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关外,盐本也是可以交易的。像董家这种小子多,盐吃得多的人家,就可以跟那些用不光盐的人家买盐吃。
村民们私底下交易时,除了按照盐本上的盐价给人家钱之外,还要额外给人家点添头,半斤粮食或是两三个鸡蛋就行,总之得让人得到点好处,不能让人白帮你忙。
跟黄家一批过来关外的移民,他们的盐本都是在六月份时才到手的,五月时,朝廷会重新统计户籍上的人口,然后按照户籍上的人口数发放盐本。
黄家的盐本到手时,他家在县里买的盐正好都吃光了,正靠着黄豆腐换回家的大酱熬日子呢,正价盐实在是吃不起。
黄家的盐消耗得快是原因的,除了人需要吃盐外,驴儿偶尔也得吃点盐。
驴儿偶尔吃些盐可以改善一下口味,提高驴儿的食量。长时间不吃盐的话,驴儿容易吃不下东西,还可能会脱毛,甚至会生病。
驴儿吃食吃得少了,自然也没力气了,干活也就干不动了。像黄家驴儿这种一年中大半年都要卖力气的情况,必须得吃好喝少,就算是人不吃盐,也不能断了它的盐。
黄家给驴儿喂盐时,一般都是把粗盐化成盐水,洒在草料上,时候也将盐磨成粉,拌在驴儿吃的豆饼和糠麸皮里。
一些钱人家会将粗盐制成盐砖,吊在驴棚上,任驴儿马儿随意舐食。不过这种奢侈的喂法,黄家肯定是学不来的。
因为用盐量大,所以黄家买盐时都是五斤五斤的买,这还没过年呢,就已经买了两回盐了。
这回家里又腌了不少咸菜,新买的盐也用得差不多了,过年之前,剩下的五斤盐也得买回家了,不然都没法过冬了。
不过好在黄豆腐走街串巷认识了不少人,家里的盐真吃光了,倒也找得到人去买便宜盐。
毕竟像老黄家这么舍得吃盐的人家还是少数,大部分人家的菜都做得很清淡,生怕菜做咸了,不小心就把饭吃多了。
在地上冻前,黄豆腐把从菜园子里收上来的萝卜、白菜都放进了地窖中。
关外的地窖都是挖在屋子外面的,地窖上面除了盖木板外,还要放好几层草挡风寒。下一次地窖,就要折腾好一会儿,所以每次下地窖都要多取些菜。
去地窖取一次菜一般就要拎一筐上来,吃完了再去取,所以黄家的菜再往地窖里放时,就是半筐萝卜半筐白菜那样放的,中间放点野草挡着,取起来也方便,直接拎筐就行。
冬菜入了窖,酸菜和芥菜疙瘩也入了缸,地也上冻了,黄家人在关外迎来了第一场雪。
作者有话要说:
第24章 .出门打猎 ·
“小妹, 你往我这件袄子里再续点草,做厚实点,越厚实越好!”黄豆腐从外面刚回来, 进屋就脱下了身上的袄子, 递给自家小妹。
“你这袄子不是新续的乌拉草嘛?咋还往里加呢, 再加草, 这衣服就太厚了,穿上连抬胳膊都费劲了。”
黄豆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自家大哥的“无理要求”。
黄豆腐身上穿的这件冬衣, 已经续了足够多的乌拉草了,对于冬天偶尔才出门卖一次豆腐的黄豆腐来说,这件袄子已经足够厚实了。
关外的天气是越来越冷了,家家户户都待在家里猫冬, 村民家中啥时候都有人,因此黄豆腐出门卖豆腐的时间也换成了比较暖和的中午。
再加上刚入冬, 家家户户还囤了不少的白菜萝卜, 腌的酸菜也还足足的,暂时还不怎么缺菜吃, 所以买豆腐的人不算太多,黄豆腐就跟这些老主顾打了招呼,每隔三天去村里卖一趟儿豆腐。
而且还有不少人家直接一口气买很多块豆腐, 做成冻豆腐留着以后吃。冻豆腐炖白菜或是酸菜, 味道是相当好了。
黄家每年也会做一些冻豆腐来卖,一般会用两种法子来冻豆腐。
一种是把刚做好还冒着热气的大豆腐放入开水中烫一下,然后挑一天中最冷的时候把大豆腐放到外面冻上。
这样冻出来的冻豆腐,里面的小孔又大又紧密, 跟别的菜一起炖着吃时,汤汁容易渗进去, 吃起来口感更醇厚,味道更佳。
还有一种冻法就是把大豆腐用淡盐水浸泡小半个时辰,然后再用清水过两遍,把豆腐表面的盐水洗掉,等沥干了水分后,再把大豆腐放到外面冻起来。
这样做出来的冻豆腐会更紧实,炖起来不宜散,适合跟肉一起炖,而且炖得越久,吃起来越香。
关外人一直有吃冻豆腐的习惯,毕竟这大冷的天,出一趟门不容易,村民们也习惯性地能多买就多买,吃不了也不怕,大不了冻在外面。
以前村里的人买豆腐都要去镇上或者是卖豆腐的人家去买。自从黄家搬过来之后,村民们才享受到了在家门口吃鲜豆腐的福利。
虽然在家门口也能吃到鲜豆腐了,但大家对冻豆腐依旧喜欢得紧,还是要冻一些留着吃。
不过村民们自家冻大豆腐时可就没有黄家那么多讲究了。一般都是买了鲜豆腐,切成块,直接放到外面冻起来,啥时候想吃,再啥时候拿回屋子里化冻。
黄豆腐在这五个村子里卖豆腐已经卖了小半年了,跟几个村里人都混得很熟悉了,对于自家冻豆腐这手艺,倒是不藏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