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程[快穿]——夏风清水
时间:2020-11-24 02:20:39

 
    神情无奈地点了点头,景寒叹息道:“我知道了,我会好好经营何成平这个身份的。”
 
    景寒当然无奈,因为只要他答应了陈宣帝,那么在陈宣帝死前,只需要苟着猥琐发育的他会过得无聊,因为基本上没什么事情要他去做。
 
    在陈宣帝还活着的时候,景寒没太多动手的必要,因为有陈宣帝就足够了,陈宣帝也不是白当这几十年皇帝的,摆平朝堂上的事情不能说很简单,却也没有棘手到办不了。
 
    甚至于,在压制文武百官的同时,陈宣帝还能不着痕迹的帮景寒一把,让他的仕途走得更加顺利,在朝堂上爬得更快,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结束与陈宣帝的通话后,景寒沉吟片刻,未做犹豫,也没有耽误,在马车里留下一个何成平的幻象后,就消失在了华林郡郊外的官道上,瞬间人已经不在雍州了。
 
    京城,达官贵人聚集的东城区。
 
    从雍州而来的景寒出现在一条长街的偏僻角落,没有被任何人发现踪迹的他在回想了一番陈宣帝列出来的名单后,就朝第一个目标的府邸而去。
 
    陈宣帝列出来的大臣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景寒心里估摸着,以他的效率,干掉名单上所有的人最多也就花费半天时间,这并不算一件很难的事情。
 
    唯一要稍稍注意一点的事情是,动手的时候最好不要让旁人看见,最好是在任务目标处于独处时干掉他们,这样就更加没有痕迹遗留了。
 
    就算偶尔不小心让旁人看到了,也要记得抹去目击者的记忆,让那些人遗忘掉这件事情,彻底杜绝泄露的可能。
 
 
 
 
 
 
 
 
 
第206章   一生无子的帝王41
 
景寒带着书童几人回到京城的时候, 陈宣帝早已经在一日的朝会上光明正大地宣布了自己打算立唯一的女儿柔嘉公主为皇太女的决定。
 
这件事情传播开来后,自然是在朝野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而且消息也不仅仅只局限在京城, 而是以极快的速度朝大陈各地发散,想来再过几日, 这消息就要传遍大江南北了。
 
虽然说,早在陈宣帝对付端王一系的党羽时,他就有吩咐人在暗中放出一些半真半假的风声来混淆视听。
 
但朝野内外对于皇太女一事还是没有半点准备,猝不及防之下,就被陈宣帝亲手砸下的这颗巨雷给砸晕了。
 
毕竟, 对于暗中流传的那些捕风捉影、无法完全证实的消息,大多数人都是半信半疑, 不会完全当真, 就算有些消息过于耸人听闻,他们也能心存侥幸地欺骗自己那是假消息。
 
可陈宣帝亲自上阵, 实锤打算立皇太女一事,并且坚定、坚决地要将此事落实, 那就完全做不得假了,朝中大臣就算想自我欺骗, 也实在是没法骗过自己。
 
陈宣帝宣布将立皇太女一事发生得太过突然, 毫无预兆,直接就将朝堂百官给砸懵了,这导致参加朝会的大臣们根本来不及对此事发表看法,就被陈宣帝赶出了宫。
 
没错, 朝堂上对此事持反对意见的大臣根本就没有在陈宣帝宣布这件事情时提出反对意见, 更没来得及出列劝谏陈宣帝, 让他打消这个念头。
 
之所以会这样, 是因为陈宣帝这个当皇帝的给自己拉偏架,他在朝堂上宣布将立皇太女的事情后,根本不给朝中大臣反应的时间,立刻就宣布退朝,急匆匆地离开了金鸾宝殿。
 
陈宣帝都已经脚底抹油溜了,就算朝堂百官反应过来,想要出列奏禀、劝谏也来不及了,总不能去把陈宣帝拉回来继续上朝吧,君臣秩序还要不要了?
 
当然,在朝会结束后,那些没能发表自己意见的大臣们肯定不会就此罢休,不可能缄默不语,他们离宫回府后,纷纷钻进书房里写起了劝谏、反对的奏折。
 
然而还不等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大臣将自己的奏折递上去,京城里突然就传开了另一件事,又一场风波刮了起来,而且这一场风波带来的是死亡的讯息。
 
