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前,嬴政脸色已如黑炭。
这算哪门子好消息。现在朕没死!朕都知道了,蠢人竟是朕自己!
哪怕召见卢生等方士尚
未发生,可对史书上的始皇帝所经历一切,他可以完全感同身受。
如果没有出现水镜,那些就是自己必定会做的事。求的是长生,却亲手毒杀了自己,太讽刺了。
就听咕咕继续:
【诛杀没用的方士,发生在始皇三十五年。现在让我们尽可能推测秦始皇彼时的身心状态。
服丹药多年,身体慢慢垮了。长生求不到,心情越来越糟。心情越糟会影响健康状况变得越差,身体不复年轻而急求仙药不得,心情更差。
死循环可不就来了。
正在这种时候,始皇三十六年,三大异象出现。
当时,从皇帝到黔首都相信天象与吉凶相关,而天空中出现了杀伤力最强的“荧惑守心”。
从马王堆出土的《五星占》,汉代的天文占星著作。其中记录了不少秦朝事,比如从嬴政登基到汉文帝三年的土木金三星位置。
它提到的荧惑守心时,如此说明:“(火)与心星遇,则缟素麻衣,在其南、在其北,皆为死亡。”
对于“荧惑守心”的解读,这些话概括起来就一个字「死」。
非要多几个字就是「超凶。天下或有战乱起,死人死一片,或是皇帝本人死了。 」
为什么会如此解读呢?
这就要从古人对“荧惑”与“心”的不同看法说起。
荧惑,《吕氏春秋》对其释义,是“荧荧火光,离离乱惑”。
这颗星看起来似一团火焰赤红,而它的运行轨迹时正时逆,飘忽不定。
人们掌握不了它的轨迹,不安全感油然而生。
外加看到它血红的颜色会联系到血流成河,对这颗星也就喜欢不起来,随之给了它许多负面的意象。
以貌取人是通病,以貌取星亦然。
《史记》称“荧惑星”是“残、贼、疾、丧、饥、兵”的凶相。《荆州占》称:“其行无常,司无道之国”。③
相对而言,「荧惑守心」中的“心”,在古人眼中的形象就大不相同了。
这里的“心”,指是心宿二。
此前提到天上二十八星宿分属东西南北四象。
心宿二,在东方苍龙的第五宿。
心宿总共有三颗心,心宿一被认作“太子”,心宿三被认作“庶子”,而最亮的心宿二就是“帝星”。
它凭什么呢?
理由不复杂。
心宿二非常明亮,运行轨迹规律,能帮助地上的人确定季节节气。
比如耳熟能详的“七月流火”,意味着夏去秋来,天气转凉。
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历书《夏小正》,其中提到了心宿二。
“五月,初昏大火中。大火者,心也。心中,种黍、菽、糜时也。”
此处五月,当然不是现代公历的月份,而是周历五月。
心宿二在黄昏时出现在正东方,意味着春天到来,可以开始一年的种植。
这种天象给人带来的感觉非常美好。
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机勃勃的日子开始了。民以食为天,春耕播种是最基础的民生要事。
因此,心宿二也被认作是农神、龙神的化身,后来慢慢演变为帝星。
细心的观众一定注意到了古籍里记载时,也叫它“火”、“大火”。
不错,古代人欢喜地称呼它为“大火”星。
此火星非彼火星,不是我们所熟知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的火星。
心宿二,其实非常遥远是天蝎座α。对比地球在银河系边缘,它靠近银河系中心。
如今广为认知的火星,在古代把它叫做什么呢?
答案刚刚已经出现了。
不错,就是那么讽刺,它是人们不喜欢的荧惑星。
从现代的视角回望过去,两颗火星在中国古代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颗被奉为帝君,一颗则沦为灾星。人类根据观测到的表象,赋予了它们天壤之别的含义。
眼下,再看「荧惑守心」,它指的是灾星闯入了帝星领域。
试问怎么可能不天下大乱。轻则兵祸,重则帝亡。这种预兆,百姓信,皇帝也信。
始皇三十六年,嬴政看到了这个天象。
这位帝王的身体与心理本就极其不健康。
大凶之兆,哪怕不至于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极其可怕的当头一棒,带来非常沉重的精神压力。
假如嬴政有超前的天文知识呢?
