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1979——银河灿烂【完结】
时间:2023-09-14 14:37:15

  热门程度可见一斑。
  在百货商店里,陈兰君可是罕见地使用了争夺之力,方才给郑梅呛到了这么一件。
  “跟个漏斗一样,手里存不住钱。”郑梅数落了一句,但嘴角分明是上扬的。
  她接过那的确良衬衫,翻来覆去的瞧,又说:“我这岁数穿什么?情我领了,你拿去穿。”
  陈兰君悠悠道:“穿不了,就是怕这个,我才特意买了成品的确良衬衫,就是你的尺寸,比单买布料贵。”
  “你这妹子真是……”
  郑梅嘟囔了一句,将衬衫收下,继续给陈兰君打扇子。
  陈兰君等了等,却没等到她问自己到底挣到多少钱。
  “你怎么不问我挣了多少钱?”
  “问这个干什么?你挣的钱自然是你的,你既然能挣到,就能保存好。”郑梅停了一下,说,“哦,我还是要问一下的,你挣到学费和生活费了没?”
  陈兰君点点头:“挣到了。”
  “那就行,老陈,水烧热了没?早点让二妹洗漱去。”郑梅朝屋里喊完,转头叮嘱陈兰君,“瞧你这眼睛,黑得跟什么一样,早点睡!”
  夜深人静,姐妹的卧室,借着煤油灯的火,陈兰君点燃了一支蜡烛。
  小妹看着蜡烛跃动的火苗,说:“这个蜡烛好,不会冒黑烟。”
  陈兰君笑着说:“是啊,不过有电更好,下一步我们家得用上电。”
  说着,她猛地从包里掏出三块钱,说:“瞧瞧,地主婆可以收租了。”
  小妹揉了揉眼睛,喜悦道:“哇,姐姐你好厉害。”
  她将钱接过来,数了两边。
  陈兰君不解:“那个,不会是□□啦。”
  “你想到哪里去了,”小妹笑起来,“我是感受一下数钱。嘿嘿,有种看母鸡下蛋的感觉。”
  她将钱分成两部分,一块钱左手拿着,右手放了两块钱,递给陈兰君:“姐姐,你收回去吧,都是你好辛苦挣的。”
  陈兰君揉一揉她的头:“傻傻的,给你就拿着。”
  “我是说真的!”
  “你姐姐不差这两块钱。”
  小妹哪里推让得过她,只好妥协:“不过一下子多了这么多钱,都不知道干什么,想要的钢笔姐姐也给我买了。这个钱,感觉放你那里比较好。”
  陈兰君想了想,说:“要么这样,一块本金还你,你留下一块钱自己花,剩下的一块给我做下一次的本金,等分红,怎么样?”
  小妹去摸本子:“姐,你等等,我算一下。”
  这小妹子煞有其事的在纸上写写图图,算了一番,抬头说:“姐姐,我留一块五,剩余的一块五借给你怎么样?这样之后我能得的分红也多些呢。”
  “当然可以,”陈兰君笑起来,“你还真有点投资的意识。放心,姐姐不会让你赔的。”
  算完账,就着蜡烛的光芒,姐妹两个说私房话。
  小妹将这段时间家里发生的事简要地说给陈兰君听:“妈嘴上不说,心里着急,一听到打办抓了人,就特意去打听,生怕是你。”
  “啊,对了,”小妹忽然想起来,“你朋友,那个叫何苗的来找过你两回。”
  陈兰君点点头:“知道了,我明天去看看她。”
  何苗也是她的同学,就住在隔壁村,也是她的好朋友。和陈兰君一样,何苗落榜了,两个人一起到小学教书,从同学变成了同事,关系特别要好。
  第二天,陈兰君带上礼物,去找何苗。
  何苗的妈妈很热情:“阿兰来了,何苗在家呢,她的新同事也在,快进来。”
  还没进屋子,就听见何苗和另一个女孩的说笑声,特别响亮。
  可是当陈兰君走进屋里的时候,笑声忽然停了。
  静了一瞬,何苗向陈兰君打招呼:“你回来了?”
