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主角[快穿]——紫羿叶子/项然沫
时间:2022-09-04 07:12:37

  很有几分现代十八世纪十九世纪老屯子的风格。
  小公爷府离商业街有不到二里地的距离,在整个镇子的最东侧。是一个特别规整的大院子。
  最与众不同的,是府里的围墙是红砖的。
  大门也是朱漆的大门脸。占里也有十几亩。特别规整、方方正正的五进的大宅子。
  带个老大的东跨院,要是在京城里,这就是个花园子。
  但在这边,成了菜园子。四五亩地大的地方,种着满满当当的各色蔬菜,林染还在园子里看到了柿子苗。这东西,能在这地方见到,可不容易。
  除了茄子豆角那些常见的,什么黄瓜,南瓜,白菜生菜菠菜香菜韭菜的全都有。连油麦菜苦菊都有。还有以前林染都没见过的,水萝卜,角瓜,臭菜,菇娘啥的。
  就很神奇,感觉像看到了新物种一样。
  府外就是大田,田里种着土豆,甜玉米,还有大蒜,据说大蒜收获以后,还要在蒜地上种萝卜和白菜,就是秋天要收了做冬储菜的。
  林染光顾着看地了,都没怎么看房间。
  先把周围的地和地里的菜都认了一遍,才回院子。
  家里主子原来就一个,人口少。一进的后罩房就给男仆人住着。二进是书房。三进正房才是主子住。四进是给老公爷和夫人留着的,有客人来也能当客院用。后座房是给女仆住的。
  成家的奴仆不住在府里。在周围各有住处。
  主院正房大五间,带两个耳房。西耳房是小书房。东耳房是茶房兼小厨房。正房是修着地龙,还用好松木铺的地板,上面是羊毛毯子。还有火墙火炕,每一间有个五六十平的大小,取暖到也能保证。
  其它的布局。跟京城的府邸到是区别不大。
  挺好的。
  “这窗子,冬天能保暖吗?”
  发现窗子也是油纸的,林染表示怀疑。京城里的冬天才多少度,窗边都冷得不行,这大东北的,冬天零下都三四十度,可不要了命。
  “冬天有毛毡子的。”
  那不就不能保证光线充足了?
  “晚上才会把毛毡子放下来。白天不用。穿上棉衣裳,还有大阳光,没你想像的那么可怕的。”
  顾先生安慰林染。
  想想也对,他这个体格子,都熬下来了,没理由自己这健康人熬不下来。
  对于从来没经历过的,真正的苦寒之地的生活,林染越发的期待起来。
  作者有话说:
  明天见
 
 
第52章 格格吉祥3
  “这是什么吃法呀?”
  林染在适应东北的生活。
  以及东北的食物和饮食习惯。
  这天, 她带着海棠腊梅和钱嬷嬷一起到镇上逛街,买了一大堆的山货花生米调味料什么的。大包小包的,侍卫达山和莫日根赶了马车跟着, 往府里运。
  明明府里什么都有, 非得出去逛街买。还都逛不够。
  回来半路上遇到一户农户一家子在院子里吃饭。
  也是啊, 这大夏天的,屋里子闷得慌。
  就看到一桌子的各色青菜,一大盘子酱, 家里几口人,一人手里捧着一个绿色的白菜叶子包着东西吃。看着像主妇的那位婶子正在制作新的,就看着她把青菜撕巴撕马拌上大酱,再加上蒸熟的茄子, 玉米饼子。高梁米饭,在两个拼一起的白菜叶上堆得满满当当的, 包起来吃。
  林染从来没见过这种吃法。
  但是看着那一家子大口大口吃得香, 让人很有食欲。
  “这个呀, 饭包啊。主子, 你来的时候短, 还没见过。这大白菜饭包可是一绝, 特别好吃。他们那是最简单的吃法。咱们府里原来老夫人在的时候, 最好这一口儿。除了他们放的这些菜,再加上土豆泥,黄瓜条, 油炸的花生米。酱也不是直接放生酱,用鱼籽酱或者鸡蛋酱, 多放油。那才叫香呢!”
