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好友跟自己过了一年一样还是单身狗,都不知道该不该高兴。
“我以为我这次回来能见到你无名指上的订婚。”尼克揶揄她。
“放心,我不会比你早。”伊莎贝拉原封不动的奉还给他。
聊着聊着,尼克就感叹:“我总觉得我错过了很多事情。”
去年的这个时候伊莎贝拉的工作室才刚成立,现在她的时装店都要开幕了,这让尼克有种唏嘘的感觉——战争结束了,他也回到了美国,却好像已经无事可做。
这也是美国——不,各个参与了战争的国家接着要面对的问题。大批回国的士兵需要一份工作,但部份的工作被女性取代了,这意味未来的劳动市场的竞争将会非常激烈。
尼克整个人尚沉浸在反攻的兴奋里,想到家乡枯燥的生活就提不起劲。
伊莎贝拉拍拍他的肩,笑言:“从现在开始,你不会再错过任何事了。”
“不过纽约真的不错,我开始能理解你当初为什么想搬来这里。”
“你知道我无任欢迎你过来跟我一起生活的。”
就是这天,尼克首次产生了去纽约生活的想法。
到了十二月中旬,伊莎贝拉的访问终于出世了。
即使《VOGUE》的一众编辑都认为这一期的反应会不错,却没想到会迎来一次销量的小奇迹。
《VOGUE》的读者们一如既往的从报贩那里买了最新的杂志,这时的《VOGUE》封面还是非常的简单,只有一幅时尚画,没有任何的内容提要或者关键词,不像现代那样会出现重要嘉宾的名字以及是次的主题,所以这次《VOGUE》会介绍什么她们在打开之前是完全不知道的。
直到她们打开杂志时,才发现了惊喜。
竟然有希莱尔的访问!
《VOGUE》的读者们自然都是一群关心时尚的女性,也有少部份的男性,那么只要你稍微用心的去了解近期的潮流,就肯定不会对希莱尔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他是威尔逊夫人的设计师,也备受上流社会的宠爱,威尔逊夫人时不时就会以新造型上报,相当于东岸的时尚风标,连带着希莱尔的名字也频繁出现,看多了也就眼熟了。
丝巾的潮流就是由他一手创造的,把男装外套拿来穿的女士们也是受到了他的影响,如今百货公司以及部份时装店里都在卖威尔逊夫人穿过的同款,换言之就是希莱尔设计的款式,所以你说他火不火?
只是,长久以来她们都处于一种望梅止渴的状态里,因为希莱尔没有时装店,也不公开接单,没有门路的人是无法找他定制衣服的,就算真的托关系联络到他,他也不一定会接你的单子。
希莱尔这种圈内营业的方式近乎于饥饿营销,供应远少于需求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时尚圈对他的好奇心达到了顶点,所以哪怕百货公司在卖他的同款也好,那肯定还是正品最吸引,希莱尔对她们的吸引丝毫没有减少。
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不是所有人都欣赏他的设计,但不管你是不是真的get到他的品味,凡是有点虚荣心的人都没办法不被希莱尔吸引,他产量少但质量高,是凡人触不可及的存在,能穿他的衣服就证明你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那你说她们眼红吗?那肯定是眼红的。
即使买不起,看一看满足一下眼睛也好啊!他偏偏很神秘,从来不露脸也不接受访问,就这么顶着一个名字在各大杂志报纸上飘了大半年,才出现第一篇正式的访问,别说《VOGUE》的读者,其他时尚杂志的读者也非常好奇。
但是在仔细阅读他的访问之前,她们的目光先被上面的照片吸引——相比密密麻麻的文字,自然还是图像更能抓住人的眼球。
——何况这些照片都太美了!
第57章
◎时尚大片面世。◎
以往《VOGUE》刊登出来的照片大多都是很相似的, 如果他们要介绍巴黎的潮流,那就找几组模特儿穿着那些衣服的半身照或者全身照,大多都是从正面拍的, 也会有侧面的,角度或者构图的变化很少, 所以看上去很多都大同小异。
所以她们在看的时候都会自动忽略了模特儿, 对她们而言谁穿着那些衣服根本不重要(除非是名人), 她们关注的是衣服本身, 只要衣服好看便足够了,话虽如此模特儿的长相最少要顺眼,否则还是挺影响观感的。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模特儿的报酬这么低, 她们的作用只是展示衣服的工具,除此之外没有多大的价值, 这一点跟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的模特儿还是差很远的。
在现代, 模特儿的个人特色非常重要,特别是平面模特儿, 毕竟是靠脸吃饭的,那肯定要做到令人过目不忘,但现在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摄影师都不会刻意去突出模特儿的个人特色,在他们眼中她们只是没有感情的衣架子。
所以长久以来人们都觉得模特儿谁都可以做, 只要你能穿上那件衣服。
然而《VOGUE》的这一组照片完全体现了模特儿的价值所在。
希莱尔的访问横跨了整整四页,不是他的访问长, 而是照片多,第一页的整页都是他的设计手稿,第二页开始才是访问。
《VOGUE》的惯常排版是:
图片-文字-图片
文字-图片-文字
排版跟报纸差不多, 但图片含量更多, 这就是杂志的特色。
但是像这一次用上了大量的真人照片的情况还是少见的, 《VOGUE》在时尚版里往往都喜欢用设计图,因为图画比照片更能突出衣服的细节。
这组照片的主角全都是同一个女孩,她有一张美丽但颇为冷漠的脸,右上角和左上角的照片是同一个造型,左边那张她坐着,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坐在地上,双腿向左边伸展,右手撑地,坐的像一条优美的人鱼。
女孩的身材十分修长,这样的姿势更显她的曲线,连带着衣服的版型也展现了出来。
她在右边的照片则站了起来,视角不再是从正面拍过去,而是从背面拍的,裙子的精髓这才展现出来——
这礼服竟然是大露背的!
