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文中过日子——牛奶花卷
时间:2021-03-05 10:17:09

  柳宵却起了兴趣,手指开始无意识的转动铅笔,“办法总比困难多。”
  宋红米对他太熟悉了,知道这是上心了。
  有点头疼,即使活了两辈子,有些事仍然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办到的。
  造车啊,还真是有挑战性呢。
  作者有话要说:    晚安。
 
 
第115章 六十年代养小崽(15)
  宋红米和柳宵哄睡孩子,一个在裁纸一个在熬制浆糊。
  现在购买黏胶可不便宜,所以老百姓解锁了很多技能。
  熬浆糊几乎家家都会。
  因为每年过新年粘对联都得用。
  这还不算,糊墙、浸被也用得着。
  要是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糊墙也能理解。
  但是浸被估计很多人不懂。
  是将被里子用浆糊浸泡晒干然后投洗晒干。
  这么做的原理就是在被里子上挂层膜,然后脏了清洗的时候,脏东西不会进入到被里子。
  说实话,有没有用宋红米不太确定。
  反正很多人在用。
  她思考过,主要是布太难得了。
  后世为什么就没了。
  除了家里不做被和被子材质多样之外(有些材料肯定不适合浸浆糊),还有个更重要原因,人们不认为便宜的被里子值得这么麻烦。
  所以一些习惯自然就没了。
  “老公,糊两层还是三层?”宋红米询问道。
  不管两层和三层,报纸都是够的。
  “多糊一层吧,要不然白纸会透。”柳宵看了眼砖墙。
  宋红米点点头。
  两人在收拾东屋,也是以后的卧室。
  俩孩子被送到西屋睡觉了。
  她们把屋里上下都用扫帚扫了,屋顶的灰和蜘蛛网也都弄了。
  墙上的原有的破旧不堪的糊纸也都给撕下来了。
  不撕不行,高低不平。
  可是撕完了就漏砖了,不多糊两层报纸盖住,回头糊白纸的时候,会透色,影响白度。
  后面这个才是主要的,因为白了,屋里才会亮堂,有点跟刮大白相似。
  “希望你闺女、儿子别对新墙有兴趣。”要不然不管几层都给你抠了。
  柳宵手一顿,“长大了就好了,到时候咱们正好也该换房子了。”
  “呵呵…你倒是心大。”宋红米能说什么。“对了老公,刚才和咱们搭话的大娘说的你认识么?”
  她们这个房子就是个一进的四合院,两间正房,两侧都有厢房,都是二间的。
  但是从光照和舒适度还有空间来讲,肯定是正房最好。
  所以那位领导秘书才拿这个说嘴。
  这间四合院住了三家,她们搬进来的时候,因为是上班时间,只见到了一位大娘。
  那位大娘很是热心肠,双方说了几句话,那位大娘还和柳宵说了她儿子是修车老师傅。
  所以她才问一嘴,问柳宵认不认识,人如何。
  合住四合院,在她意识中有点儿合租的意思,那她肯定希望合租的舍友性格好一些,这样大家一起住着也愉快。
  “有些印象。”就是不太熟的意思。
  宋红米也就没追问,“且相处着看吧。”
  大不了就个过个的。
  两人趁着糊报纸晒干的功夫,又把窗台、窗户擦了擦。
  收拾完一间屋子就小半天。
  好在东屋最费事,剩下的西屋和厨房要好收拾一些。
  但都收拾完,一天也就过去了。
  宋红米本来坐火车就有点没缓回来,又累这么一下子,有些发烧,胸口也有些疼。
  吓得她不敢给孩子喂奶,让柳宵都给吸出去了。
  然后老老实实的休息。
  不过没吃药,毕竟哺乳期。
  也把柳宵吓够呛。
  半点不让她伸手,看孩子、做饭、洗衣服(褯子)都是他来。
  至于买家具这些大件只能往后推。
  好在厨房用具之类的已经买好了,不耽误做饭。
  就在她们安静过着小日子的时候,柳宵不知道他已经名声在外了。
  这个年代男人挣钱不稀罕,男人偶尔做做饭也没啥。
  但是又洗衣服又做饭还是家里唯一挣钱的,这就太稀奇了。
  在宋红米她们不知道的时候,她们这户新来的人家就在街坊四邻里出名了。
  不过宋红米就是知道了,也是无所谓的。
  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可不会听外人怎么说,然后就去改。
  彻彻底底休息了两天,宋红米感觉好多了。
  柳宵也要上班了,还是不放心的叮嘱,“孩子只要不掉地上,你就让她们随便爬吧,中午你把米饭蒸上,我买菜回来,孩子们…”
  宋红米接话,“我好多了,到时候我蒸米饭的时候顺便把蛋羹、小米粥一起弄出来,一锅出,不费事,菜就等你买了。”
  柳宵想想也行。
  宋红米抱着俩小崽,“亲亲爹爹,爹爹去工作啦,给你们挣奶粉钱了。”
  两个小家伙可会亲了。
  特别是地瓜,特会腻歪柳宵,搂着脖子不撒手。
  宋红米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这闺女就是地表最强“小三”,吃她男人的,花她男人的,她还不敢说。
  嚣张嘞!
