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领养人的身份是伪造的,他给小狗拍的在别墅的花园里玩的图片是因为他母亲在那家做保洁,他可以趁着主人不在的时候进去晃一圈。面对义工他能以今天出差、明天不在家、后天家里有客人等理由用照片拖延回访,可面对节目组他不行。
不管他找什么理由节目组都能挡回去,家里没人可以等人回来,今天不方便就明天,实在不行半夜他们也能接受。节目组要拍的是动物,不是人的生活,更无所谓什么房子问题,其实不在那个房子都行,只是那人自己没反应过来,就这么一直拖着,拖到温庭筠让人去暗访。
暗访的结果是那家根本就不养狗,也没有这号人。刚开始去暗访的几个人都怒了,以为那人骗了狗去干什么,负责对接的义工却说那人感觉还不错,而且前不久才传了狗狗的视频,狗狗可开心了一点问题都没有,应该不会的。
事情卡在这里,温庭筠让义工联系那人,就说他们下午两点上门,然后让义工关机。金丹珍问她打算做什么,温庭筠说试试看那人到底是故意找麻烦,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义工既然说看到了狗的视频,代表那人没对狗做什么奇怪的事情,要不然也不用发视频。如果说狗种很珍贵,那人好歹也是什么目的性的,可土狗街边常见,何必呢。
下午带着人和机器出发去堵说谎者的温庭筠和金丹珍,有幸见识了一下无知和荒谬的底线,这个故事也完完整整的被剪辑到了节目里,即搞笑又心酸,还有点为对方能蠢到这个地步的唏嘘。
温庭筠他们见到对方的时候,那人鬼鬼祟祟的蹲在街角往那栋别墅的方向看,要不是见过那人的义工眼尖都没人发现他。义工叫了声停车,就是他!车都没停稳,义工、作家和FD就开门冲了下去,摄像扛起机器追在后面,那人撒腿就跑,金丹珍慢吞吞的下车,温庭筠坐在车上闭目养神动都没动,有点困,昨天没睡好。
这段追逐戏剪辑出来的时候加了个特别悲壮的BGM,滤镜也给他加上,弄的像警察抓犯人一样,特别搞笑。人被义工拽着领子,作家卡着胳膊拖回车边的时候,就更有逮捕归案的感觉了,不过这段没播,因为容易引起‘人权’纠纷。
现实里被抓回来的人抱头痛哭说了个悲催又二逼的故事,剪辑后的成品直接切换镜头,到了一个潮湿阴暗的地下室,那是‘说谎者’真正的居住地,也是狗子真正的家。
那人给狗子取名叫‘波比’,一点都不适合这个地下室的名字,倒是很适合那栋花园别墅。波比的主人是个没有正式工作每天打零工过活的大一休学中的学生,目前处于努力打工赚学费的阶段。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在上初中,父亲早逝,母亲当临时清洁工养家。一家三口住在连窗户都是坏的开不了的地下室里,养活自己都困难,养狗?那真的是梦想。
这狗吧也不是波比的主人想养的,是他上初中的妹妹有个同学给自家的宠物狗过生日,请了班上所有的同学给狗庆生,妹妹虽然一直都清楚自己和对方有多大的差距,但真的没想到人不如狗不是一句调侃而是现实。妹妹回来哭,哥哥不忍心,别的他没办法,一条狗难道还养不起么,后来就弄了这么一场乌龙。
没有从街边抓一只凑合一下的原因也简单,妈妈说街边的狗太脏,不给养。其实母亲就是不允许养狗找个理由,但《遇见》的出现让孩子们转换思路去领养。他们没想到领养那么麻烦,就只能按照领养的规矩编故事。因为是编的故事也不敢领养那种感觉特别贵的,怕的就是狗贵了义工们会审核的很仔细。
对卖狗的人来说,狗的血统很重要,可对救助站的义工而已,动物都是一样的,大概长得好看的动物会有点优势,但也就是有点而已,大部分情况下待遇是差不多的。比如回访是肯定要回的,只是被波比它哥给忽悠过去了而已。
