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老老实实种点田——路飞爱吃肉
时间:2021-06-23 09:23:33

  “肉没了,再添点。”王有银舔着嘴唇,意犹未尽,扯着嗓子喊高氏,让媳妇给这桌添肉。
  “瞅你像肉,吃点就行呗,还想往饱了吃啊。”还没等高氏说话,王老太太就扯着嗓子把二儿子给训了。
  王有银一听见自家老娘的声音,立马就消停了。反应过来自己也没买多少肉,顿时有点小心虚,赶紧招呼老爹和兄弟们吃别的菜。
  红烧肉正好切了四十块,一块肉大概半两重,女人和小孩在大桌上吃饭,算上王家奶奶正好十个人,一人分两块,剩下的二十块全都端到男人那桌了。
  这么快就把肉吃完了,吃完了还敢要,宝月对自家爹爹今晚的处境十分担忧。
  不过好在其他的菜也还不错,大家吃得都挺开心的,尤其是宝地和宝菜,两个小豆丁吃得眼睛晶晶亮,还说以后长大了要一起养猪,一天杀一个,天天吃肉,逗得桌上的人哈哈大笑。
  这顿饭吃得宾主尽欢,吃完了饭,高氏给钱氏送去了三十张粉皮。
  王有钱跟二哥去了一趟县里,又吃了顿好的,对二哥家更是羡慕了,心里也隐隐有了点想法,晚上睡不着,就想跟自家媳妇唠嗑,倾诉一下。
  “你都不知道二哥家粉皮卖得有多快,那一百斤粉皮拉到县里,都没够卖,县里的人都快抢起来了。”王有钱夸张地跟自家媳妇形容着县里的场景。
  “真的假的?那一百斤粉皮得有七八百张呢吧?我听二嫂说,你们还带了不少糖和凉皮,这一趟得卖多少钱啊?”
  “卖老鼻子钱了,二哥那钱袋子都鼓了,二哥都快拎不动了。”王有钱继续跟媳妇吹牛。
  “真的呀?二嫂家这回是发了,以后咱家是让二嫂家比下去啦。”听到跟自家情况差不多的二嫂家赚了钱,虽然不至于红眼,但钱氏心里还是有点酸酸的。
  “你们这些老娘们一点见识都没有,你酸啥啊。二哥啥人你还不知道,二哥要是有钱了,肯定能带着我一起发财。”王有钱看不惯自家媳妇那酸样,再加上酒壮怂人胆,竟敢拿话怼媳妇了。
  “带你发财?你有那发财命吗?二哥带咱们一起发财,大哥家咋想?就大嫂那样,还不得整天上咱爹娘跟前整事啊。我就随口说说,你可别上二哥家胡咧咧,再把二哥二嫂给得罪了”。钱氏酸归酸,但想想最近吃的好东西,又忍不住向着二嫂家说话了。
  “我又不傻,我能让二哥难做人吗?我今天回来的道上我都想好了,咱上二哥家买东西,咱再拉出去卖,我卖货的地方跟二哥错开,谁也不耽误谁,咱俩家都能挣着钱。”
  “能行吗?二哥家卖一文钱,那咱家卖多少钱啊?要是卖贵了,卖不出去咋整啊?”钱氏对自家男人的想法还是挺感兴趣的,但又担心卖不出去东西,白忙活一场。
  “我跟二哥说说,让二哥卖我便宜点,他少挣点,我还卖一文,挣点跑腿钱。”
  “这样能行吗?二嫂能乐意吗?”钱氏还是有些担心。虽然二哥二嫂平时处事都挺大方的,但是涉及到钱财,谁家都大方不起来。
  “明个我去跟二哥说,二哥肯定能答应,等我赚到钱了,我再给他买点肉吃,这事就差不多了。”王有钱不想听媳妇继续磨叽了,打算明天直接去问,成不成一句话的事,在家磨叽一天还不如问问呢。
  对于自家这虎了吧唧的老爷们,钱氏是一点招都没了,再说涉及到赚钱的事,钱氏也是挺希望这事能成的,所以也就转身睡了过去,希望明天能有个好消息。
 
 
第13章 松树脂还能这么用?     王有钱向来喜……
  王有钱向来喜欢直来直去,第二天早上起来,连饭都没吃就去找自家二哥说事。