那就没有这一连串的问题。
荧惑守心,只是一种单纯的天文现象。
首先,荧惑星就不是灾星。
古人最不理解的是它的飘忽不定,为什么看起来一会正行一会逆行呢?因为火星与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不同所导致的。】
水镜画面切到了简易的三星两圆圈示意图。
中间是金色球太阳,第一个圆圈是蓝色地球公转轨道,其外侧的是第二个圆圈红色火星公转轨道。
两个圆形状不一样。地球的是接近正圆的椭圆,而火星的是椭圆。
一段简易的拟态转动视频开始了。
【我们都知道地球与火星绕太阳转。因为公转周期与速度不同,站在地球上观察火星时,人的视觉效果会看到火星逆行。
这里不放公式了,不让大家被死去的物理知识攻击。
简单说来,火星逆行的出现频率可以被估算,大约两年一次,一次维持两个多月。
古人不知道这种天文原理,而未知令人恐惧。火星被扣了灾星帽子,何其无辜。
如果嬴政知道了荧惑星的运行规律,他还会认为这是灾难象征吗?
不是灾难就不必担忧恐惧,更不会精神压力极大。懂得这些知识的人还会一门心思找方士炼丹服用吗?不吃丹药,不惧异象,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水镜前。
嬴政:目瞪口呆!
朱元璋:呆若木鸡!
现在是对荧惑守心不恐惧了,但他们脚踩的地居然围绕着天上的太阳在转圈圈吗?
骗人的,怎么可能呢!不,朕不信!
作者有话说:
PS晚上六点二更~
——
①参考《一文带你回顾中国人的太空征程史》中国科学技术馆
②《旧唐书》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
“司天台占候灾祥,理宜秘密。如闻近日监司官吏及所由等,多与朝官并杂色人交游,既乖慎守,须明制约。自今以后,监司官吏不得更与朝官及诸色人等交通往来,委御史台察访。”
③《荆州占》东汉时刘叡所作,现已逸失,多散见于《史记》《汉书》《后汉书》注释及《开元占经》中。
第26章 第二十六章(二更)
◎。◎
地面绕太阳转, 这种理论的冲击性过猛,即便从大风大浪里闯出来的皇帝也无法接受。
此时位于两个时空的嬴政与朱元璋,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假设, 有离谱事件评级而满级是十级的话, 他们会怎么评级?
嬴政:胡亥与赵高亡秦(十级)、遭遇水镜(十级), 地面绕着太阳转(一百级)!
朱元璋:朱允炆削藩被夺位(九级)、遭遇水镜(十级)、地面绕着太阳转(一百零一级)!
哦不!
不是地面绕着太阳, 是地球。
脚下这片土地是只球?
骗谁啊!是球的话,岂不是有一批人会滚到深渊中去,怎么能在地上稳稳站立呢?
朱元璋想起来了, 是有一种浑天说,但那里面的地球不会像影片里自转动起来啊!
水镜继续播放影像。
【经过刚才的讲述,已知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帝王很重要, 也有一批专人研究。依照当时的研究成果,嬴政有机会拥有超时代的天文学知识吗?
除非穿越时空的力量存在, 否则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趋近于无。用词要严谨, 趋近于零,表示尚存一丝可能性。
这样说的原因是同时代的古希腊, 天文学家兼数学家阿里斯塔克提出了地绕日旋转一说。
今天去看阿里斯塔克的理论能挑出不少关键性错误, 比如太阳与恒星都是不动的, 他也无法解释很多观测天象与理论不符, 但在公元前朴素的日心说思想已见萌芽。
由此,我大胆推测同时代的秦朝或先秦, 也存在过日心说理论学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也许某派学说遗失在了历史长河里。
两千多年, 改朝换代时的战火纷飞, 像是董卓火烧了洛阳、五胡乱华、乾隆焚书等等, 我们已经无从窥见真正的先秦知识库。
说到焚书, 闲聊几句。
此前提到“坑儒”之说,如今有研究指出此事主要是坑杀方士,而在长期的文化记忆传递中,坑儒前面是“焚书”一词。
始皇帝下令烧过书吗?
烧过。
烧书的范围却不是把六国所有书籍一锅端。
《史记》记载得挺清楚,一类是烧史书,把秦国之外的烧了;一类是《诗经》、《尚书》与百家语。
另外,像是医药、卜测、农学三类书点名是不烧的。还有,秦朝官方的藏书都能被保存下来,但很不幸后来被项羽一把火烧光了。
这次,秦始皇下令烧书是突发事件吗?还是依照大秦的治国策略,烧书是迟早会发生的事?
太史公的笔下,事件起源于一次宫廷宴会。
一个叫周青臣的仆射对嬴政歌功颂德,称赞始皇帝是千古一帝。赞美嬴政平定天下,无人不服,百姓们都安居乐业,像您这样的皇帝从前根本没有。
好一顿吹捧,把嬴政夸上了天。
原齐国的博士淳于越听不下去了,他跳出来表示周青臣在大放厥词。
治国怎么可以不尊祖制。商周一千多年的分封制,大秦应该要效仿。
如今大秦领土很广又如何,没有分封王室与功臣,就会让他们像平民一样。万一遇上乱臣贼子造反,谁有足够势力来帮助皇帝呢?