  “嗯,回来了。”
  何苗请她坐,介绍说:“她是我的同事,叫晓芳。”
  陈兰君礼貌性地向晓芳点点头,她认得这个女孩,也是曾经她的同事。不过因为那时陈兰君与何苗特别要好,因此两人与晓芳并没有什么很深的友谊。
  寒暄了两句,陈兰君将带来的礼物拿出来,送给何苗。
  “呀,谢谢,这头花真好看。”
  何苗将头花收下,笑着说:“听说你打算复读了。”
  陈兰君说:“是,过两天就回学校了。”
  “真好,”何苗说,“那我就预祝你考个好成绩,有个好前途。”
  陈兰君看着她,缓缓点头:“谢谢……你也是。”
  也没什么别的话可说了。
  从屋里退出去,她在树荫下站了一会儿,听见屋内何苗与那个女孩儿的说话声,她们似乎在聊对工作的构想,共同抱怨了一下考砸的高考。
  这时候,陈兰君忽然想起来,她和何苗熟悉起来的理由,正是源于这个夏天。
  共同经受落榜的难过,郁郁不得志只能去教书的苦闷,对未来的惶恐,使得她与何苗在这个夏天几乎形影不离,两人也因此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可是这一次,夏天都走到尽头了,她才刚刚见她一面。
  那么,未来的疏离,也是可以预见了的。
  日光照在樟树上,地上是叶的影,在浮光里晃动着。
  心里是惆怅的。
  静了一会儿,陈兰君往前迈步,走到日光下去了。
第12章
  午后,飘来一朵积雨云,落了点雨,可没一会儿就停了。
  等陈兰君午睡醒来时,只见院中梧桐树叶坠下的水滴,证明有雨落过。
  她没什么要紧的事要做,双手交叠着往上,伸了个懒腰,盯着梧桐树发了一会儿呆。
  有炸物的香气悄悄钻到鼻尖。
  她踱步到灶屋,昏暗的光线里,郑梅背对着门,握一双极长的木筷子,拨动着铁锅里的东西。
  “在炸东西吗?”
  陈兰君探头探脑,去看锅。
  “哎哎,别太靠近了,小心油溅身上了。”郑梅侧了侧身子,给陈兰君让出一块地儿。
  锅中油正热,滋滋翻滚着,一团圆圆的小东西因热度而膨起。
  陈兰君仔细嗅了嗅,鼻尖满是红薯的香气。
  “哇,在炸红薯圆子?”
  这是本地乡间的一道特色小吃,红薯煮好捣成泥,与糯米粉、糖揉在一起,搓成圆子,丢进油锅里炸到表壳微硬,色泽金黄。材料简单,做法也不复杂,但对于物质匮乏的年代而言,仍是一道逢年过节才有的吃食。陈兰君爱吃这个,曾经过年出去走亲戚,便是肉少夹两筷子,也会多吃两粒红薯圆子。
  “是,”郑梅拨动筷子,说,“炸好了,你刚好带到学校去。”
  “谢谢阿妈――”陈兰君笑晏晏地,拉长了声音说。
  不过刚出锅的一批红薯圆子是失去了去学校的机会的,郑梅刚捡出一粒炸好的红薯圆子,旁边守株待兔的陈兰君就捏起一粒塞进嘴里,一边嚼、感受着红薯圆子的内糯外酥,一边哈着气“呼哧呼哧”试图给口腔降温。
  “你也不怕嘴巴烫出个泡来。”郑梅笑着骂了她一句,下一粒红薯圆子出锅,仍是送进陈兰君面前的碗里。
  母女两个一个负责炸,一个负责吃,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关系奇异地拉进了不少。
  红薯圆子“滋滋”地在油锅里浮沉,郑梅有一搭没一搭的和陈兰君聊天。
  “你丹姑姑身体还好吧?”