  王有银听了弟弟的想法,一点都没犹豫,直接就拍板定了下来,定了两家四六分,王有银占六,王有钱占四。
  王有钱见自家二哥答应得这么爽快,还给自己这么大一个便宜,饶是大大咧咧惯了,也有点不好意思了。
  “你问问二嫂吧,别你定完了,二嫂不乐意,你俩再干起来。”
  “不用问你二嫂,我家我说了算。”王有银小声对弟弟说。
  见二哥怂了吧唧用这么小的声跟自己说话,王有钱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了,刚才的兴奋劲也过去了,已经做好重新划分利润的准备了。
  来之前,王有钱觉得二哥能跟自己二八分就不错了,没成想,二哥这么大方,给王有钱感动够呛。
  二哥要没有背着二嫂这么大方的话,王有钱能更感动。
  其实把东西降价卖给别人,让别人帮自己往出卖吃食这事,王有银老早就想过了。
  老早就有小贩打听王有银家麦芽糖的价格,但那个小贩给的价格太低了,要的量还少,而且跟王有银是一个镇的,两人卖东西的地方重合了,王有银才没答应。
  这回见弟弟主动来说,王有银就直接大方地把价格定了下来。王有银想着,这回卖弟弟一个人情,下回自己再去县里卖东西,就可以直接喊弟弟跟着一起去了。
  高氏虽然觉得四六分赚得少了,有点肉疼,但想着都是亲兄弟,也就没说什么。
  宝月对自家爹爹做的事情还是挺赞同的。在“新世界”,有的村里出来一个做买卖厉害的人,都会带着亲戚朋友一起干。等买卖慢慢发展起来,就一个村的人一起干。事业再干大了,一个镇甚至一个县的人一起干。
  一个好汉三个帮,聚一帮人一起做买卖才不容易被欺负。
  宝月家现在的买卖范围主要以镇上为主,镇上的人口也不多,幸好卖得是吃食,吃完了还得买,要不然,家里这点买卖早就做不下去了。
  以后有了三弟家的参与,王有银就想着可以隔几天就去县里卖一回东西。自家三弟是个武力值高的,自己带着他去有安全感。去一趟县里比去十趟镇上赚得钱都多。王有银在心里打着小算盘。
  去县里卖一回东西后,王有银卖东西更上瘾了。不过现在家里不愁卖货,愁得是缺货。
  看县里卖货这情况,再去两三趟县里就能把家里剩下的四百多斤粉皮都卖光。而现在自家已经没有苞米了,没有苞米就做不出粉皮了。王有银犯了愁。
  王有银家剩下的四百斤粉皮自家都不够卖的,所以没法给王有钱供货了。不过麦芽糖和凉皮是不限量的。
  王有银现在恨不得把地里的土豆都拔了,赶紧都搓成淀粉,留着做粉皮。土豆还得过一个多月才能熟,苞米还得过三个多月才能熟。王有银心里急啊。
  土豆熟的时候还能赶上好天气,能晒粉皮。等苞米熟的时候都快下霜了,根本就晒不了粉皮。一想到自家买卖就这么被耽误了,王有银就跟亏了钱似的。
  王有银家现在不光是苞米用光了,麦子也早就用光了。除了凉皮,王有银家里都好久没吃白面做的吃食了。现在做麦芽糖的麦子还是王有银在镇上买的呢。
  要是放在以前,王有银是绝对不会花钱买粮食的。自己种粮还花钱买粮,那不是傻嘛。不过现在的王有银非常愿意当这个傻子。
  农家人没粮了,一般都会去相熟的人家借粮,等到秋粮食下来的时候,再还人家新粮。
  会做人的人家会多还几斤粮食或者送点鸡蛋啥的。鸡蛋在农家算是硬通货了。求人办事给钱太外道,一般都会送鸡蛋,鸡蛋算是礼,人家收了也没啥心理负担。鸡蛋想吃就吃,不想吃就倒手卖了。
