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两支大军还在进行你死我活的交战,时隔不过一两个月,双方就能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商谈和平约定,不得不说,战场上的事,还真是瞬息风云万变。
留下愿意归附周朝的草原部族,送走愿意远征域的部族后,这场规模庞大的战争,总算成功以最少的损失,换来最大的收获。
“将军,他们还真就这么走了?”
直到对手都已经拔营离开,全场只负责打酱油的张武泉看着对方浩浩荡荡背影,犹觉身在梦中,完全不敢置信。
“不走留在这里做什么被我们端了他们后方的老巢,到时候,前方爱阻,后方却无人给提供粮草,主力部队士气低迷的情况下,被我方给打残,他们可就想走都没机会走了,那位大汗不仅胸有大志,还精明果敢,当然知道做什么样的选择更好!”
仅花不到半年时间,就成功完成这次的增援任务后,何艾又花费半年多的时间,下令整顿边关驻军的同时,安排留下的草原各部,严令他们取消奴隶制,将草原划分为若干区域,定下税赋制度后,让他们在各自的草场中,分别负责养马、喂牛、养羊。
同时还在各部族中开设学堂,教授他们华夏民族的文字与历史,以及周朝的官话,让草原各部族的孩子们从小就要牢牢记住,他们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是周朝人,要爱国。
边关驻军不裁减,让他们在保持日常训练的同时,还分批轮流担任草原巡逻任务,制订下严苛的军令军纪,严禁他们侵害已卸甲的草原部族。
毕竟这些部落哪怕还能拥有一定数量的自卫队,被这样分而治之后,根本没有再与周军正式作战的能力,何艾希望能让这些英勇善战的草原人变得温驯,可不希望成功让他们归附后,又被给逼反。
安排好这边的事后,何艾并没有急着带兵还朝,而是向明景帝提出申请,打算一鼓作气,去会会其他目前看上去还算本分的邻居,最好是能送走的,都给送走,死赖着不愿走的,都给打服了。
第43章 第二集 21
景明二十五年, 何艾才彻底实现这个对历史影响甚大的坚壁清野项目,一改往日的被动防守的风格,奉行卧榻之侧, 岂容的他人酣睡的原则, 主动出击, 不论敌友,不归附大周,不愿接受华夏文明教化者, 一律将其逐离。
此举不仅将大周的疆域扩大近一倍,还杀出赫赫威名,令大周曾经的那些邻居们闻风丧胆, 何艾所率的万人铁骑兵团所到之处,令人根本提不起半点反抗之心。
在边疆每征下一片疆域,收复一些部族或王国, 便让明景帝派来的那些大多出自金兰书院的官员们,按照她留下的方案进行整顿后,何艾就会将目光放到下一处。
为大周规划好陆地的新边界后, 何艾又将目光放向大周海岸线, 以及她早在多年前, 就请明景帝派人组建的水师军团上,正待向明景帝请示, 却接到召她班师回朝的圣旨。
这份突如其来的圣旨, 让何艾的心情骤然变得沉重起来, 她来到这个世界已有二十一年, 步入仕途则有十五年, 这十五年来, 她能有机会立下不世之功, 实现心中的雄图霸业,全仗着明景帝在背后给强有力支持与绝对的信任。
而她与明景帝也一直很有默契,对方在已经知道她下一步计划与打算的情况下,若非必要,断不会在这时突然急召她进京。
因此,何艾在接到圣旨后,就毫不犹豫的直接班师回朝,征战边关的六年里,何艾的大名不仅名震关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大周朝的关内同样声名远扬,几乎到了能止小儿夜啼的地步。
在川蜀平乱后,又连续征战边关多年后,何艾本来的状元出身,已被许多人淡忘,都觉得她是个天生的杀才,是位百战百胜的战神。
十三年不见,再次见到明景帝时,仅是看到这位已经满头白发的帝王的第一眼,何艾心中就酸涩不已,她已经知道对方急着召自己回京的原因。
完成场面十分壮观的犒赏三军的仪式,又举行过盛大的庆祝宴会后,席终人散,两人终于有机会独处时,明景帝面带欣慰的看着何艾道。
“十多年不见,你一直征战在外,风餐露宿的在域外奔波操劳,朕本来还有些担心你的身体会吃不消,现在看到你竟一如往昔,朕就放心多了!”
“可圣上这是怎么这么了?为何身体衰败得如厉害?”
原主的身体现年四十岁,受她自己的树灵天赋的影响,使得这具身体的生机浓郁,十分不显年龄,就连何艾想让自己看起来老成一些,都无法做到。
明景帝比她仅年长不到十岁,现在却如已到风烛残年般的苍老,生机所剩不多,实在很不正常。
明景帝长叹了一口气道。
“这正是朕召你回来的原因,一年前,朕的智儿残了腿,紧接着就是太后辞世,朕随后也跟着大病一场,身体自那时起,就不好了!”