金丹珍听完这个故事真的是又好气又好笑,心里堵得慌又没办法说什么。灯光昏暗的地下室,挤了那么多人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勉强站着也得弯腰站,穿上鞋身高一七零的温庭筠都站不直,层高顶多一米六。有限的家具堆叠在一起,没有床这种东西,唯一的大件是简易的布衣柜,钢管拼起来外面罩层布的衣柜。
二十来岁的大男孩畏缩的蹲在狗边上,磕磕绊绊的说他对狗很好的,有按照规定没听遛它也尽可能的给它吃肉了,还买了个小孩玩的皮球给它当玩具。跟刚被领养比肥了一圈伙食一看就过剩,还有个皮球玩具的狗子可怜兮兮的趴在他脚边,大概是感受到气氛不对,哼哼唧唧的冲照顾过它的义工叫唤讨饶。再过去是眼泪含在眼眶里不敢掉下来的小妹妹,用哭腔说都是她的错跟哥哥没关系,这一家真的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刚开始问话是金丹珍问,后续是义工问,等故事讲完义工带着点无奈也是想拉一把的心情对波比它哥说,就这个情况干什么去领养啊,就去街上捡一只也是一样的,没有钱打疫苗之类的可以去救助站做义工换疫苗的钱。再不然干脆就去救助站当义工好了,他不就是养不起猫狗但喜欢小动物所以去救助站当义工的么,到时候成天面对百只动物,随便他们撸!
小姑娘一脸茫然可能是被义工小哥描绘的操作给惊呆了,波比它哥啃啃哧哧的说义工没钱,他还得赚学费巴拉巴拉,那义工恨铁不成钢怼他,让妹妹去啊,谁让他去了!想养狗的是妹妹,妹妹可以放学的时候去帮帮忙,救助站里还有很多大学生,私人家教都有人顶上,是不是傻!
义工义愤填膺的开怼,力图让波比它哥长点脑子,制作组的人盯着温庭筠看,按照规矩波比这样的情况是要‘召回’的。不能因为狗子肥了就认为狗被照顾的很好,到底吃了什么,是不是健康的食物,对身体有什么危害都不好说,关键是这家的环境真不适合养宠物。
可这一家子吧......
站在摄像身后一直由着他们说的温庭筠的处理方法被剪辑成《遇见》的第一期,波比它哥在救助站义务劳动一个月算是说谎的代价,但这个月的义务劳动让他认识了不少义工可以给他介绍工资更高的兼职。波比的小主人成为救助站的编外人士,随时可以去救助站跟猫猫狗狗们游戏。而波比被召回了,但波比也不再接受领养,就养在救助站有了自己的主人,主人负责遛狗、洗澡陪它玩。
这一季的《遇见》因为制作组遇见了波比彻底改变了企划方向,原定的拍摄计划推翻,嘉宾从救助站的义工变成看视频的旁白MC,而真正的主角是义工团队组成的素人嘉宾们。这些义工们的故事更符合《遇见》的核心企划,遇见你是最大的幸运。
十二期的节目跟拍了十个义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辛酸故事,每个人成为义工的理由都是寻求心灵上的安慰。
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宠物离世了,不敢再养但还是思念的人选择去救助站当义工。有学习压力太大,想要找地方放松但又不敢真的休息,只能偶尔来救助站放松一下的学生。有和家人关系不好但又不知道要怎么办,偶然看到《遇见》后被节目吸引,加入义工团队的主妇。
这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救助站,把这里当成另类的心灵驿站清扫堆压在心底无处释放的烦恼。这些故事和这些人让温庭筠又找到了拍节目的成就感,当初妇女协会的那位姨母把《十字路口》播出带来的影响文件给温庭筠时,一模一样的成就感,自己在做一件很棒的事情的成就感。
这份成就感让温庭筠有些飘,飘了结果就是干了一件毁誉参半的事情。引发巨大的社会舆论,叫好的人说这才是电视人的职业素养,谩骂的人说炒作也应该有底线。
