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康熙惠妃——沉行原
时间:2022-05-14 06:19:20

  “唔...这说不好,看你...”芷珠话还没说完,梦境就开始崩塌,两人身影开始消散,化作星点。
  康熙见这一幕,想握住点点荧光,却身不由己。
  醒过来时,梁九功急急的呼喊着他:“皇上,皖北凤阳府、滁州急报。”
  康熙九年夏,皖五河、凤阳大水,怀远雨雹,帝遣江苏布政使慕天颜前去赈济。
  芷珠醒来时天色渐明,外面如幕帘一般的雨,将这座弃庙隔绝方外。
  正想拢拢身上的大衣,抓了个空,她微微一怔,看着这场大雨将这座城淹没深吸口气,摇头失笑,拿起火边烤得酥软的饼囊,撕成小块小块慢慢嚼着。
  ‎
  作者有话说:
  前面几张打算改一下设定,就在这几天。
  谢谢大家支持啦~爱你们。
 
 
第36章 惊世绝才
  康熙一脸沉默看着奏折,几次下笔都顿住,想到珠儿说到那好友一脸笑意的样子,他就忍不住想要毁了那个人。
  不,不急,先看看,说不定还能从他身上得到能如愿见到珠儿的机缘。
  男人忍了又忍,按捺住自己杀气腾腾的心。
  想到昨夜梦中所见,他就知道他的珠儿是受神眷顾的,只要还存在,不管是占据别人的身体还是以灵魂的方式,他都会帮她做到。
  芷珠下了玉皇山,杵着树干走在泥泞堆满黄泥的路上,看周围百姓有的搭棚相互依偎,有的满脸悲苦望着原本能有个好收成的稻田,有的娃儿哭着找爹娘,看男子哭着冲向被掩埋的房屋堆,想要刨出被压的妻女。
  围垸皆溃,房屋倒塌,田禾尽毁,颗粒无收,死亡无数,看着满目疮痍的景象叹气,不管哪个年代,发生灾难受苦的总是黎明百姓。
  听着衙役说朝廷设粥以赈,让他们每天去城中衙门领取救粮,还可取粥一碗,而且担心疫病流行,县衙里面已经开始熬药,每个人每天都要去喝一次。
  瘟疫在中国的史料中早有记载,只是那时候的人们认为瘟疫的产生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并没有从其他的原因去思考。
  她当时忘记告诉康熙,没想到那男人竟然早有准备。
  芷珠拿着李掌柜给的碗朝县衙门慢悠悠走去,一路上碰见许多当时听话上山的人,方向都是衙门,大概是去喝药。
  看见她一个人,都热情上前打招呼:“白道长,这几日多亏了您,不然还不知道咱们怎么样呢。您现在住哪里呀?”
  “是呀是呀,白道长如果不嫌弃,我家屋子多,您来随便住。”
  “哎哟白道长,这里污糟得紧,您吩咐一声街里街坊的从明天起就帮您端药了。”
  众人纷纷点头,芷珠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和那个时候不一样的态度,淡然一笑,谦虚摆手:“不过举手之劳,不足挂齿,既然知道了,散人自是不能袖手旁观的。”
  一行人还未走到县衙门,老远就闻到了一股苦涩冲天的中药味儿弥漫四周,慢慢走近,衙门前的石狮子也不见踪影,大门及门头和两边院墙也被冲垮,索性铲平让众人进出,宽阔的院子里那颗梨树也歪歪倒倒,两边架着几口锅,一边粥一边药,几个衙役在那里烧火搅拌。
  锅旁边,凤阳附近几个县令正围着一个神情凝重,皮色黝黑的高个男人说着什么事情。
  几个妇人听说可以领口粮,相互怂恿着向凤阳县令走去。
  “既百姓来问了,大家口粮也是要紧事儿,早说早好,免得让人提心吊胆。”那高个男人对他们吩咐道。
  几个县令点头称是,分分散开离去。