  “还行,我看她念叨赵宏的时候精气神十足。”
  “指桑骂槐呢你。”
  “哪有。”
  郑梅看了她一眼:“今天回来的时候,怎么沉着一张脸,这十里八乡,莫非还有不长眼的敢惹你这个小祖宗?”
  “那必然是没有的,我只是……。”陈兰君想了想,还是老实说,“感觉何苗和我,不会有那么亲近了,她有新朋友了。”
  “什么新朋友?”
  “就是她要去教书的学校,一个女同事。”
  郑梅“哦”了一声:“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什么嘛,你都不为我可惜一下。”
  “我可惜啊,但也只有这样了。”郑梅蹲下,用火钳往灶里捅捅,让火更旺点。
  她对陈兰君说:“毕竟,这天底下的好事,也不能让你一个人占全了。”
  “你去穗城,也一定认识了新朋友吧?那么这时候她认识了新朋友,也是正常的。反正,只要大家过得好好的,就可以了。朋友嘛,不就是一路走,一路丢。”
  “伤心一会儿可以,但别太久了。”
  陈兰君抿了抿唇:“道理是这么个道理。”
  只是意识到要渐行渐远的时刻,多少还是会有点遗憾的。
  郑梅看着她笑:“行啊,总算有点小儿女样子了。”
  “什么嘛!”陈兰君不满。
  “哈哈,行了,你反正有分寸,自己也能开导自己。”郑梅说。
  正说着话,她鼻子动了动,眉毛皱起来:“我怎么闻到点糊味?”
  “妈,锅里的红薯圆子!”
  “呀!”
  两人手忙脚乱,将锅中的红薯圆子抢救出来,由于火候过了,又没有搅拌换面,一粒红薯圆子朝下的一面炸得有些焦。
  郑梅仔细看了,吹凉了下,用手指尖捏着,将那红薯圆子一分为二。
  炸焦的她自个儿吃了,朝上那一边还不算太糟糕的,则给了陈兰君。
  郑梅笑着说:“你看,就跟这红薯圆子一样,有炸得不好的一面,可另一面还好,就吃那面好的。”
  “知道啦。”
  陈兰君说一套做一套,她看了眼剩下的两粒可怜的红薯圆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撕下黑的那面,塞到自己嘴里。
  “你这妹子……”
  郑梅哭笑不得。
  陈兰君朝她笑,将没炸坏的那半边塞到她口中。
  炸得焦了,也有焦的风味嘛。
  *** ***
  重回学校的那一日,还是按照之前每一年开学的惯例,由陈志生送陈兰君去学校。
  这一条路,陈兰君是走惯了的。
  小时候走路去上村小,大一点去念镇中学。念中学的时候,每逢开学日,陈志生就会挑着两袋米,陪陈兰君一起走很远很远的路,一直到学校。那时候去学校上学,需要自带口粮,担上自家的米,一路迢迢送至学校食堂,以作接下来的餐食。除了米之外,两罐咸菜也是必不可少,用来下饭刚刚好。
  可是这一回,当郑梅与陈志生商量要不要去换一些米,好挑到学校时。陈兰君轻飘飘拿出了一叠粮票,还有五块钱。
  “爸妈,不用挑粮食或者去粮站换了。”陈兰君微微一笑,“我挣得这些,够了。”
  郑梅与陈志生面面相觑,他们是知道二妹挣到了钱,足以支付学费。但出于尊重,并未细问,因此对于她这一趟的收获也没有太多实干。
  直到这一叠粮票砸在桌上,两人才意识到,这一回二妹挣得绝对不少。
  郑梅一下子严肃起来:“陈兰君,你没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吧?”
