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的漂亮原配觉醒了——红叶似火【完结】
时间:2023-07-03 14:46:53

  五十年代是社队企业的发展高峰期,但进入六十年代,随着经济困难局面的加剧,社队企业纷纷解散没落,现在整个红云公社就只剩一个砖窑厂,职工9人。
  宋建国连忙摆手:“杨书记,刺绣小队总共就12个人,订单也不稳,没活的时候都要去上工,说不定哪天没单子就直接解散了,这哪能成立社队企业啊,就是个加工小队。”
  杨书记笑得有些意味深长:“建国啊,你这就是谦虚了。12个人,比砖窑厂还多了3人,规模可不小,也不是不能想嘛。好好干,我看好你。”
  “谢谢杨书记,我们一定努力。”宋建国脸上堆着笑容。
  回到队里,他就直奔宋书玉家。
  这是过完年后,宋建国第一次到宋书玉家里,进门就看到堂屋里堆的那几袋子布料和衣服,他有些相信队里的传言了,这丫头恐怕赚了不少,不过她从哪里弄到这么多的布料。
  宋书玉看到他,连忙站了起来:“叔,您来啦,快请坐,屋子里有点乱,您坐外面吧,我给您倒水。”
  宋建国坐在屋檐下,接过水,指了指对面的凳子:“坐,你这快两个月都没上工,就在家里忙活这些?”
  宋书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是不是让叔为难了?我明天就去上工。”
  “现在不是农忙,少你一个也不少。”宋建国叹了口气,“你这事吧,叔本来是打算睁只眼闭只眼的,但不知被谁捅到了公社,今天杨书记找我谈话了。”
  宋书玉顿时有些不好意思:“让叔您为难了,杨书记怎么说?他要是怪罪您,我明儿就去公社向他请罪。”
  宋建国斜了她一眼:“有我在,还用你一个小丫头片子出去顶着啊。不是什么大事,他就说了两句,态度有些矛盾,前面像是责怪你们摆摊,后面……”
  他干脆将杨书记的话重复了一遍。
  宋书玉听完笑了,等了这么久,鱼儿总算是上钩了,就是这条大鱼有点傲娇,还在拿架子。
  “宋叔,今天真是太为难您了,我明天去公社向杨书记解释一番。”宋书玉笑眯眯地说。
  宋建国怕她吃亏:“算了吧,杨书记也没责怪你的意思。后面你收敛点,偶尔请一天假就行了,别这样长时间不上工,我就是想偏袒你也不好做得太明显。”
  宋书玉知道他是好心,但他明显没领会杨书记的真实意图。杨书记要是真有心怪罪他们,要打压他们这些做小买卖的,哪会说这么多啊。
  “宋叔,您放心吧,杨书记不会为难我的,说不定啊,这还是咱们的机会。宋叔,您跟我说说杨书记的为人,来历背景吧,免得我明天去见了杨书记不小心说错话。”
  宋建国有些头痛:“你这孩子真是太倔了,杨书记……”
  ……
  宋书玉不但询问了杨书记,还问了公社其他几名主要的干部的情况。
  宋建国本来是去提醒宋书玉收敛点的,最后变成了给她科普公社干部的情况和关系去了,走的时候他不放心地叮嘱了一番,让宋书玉别去公社,别往枪口上撞。
  宋书玉见他实在是担心,很想跟他说明实情,但转念一想,要是知道了,自己明天提条件的时候宋建国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还不如不知道的好。
  晚上一家子吃饭时,宋书玉说了自己的计划:“妈,奶奶,我打算明天去公社摆摊。”
  刘桂芝纳闷地看着她:“不是说不在咱们公社摆摊的吗?你咋改主意了?”
  宋书玉笑盈盈地说:“以前不是想瞒着队里的人吗?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也没隐瞒的必要了,在哪里摆摊都一样,咱们公社还近一些。”
  这话挺有道理的,刘桂芝不再反对。
  第二天,宋书玉和谢铮一大早就去了公社。
  挑选摊位地址的时候,宋书玉特别选在了公社办公室的斜对面。
  谢铮不知道昨天宋建国来的事,觉得有些奇怪:“书玉,咱们要不换个地方?这里虽然人流量比较大,但毕竟在政府楼房对面。”
  “没事,哪里都一样,就这里吧。”宋书玉手脚麻利地把东西摆上。
  谢铮拗不过她,只好开始摆东西,但心里升起一种很怪异的感觉,总觉得从昨天突然说要到公社摆摊开始,书玉的反应就有些奇怪,但到底哪里奇怪,他又说不上来。
  在红旗公社的生意更火爆了,因为整个公社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他们的事迹了,不用他们吆喝都一堆人围了上来。
  杨书记刚在办公室里坐下就发现对面马路上围了一群人,本以为一会儿就散了。哪晓得一个小时后,人不但没散,而且越来越多,挤得水泄不通的,异常热闹。
  他叫来前两年来的小干事:“小梁,外面是什么情况?”