  凤阳县令让身边人赶紧去召集人,那衙役敲锣打鼓,滴里当啷响了起来,没多久衙内人满为患,街边都站满了人。
  “诸位,天灾人祸,恰不逢时,夏稻早衰,然圣上英明,定开仓赈恤,免除田租,救济百姓...每户按人口划分,男一人两斗,女减半,孩童不算数……”
  话还没说完,就有性情暴烈的男人怒喝:“县令大人,起码还要等四个月下季水稻才能长成,这些粮食怎么够。”
  众人议论纷纷,县令早就预料到这种情况,双手示意大家平息,朝京城方向拱手拜到说:“所以圣上贤明,大家每日可携家人来县衙取粥一次,咱们县虽然有人不幸遇难,也算老天爷庇佑,附近城府受灾人群众多,咱们比起其他好到不知哪儿去。”
  话落,众人叹气嘈杂声又响起,有人脱口而出埋怨老天爷瞎了眼,说完就冷汗直冒偷偷瞄向芷珠方向,毕竟这儿可有一位传达天意的大人在。
  一时声音倒是静了下来,那高个男人看百姓安静下来,举止规矩,看向引起这现象的芷珠,倒是惊诧这地方会有这等出色人物。
  随手招了县令过来一问,才知道这就是那通风报信的道士,想了想临行前皇上的吩咐,他正愁不知哪儿去找这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理了理衣袖,慕天颜上前搭话,芷珠看那人朝自己走来不动声色,这里会认出自己的人少之又少。
  “在下慕天颜,久闻道长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少年英才。”慕天颜看这少年知天时地利,还被皇上记在心中,此时不结交一番,更待何时。
  芷珠笑着对他拱手一拜,笑话,这人明眼一看就是朝廷大官,且眼神清亮,眉间坚毅,心中绝对有兼济天下的抱负,还能让康熙派来赈灾,起码也是他的心腹。
  “大人说笑了,散人修行一世,为的是悬壶济世,惩恶扬善,追求大同。”
  看他说出自己心中之想,惊叹小小少年竟有如此胸襟,慕天颜恨不得和他立马称兄道弟,暗想自己以后可要在皇上面前为他多美言几句。
  立马邀请他同自己一起去喝茶,顺便探讨哲理。
  芷珠欣然同意,正好问问他关于这灾后重建,兴修水利之事,两人相谈甚欢,从四书五经到道德真经,观他谈吐不凡,知天文晓地理,慕天颜现在是真想结交这个忘年交小兄弟。
  且皇上命他查探这少年底细,怕是想重用他,自己何不做个顺水人情,反正以后为同僚,相互照应也没什么。
  又想到这少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见地,长相又俊美,要是自己女儿还未许配人家,正好相配,不禁扼腕。
  天色渐晚,慕天颜留芷珠用过晚膳,才尽兴而归,当晚便秉烛写下奏折,慷慨陈词,对芷珠赞不绝口。
  没隔两天,康熙拿着这封写满了称赞之词的奏折,狠狠一扔,要是慕天颜在场,朕真想抽他,原本还青眼有加的人现在只想白眼相待。
  男人冷哼,看来朕是小看那道人了,不过几日这慕天颜就被收买,朕倒是要去会会他,到底是何等惊艳绝才之人,才能一连收买朕两个身边之人。
  康熙越想就越对那叫白竹的道人不顺眼了,不管慕天颜对那人多称赞有加,但他就是还没见面就已经厌恶他了。
  芷珠走在回去路上,这几日连日的大雨,河水泛滥成灾,她担忧还会有雷,今晚再住一宿,明儿就通知慕大人让他把灾民遣下山去。
  还没走进门,她就听见里面传来阵阵咳嗽声,还有一道低低的孩童声,敛气侧耳倾听,原来是一个和尚带着小徒弟。
  芷珠推门而入,那小孩儿被惊吓到,躲在男子后面偷偷看她。
  似乎也不是和尚,那古稀老人警惕望着芷珠,这山洪毁人无数,她无意为难他们,对他们点头示意走向另一边。