  宋红米终于看不下去了,“快走吧,第一天上班再迟到。”
  将地瓜妞给强扭下来了。
  其实俩孩子早就习惯爹走了,并不会哭闹。
  柳宵咬咬牙,闷头跑了。
  宋红米没忍住,又翻了个大白眼,感觉她像棒打鸳鸯似的。
  她正陪着俩小崽看画报呢,就听到敲门声。
  虽然有些疑惑谁会来,但还是小跑着去开门了。
  门上有小块玻璃,她们还没来得及挂门帘,一下子就看清了,还是那位热心大娘,是在东厢房住着的。
  宋红米打开门,很是热情的说道,“姜大娘,快进,快进。”
  赶紧往屋里跑,怕俩小崽掉地上。
  结果俩小崽又在合作撕书呢。
  宋红米深呼吸,一人打了两下小手,算作警告,扭身邀请,“大娘,快坐,小孩子就爱嚯嚯人。”
  将画报收起来,给两人换成地瓜干。
  姜大娘看到被撕坏的画报直咧嘴,“这么小娃说不通,得老实打几回就老实了。”
  宋红米两世为人,虽然对于教育孩子没太多心得,也知道一味的棍棒教育不可取。
  不过也不好和老人抬着杠,不同时代对于教育的认知肯定是不同的,也没有全然的对错,棍棒教育也有好处,最起码这个年代熊孩子少,这是铁的事实。
  只得转移话题,“我看见大娘俩孙子孙女可都听话了,还能帮着家里干活呢。”
  这话说到老太太的痒处,“都多大了,还不帮家里干活,我大孙子都念初中了,学习可好嘞。”
  宋红米顺着话又夸了几句。
  然后就听老大娘开始打听起来,“你们从农村出来的,你家男人了不得啊,现在都搞下乡,回城的都没几个。”
  宋红米自然知道有些信息瞒不住的,“我们其实也不算农村,之前在县里生活,孩他爹是临时工,不过他脑子活儿,技术好,修车手艺更是没得说,就被领导看上了。”
  这话意思是她们只算调岗,而且技术过硬,没有可以指摘的地方。
  “姜大娘有福气,儿子、媳妇都是工人,哪像我学历不行,也没啥手艺,只能在家里带孩子。”宋红米自嘲道。
  姜大娘略显得意的摆手,“啥双职工,我家儿媳妇就是临时工,每天忙叨的要死,家里饭菜都没时间做,一个月挣得还没我儿子一半多。”
  宋红米心里呵呵,果然婆媳是天敌啊,“那也挺厉害的。”
  “哎,现在城里也不好过,哪哪都要钱,葱姜蒜都得买,咱们院子太小了,种葱的地方都没有。”姜大娘抱怨道。
  宋红米挑挑眉,种葱的地方其实是有的,她们正房前面对着窗户有两个花坛。
  里头光秃秃的啥都没有。
  也没到种植的季节,她和柳宵也就没管。
  用来种葱还真可以。
  其实她真要种葱了,谁家缺葱花薅一根,她没意见的,她们可是比邻居还亲近呢。
  不过有些事太容易得到,就没人珍惜了。
  “是呢,要是从这儿讲,还是农村好,农村家家都三分自留地呢,随便种啥,还能养鸡,大娘,咱们这边不让养□□?”宋红米巧妙将话转了个弯。
  心里还有点小得意呢。
  不想姜大娘一拍大腿,“你也觉得院子里可以养鸡!”
