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童想起成大娘那不服气的样子,觉得不愧是能在丈夫死后一个人拉扯孩子长大的女人,比大部分男子都来得强。
而且大家同成大娘相处了好几年,发觉席知县这样针对她后,众人的心里都不好受。
当然一些酸腐之人不能算,只是县衙在唐知县的带领下,很少会有这样的人,所以大家暗地里都帮着成大娘,这也给了成大娘一些安慰。
“府衙现在正缺人,若是成大娘待不下去了,就来府衙,当然,吏试还是要考的,没过的话,我也是不收的。”
唐林觉得此事无解,除非成大娘真的能改变席知县的观念,不然,就算坚持下去,也是无用功。
“这我们都知道,这次我过来,除了想要继续待在知县手下外,更是来探探路,成大娘也想过来。”方童解释道。
“你们想的倒是好,不过如今府衙的确少了不少人,以你们的能力应是能进的,你不就是如此吗?”
方童听到后,颇为高兴,说:“我就知道,唐知县既然能找到这里,就说明我考得还不错,被录用了!”
“过几日府衙就会发聘书,拿到聘书后,你就去府城西边租院子,那里是专门租给官吏的。”
唐林也不卖关子,方童的破案能力本就出类拔萃,卷子写的也不错,叶司刑颇为看重。
“租好院子,你就回临海县,将县衙内你经办的各个案子全部找出,还有这几年的吏考文书,我记得这几年你都是上等,全部拿出来,我有大用。”
方童有些不解,但还是答应,反正唐知县不会害他,不对是唐知府才对,之前叫惯了,总是叫错。
与方童分开后,唐林总会想起临海县的事情,但自己已经离职,无法多管。
不过,等府衙修整好后,倒是可以去海港码头一趟,顺便去临海县看看。
回到家,同家人聊聊天、说说话,唐林又进书房里去了。
虽然河堤暂时是安全了,但还是要小心点,看着永兴府的户籍资料,还有永兴府的舆图,唐林陷入沉思。
经过这几日的整理,唐林发现永兴府其实只有七万三千户人,之前的十二万户,不过是有人夸大其词罢了!
一户人家至少有三口人,多的有十几口人,也就是说,整个永兴府大概有三十万人,但具体到底有多少人,还需要官吏进行清查。
除了府城外,永兴府还有八个县,两个紧县兴书县和兴丰县,两个上县兴学县和兴海县,三个中县兴宁县、兴水县和兴渔县,还有一个中下县兴土县。
八个县加上府城,形成了完整的永兴府。
而永兴河贯穿兴书县和府城,流出府城后,在兴水县的西北边形成了湖泊——永兴湖。
这个湖泊是天然形成的,也是因为这个湖泊,兴水县极易被淹,但因为东边就是大海,所以不会被完全淹没,只是会有财物损失。
随后唐林又标出几个再努力一把就可以升级的县,只要再扶持一下,这几个县就能升县。
至于河堤和湖泊,只能一点点治理,特别是湖泊的疏通工作,以后可以修建一个河道,再在湖泊那边修建堤坝,可以减少兴水县每次被淹后的损失。
将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务梳理出来,又分出轻重缓急,唐林做了一个短暂的计划,想将这些事情一件件做完。
当然,这需要银子,银子从哪里来?商税!