  生了火,拿出罐子烧水洗漱就可以休息了,原本李掌柜邀请她去他家居住,但两人不熟悉,她也不好打扰,只好谎称自己修的就是清心寡欲那一套,不可久待世俗红尘。
  洗漱完毕,她借助头顶梁上挂着的绳子,轻轻一跳就上了横梁,拿出放置的软絮盖在身上,睡了过去。
  这几日她拿出当时系统给她的东西慢慢修习,现在称得上身轻如燕,当然飞檐走壁不可能,借助外力上梁倒还行。
  旁边两人,一人盯着眼前的火堆默不作声,那小孩儿掩嘴惊呼,眼里满满的羡慕惊讶,呆呆望着芷珠的方向,神情激动,他最是爱看江湖游侠妖精志怪类的小说,如今亲眼看见怎么能不让他兴奋。
  男子拿出包裹里的馒头,掰碎放进开了的水里面,敲了敲还望着芷珠的小孩儿的头,示意她吃,小孩儿收回视线,摇头不用,让他先食。
  男子指了指火上还烤着的馒头,小孩儿望了他一眼,听话端起碗小口吃了起来。
  男子叹气,摸了摸包裹里面的书籍,看着火堆出神,他看刚才进门那人身着道袍,听闻凤阳近来有位道者救济百姓,想来就是那位了。
  他喟叹,不知道手中这些书籍能否让这位道友看得上,同是心有大义,他已经薄暮西山,但天下奇人无穷匮也,日后终会有人认同他的观点。
  初夏的夜晚深暗,淅沥沥的雨又下了起来,男人思绪一转,明日天一亮,他们就可以去领些粥饭,御儿也可不再饿肚子。
  侧头看了看吃馒头都津津有味的孩子,摸了摸她带着橘毡帽的脑袋,心里酸涩,抹了抹微润的眼睛,……是他拖累了孩子。
  这次回乡本想见见亲人,可没想到祖祖辈辈流传到他这一脉,现在世上竟只剩他们父女了。
  处理完事情,打算回庐陵好好抚养这孩子,继承自己志向,但想到自己已近耳顺,怕是没两年时间可活,到时候留下她孤零零一个,倒不如现在就托付给别人。
  他看那道友眼神清明,坦荡磊落,倒是个值得交托的人。
  身边的孩子已经用完,揉了揉眼睛,打着呵欠,催促他赶紧进食,天已经很晚了。
  两人小声动作,御儿捂嘴闷笑,他们好像两只老鼠 。
  梁上的芷珠当然没睡,暗地里默默看那两人偷偷摸摸小心翼翼的样子,摇头失笑,闭上眼睛休养生息。
  ‎
  作者有话说:
  想到小学的时候发生流感,每人都带个碗去学校,
  课间操也不用做了就喝药,老师还会给我们糖。
  我了解了一下慕天颜,方文智还有他姑姑们,啊!好想穿越回去结交一下。
 
 
第37章 亨嘉之会
  第二天一早,芷珠睁开双眼就看见阳光透过瓦缝正暖暖地照耀在她脸颊,有灼灼之感,伸了个懒腰,拉着绳子翻身而下。
  洗漱一番,屋内不见那两父子的身影,她也没多在意,她等会还要去慕大人那里商讨修建的事,水利工程迫在眉睫,夏季雨水多,等秋来动工再合适不过。
  现在最重要的是勘测好数据,考察好地理位置,给后面修建一事打下基础。
  等用过早膳,慕大人告诉她皇上已经派遣安徽巡抚靳辅前来治理水患,而且同意她参与大坝修建一事,但还是要按照流程,写出具体的水利施工项目方案呈上去。
  自己那话竟然起了作用,芷珠心里惊喜,看来以后要多在康熙面前提一提。
  她自然是配合,招投标这些都是必须的,又向慕大人打听了解靳辅的来历,慕大人对他赞不绝口,靳辅年龄尚不满四十,却被皇上交予一省行政之事务,对于治水有独到的见解,还有相当丰富的治水经验,其才干可见一斑。
  芷珠点了点头,看来两人能相处愉快,她就怕那种什么都不懂还喜欢指手画脚的上司。
  最后慕大人又拿出一沓册子,芷珠接过翻了翻,正是她留给康熙那卷书的誊抄版。
  “册子里的东西真让本官大开眼界,不知何人竟有如此才能,想到这种办法,如果那水泥之物真能做出来并推广使用,大坝一定坚不可摧。虽然我朝也有类似的石灰,但看完这册子,本官才明白还是有缺点。”慕大人激动的对芷珠道。