  小丫头里有一个公爷府的家生子, 叫乌兰的。就给林染解释。
  哦哦哦。
  说得林染都快流口水, “咱们回去也试试。刚好今儿个还买了花生米。”
  回到府上,颠颠的就去找顾先生,跟他说要吃白菜饭包。
  顾先生直笑,“咱们到是不用那么粗放的吃法,小小的包着一个个吃就好。对了,可以炼一点猪油,在饭包里放点油渣,更香。也不一定非得用高粱米饭,大米,小米,或者豆饭,五谷饭都成的。”
  显然更有经验。
  “行行行,咱们做几样米的。今儿个还买了花生米和榛子,虽然是陈的,看着保存得挺好的。也炒上。不过没有鱼籽酱了,咱吃鸡蛋和肉酱的吧。”
  镇子东北有个水泡子,府里在水泡子边儿上建的牲口圈,养着几百头猪,上千只鸡,还有几千只鸭子和大鹅。鸡鸭鹅蛋、肉是不缺的。林染最喜欢用的羽绒也不缺。当年的猪用不完的,还能赏下去给下人,都能过个肥年。
  有这一切,前提还得是不缺粮食喂。不然也不成。
  菜园子靠北墙的地下三四米深修着菜窖,是暖窖。冬暖夏凉,里面放着几十坛子猪油,常年都不化。夏天放上鲜肉,两三天也不坏的。
  要么怎么说,别管什么时候,权贵的生活质量,总是最好的。
  既便在这苦寒之地,林染才来了一年,到郭尔罗斯不过半年,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不适应的地方。
  吃穿用度,衣食住行。
  穿的,陪嫁的布料,一辈子都用不完。住的,条件也都好,没到冬天呢,夏天屋子通风做是好,并不觉得憋闷。行,有马车坐,还能骑马,路不太好吧,其实大差不差的,影响并没有很大。
  就是吃的,种类没有那么丰富而已。别的没什么了,家里有好厨子,手艺好,习惯的京城口味儿能做出来。当地的特色,跟京城口味相差也不大,挺好的。
  足够让林染可以使劲的折腾吃食了。
  这不是,忙活了半下午,又亲自到地里摘黄瓜,摘青菜的,到晚上,到底安排了一顿饭包。钱大厨非说看着饭包不垫饥,又加了一道鲫鱼豆腐汤,炒了两盘子小青菜,一个肉丝,又给蒸了一笼屉馒头花卷才满意。
  “不对呀,这么吃着,全是白菜叶子味儿,也不过瘾啊。”
  用小白菜包了半个手掌大的小包儿,两口一个的吃。吃了两个,林染就觉得不对劲。
  叫了乌兰,让她就照着本地的吃法,给包了个大大的,两只手都捧不住的那种。
  哎,这就对了嘛。
  太香了。
  “太粗放了。”
  顾先生看她的吃相,直摇头。
  “这叫豪爽,你会不会说话啊。”
  林染很不服气。
  顾先生只能附和,“是是是,您是豪爽,女侠。小生佩服。”
  心里有点儿小吐槽,虽然真性情挺可爱的,但您是真不怕我有想法啊?一点形象都不管了。
  哼,这还差不多。
  “哎哟,哎哟,好撑啊。还真别说,这东北的黑土地上种出来的菜,味道是真好。”
  再加上纯天然,真是不错。
  整天的琢磨着吃吃喝喝,差不多成林染生活的主要工作。
  镇子上有一家药铺,有位坐堂的张姓老中医,据说是因着开的方子上写了不该写的字,被同行举告,获罪发配来的。一家子都给发配过来了。
  到了卫所这边,因着医术,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做为镇上医术最高明的大夫,也得到同行们的认可。满蒙居民还是爱搞萨满那一套,但并不绝对,这边汉化程度高,还是信中医的。
  张大夫家的儿媳妇,是这一带最有名的稳婆。一般的妇人病症,也能看。只是张家是获罪过来的,家产早抄没了,药铺是开不起的,只是凭着口碑,谁来找,就上门给看。开了方子,病患自己想法子抓药。
  顾先生几年前发现了张家人。特别是张家儿媳妇的才干。
  这才在镇上建了现在的药铺子给张家人经营。药铺子的后院,还有一个大院子,是专门给张家儿媳的,相当于简易版的妇产医院了。只照看孕妇产妇,还有婴儿。
  北地苦寒,地广人稀,不缺好田地,最缺的就是人。没有人生下孩子不要的。但凡有法子,都会救。
  林染过来之后,重点就是关注这个院子,关照妇女儿童的健康问题。
  她的身份,比顾先生要方便太多,也名正言顺嘛。
  嫁妆里还带着许多的医书,她只以向张大夫请教的名义跟他讨论医书,也能给她自己造一个自学成才的人设出来。
  也不只她自己“学”,陪嫁过来的下人,哪家有小孩资质不错认得字的,都带着学,说好了,能学出来,将来可是做管事,或是放了身契做良民都可以。能选上来的,学得都可认真。
  张大夫是发配的人,能被公爷府这么重视,在这地方,能吃得饱穿得暖,女儿嫁了公爷府的管事,孙子有书读,孙女跟着学医,不用缠小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心里哪有不感激的,让带徒弟也不敢说敝帚自珍,这不教那不教的。倾囊相授。
  北方也有药材,人参鹿茸更是特产,但种类有限。医生能慢慢的培养,药材是真的缺。
  小公爷每年派人带着粮食、人参鹿茸皮毛去南方换药材。只要有利可图,多么艰苦的环境都挡不住商队的脚步。几年的经营,如今每年也总有南方的商人来做生意。
  他们不走陆路,走的是水路。从葫芦岛上岸再走陆路。
  其实要是直接到海参崴才是最快的,但要路过对马海峡,倭寇不好打发。