永兴码头有几处破损的地方,现在已经规整好了,唐林派了胥吏前去巡视,除了收取摊位费外,还有船只的停泊费。
虽然比不上海港码头来得多,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多几两银子也好。
趁着这几日功夫,唐林又去了安港码头,如今安港市舶司已经修建完毕,四房都支棱起来了。
唐林鼓励宁朝商人出海贩卖货物,也鼓励别国商人过来,虽然关税归市舶司所有,但商税还是由当地官府收的。
而永兴水师也开始行动起来,对于市舶司这一块肉骨头,他们早就想要分一杯羹了。结果却被长临水师占了去,如今轮到他们了,自然想要表现一番,所以这几月他们巡视的极为认真。
有了两队水师,唐林便让他们分区巡查,反正两边的海域离得极近,半月互相交换一次,也方便。
与此同时,这次吏试的结果也出来了,胥吏已经齐了不少,就是一些需要技术的匠人、仵作还有空缺。
就是能胜任官员的学子极少,除了需要能力出众外,更是要人品端正才行。
这么几轮看下来,唐林也只找到两个人,一个是擅长律学的元举人,一个是为人正直、习过几年武、略通笔墨、考过武试的杨举人。
除了这两人,唐林还将方童报了上去,方童虽然是胥吏,但破案无数,能力极为出众,近几年吏考皆是上等。
所以唐林愿意为他做担保,这可不是一封举荐信就可以的,而是一定要从四品官员,此举会在该官员名下记上一笔,也就是说,风险极大。
而且,从四品官吏可以荫及子孙,这一遭后,若是唐林日后想要荫及子孙,朝廷也会进行考量,会影响该子孙的职位。
对此,唐林并不放在心上,若是自己日后的子孙需要荫补进入朝堂的话,怕是会被吃的连渣都不剩吧,还可能殃及家人,还不如不用的好。
这件事情,他是先跟伊娘商量过后,得到伊娘的理解后,才做下这个决定。
唐林写好奏章,并将自己所选官员的文书、考卷都封存,一同交给吏部,由吏部斟酌调度。
半月后,朝廷的文书就过来了,除了同意唐林的奏章外,更有七封调度文书,上面有官员们的基本情况,最早的官员也得三日后才能过来,晚一点的怕是得等半月后了。
方童得知自己成为官员后,满脸的不敢置信,从胥吏到官员,这可是跨级的,虽然只是个不入流,暂代狱司,但也足以让所有胥吏羡慕了。
而府衙的胥吏也不相信,唐知府居然愿意给一个胥吏担保,这可是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荫补啊,反正他们从未听过这种事。
也幸好李月娘不清楚各种瓜葛,不然怕是要念叨许久了。
半月后,府衙、安港市舶司的官吏都已配齐,所有事务渐渐步入正轨!
如今第二季的琉国稻快要收割了,在临海县和其余各地的第一季稻种收割后,朝廷便将稻种运往各地。
到了现在,除了一些口感较好、种好能得更多的银钱外的稻种还在耕种外,大部分百姓都开始中琉国稻种。
当然北方因为气候原因,只有偏南边的地方才会种琉国稻,其余地方依然以种植小麦黍米为主。
因为,第一次试种过后,琉国稻的产量虽然有,但还比不过小麦。
同时,每个地方,琉国稻的产量都有变化,除了地域关系,更是同当地知府的重视程度有关。
如唐林所在的永兴府,第一季琉国稻的亩产根本比不过附近的其余府。到了唐林上任后,他便让胥吏前往各个县城通知,要求知县将种植注意事项告知每个村子的百姓。
到如今,唐林去郊外时,肉眼可见耕地里水稻杆子上的稻穗增多,第二季的产量应该会增加许多。
还有就是西瓜,永兴府辖下有八个县,其中有五个县靠海,一个县被永兴河贯穿,因为永兴河周围没有沙地,不可种植。
但另外五个靠海的县,是有可能种植西瓜的,当然具体还要去实地看看情况才行。
西瓜可以放到明年种植,但是今年的秋税快要上交了,十月底,永兴府的税收必须由金部员外郎押送到上京。
所以,现在永兴府需要准备好迎接各县知县的到来,除了年底,一半情况下,知县们并不会过来,这次是因为要前来拜见新任知府,所以定是要过来的。
随着朝廷纳税文书的到来,整个府衙开始运转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胥吏成为官员,此为阿呆私设。
而荫补制是照顾高级官吏子弟的荫补制度。宋朝对官吏子弟的照顾,另有荫补制度,荫补的范围比前朝扩大。(此是从度娘那儿查来的)
感谢在2021-07-13 01:48:49~2021-07-14 23:59:4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好奇心吓坏猫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好奇心吓坏猫 100瓶;胖嘟嘟 15瓶;洋葱xn 10瓶;24510406 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27章