  “这个东西虽描述作用甚大,还是要试验过才能正式使用。”她拿出的方法是两百多年后英国某建筑工人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材料,按三比一配合混用,在立窑内烧制成熟料,再磨细制成的水泥,虽然知道这方法可行,但她还没试过。
  “小友言之有理,只是这石灰石为何物?”慕大人点点头,捋了捋胡须又问芷珠。
  “明代的《天工开物》中有记载,凡石灰,经火......土中必生可燔石,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这里的石就是石灰石。”
  “那不就是石灰岩磺?”
  “对,就是这种原料。”芷珠又用现代的化学理论,结合现在的石灰窑烧制给他解释了石灰的硬化机理,
  在中国古代石灰不仅可以作为粘合砖石的材料,而且生石灰用水消化后,多加水可消化成消石灰浆,浆水可以粉刷外墙,大量用在土木工程建筑中。
  等慕大人引荐芷珠认识靳辅时,两人想法一拍即合,靳辅赞他少年英才之际,又告诉她此次水患如此之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黄河。
  原来“靖康之变”后,南宋朝廷凭借长江天堑地理优势获得了短暂的安全,阻拦了金兵的攻击,却还想重新制造新的“天堑”再次阻挠金兵,所以故意破坏过河南的黄河堤坝防御。
  然而黄河走向本来是从河南向东北方向去往渤海,这一番折腾竟然导致黄河转而往南,取道皖北,流往黄海去。
  黄河南下和淮河相撞,两河相遇,就像芷珠开始猜的那样,终酿成令人心痛的洪涝灾害。
  芷珠又给他说了自己的打算,她打算将洪泽湖修成蓄水池,再在上游选个地址修成大坝。
  靳辅没有否认他的想法,只侧重说了明朝有一位水利学家潘季驯,他治理黄河的方法。
  芷珠也很佩服这人的高明策略,但还是疑惑:“如果我们也用这个方法,这万一如这次水患,倒灌回去又如何?”
  “这正是你刚提出方法的隐患之处,本官之前路过一庵堂遇见了一位小友,此人才学过人,水利书籍读了不知几凡,我与他甚是投契,请他当了我的幕僚,你们两人可要互相协助。”又招来身边随从去请陈璜几人。
  这人走进来向慕靳两位大人行礼,芷珠见他举止不凡听他独得之见,看他所著《河防摘要》,内容不拘泥前人所著,更有创新,不得不承认,是比她原先想得要高明很多。
  “只是这河底淤沙如何治理?”慕大人一直默默听他们商讨,他也对此有研究,立刻明白其中关键点,只要想到黄河水里的泥沙会导致淮河中下游地段的河床升高,最终成为“悬河”,一到汛期会非常危险,他就不寒而栗。
  几人听到这话默默不言,显然也知道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芷珠想了想指着地图上几处地峡说:“一咱们可以在这些地方修建水库,保留沙石放水而去,第二可以种草种树用来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我考察过黄河支流里的沙土,透水性不高,不能用来建筑工程,到是种番薯用再好不过。只是这番操作作用不大,且怕是只对上游产生效果,所以我们只能把目标放在加固黄河岸坝上,再依次多修建几个大坝,不论灌溉防水都有利处。”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