  这些都得徐徐图之,急不得了。
  七月初,收春蒜,种秋菜。林染好奇的跟着忙。
  这边的蒜长不大,都是特别小的蒜头。收上来就编成串,挂在梁上通风晾干,放在阴晾处能吃很久。
  到这时候,就看吧,家家户户的窗外墙上,都挂着大蒜。那个味儿,也能挺够人的。
  风俗嘛,也挺有意思。
  收完了蒜,重新犁地,上粪肥。种白菜籽萝卜籽。
  到了八月。中秋节前后,就是秋收。
  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做准备,检修工具啦,修粮仓什么的。
  这回到是不用再搬去田间地头看着。收割回来的粮食,都要拉回镇上的。镇上有大的晒谷场,直接打了入仓了。
  林染想帮着干活,起个带头作用的。可她不会干。
  没法子,做为女主人,只能给大家改善改善伙食了。一天一头猪两只羊,一人一斤白米饭,玉米饼子管够。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儿嘛。
  干了一个月,两万亩稻田,五万亩玉米,一万亩大豆,三千亩杂粮都收回来了。
  这点儿地,要按面积来算,别说整个熟尔罗斯,就只是纳林河卫所周边,连千分之一都没开发出来。说到底,还是人少。再一个,草改田,林改田,都是一年两年就能改出来的。
  还没有机器,整人靠人工,太难了。
  收获不错,一亩稻田能收三百斤左右的大米。一亩旱田能收五百斤的玉米。其它杂粮产量还要更低点。架不住人少啊。人少,地多,顾先生又不是小气的,给佃户分得多。雇工也给得不少。家家户户一家到头,还能有点儿余粮。
  前后菜园子,都是自家的,地方大的能占了二亩地,不用交租,得的除了吃用,全都能攒下。
  日子越过越有,人人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的。
  可以预见的,今年冬天镇上商业街的买卖差不了。
  粮食收完,才是收秋菜。储冬菜。
  林染又开了眼界,好家伙,家家白菜土豆大萝卜堆得小山似的。
  粗处理一遍,下菜窖,或是晒干,或是腌咸菜。最多的还是腌酸菜。
  反正家家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大方向都差不多,具体的又各不相同。
  小公爷府里,五进的大院子,再加上那么老大个菜园子,菜都收了,排上满满当当的木架子,晒的全是各种菜干。还有上百个大菜缸,腌酸菜的,酱咸菜的。
  再是格格府邸,小公爷府,也没比老百姓家有什么不同。
  “格格,格格,下厨要熬糖呢,要去看看吗?”
  海棠现在就是卫所八卦博主,新鲜事儿没有她不知道的。
  “熬糖有什么好看的?”
  “不是,不是用糖做糖,是甜菜收回来了,用甜菜制糖呢。”
  哦哦哦。
  看看,看看。
  上一次任务,头一次到盛京就见过甜菜,但没见过制糖。那会子是用甜菜梗子给猪催肥。
  又长了新的见识。
  一直到下头一场大雪,整人镇子都轻闲下来,人们也不在外面忙碌了,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屋子里猫冬。
  林染还在不停的增涨见闻当中。
  果然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体验真不错。
 
 
第53章 格格吉祥4
  中秋节一过, 家里的火墙和地龙就都烧起来了。开始是一早一晚的烧。到九月中,就全天的都烧着。整日里架着老树根,火都不灭, 屋子里比林染想象的还要暖和。
  秋收过后。达山莫日根一干侍卫就天天早出晚归的, 带着马车, 一车一车的往回拉木头。成材的木头放着暗干留着用。不成材的,就做柴火了。
  他们砍伐的地方,都是来年开春挖了树底出来, 要改田的。
  入冬下大雪之后,才进山伐木,不用马车了,直接做了雪橇就拉回来了。一整个冬天都不停歇。伐木柴, 打猎,收山货。镇子上的男人, 一大部分都出去做这些了。
  还有一部分, 会到松花江上打渔。带着冰钏子, 冰锥子, 等到江面冰实了, 钏了洞, 氧气一通, 鱼自己就往出跳。也是一个奇观。拿着长柄的舀子,直接把鱼捞上来了。
  冬天的鱼,好保存, 小柳根,川丁子什么的, 简单收拾一下, 炖上土豆条, 能香掉牙。
  顾先生这人,做事老讲究个体系。他是不会想什么是什么的。
  冬天也不会只闷在屋子里,什么都不做。
  他身体不好,不能常出屋子。
  在前院的厢房里带着木匠做木工打发时间。
  府外还有各种小厂子,酒厂就是创收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不是收得粮食多嘛,吃不完就酿酒。窖出来的都是烧刀子,运出去卖得都很好,很受欢迎。高粱酒,玉米酒,都不错。
  还有调味厂子,大豆油,麻籽油,酱油醋,这些日常用品,不用走远,就在镇上都不够卖的。吉林将军府里都要来这边采购。郭尔罗斯后旗,科尔沁各旗,也都不嫌弃远的过来采买。相比起盛京、承德,这边还是更近。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