这话一出,不难想象气氛瞬间由嗨点降至冰点。
请注意,这时已经是始皇三十四年了,嬴政一统天下是在始皇二十六年。
八年了,淳于越还是坚持分封制。他是儒生,能出现在宫宴上也不会籍籍无名之辈。
以小窥大,当时朝堂的思潮,分封制仍是占有顽固的一席之地。
这时候,丞相李斯就站出来反驳了分封制。
谁说秦朝一定要效仿旧制度,如果旧制度很好,殷商与周朝不会灭亡。而且天下分裂混乱几百年,怎么能体现分封制的优点呢?
现在大秦要搞郡县制,创立大一统的王朝。那些厚古薄今的言论,是推行秦制度的绊脚石。
李斯大胆建议,不如从根源上禁止这些不利言论的传播,把宣扬相关言论的书籍都给烧了,而后就说了要烧哪些书。
嬴政赞同地批准了焚书决策。
从这段记载看来,表面上是淳于越做人没情商引发烧书,实则是一场注定会引燃的思想斗争。
始皇二十八年,嬴政去泰山封禅。
当时召集七十多位儒生们,让他们建议该用什么样的封禅礼。儒生们给出了一些想法,但意见不统一。
嬴政认为这些意见不具备实用性,把儒生们都给贬退了,这些人没有参与到封禅仪式中。
对此,儒生们怎么可能没有抱怨。
封禅日下起了雨,嬴政上山时不得不去树下避雨。这一条被儒生利用起来讥笑始皇帝。
讥笑什么呢?
秦朝时期,人们习惯性赋予天象以不同的吉凶含义。封禅肯定是晴天万里才好,而上山遭遇风雨被认为是上天看不惯嬴政,在阻挠他顺利封禅。
始皇二十八年,儒生讥讽嬴政封禅不顺利。
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还敢在宴会上直说分封制。
嬴政不是没有任用儒生,但始终没能将他们收归己用,因为秦朝坚持用法家的理念治国。
儒与法,执政理念上必有冲突。儒生们多来自齐鲁之地,也就是秦朝时期的东方势力。
六国虽灭,文化思想未亡。
很显然,嬴政尝试过对六国文化融合,可从事后结果来看,他的措施最终失败了。
焚书就是双方的矛盾爆发了。
没有淳于越,也会有其他人物点燃矛盾,但可能没有那样快,没有如此激进。
李斯拟定焚书的范围后,具体怎么执行呢?
相关法条出台了。
敢说《诗经》、《尚书》的人就拉出去宰了暴尸街头,敢用古代的政策来非议大秦就被灭族。
秦吏发现问题却不举报就是同罪。命令下达后三十天内不烧书的人,在他们脸上刺青去做苦力。
由此可以看出,焚书针对的主要是儒家经典。
后面有跟了一条“欲学法令,以吏为师”,那么其他学说呢?
百姓或者读书人还能学习别的学派知识吗?焚书之后,私学并不被提倡。
思想却不是帝王想禁锢就能禁锢的。
有的思潮更是越禁止越火热,引起人的逆反心理去悄悄传播,引发人的好奇心去偷偷学习。
等到秦灭汉兴,汉朝有伏生传书,《尚书》再现人间。
总有人会把禁///书偷偷藏起来,而在某一解禁时刻将其拿出来。
嬴政明白其中弊端吗?
如今,我们只能做猜测了。
嬴政从试图融合儒家学说,到一把火把儒家的账号全封了不许它再说话,此决策或与他的身心状况有关。
始皇三十四年焚书,此时距离嬴政死亡只剩三年,而在始皇三十五年发生了坑杀方士事件。
此前分析,嬴政临死前几年的身体因服用丹药而每况愈下,他眼睁睁看着求仙无望变得精神压力极大。
这种情况下,他失去了耐心,也没时间再去搞文化融合,索性一刀切。
对此,个人提出一点暴论。
《吕氏春秋》正是对文化融合的一次尝试。
假如嬴政能活得久些,将秦法与《吕氏春秋》相结合,对其进行改良,广设学堂培养一套官员体系,以此来治理秦国呢?
绕远了,说回来,本集主题是古代天文学。】
水镜前,嬴政盯着《吕氏春秋》一词,他居然认真考虑起择其精华的可能性。
地球都绕太阳转了,人会去想一想本来不可能做的事也就变得十分正常。
水镜:
【始皇帝临死前的三大异象,现在知道了「荧惑守心」其实与灾害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