《遇见》前后十二期,第一期是波比他们一家,后续十期是十位义工的故事,最后一期温庭筠玩了个大的,做成了谈话节目。姜虎栋他们几个MC和一位动物保护协会的人,再加一位以贩卖狗肉为生的店家都被温庭筠拉到棚内,谈所谓的动物保护到底在保护什么,是人的利益还是动物的利益。是传统必须要遵守,还是社会进步的道德感更值得推崇。
温庭筠为了这档节目让作家组搜集了全世界对猫肉狗肉作为食无肉的数据,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包括动物保护协会的人都没想到的是,猫肉全世界吃的少,但狗肉的历史不管是亚洲还是欧洲乃至全球都有。这不是所谓的亚洲文化的毒瘤,这是人类进化食谱的普遍性。
狗肉在东亚文化里属于饮食风俗,别的国家不谈,韩国对狗肉的态度是很有意思的,七零年海那边的邻居周主席访韩,当时的总统给与的高规格招待中就有一桌是全狗肉的席面,没看错,狗肉上国宴了。光从这一点就能看得出来韩国人对狗肉的态度,那是当珍馐来的。而且韩国还有三伏天喝狗肉汤的老传统。
各种原因让大家都认为吃狗肉主要是东亚的问题,海那边的邻居有狗肉节,为了这个狗肉节西方媒体大肆讨伐过亚洲人的茹毛饮血,简直就是野蛮人。但实际上去世界上查一查,真正更具规模和市场的狗肉节反倒不是海那边的邻居被西方媒体讨伐的狗肉节,而是美国堪萨斯镇狗肉节,年年办年年游客都很多,动物保护协会敢去龇牙那边的商户就真的敢开枪硬刚。
但动物保护协会去了吗?没有。
为什么呢?刚不过。
在可以携带枪支的国家,动物保护协会只要敢拦车抢狗,那他们被爆头就是真实会发生的事情,不是段子。宠物真的很重要也非常爱,他们是人类的好朋友。但爱到愿意牺牲生命?愿意盲目的牺牲生命?未必吧。
温庭筠给动物保护协会的人提供了一个惊人的数据,亚洲吃狗肉因为动物保护协会的阻拦出现大量的市场空白其中七成以上被美国占据,奥巴马曾在日记和媒体面前都公开表达过自己很喜欢吃狗肉。堪萨斯的狗肉节是一场狗肉爱好者的狂欢,是动物保护协会深恶痛绝的活动,但媒体说什么了?
媒体叫嚣茹毛饮血了?叫了。
然后呢?然后节日照办,狗照杀,肉照吃,钱照样赚,而且因为这也算是一波宣传,让堪萨斯这个小镇一下火了有没有,镇上顺势扩大狗肉节范围,邀请全世界喜欢吃狗肉的人士光临,大家都是朋友么~
美国媒体叫他们的,人们做他们的,大家各自开心。
英国呢?很长一段时间吃狗肉是身份的象征,只有贵族可以吃,狗肉在这里的存在就不止是历史的问题还是地位的问题。想在这里讨论禁止屠宰和食用狗肉?呵呵。
有意思的是西方的动物保护组织对本土的屠杀犬类的抗议方式是上街游|行,他们游|行他们的,媒体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武力冲突也有,但新闻里很少上升到种族问题,这是会被告种族歧视的,媒体不敢这么写。可到了亚洲,分分钟就是黄种人都是恶魔,也是很有意思了。
是西方媒体的区别对待?可以这么理解。
但也可以理解为,东亚的某些国家比如韩国想要创造国际声誉,力图打造自己是文明的形象,国内媒体对狗肉的抵制比国外媒体还凶。从这个角度来说,吃狗肉的获利者是谁?不吃狗肉的获利者又是谁?这就很难分清楚了。
这么难说清楚的事情节目上能说清楚吗?不行的。
节目上动物保护协会的人和狗肉商贩都在尽可能的用文明的语言,证明对方是傻子。MC们的存在效果变成了左右为难的吃瓜群众,姜虎栋差点遇到职业生涯的滑铁卢控不了场。而这些所有的争执温庭筠原封不动的剪辑播出,舆论爆了。
《遇见》刷新了自身最高收视率,有线台历史最高收视率,历史最高复播收视率,历史最高三次重播收视率,温庭筠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接受了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官方媒体‘朝鲜日报’的采访。
