由她记下点墨修辞。
看那模样,这大概是赵政和华阳夫人一同将书正式推出出版了。
至于第二个,乍一眼名字有些丈二摸不着头脑。
等羲和翻开看了目录,再看后面的大致这才得知是她当初做的随手笔记,从西周到秦朝的人文礼仪习俗,还有王朝更替公官分布等级等等。
要知道,当时候的情形可比如今差远了。
最开始跑快递时候,最基本的跑地图就让她花费许多心思。她知道东南西北,明白观望天象,但天下是陌生的。这个事实无法改变,所以羲和只能靠着自己去摸,去了解。
好在她当时遇见了吉量,但也因为路上道轨不同弄得十分麻烦。不过吉量也非普通马儿,大路小路哪里都能跑,只要她把车马修修补补,后来就特别打造之后这才让她一路平坦。
交通工具只是极为简单的问题,除此之外面对形形色色上下九流人士,羲和也很是头疼。各国的言语不通,字也不同,就连货币法律都问题。有好多次生意就是这样没得,好在她不是普通女子,谁要亏了她应得的钱是不可能。不过就是换算等方面,以至于让羲和的算术一直都在运用进步。
明明最开始,她只是个偏科的文科生。
想想在齐国买了一摞子鲜货,在合法的方式下运输到楚国去,不同的斤两不同的钱财……
羲和摇了摇头,这种日子已经过去了,她也很久没有再这样了。
院门有人敲门。
羲和走出去一看,数位脸生先生装扮的男女站在面前,方才痛哭流涕的武科先生把脸洗干净,笑着扬声道,“学生张楚见过院长。”
众人惊艳又激动,眼见为实才能肯定同僚所言不虚。
学院那庞大的石碑栩栩如生,每逢几年都会用交代下来的颜料涂画再抹上。王院长曾言院长极是爱美讲究,若是回来看见‘自己’灰扑扑的样子,心里定然不高兴还会迁怒走人。因此学院上上下下都很看重,尤其是学院对面的雕像馆,王院长被摸秃了,院长的样子还是光鲜亮丽。
而眼前明艳的女子,雕像就是长得再像也比不上真人看着鲜活。
更没有那股子照面就很逼人的感觉。
羲和并没有这般意识,挑了挑眉,“何时?”
众人连忙热情的见过,张楚说道,“先生们得知院长回来,特意前来一见。”
羲和点头,想想之前的惯例,“那就晚些时候吧,用饭的时候说也行。”
“那,可让人来将里屋打扫干净?”
“里头干净又凉快,不用了。”羲和不在意的摆手,那本帛书随着扬了扬。
张楚顿时一笑,“原来院长在看《风礼》。”
“你看过《风礼》?”
羲和轻问一声,毕竟这只是她的随笔之作,里面还带了一些日常和吐槽。虽然只是随意一扫,但她发现竟然一字不落的都在。
有先生笑道,“这是院长所书,经世后世人推崇,乃是学生入学必读之书又怎么会没看过?”
说着他激动的满面涨红,看着羲和的神情宛如天人。这似乎也打开了话匣子,不用羲和回话面前的几位先生们也跟着一般模样,七嘴八舌的说起自己拜读时的心得。
明明是陌生人,却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她不知道的情况将她推崇志高。羲和觉得有些好笑,又很享受的抱臂靠着院门前,她也不说什么,就是默默地看着他们,嘴角扬起轻轻浅浅的笑意。
那股子逼人的气势依旧,更带上了几分随意的慵懒。
羲和显得漫不经心,但不阻碍先生们对她的敬仰。在他们看来,天人一般的院长,横看竖看都不是人。毕竟书中的事物很经得起推敲,更让后人受益匪浅开解起来。再加上用词诙谐,还十分实务有用。其中有一二片段,尤其是周幽王戏诸侯等,因为描写太过真实,最被人摘出来。茶舍里说书的,包括不懂学识的百姓也喜欢听这些,并一度风靡推崇。
如此之书就像是自己亲眼所闻所见,贯穿数百年的曾经,离开了百年的人又忽然回来。依旧年轻貌美,甚至比印象中还要俏丽,没有半分圣人年长的模样。
这哪是人啊!
这肯定不是啊!
不然圣人不是随处都是了?
况且原来刘国开国皇帝顾及名声等等,对他们学院表面很敬重,可惜一朝天子一朝臣。刘邦无论是政治军事,在原秦朝的基础上样样都有改革。哪怕身后有秦国在,但他们基地毕竟在汉国,做事多多少少也束手束脚不知所措。
偏偏王院长不许他们搬,只说这里原来就是荒山土匪寨子。一木一瓦,无一不是院长亲手设计甚至伸手砌起来的,院长看见他们舍弃定然会发恼。说的时候,王院长还特意的拿了秦三世皇帝做例子,笑着抚了抚年老后蓄起的胡须道,“秦始皇死了就死了,后人胡说八道也醒不过来。可咱们院长是在外面活蹦乱跳的,看你们守不住,那你们的小命也就守不住了。”
说罢,看众人吓坏了,便有解释安慰,让他们乖乖的。只要乖乖的,就会知道院长是很护短的人。
有什么委屈,见到人的时候不要客气说了就是。
王院长不会骗他们,但没想到他老人家没了,院长都没回来。
这八年来,学院被太学和其余儒家私学抢了不知多少学生。要不是当年的衣铺等始终和学院相辅相成的资助合作着,不至于关门但绝对不能保持原来的奖学金等丰厚的活动。所以曾经的天下扬名的金字招牌学院,已经彻底的成了门槛极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