  宋红米直觉这里头有事,哪里敢应承,“我这不是刚来大京城么,就是个土包子,我得好好请教请教您老呢。”
  再把皮球踢回去,“是不是街道有规定,不让养啊。”
  姜大娘眼神不善的哼了两声,“街道哪里管那么多,多少家都养呢。可是咱院子不行,有娇碜的。”
  宋红米听出了八卦的味道,一个四合院三家,她们刚来,那姜大娘不满的就是另外一家了。
  正好她打听一下消息。
  那家人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三天就见两回。
  当时她在养身体没出屋,都是柳宵和他们说的话。
  挺年轻的一对小夫妻。
  比她们现在自然是大些,二十多岁的年纪,也是双职工。
  “那谁不让啊?”宋红米明知故问。
  “就是李家那两口子呗。”姜大娘开启了说性,“你不知道,我们最开始住的也是四合院,但是那个四合院大,前后三进住了二十来户,一家就一间小房子,我们家六口人就就一铺炕,挤的要命,那是真没地方养鸡,院子里孩子都快放不下了。可我儿子争气,又分了新房子,我们搬了出来,这边就三户人家,这么大院子,我寻思着可以养小鸡了吧,第一回 我没敢多抓,抓了五只,还没养两天,对面儿就找我来了,说怀孕闻不了这鸡屎味儿,我们儿子也不愿让我再受罪,就劝着我把小鸡给卖了。”
  宋红米适时的补充一句,“也是姜大哥心疼你。”
  知道老太太爱听。
  姜老太果然合不拢嘴,“我这儿子是孝顺,有块肉也得让我先尝尝味儿。”
  宋红米跟着点头,又露出好奇的表情,“那我也没看到那院有小孩啊。”
  姜大娘表情更耐人寻味了,“这老李媳妇可不是一般人,人家是领导家庭,娃也不自己带,奶奶上赶着给带呢。”
  宋红米明白了,老太太的意思是男方家室不如女方。“那您之后再养?”
  她不信。
  姜大娘撇嘴,“我养了,你说养几只小鸡多好,一天能摸两三个蛋,家里就不用买鸡蛋了,得省多少钱。可小鸡它不是人,听不懂人话不是,一个看不住就哪儿都跑,还得哪拉哪,我都给扫了,可人家非说有味,我怕她再告状,影响你姜大哥工作,就给杀了,在那之后就没养了。”
  宋红米可不会听啥信啥,毕竟是一面之词。
  这鸡都能杀了,怎么着也得好几个月了,估计李家两口子也是忍无可忍了。
  老太太怕不是在院子里养溜达鸡呢吧。
  换成她,她也是不同意的。“大娘你就是有福不会享,姜大哥不是每个月都有鸡蛋票么,还能少了您鸡蛋吃。”
  姜大娘又是笑的合不拢嘴,再次一顿夸她孝顺儿子。
  “大娘我问问,要是双职工,家里老人也帮不上手,孩子咋办呢?”宋红米趁机问道。
  “厂子有学前班,三岁就收。三岁前,就得花钱了,街上有上了岁数的,她们也没事,更挣不了啥钱了,就给人看孩子,一个月就收两块三块的,隔三家的老张太太就干这活儿,她那小孩多的时候能有七八个,也挺挣钱的。”姜老太太话语里还带着两分羡慕,可是之后说的却是,“其实我也没事,孙子、孙女都大了,最小的孙子都八岁上小学了,我也想做来着,可你姜大哥不让啊,怕我累着。”
  宋红米嘴角有些抽抽,这炫耀孝顺儿子没完没了了咋滴。“您老有福气。姜大娘,咱们街坊都是运输局的么?”
  “大部分是,也有几家不是的,我刚才说的老张家,她家儿子是公安,儿媳妇是纺织厂临时工。还有一家姓苏,个头都不高,她们家五花八门的,老太太是老裁缝,据说还会绣花,不过现在谁敢穿啊,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了,干不了啥活儿了,老头是掏公厕的,大儿子剪头的,小儿子是给人搓澡的。”姜大娘说到这,往前探着身子,小声的说道,“你别瞧不起人家,整个街坊顶人家好过,总有肉味,也不知道肉咋来的。”
  宋红米仿佛看到了以后,姜大娘也和别人说,“这柳家也不知道哪来的肉票,总有肉吃!啥家庭啊!”
 
 
第116章 六十年代养小崽(16)
  眨眼间便到了五月,大家都脱去了笨重的棉袄,换上了单衣。
  她们一家也算在京城正式落了脚。
  宋红米往老家那边写过信(柳宵代笔),昨天还收到了回信,是她二哥写的,就一张纸,里头没啥内容,就是家里都好,还有不少错别字。
  天气暖和了,也是时候带孩子们出去玩玩了。
  两个小家伙能够炸巴炸巴走几步了,但是走不长,还会经常摔倒,可俩小崽乐此不疲,越挫越勇,她觉得用不了多长时间,肯定就能走了。
  今天柳宵放假。
  两人早就商量好,带俩小崽去公园逛逛,顺便在外头吃一顿。
  省得老在家做肉菜,姜大娘总想刨根问底。
  照说别人不知道,姜大哥肯定心里有点数的,却没和老太太说,看来也不像老太太所说,姜大哥啥都和她说,不带瞒着她的。
  她家生活宽裕还是靠她男人手艺,京城汽车多,总出去帮忙了,人家也大方,给钱又给票,要不然也是各种好东西。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