  王有银本打算借粮的,不过麦子家家户户留得都少,就算借也借不到多少。再说大家留麦子也都是留着招待人的,你给借走了,人家拿啥招待人啊。还有留麦子解馋的,人家一年到头也就吃那么几顿白面,还让你给借走了,人家不得馋一年。
  王有银刚说完自己的想法就得到了自家媳妇的白眼。没招了,王有银只能去买粮食了。镇上的麦子卖得也不贵,虽然还是觉得有点亏,但还是买了。不过后来算利润的时候,王有银就一点都不觉得亏了。
  为了支持自家二哥的买卖,也为了自己有粉皮可卖,王有钱把家里所有的苞米都贡献出来了。他家的麦子和糯米早就贡献出来了,现在能贡献的就剩苞米了。幸好苞米留得多,要不然,自家今年就卖不上粉皮了,王有钱十分庆幸自己的英明决定。
  因为是王有钱贡献的苞米,王有银本打算帮着做,自己就不分钱了。没成想弟弟提出两家三七分,王有银家占三。
  两家一起用王有钱家的苞米做粉皮,搓完淀粉的苞米面王有钱拿回家吃,用淀粉做出来的粉皮卖了之后两家一起分钱。
  高氏对这样的分法还是挺满意的。本来以为自家就给小叔子家帮帮忙,没成想还给自家钱。有钱在前面吊着,高氏干劲满满的。
  两家三七分这个提议还是钱氏想出来的。她家孩子少,能干活的人也少,要是让二嫂家做白工,二嫂肯定会不乐意,觉得自家小气。再说现在还跟二嫂家一起做买卖,要是因为这点钱把二嫂得罪了,那多划不来啊。二嫂一家给自家的优惠也挺多,自家也不能显得太小气。钱氏在心里早就盘算好了。
  也不怪高氏和钱氏两人合得来,两人都是心里有小算盘,但做事都大气的人。凡事都分得清轻重。
  娶妻娶贤,王家老哥俩算是撞了大运了。
  做粉皮的活都是大家做熟了的,给王有钱家做粉皮的速度比给王有银家做粉皮的速度快多了。
  王有钱家孩子小吃得少,他家留得苞米要比王有银家的少。
  七八天的时间,两家人就把王有钱家的苞米全都加工完了,总共做了三百多斤粉皮。
  现在天好,小麦发芽的时间短了不少,刚做出一批麦芽糖,王有银就迫不及待地去县里了。
  这回还是王有银三人一起去县里。有了上回的经历,王有银也不再抠抠搜搜了,非常大气地带了二百多斤粉皮去县里。
  跟凉皮不一样,粉皮晒干后表面不平整,粉皮叠放在一起很不贴合,十分占地方。
  二百张粉皮,两个大水桶就放下了。粉皮则需要垒很高。二百多斤粉皮是一千七百多张。这些粉皮不仅把驴车占得满满的,还垒得高高的。驴车只能坐一个赶车的。
  为了赚钱,大家也不觉得累了。一个人赶车,两个人在后面跟着走,轮流换班。车上东西太多了,就算吃得再好,驴儿也是跑不起来了。不过幸好驴儿跑不了了,要不然容易把车上的货颠下来。
  为了占个好地方,也因为货多速度慢,这回这三人提前了两个时辰就出发了,三人还拎了个灯笼照路,省得一不小心翻进沟里。
  灯笼是王有银用削了片的柳枝做的,虽然瞅着不好看,但是照明还是没问题的。
  灯笼里面放的不是蜡烛,蜡烛这玩意在农家算是“必需品”又算是“奢侈品”。每家每户都有蜡烛,但都舍不得点,只有在祭祖的时候点那么一下,用完赶紧吹灭。
  也不知道是怎么保存的,有些人家的蜡烛都用了三代人了,第一个点蜡烛的人都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他的儿子和孙子还在用那个蜡烛祭奠他呢。
  王有银他们带出来的灯笼里面点的是松脂。这些松脂都是宝月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在松树上抠的。