就在昨天,京城里十余位守旧派的大臣同时身亡。
 
他们有的死在自家府邸里,有的死在上值的衙门,更有人死在了风月无边的青楼里,似乎无论这些人身处何地,都逃不开一死,暗中有一只无形的黑手死死地扼住了他们的喉咙。
 
那些被害大臣都是守旧、顽固的老臣,他们死在同一日,且全都查不出死因,也查不出凶手是谁,每一桩命案都显得十分诡异、蹊跷,让人抓不住头绪。
 
短短不到一日,京城里同时发生了十余起凶案,而且死者不是贩夫走卒之类无人关注的小人物,而是朝堂命官,这无疑是一件极为骇人听闻的事情。
 
最让朝中百官忌讳和惊惶的是,虽然一夕之间死了十几个大臣,可甚至没有一个人目睹到了命案发生,都是事后才发现死者的尸体,才知道他们原来已经死了。
 
京城里发生在同一日的这数十起命案、悬案,让朝中大臣纷纷警醒,不说惶恐不可终日,却也难免提心吊胆,担心下一个遭遇不测的就是他们。
 
能在朝堂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大臣没有一个傻的,他们立刻就将京城里发生的数起命案和陈宣帝刚刚宣布的立皇太女一事联系到了一起,怀疑幕后真凶不是旁人,就是陈宣帝。
 
没错,陈宣帝就是这么嚣张,在景寒动手一夕之间将他列出来的顽固派大臣尽数送去归西的次日,他就趁热打铁地宣布了立皇太女之事。
 
陈宣帝这样做,未尝没有借此事威胁朝中大臣的意思。
 
原本陈宣帝宣布自己不打算再立嗣子,而是要立女儿柔嘉公主为继承人,朝中是有很多人对此不满和反对的。
 
甚至于,许多大臣离宫回府后连夜赶工,劝谏的奏折都已经写好了,就差呈递上去摆到陈宣帝案前,以数量取胜将他淹没在奏折的海洋里。
 
而偏偏在这个当口,十余位大臣身亡的事情传了出来,当下许多对皇太女一事持反对意见的大臣都不敢把自己写好的奏折往上递了。
 
十余位有名望、有地位,手握权势的大臣在一日内不明不白的死了,连个说法都没有,这件事情直接导致整个朝堂陷入到了极为诡异的沉默当中,一时间竟是无人敢出声多说什么。
 
陈宣帝单方面宣布要立皇太女,朝堂上许多官员对此持反对态度,有不少人对这件事情存有异议,认为女子为帝荒谬绝伦,无异于牝鸡司晨,决不可开此先例。
 
但在那十来个顽固派大臣一夕之间尽数身亡的威胁下,在东城区数个达官贵人的府邸同时挂上白幡、同时出殡的背景之下,暂时没有人敢跳出来作死,全都明智地保持着沉默。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朝堂百官的这份沉默和隐忍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他们会因为野心、因为渴求利益摆脱掉恐惧带来的影响,正面反对、驳斥皇太女一事。
 
不过朝中百官暂时沉默也已经足够了,只要立皇太女一事最开始进行得还算顺利,那么陈宣帝就有自信满满和百官们掰手腕,把这件事情彻底落实。
 
陈宣帝最怕的,是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就失败了,遭受到朝野内外的全面反对和消极对待,如果是这样,那他可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再尝试第二次了。
 
景寒回到他在京城买下的小院,去翰林院销探亲假正式上任当值时,陈宣帝已经下旨立柔嘉公主为皇太女,她已经成为了一国储君——虽然只是名义上的。
 
虽然陈宣帝发下的明旨被内阁和六部接下了,但显然柔嘉公主并没有得到百官的认可,她头上冠着的皇太女的名头更多是象征性的,不具备真正的政治意义。
 
但这样的发展已经比陈宣帝原本设想中的要好太多了,看来有些时候对付朝堂百官,确实是要用一些硬手段,这样他们才会害怕,才会懂得退让。
 
陈宣帝、柔嘉公主那边的进展还算顺利,成功开了个好头,景寒便没有花费精力和时间关注他们,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
 
作为翰林院最底层的庶吉士,景寒平日里当值时并没有太多工作要做,因为翰林院本身就是一个很清闲的衙门,翰林院的学士说出去清贵,但并不掌实权。
 
像景寒这样刚进翰林院的新人,更是没有什么分量很重的活计指派给他,每天整理一些古籍、修修书,撰写一些不重要的诏书,就是景寒在翰林院所有的工作了。
 
虽然说一直都有无翰林不内阁的传言和习俗,但和六部相比,翰林院其实没有太多权势,平日所忙的事情也与民生国政无关,算是距离基层距离最远的部分。
 
不过,入职翰林院以后还是有一些好处的,至少陈宣帝和景寒有了明面上接触的理由——没错,只是理由,而不是机会。
 
翰林院集中了许多有学之士,能进翰林院的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当中的精英,而集结了这么多才子,翰林院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帝王起草诏书,以及做皇帝的顾问,解答他的种种疑问。
 