裙子的正面不算太抢眼,就是一条简单的无袖长裙,可是只要模特儿一转过去,她们马上就移不开目光了。
露出来的面积从肩胛骨一直到臀部上方,呈一个椭圆形,女孩的后背线条美极了,肌肉不算太明显但是充满力量感,让人不禁联想到希腊的女战神阿西娜。
很少很少女生的后背会有肌肉线条,因为她们都不做运动,而且肌肉是男性的象征,没有哪个女生会特意去练肌肉,只要窈窕就好了。
但是原来这种男性的象征出现在女性身上是完全没有违和感的,健康又美丽。
——好大胆!
脑海里出现这个念头的同时,又不得不纷纷感叹——不愧是希莱尔!
希莱尔的礼服一向不走常路,古希腊风、渐变色、露肩都是一些崭新的元素,这是上流女士喜爱他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礼服一点都不沉闷。
如果她们在现实中见到有人穿这条裙子,很可能会觉得她过于暴露了,但是在杂志上见到就不会——时尚杂志的本质就是向读者介绍潮流,传递设计师的理念,不用考虑现实的因素,也许人们不会真正的穿上这条裙子去舞会,但是《VOGUE》让人们知道,还有这样的设计存在。
如果只考虑现实的因素,那是做不出让人赞叹的艺术品来。
希莱尔勇于跳出传统的框框几乎已经成为他的标志了,所以外界对他的争议一直都很大,谁让他常常拿出一些打破传统的作品来。
读者发现这身衣服正正就是左边那一页的手稿的成品,同时把设计图和实物都呈现出来的做法,《VOGUE》好像还是第一次尝试。
她们实在没办法停下来阅读文字,目光又被别的照片勾走了,下一张照片里模特儿穿的就不是礼服了,是成衣。
她穿着的大衣正是伊莎贝拉在巴黎穿过的那件防水大衣,事实上它是一件风衣,衣长至小腿,模特儿穿着它的方式亦非常特别,衣领滑落在她的手肘之间,如披肩一样披着,像是穿上了,又好像没穿上。
风衣的版型有别于一般的外套,它不是贴身的,因为材质的关系它无法紧贴在穿着者的身体上,所以穿起来略为松身,然而设计师又在腰部加上了一条腰带,绑起来就能突出腰线,跟宽松的版型形成对比,呈一个漏斗状。
防水面料的特质就是特別的挺立,不容易出现皱折,条线一气呵成,把女生瘦削的身材衬托出强势的感觉,而模特儿的神态也同样强势,她单手叉腰,背部微微弓起来,加上她的身型十分高大,散发出一股生人勿近的气场。
总之就是酷爆了。
她们实在不得不佩服这个摄影师的创意,从构图到取景都花了很多心思,甚至有一张照片是模特穿着吊带礼服躺在浴缸里,一边吊带滑落到手臂,漂亮的肩线一览无遗,她抬头瞧着镜头,浅色的眼眸像是会把你吸进去,湿漉漉的头发黏在脸上,整张照片散发着一股令人窒息的颓废美。
作为时尚杂志的读者,她们都肯定看过不少时尚照,眼光自然是毒辣的。
像模特儿躺在浴缸里的这种“不正经”的照片她们从未没有见过,既反叛又怪好看的,让她们产生了一种时尚照就该这样有范儿的感觉。
除了设计师,模特儿和摄影师都功不可没。模特儿自身的气质和气场对衣服的展示有很大的帮助,换了另一个人来穿则可能没有这样震撼的效果,所谓人靠衣装,前提是你能把衣服驾驭,穿出高级感。
这组照片简直颠覆了她们一直以来对模特儿的观感,她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衣架子,而是一位你高攀不起的女神。
而摄影师的拍摄技巧更是摆脱了传统的框架,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角度和构图,有了真正的时尚大片的感觉。
如果她们知道摄影指导就是希莱尔本人,大概会大吃一惊。
现时的照相机没办法把一些细节清晰地展示出来,所以伊莎贝拉干脆放弃了展示细节,转而着力去创造氛围感——高级、奢靡、颓废,而照相机的低晰度恰恰自带复古滤镜,能拍出现代的高晰照片所没有的朦胧感,犹如套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浓浓的奢靡感扑脸而来。
只是,这个女孩怎么好像有点眼熟?