  “没有。”陈兰君哭笑不得,说,“我就是运气好,让赵宏哥带着我卖早餐挣的,不信的话,你们写信给丹姑姑,只管问。”
  在她再三保证之下,郑梅才狐疑地接受了这个说法,不过仍提醒她:“你在学校,可不能随便和人说你挣到钱了。我们这小地方,和穗城可不一样,万一人家要追究,就是没有的事,也很麻烦。”
  “知道啦。”
  去学校的那日,父女两个早早地就启程。陈志生担着一副担子,一条扁担左右各挂着一个竹编的箩筐,左边的箩筐吊着陈兰君的行礼,右边的则是以前的教科书,黑白印刷的薄薄的一册书,定价3毛6分钱。由于这一次没有粮食的重量,陈志生脚步又轻又快。田间阡陌那端走过来浇水归来的农民,见了他打招呼:“到哪里去,这么高兴?”
  “送二妹去学校。”
  陈志生咧着嘴回答,没有半点因为女儿复读而感到丢面子的情绪。
  县一中坐落在河右岸,算是本县最好的高中,一条较为平整的土路一直延伸到校门。
  教室是红砖青瓦平房,被许多榕树围着,有一个操场,绿荫下有沙坑,有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还有单杠。
  已经开学小半个月了,有学生在上体育课,乒乓球台很热闹,洋溢着青春气息。
  虽然还没有统一的校服,但这里高中生的衣裳大多是白衬衫配蓝裤,外加一双军绿色的布鞋,区别在于家境好的学生,白衬衫是的确良面料的。而像陈兰君这种家境一般的,则是微微透着黄的旧衬衫。
  先去办公室找老师报道,陈志生不爱和人说话,但作为父亲,他还是坚持走在陈兰君前面,去问候老师。
  “老师好,这是我家孩子,报名复读的,因为家里有事耽搁,现在才来。”
  办公桌前伏案的老师抬眸,看了陈兰君一眼:“我知道你,你之前的班主任和我讲过,家里事处理完了?”
  “是,真是不好意思。”陈兰君说。
  老师站起来,语速比较快:“行了,既然到学校了,那就全力以赴读书,我是你的班主任,叫秦娟。东西都带齐了吧?”
  “带好了,粮票也换好了。”陈志生陪着笑。
  秦老师点点头,将手中正批改作业的红笔放下:“行,跟我来吧。陈兰君,欢迎你加入高二1班。”
  此时实行的学制与之后的略有些不同,高中是2年制,即高二便是毕业班。
  正是上课的时间,从走廊穿过,可以听见教室中洪亮的读书声,读的是英语单词,带着家乡话的口音,可胜在喊得慷慨激昂,很有精气神。
  秦老师先将陈兰君与陈志生领到了财务室,缴纳各项费用。一学期学费5元,住宿费等杂费4元6角,还要交2元5角的书费。
  陈志生指着箩筐里的旧课本问:“我把二妹之前的课本都带来了,这个书费可不可以不交啊?”
  “怕是不行,”秦老师解释道,“这一届我们学校用的教材改版了。之前她用的那版,是革委会组织编写的。现在我们校长花了大力气,才更换了教育部统编的各科课本,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一听这情况,陈志生立刻说:“好的,我们要新课本的。”
  一叠票子递出去,换回来一张薄薄的收据。
  领取了一捆新课本之后,秦老师带他们去宿舍放东西。
  学校只有一栋两册的女生宿舍楼,核验过信息后,一名宿管拿着一大串钥匙,叮铃哐啷往前带路。
  陈兰君对于学校宿舍的记忆已经很淡薄了,只记得条件很艰苦,可当宿管推开宿舍门,她瞧清了里面的样子,只是一怔。
  唔……名副其实的“条件艰苦”。
  一间窄窄小小、别无装饰的房间,颗粒不平整的水泥地面,两盏吊灯,六个高低床,十二个床位,整个空间满满当当的,瞧着很是拥挤。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