永兴府作为中府, 需要交纳户税十二万两,地税十五万石,这是一整个永兴府的总数。
在纳税文书下发之前, 唐林便让胥吏们将府城内的户籍重新规整, 并且一条巷一条街的去确认登记, 将百姓的缴税等级重新排列。
因为在查看户籍时, 唐林才发现,永兴府的百姓缴税等级已经十年未变了。
一些家道中落的还在缴纳高额的户税;而半路发家的,还在缴纳低廉的户税。
当然这其中也有明明是大户,可是却缴纳低廉的户税的。
所以这次, 唐林要求胥吏们好好查探,不可弄混, 并且在调查登记后,他还特意从中抽查,以防胥吏作假。
趁着这个机会, 唐林除了调查户籍外,将每一户百姓所拥有耕地数量也进行了统计,同以前的府城进行对比。
对于分给各县的户税和地税, 唐林也打算根据人口、耕地的多寡来进行划分, 而且划出额度后,有特意在文书上提出, 让各地知县对百姓的户籍、耕地进行调查整顿,再进行收税。
为唐林特意给各县留出了时间, 本来税钱定的是十月上旬交到府衙,这次则是十月中旬,留出了十余天的时间。
虽然因为路途的关系,无法在收税之前抽查, 导致该地的知县会帮大户隐瞒耕地或者降低纳税等级。
但有了这次调查,日后唐林要是查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可以直接问责当地知县。
当然,唐林在文书上也说了日后可能会随机抽查户籍的事情。但他们到底会不会相信,会不会有所顾忌,就不是唐林所能控制的事情了。
给各县的文书发下后,唐林也将府城百姓们的户税和地税算好了。
户税按一年收入的多少来划分,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等进行收税。地税也是如,按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来收。
知道要按一年收入时,府衙里的官吏倏然一惊,这完全是将能钻的空隙给堵了。
之前府衙定级比较草率,也没个标准,所以漏下一两个也是正常。
若是按这个来的话,就算东减西减,可大户们的田地、商铺在那里,要是分到中等的话,绝对会引人怀疑。
而且这次唐林还发了告示,将税收的数目写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还特意让胥吏在布告栏面前讲解,告诉给所有百姓听。
若是有百姓前来询问,只要告诉胥吏他们一年的收入和耕地的情况,就会帮忙计算他们要交的秋税数目。
如一来,就算官吏们用其它名目朝百姓收税,百姓们也不会轻信。
当然,如今这些胥吏也不敢,唐知府已经拿了一批人开刀,现在要是出头,在户籍税收里做手脚,怕是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永兴府城的百姓最知道事,都是满脸茫然,活了这么多年,他们从来不知道税收原来是这么回事。
以前都是差爷说交多少,他们就交多少,从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名头。
刚开始百姓们都只是站在布告栏前面,听胥吏们讲,有几个读过些书的、或者是在店铺里当掌柜的百姓,就拿着纸笔在下面算。
王掌柜拿着算盘,上面说年入三十两以上为中等人家,他拨弄着算盘,算出家里的户税。
又对照着耕地的等级税收,算出地税,两两一加,居然少了近一半。
王掌柜不信,又算了一遍,还是老样,看着坐在门口的胥吏,他大着胆过去,请他帮忙算一算。
“这位差爷,那边的差爷说,您这里给算秋税?”
“正是,你家为几等,家中上等田几亩?中等田几亩?下等田几亩?”
“差爷,我家为中等人家,上等田12亩,中等田20亩,下等田25亩,敢问要交税几何?”
赵拦头拨了几下算盘,随后说到:“中等人家户银为一两五钱,上等田一亩收一石六斗,中等田收一石,下等田收八斗,地税为五十九石二斗。”
王掌柜听到差爷算的跟他一样时,瞬间精神了,也不觉得交税是难事了,问道:“差爷,什么时候交税,去哪里交?小民立马回家清点。”
“不用这么急,会有告示出来的,我们要行通知府衙百姓才行。”
“小的明白了,差爷您忙!”
王掌柜笑着回家,这么些年来,他真的是第一次觉得税收不高,以前光银就要三四两,至于粮食,那要的更多!
在王掌柜算税收时,周围的百姓也都看着,发现差爷们还真给算,而且也很清楚后,就蜂拥而上,要早点知道自家的税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