简单来说,翰林院就相当于帝王的私人秘书团,当帝王对某本书上的记录抱有疑问时,翰林院就会派人入宫解答帝王的疑惑,为帝王细致认真地讲解不懂的地方。
 
不过,像这样能直接在帝王面前露脸、能在皇帝心中加深印象的事情,一般都轮不到刚进翰林院的新人,多是翰林院的老人甚至是掌院入宫回答陈宣帝的疑难。
 
所以,虽然说身处于帝王专属秘书团队的翰林院,可景寒还是没能在明面上和陈宣帝亲近起来,也没有立刻借着陈宣帝的青睐迅速往上爬,得到重用。
 
当然,在陈宣帝和朝堂百官因皇太女一事隐隐对立的节骨眼上,景寒和陈宣帝都认为现在不是景寒出头的好时机,他现在最好不要暴露他站在陈宣帝、柔嘉公主这一边的立场。
 
因为,景寒现在伪装成何成平,真正的身份其实是卧底,主要的任务是潜伏到清流文官的中间,拉拢一批文官以便暗中帮助柔嘉公主,实在不必和陈宣帝走得太过亲近。
 
可以预见的是,在陈宣帝死前,景寒的主要任务就是安心潜伏、猥琐发育,他真正要站出来大放异彩,可能要等陈宣帝死后柔嘉公主正式上位。
 
在那之前,景寒的生活想来会很无趣,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这个世界耐下性子好好生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遗忘景寒可很少有安心过日子、享受安定生活的好时候。
 
这一日,又是在翰林院混日子,额,不是,是当值的一日。
 
景寒正在自己的位置上津津有味的阅读着一本只存于翰林院的古籍,就见上一科的状元王修撰垂头丧气地走了进来,浑然没有进宫之前的意气风发和踌躇满志。
 
挑了挑眉,景寒抬头扫了眼脸色阴沉、一语不发坐回自己位置的王修撰,并不意外他碰了一鼻子灰。
 
毕竟,他今天入宫之前,可是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要劝谏帝王,让陈宣帝打消立皇太女的想法,王修撰这样作死,被陈宣帝斥责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第207章   一生无子的帝王42
 
 
 
 
  虽然说陈宣帝挟处置端王党羽之势, 兼之对顽固派大臣下手狠辣无情,确实威震住了一大部分反对立皇太女的大臣,可是朝堂上总有不怕死的人。
  
  这些不怕死, 硬顶着陈宣帝的怒火、厌恶甚至是杀机,仍旧敢梗着脖子上谏的大臣,有些是真的刚正不阿, 有些却是沽名钓誉, 为了搏一个敢于直谏的美名才“不怕死”。
  
  这翰林院的王修撰、上一轮会试的状元,并不是前者那样值得人敬仰, 真正有报国之心、报国之志的国士,他之所以去劝谏陈宣帝,投机求名的目的占了大部分。
  
  正因为此, 所以景寒一点儿也不奇怪从宫中回来的王修撰会是这么一副阴沉晦暗、郁郁不乐的样子, 想必他不仅被陈宣帝大骂了一顿,而且还很丢脸的被人赶出了皇宫。
  
  这下子,王修撰可真的是里子面子全都没有了, 不仅惹怒了陈宣帝,彻底恶了这位帝王, 而且还在众多宫人、翰林院官员的面前丢了脸, 闹了好大的笑话。
  
  更别说,在恶了帝王后,王修撰以后怕是不会再被陈宣帝召进宫中为他读书、讲解,这份损失对于翰林院官员来说,无异于塌天之灾。
  
  毕竟, 翰林院官员最让其他官员羡慕的,就是有机会进宫面圣,就是能让自己的理念、诉求直达圣听, 与帝王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对于撞墙、碰壁,丢了好大脸灰溜溜被赶回来的王修撰,景寒既没有落井下石,也没有嘘寒问暖与他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只是一如既往地自顾自做自己的事情,在翰林院中活成了一个小透明。
  
  无论是翰林院中或隐晦或直白的争斗、排挤和奉承,还是朝堂下暗中涌动着的越发混乱可怕的波动,景寒全都视若无睹,就当自己没看到,也根本不去理会。
  
  景寒对朝堂上掀起的风波和暗流冷眼旁观,全然没有相助陈宣帝的意思,这并不是他忘了自己应该服务的许愿人是谁,而是他知道这才是他现在该做的事情。
  
  陈宣帝是一国之君,而且是大权在握、手段高明的帝王,除了身体秉弱、时日无多这一个缺点以外,他几乎没有其他弱点,朝堂百官在这个时候根本不是陈宣帝的对手。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