何艾皱眉道,“圣上”
明景帝摆摆手道,“过去的事情,就不再多提,朕欲废太子,召你回来,是希望你能帮着稳定朝局的。”
废太子,是两人心中早有默契的事,何艾并不觉得意外,就是觉得有些突然。
“三皇子年仅三岁,不管您是不是现在就立他太子,恐怕对他来说,压力都太大啊!”
明景帝摇摇头道,“不立三皇子,他还这么小,将来长大后是个什么情况,现在还很难预料,朕肯定也等不到那一天,现在也没有精力再从头培养他,不立他,就是对他最好的保护!”
二皇子残了腿,在何艾看来,完全不影响他继位,但在当前这大环境下,不管是文武百官还是宗室,宁愿接受太子那个人品拙劣的继承人,也能同意让三皇子这个幼童承大统,却坚决不会接受一个身有残疾的人当皇帝。
听到明景帝的话,何艾十分意外的看向他,“你是打算立昭王做皇太弟?”
明景帝摇头道。
“朕不打算立皇太弟,朕准备直接禅位于他,本来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大周,能有现在这局面,不仅是我这些年的苦心经营,更是靠你在外面出生入死,打下来的,是我们的心血,我绝不能将它交到一个无才无德的继承人手中!”
近两年,宫里发生许多变故,何艾纵为最受他偏重的大臣,有些事情,明景帝也不便多说,告诉何艾他的计划,让她做好配合准备后,就开始正式实施。
在接下来的一次由宗亲、勋贵,以及京中数得上号的官员全都参加的大朝会上,由身为御史的左昌明出面弹劾太子等人近些年来所行不法之事,证据确凿,令明景帝勃然大怒,当廷宣布废太子这一震惊世人的决定。
朝中诸位大臣也都大惊失色,引经据典的试图劝阻皇上,认为此举会动摇国本,败坏朝纲。
听完那些人的话,将群臣的反应尽收眼底的明景帝,此刻心情非常平静,做出决定前,还会有所迟疑,但现在,他的态度十分坚定,有何艾立在旁边,也让他由衷的感到心里踏实,轻松许多。
“朕意已决,太子这些年来,行事恣意妄为,骄奢淫逸、奢靡无度,朕皆看在眼里,为此深感忧心,曾多次劝诫于他!”
“却没料到,他在后宫的纵容下,竟然不仅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勾结后宫,与承恩公府、承恩候府一同欺君罔上,多行贪赃枉法之事,太子之位乃为一国之本,事关国祚延绵,朕怎可因一己私心,便将祖宗基业交付到此等难担大任者手上!”
语气平静而又冷漠的说宗这番话,明景帝不顾太子的哭诉与求饶,径直宣布从即日起,废除柴宣太子之位,废柴宣之母胡氏皇后之位,将二人交由宗人府,听候审判发落。
承恩公府与承恩候府的罪过,则交由宗人府与大理寺共同清查与审议,自先朝起便宣赫一时的二府,就这么折在他们曾经的最大依仗手中,令人不胜唏嘘。
在朝中极为势大,在士林中也声望极高的姚太傅试图以死劝谏,或者说以死相逼,希望明景帝能够改变主意,却被眼疾手快的何艾一把拉住。
“圣上,这姚太傅身为太子之师,与太子之过脱不了干系,如今更试图要挟圣上,实在罪不可恕,还请圣上明查!”
“何莨,你这个奸佞小人,你怂恿皇上废太子,祸乱朝纲,你才是大周的罪人!还请圣上明鉴啊!”
何艾冷笑道,“我在朝中担任待诏时,圣上每每提及太子,都感慨不已,说太子生来聪慧,幼时性格宽厚仁孝,却不知为何年龄越大,行事越发无状,令他感到十分担忧与费解。”
“现在想来,都是因为被你这个只会沽名钓誉之辈给教坏,太子才会一步错,步步错,落得被废的下场,害得皇上不得不忍痛放弃悉心培养多年的继承人,而你现在却想混淆视听,试图拉我来为你顶罪!”
“想我何莨在外为国征战多年,刚被召回朝中,连朝中现状都不弄清楚,就被你如此诽谤,圣上为国勤政,为民操劳,不足五十岁,就已满头霜发,竟然还要被你质疑他的精明睿智,为能推卸责任,你无所不用其及,简直是不可理喻!”
这些年来,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推行他那套姚氏理学的姚太傅,此刻脸色灰败的瘫倒在地,心如死灰的他知道,自己这一辈子的苦心经营,都已因何艾这番话而付诸流水,他已被钉在耻辱柱上,再无清名可言。
直到明景帝唤人将他拖下时,才恍如突然被惊醒般挣扎着高声呼喊道。
“何莨,你不得好死,你冤枉老夫,毁我清誉,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你会遭报应的!”