  小梁刚去凑过热闹,因此知道得很清楚:“红云大队那个宋书玉在那摆地摊卖衣服呢,我刚才去买了一件背心,质量还真不错,只要1.5,不要票。”
  杨书记眯了眯眼,招了一下手:“把你买的背心给我看看。”
  小梁立即去隔壁办公室将背心拿了过来。
  杨书记展开一瞧,针脚细密,没有线头,缝得很好,再摸布料,跟供销社的也不差,不要票还便宜三毛钱,难怪卖得这么好呢。
  将背心递给小梁,杨书记的目光穿过窗户,落到街对面,这姑娘有点意思,昨天他找了宋建国,今天她就跑到公社门口来摆摊。
  杨书记放下笔,背着手出了门。
  小梁见状,连忙跟上来:“杨书记,您也要买背心吗?我去帮您排队吧。”
  杨书记摆手,饶有兴致地说:“不用,我去看看热闹。”
  他说是去看热闹还真是去看热闹了,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杨书记根本挤不进去,只能耐心地站在外围,观察周围买东西人。
  排了二十多分钟,杨书记总算是被挤到了最里面一层。
  他站在一个阿婆后面,不动声色地观察对面的两个年轻人。
  两人看起来还不到二十岁,非常年轻,但眼睛亮晶晶的,嘴角挂着笑,这么多人,语气也没丝毫的不耐烦,一一给顾客报价,算账,找钱,忙得满头大汗。
  在他们身上,杨书记看到了一种久违的拼劲,干劲。
  杨书记侧了侧身,站到侧面,把位置让给后面想买东西的人,自己就在一旁看着。
  这一站就是大半个小时,围着的人才逐渐减少。
  嗓子都喊破了的宋书玉总算有喘口气的功夫了。
  她拿着水杯猛灌了两口水,又招待了一个客人,找完钱后,目光总算落到了旁边的杨书记身上:“这位同志,想买背心还是衣服?”
  杨书记蹲下身,目光落到裤子上:“那件棕色的裤子怎么卖?”
  宋书玉笑着说:“这是灯绒芯的裤子,比较厚实保暖,价格要稍微贵一点,我们都卖6块一条的,您要是诚心要,那就5.5吧。”
  杨书记点点头,又指着另一件蓝色的外套说:“这件呢?”
  宋书玉又给他报了价格。
  他点点头,又问下一件。
  一连问了七八件,也瞧不出他喜欢哪一种。
  宋书玉看出来了,他恐怕不是真心来买衣服的,正好又有两名客人过来,宋书玉便笑眯眯地说:“您再看看,有什么喜欢的再叫我。”
  说完就去招呼新的客人去了。
  等客人买了东西走后,宋书玉又笑着问:“同志,有看中的吗?”
  杨书记指了指公社大门:“宋书玉同志,过去坐坐?”
  宋书玉马上明白了他的身份,连忙笑道:“您就是杨书记吧,失礼失礼,还请见谅。”
  正好现在人不是很多,她跟谢铮交代了两句,将摊子交给他就跟杨书记去了公社的书记办公室。
  对于杨书记,宋书玉没什么记忆。上辈子改革开放后,她就进城打工了,后来衣锦还乡,公社的书记已经换了人,对这位杨书记的了解完全来自于宋建国。
  宋建国对他评价很不错,说杨书记是个很耿直很为社员着想的人。当年他在公社做主任的时候,县里让每个公社上报当年的交粮数量,不少公社为了挣表现,都往多了报,但杨书记不这样,他每次都认真下乡考察,根据当年的情况报。
  搞得他们红旗公社有好几年都是排在倒数,没少挨批。有些公社干部对此也不满,劝他别那么死脑筋,别的公社都往多了报,他也多报点,不说抢前几名获得表扬吧,至少弄个中不溜,也不至于回回都挨批。
  但他硬是不答应,还说县里要批评,让他去就是。
  所以虽然他在上头不是特别讨喜,但公社的社员和干部还是挺喜欢他的。
  宋书玉觉得宋建国滤镜太深了,说杨书记为社员着想她信,但要说杨书记特别耿直,她可不信。
  “小宋,喊了半天,喝点茶润润嗓子。”杨书记亲自给宋书玉泡了一杯热茶。
  宋书玉受宠若惊,连忙站起来双手接过:“谢谢杨书记。”
  杨书记含笑点头,坐到办公桌后面,双手交叉放在桌子,含笑打量着宋书玉:“你这小同志挺能干的嘛。我听说你们队的刺绣小队就是你一手成立的?”
  宋书玉谦虚地表示:“运气好而已,正好赶上刺绣厂有这个需求。而且这事也全靠队里和社员们支持,不然光凭我一个人成不了。”
  “小宋你实在是太谦虚了。刺绣小队忙吗?”杨书记感兴趣地问道。
  这种给她表现的机会,宋书玉当然不能错过。
  她详细地介绍了刺绣小队的业绩:“从过完年到现在,已经交了三次货,总共收到325元的加工费,平均每个人分到24.37元。目前,她们在忙第四批货,下个月初应该就能交货了。”
  听完这个数字,杨书记兴趣更浓了:“你们的订单挺稳定的嘛,社员们增收也很好,只是这事惠及的社员太少了。小宋同志,有没有想过扩大规模?”