  松树是稻花村最常见的树,山上长满了这种树。
  稻花村这边的山矮,松树也长得挫,其他地方的松树不仅长松球,松球里面还长松子,稻花村的松树就只仅仅长了松球。除了松树下的松树蘑和可以用来烧火的树枝和松球,村里人实在找不到松树的其他用处了。
  不过“见多识广”的宝月发现了松树脂的妙用。松树脂融了可以当胶水用。松树脂的粘合力还是很好的,宝月家的饭桌不平整,王有银用松树脂在短的桌腿下面粘了块小木块,木块和桌腿之间粘得牢牢的。怎么晃都不掉。
  高氏还开发了树脂的新用法。农家人平常糊鞋底都用浆糊。一层又一层地糊鞋底十分浪费浆糊。有一回,浆糊不够用了,高氏突发奇想用松树脂糊了个鞋底,发现竟意外得好用。
  松树脂粘合力好,用松树脂糊的鞋底不开胶,穿久了,鞋底不仅依旧平整,还十分耐磨。而且用松树脂糊的鞋底还防水,鞋穿着也十分舒服。
  现在王有银一家全都穿着松脂鞋。高氏藏了个心眼,除了钱氏,松树脂能糊鞋底这事谁都没告诉。
  松树脂除了粘东西,还能烧,这东西要比木头抗烧。
  宝月把松树脂做成了蜡烛的形状,放了个灯芯,就可以当蜡烛用了。
  松树脂虽然能当蜡烛用,但是跟蜡烛比还是差不少。
  松树脂烧得快,而且烧着的味道还有点呛鼻子辣眼睛,不过放在灯笼里拎着走,味道就散了,不会呛鼻子辣眼睛了。松树脂现在唯一的缺点就是烧得太快,几人烧完了五根松树脂蜡烛,天才微亮。
  虽然驴车很慢,但毕竟是提前两个时辰就出发了,王有银三人到县里的时辰比上次提前了不少,也如意地找到了更好的地方。
  王有银三人刚进县城,就已经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县里没啥新鲜事,县里人也很无聊,见个驴车拉那么高的一车东西,都十分的好奇。
  王有银卖货卖习惯了,跟围观的路人介绍自家的好吃的。有几个性子急的,想在路上就买,被王有银好言好语哄到了菜市场。王有银扯下盖在粉皮上的芦苇帘子,直接开始卖。
  上次买过粉皮的人回家尝过之后,都觉得粉皮的味道不错。食物种类单调,县里人吃得花样也不比村里人多多少,好不容易见了新鲜玩意,味道好价格便宜,大家吃完了还想着买。
  王有银是个记性好的,碰到上次卖过东西的老顾客还会寒暄几句。
  见自己买个东西还能被人记住,买东西的人也挺开心的,买完东西也不走,站在驴车旁边,免费给王有银家的粉皮当“托”。
  现在卖东西还没有后世那么多花里胡哨。不用花钱做营销,也不用费尽心思蹭热点,现在买东西,只要吆喝声大点就有人围着你,吆喝的话要是再顺口些,就有一帮人围着你,吆喝的话要是又顺口又有趣,就会有一大帮人围着你。
  宝日在这边吆喝得起劲,回头客那边推荐得真诚。有这么大的助力,王有银家的买卖想做得不好都难。
 
 
第14章 老黄瓜       虽然这次带到县里的粉……
  虽然这次带到县里的粉皮比上次多了不少,但依旧在中午前就都卖完了。倒是一点没耽搁回家。
  三人这次来县里收获颇丰,而且还有意外惊喜。几人拿来路上解渴用的番茄和黄瓜也卖了出去。
  那个被王有银记住的老顾客热情地帮粉皮做宣传,等货快卖完的时候,王有银为了表示感谢递了根黄瓜给他。老顾客见是个新鲜玩意,也没推让,直接用袖子擦一下就啃了起来。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