有的读者把她认出来了——这不是最近挺有名的女高尔夫球手乔丹·贝克吗!她怎么跑去给希莱尔当模特儿了?
不过难怪她的背部肌肉这么好看,高尔夫球运动员需要动用到上半身的力量嘛!
相比运动员,模特儿不是特别光彩的职业,她们虽然跟明星一样常常会拍照,却没有一张广为人知的脸孔,自身也不值钱,所以乔丹·贝克怎么会愿意“自降身价”去做模特儿呢?
不过幸好她做了,不然她们也看不到如此高质量的照片!
心满意足的欣赏完照片后,读者们这才转向阅读访问。
访问的内容不外乎那些——“你成为设计师的契机”、“以什么为创作灵感”、“外界对你的看法有什么要回应”之类的,不过《VOGUE》也有特意设计一些比较特别的问题,像是“为什么要隐藏自己”。
希莱尔的回答是:“隐藏并不是我的本意,而是这个社会还没有准备好去面对我,终有一天等我和这个世界都准备好了,我会跟大家见面。”
社会还没有准备好去面对他?这是什么意思?
希莱尔像是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悬念,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又心痒痒的。
记者接着问他在未来有什么计划,希莱尔“大方”的承认:“我正在筹办我的第一家成衣时装店,这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是我跟我的工作室的一次新尝试,它有别于传统的时装店,至于有什么特别的,大家见到就会明白。”
——希莱尔终于要做成衣了!
对《VOGUE》的广大读者而言,希莱尔的私人定制礼服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遥不可及,买不起也没场合可以穿,可是成衣就不一样了,是她们能买到也能穿的衣服!
一直以来他都只为威尔逊夫人做成衣,现在竟然要公开发售了,读者们迫不及待的看下去——咦?怎么没写时装店的地址呢?
伊莎贝拉没有说明时装店在哪里还有什么时候开幕,那样就有点太明显了,像植入式广告,有机会减少读者的好感。
那么读者又如何知道她的时装店在哪里呢?伊莎贝拉早就跟纽约的一家报社串通好,在她的访问面世后他们也会出一篇报道去介绍时装店的地点以及开幕日期,并且她又留下了足够的线索,不然她为什么要订造一个那么大那么显眼的招牌?
因此部份纽约的读者一下子就联想到第十一大道的那家叫“希莱尔”的店,再对比一下希莱尔的logo——这不是一模一样吗!
所以他的时装店就在纽约!
会卖威尔逊夫人穿过的款式吗?照片上的那件大衣也会卖吗?已经下定决心要去看看的女士们开始期待到时候会见到怎么样的成衣。
当她们看到最后一条问题时,内心的雀跃被一股强烈的认同感取代,露出会心一笑。
问题是:有人批评你令女士开始穿男人的衣服是道德的沦丧,你是怎么想的?
——“我从来不觉得男装只有男人能穿,女人也能穿男装,而我认为很好看。”希莱尔说,“女人也可以强势,也可以充满力量,就像跟我合作的乔丹·贝克小姐,她是一位美丽而强壮的女士,拥有跟男性不相仲伯的能力,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运动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至于威尔逊夫人,她虽然没有一副壮硕的体格,但她的意志、她的精神坚如盘石,她对这个国家的贡献不会输给任何一位男士,所以我乐于在我的衣服里加入男性化的设计,去展现她们强势的一面,因为她们本来如此。”
这一期的《VOGUE》以纽约市为领头,在当天就被一抢而空,其他城市的存货也逐渐被扫光,令《VOGUE》不得不连夜加印。
这样的反应饶是市场部也想不到,而各大时尚杂志及报纸也不认输,纷纷加入对希莱尔于《VOGUE》亮相的点评行列。
第58章
◎《VOGUE》的效应。◎
《纽约邮报》以硕大的标题吸引读者目光:“希莱尔即将进驻纽约!”
是的, 跟伊莎贝拉串通好的就是《纽约邮报》,一份在纽约颇为知名的小报。
像《纽约时报》之类的大报她请不动,那么《纽约邮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主要是小报很看重销量,什么样的报道卖得好就写什么, 跟在近日很有话题性的希莱尔合作对他们而言有利, 所以伊莎贝拉很轻易就说服了他们。
《纽约邮报》的记者先是用一番彩虹屁来夸她, 毕竟是以卖八卦维生, 他并没有把焦点放在她于《VOGUE》上面发布的作品,而是刻意营造了冲突:“希莱尔的工作室从明尼苏达州搬到纽约,并且据可靠的内幕消息, 希莱尔时装店将于本月的二十号开幕,地点位于曼哈顿第十一大道的二十七号……希莱尔在纽约发展的意图非常明确, 不知道他的竞争对手富兰克会怎么想?巧合的是, 富兰克的时装店就在希莱尔的时装店两条街以外的地方,如此相近的距离会让二人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