  宋书玉苦笑:“杨书记,刺绣厂都只有一百多人,他们每年的订单数量也是有限的,能分给咱们做的更少了。目前的订单,刺绣小队完全处理得过来,若是订单持续增加,忙不过来了,那势必得再招一批人,但招几个十几个人就顶天了。而且刺绣小队需要一定的专业技巧,大部分社员都不适合做这个。”
  刺绣是门技术活,有比较高的门槛要求。
  杨书记得承认,宋书玉说的是实话。
  他点点头:“你说得对,刺绣厂规模再怎么扩大也有限。我看你们这做衣服的买卖挺不错的,有没有想过在大队成立个什么缝纫小队,惠及更多的社员?”
  看吧,狐狸尾巴露出来了。
  宋书玉等的就是他提这个。
  “杨书记说的这个我们也考虑过,但这个布料来源是个问题。我这点布料都是东拼西凑来的,马上就要用完了。连我这一台缝纫机都不够,哪有办法惠及更多的人啊。”宋书玉一个劲儿地诉苦,然后期盼地望着杨书记,“要是公社能帮咱们解决这个难题就好了。”
  她这点小伎俩很明显了。
  杨书记怎么会看不出来。
  他有些哭笑不得,指着宋书玉说:“建国多耿直老实的一个人,怎么有你这么个滑头的侄女。你要个三五十匹布,公社还能想想办法,再多的是没有了。”
  他虽说是个公社书记,但管的也就这一亩三分地。他的话到了县城就不好使了。
  即便是公社的棉纺厂,那也是国营厂子,上面有计划委员会管着,生产销售都有规定的,也不是他说怎么办就怎么办的。
  宋书玉点头表示理解:“杨书记,我倒有个解决原材料的办法,就是实施起来恐怕阻力不小。”
  “哦,什么办法,说来听听?”杨书记意外地看着她。
  宋书玉说:“咱们自己种棉花,自己织布,建成纺织生产一条龙,这样可以惠及更多的社员。”
  目前因为化工业不发达,所以化工类的布料在国内还比较少,比如这一时期很受欢迎的“的确良”就是化工纤维。
  但这种布料在城市都供不应求,更别提乡下了。
  农村和广大偏远地区,乃至城市,用得最多的还是棉布。
  这种情况要到八十年代后,石化工业大力发展才能慢慢改善。
  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棉花的种植面积一直受限,上面的规定也是首先要保证粮食的生产。
  宋书玉这个提议简直是跟现行的政策对着干,太大胆了。
  杨书记诧异地看着她:“小宋,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宋书玉笑了笑说:“杨书记,您听我说完嘛,我又没说不生产粮食,但咱们可以鼓励社员额外种植棉花嘛,房前屋后,边边角角都可以种,如果种得好了,完成了上面定的任务,多余的棉花也可以卖给我们,我们可以每斤多出五分钱。到时候这笔钱每个大队平均分配给干活的社员们,以调动社员的积极性。”
  他们公社之所以有棉纺厂,就是因为本地也出产棉花。
  棉纺厂的棉花收购价格在五毛到七毛之间,成色好,又白又干的价格就高,那种颜色发黄,又或是里面混了叶子杂草之类的,收购价格就会偏低。
  现在刚起步,资金少,宋书玉也不打算一下子将摊子铺得太大,所以全公社,五个大队多生产一点棉花暂时就够用了。
  至于明年,到时候公社社员们体会到了好处,不用她说,一个个也会多种植棉花。
  杨书记认真思量了一番,她这个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
  “不过织布染色的机器你们大队有吗?”杨书记问了个最关键的问题。
  宋书玉笑着说:“现在是没有,但我们可以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
  杨书记看她这副笃定的样子,笑道:“看来小宋你是有备而来啊,如果你能解决掉这个问题,我可以答应你。”
  宋书玉说:“杨书记,我可以全力一试,但买机器肯定是要花钱的,这笔钱公社和大队恐怕都不会给我们出吧?”
  杨书记笑呵呵地看着她:“我以为你早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宋书玉实话实说:“其实还没有,但我准备自己凑这笔钱。这可是我们红云大队服装厂初期最大一笔支出,杨书记,我出这么大笔钱,又跑上跑下的,这牺牲未免太大了点吧。”
  “小宋,这事要成了,你就是服装厂的厂长。”杨书记直接道。
  宋书玉点头:“那肯定,这个厂子初期离了我肯定转不了,除了我没人当得了这个厂长。但还不够,杨书记,您今天也看到了,我不掺和这事,偶尔出来摆个地摊,收入也肯定比这个厂长的工资高不少,责任还小很多。您说我冒这么大风险图什么啊?”
  杨书记想跟她讲为人民服务,为集体,但对上宋书玉黑白分明的眼珠子,他说不出来。
  活到他这把年纪,信念肯定是坚定的,但他也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信念。更何况这事确实是需要宋书玉真金白银地付出。
  叹了口气,杨书记道:“小宋,你有什么要求就直说吧。”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