采访的主题是‘我是一个媒体人。’
媒体人是什么,在温庭筠的眼里,媒体人应该是中立的,中立的把观点拆分成观众看得懂的存在,然后让观众从这些观点里选择自己想要或者是愿意接受的。输出价值观不是媒体人应该做的事情,因为那是思想上的霸凌,是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去压迫别人的知识边界的霸凌。
这期采访最为人所称赞的是温庭筠最后的一句话。伏尔泰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一点是媒体人的准则,但这一点里有个悖论,既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那你说的话在我这里就没有意义。因此,媒体人要做到的首先就是没有观点。
这份采访出街,温庭筠被诸多很有观点,并且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自己立足核心的业内组团开了嘲讽,创作者没了自己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核心诉求,跟没有目标盲目的往前走有什么区别。就这样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媒体人?当个综艺PD算了,别出来丢人现眼了。
能在纸媒上发飙的都是知名人士,温庭筠有点被群起而攻之的意思,因为《遇见》的最后一期换个角度看就是在说这帮人都是舔狗,什么像西方文明靠拢不吃狗肉之类的,通通都是舔着脸去讨好别人的做法。这就是踩了底线了,当然会被攻击。
温庭筠的反击简单有直白,把《遇见》的收视率拍回去就行了,她本来就是综艺PD,为自己的综艺发声怎么了,有本事你们出一档节目出来硬刚啊。什么叫综艺PD不算媒体人?综艺不是大众传媒?有点基础常识再出来说话。
硬气的一点都不像温庭筠的新闻稿是金丹珍发的,发的铺天盖地,找李莉娜支援把数得上的媒体都发了一遍。想谈专业就来谈专业,跟一个综艺PD不谈综艺谈什么?玩笔杆子难道我们还怕你们不成?
新一季的《遇见》是在业内惊叹中结束的,外面有掌声有骂声,但收视率才是根本,只要有这个温庭筠就是稳稳的大佬。温大佬在业内的脚跟已经站稳了,外面的人的骂声就都是废话了。
能如何呢?让堪萨斯的狗肉节不办?不行的。
能让温庭筠有损失?反倒因为骂战关注度上升了哦~
这份热度没让温庭筠飘的更高反倒沉淀下来,准确的说不是热度对她做了什么,而是随着《遇见》的火热播出,之前参与过节目拍摄的义工嘉宾团队也陆续给了反馈。
波比它哥拿到了一个助学贷款,不完全是节目帮的忙,但帮他的人确实是看到节目才在他工作的地方认出来,表示自己或许可以帮忙。助学贷款不是想贷就贷的,对学校资质有考核,对申请人也有考核,什么都没有的波比它哥本来没机会的,现在有了。
过去和全家关系都不好,怀疑自己进入更年期跑到救助站的主妇,因为成了一个小红人周围的人际关系也变好了,有节目话题的加持生活也顺了,还领养了一只猫回去,特地到公司送了亲手做的蛋糕来,感谢他们。
一档节目的传播性随着观众的扩张而扩张,让温庭筠更深入的了解节目的影响力,也让温庭筠开始着手为《十字路口》寻找新主PD,因为她有新的项目要做,而对于《十字路口》的执念,随着《遇见》播出带来的衍生效果逐渐消散。
温庭筠依旧热爱《十字路口》但她的热爱更多是源自于对于温姐姐的残留感情,对节目本身有些审美疲劳了。不是只有观众才会审美疲劳的,事实上真正喜欢节目的观众只想让节目长长久久的做下去,而创作者一直持续同类型的创作是会疲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