太子被废,需要有人担责,他就是那个最好人选,他不甘心,可何艾不仅断掉他的一切后路,还言词如刀的直接当廷盖棺定论,将太子被废的责任都推到他身上,不敢恨皇上,他只能将满心的仇恨都放在坏他事的何艾身上。
毕竟他刚才若成功在殿上撞死,死者为大,不仅有机会给太子争得一线生机,更能成全自己的名节。
背上教坏太子的罪名,姚太傅的结局几可预见,他的姚氏理学自然成了需要被抵制歪理邪学。
“有你回来帮朕,朕真是轻松了不少啊!那姚成仲这些年来,搞了一套那什么理学,一些观点十分激进,却很能邀买人心,在文林中影响很大,只得让墨湖他们也合力修学,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何艾笑回道, “会做事的人,到底在著书立说上差了点。”
就凭那姚太傅十分推崇成王府的王氏宣扬的女训、女诫,大肆宣扬女子该怎样卑微,何艾就没想过要放了他。
“是啊,你说他沽名钓誉,还真不累冤枉他,朕看过他那套理论,在治国理政方面,满纸写的都是空话,礼仪、规矩、纲常大过天,将国朝律法置于何地啊!”
第44章 第二集 22
何艾回京后第一次参加大朝会, 不仅帮着明景帝顺利完成废太子这件震惊朝野内外的大事,还顺利扳倒姚太傅这位大佬,随着他一倒下, 托庇在他身后的他那些门人弟子们, 也就随之树倒猢狲散。
不查不知道, 一查吓一跳,失去太子与姚太傅这两座靠山后,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之辈, 几乎没有几个是真正清白。
左明昌将清查姚氏一系官员情况禀报给何艾时,她随手翻了下案卷,指着其中一份名单道。
“你是金兰书院出来的, 理该知道我,我不仅不喜欢看到朝中这些官员们拉帮结派,更不喜欢搞连坐, 你们不必为了讨我欢心,就对姚氏一系出身的官员,不问是非对错, 就一概问罪查处, 莫说这姚太傅与我之间并无私怨, 纵然我与他血海深仇,也不必做到这个份上!”
左明昌有些羞愧的低头轻声应道, “院长大人教导的是, 学生记下了, 下次定不敢再犯!”
“嗯”
“对不起!大人, 是学生失言了, 学生定当牢记大人的教诲!”
何艾脸色稍霁的点头道。
“你和你妹妹, 我有印象, 英雄不问出身,你能有今日,我很为你感到欣慰,但你要记住,纵然是金兰书院出来的人,我也不希望你们拉帮结派,在朝中形成一股新势力,好好做事,为国为民多做实事,不负圣上所望,才是你们为官的宗旨!”
“是,大人,为国为民多做实事,学生定当至死不忘!”
随后见到明景帝时,何艾就直接以此为例,讲出自己的担忧与顾虑后,直接提议道。
“不如就将国子监直接改建为皇家学院,汲取金兰书院这些年教育经验,改革学习科目内容,科举考试,乃是国之根本,这一基本国策,我们一定不能改,却可以考试中逐步加入一些新的考核内容,朝廷需要有能力做事的人,善于钻研学问的,就将他们安排到相关部门吧!”
明景帝点头笑道,“这事你应该是早有预谋吧?这些年一直在外,才没顾上,朕没说错吧”
“什么都瞒不过您”
“哈哈,应该说是你从没瞒过才对,当年你当待诏时,对那些占据着高位,却只会谈古论今,满口圣人言的大臣们,表现出的厌恶和针对,不仅朕看在眼里,那些人同样也看在眼里,所以才会对你恨不能除之而后快,就是因为他们深怕朕受你的态度影响,或是让你有机会身居高位!”
说到这些过往,何艾不禁也露出几分怀念。
“可惜他们都失策了,他们不知道,正因圣上您根本不用臣来影响,本来也是这个态度,才会那样放任臣!”
明景帝却摇头道,“你说的也不准确,是你的出现与表现,提醒了朕,才让朕有机会认清自己的真实想法,说是朕受了你的影响,并不为过。”
站在高高在观景阁上,眺望着远方,明景帝抬手指向远方,叹息道。
“太子之事,提醒了朕,若后继者无能,任凭朕再怎么努力,甚至还有你这等能臣,帮忙打下这辽阔无际的疆土,能让国朝盛极一时,可我们大周却迟早仍会如历史上的其它朝代般,被别人给取代,对此,你可有什么良策,但说无妨!”
何艾稍作迟疑后,才回道,“臣曾听人言,千年的世家,百年的皇朝!”
听到这话,明景帝并不觉得被冒犯,毕竟他刚登基时,接手的就是一个已经开始衰败的王朝,他曾一度担心自己是否会成为亡国之君。
二十多年过去,纵然随着何艾当年先后在云桂与川蜀之地试行的新政,已逐步推广到全国,令已呈没落之势的周朝重焕新机,也没能让明景帝骄傲自满,以为从此就能高枕无忧。
“哦说说看!”
“依臣拙见,我们现行的君主独权制,对皇上的个人素质要求实在太高,古往今来,能如圣上您这般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心怀天下与百姓的帝王,毕竟是少数,若能对此进行改革,或有机会能让皇族以世家的形式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