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山村人家——万山横【完结】
时间:2023-11-01 23:06:43

第14章 樟木箱
  外婆睡了一下午,傍晚才悠悠醒转。她还是没胃口,晚上只吃了几口热气腾腾的白粥。
  她对自己给大家带来的麻烦非常过意不去。佳慧扶她重新躺下时,外婆颤微微地对旁边的奶奶说:“亲家太太,叫你看笑话了。年纪大了,出趟门都给孩子们添这么大麻烦!”
  奶奶坐在床边,握着她的手宽慰道:“老亲家,看您说的这是什么话!给他们添什么麻烦了?又不是谁想晕车!这一趟过来,您真是遭大罪了!”
  “是啊,我都不晓得自己晕车!”外婆叹气道:“以前坐摩托、坐三轮,也都还好。没想到一上那个小汽车就头疼!真是享不了福的命!”
  “您这是坐汽车坐少了,”奶奶很有经验的样子,“我第一回 坐那车,还不是一样!一进去就心里不快活,差点吐了。后来多坐了几回,渐渐就好了。往后让佳慧带着您,经常到市里逛逛,有个五六趟,保准就好了。”
  外婆听了直摆手,“算了算了,还五六趟!一趟都坐不得了!”
  佳慧和冯小河结婚这么多年,这还是两位老太太第一次见面。在进行了必要的社交后,老人们才各自歇息。晚上佳慧挨外婆睡,方便照顾老人起夜,冯小河则带着七宝,跟奶奶挤一床。如此歇了两晚,外婆才终于恢复了元气。
  等外婆睡了,佳慧就抽空把相机的照片上传到电脑,稍作整理,到海角论坛注册了账号,发了一个帖子,叫作“回到乡下的那些事”,这两年论坛里很流行“****的那些事”这种标题,佳慧也不能免俗,然后,她把改造房屋、改造老家具的照片配上文字,上传了一部分。
  在海角论坛发贴只是个开始,她又转手在大眼博客上注册了账号,名字就叫“七宝的乡村生活”,——这年月大家都在用电脑上网,因此时下流行的是图文并茂的长博客,叫做部落格,而且这还是各家博客群雄并起、争霸天下的年代。
  谁能想到,只是区区几年之后,大眼微博就一家独大,尽享互联网经济崛起的红利?
  佳慧想得倒是很开,她写博客,主要是为了记录生活,如果能顺便赚一波流量就更好。要知道,绝大多数国人都有个种田梦,前有陶渊明后有李小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刻在很多人的骨髓里的。佳慧自己不也是这样吗?更何况她本来就是学编导的,对镜头和审美都有自己的要求,文字水准也不错。有了这几样,还愁出不来好内容吗?有了内容,又还赶上了好时机,在互联网经济刚刚崛起的当下,资本还没入场,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对前景佳慧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当然流量不流量的,那都是以后的事,现在她迫切地需要找点小钱来花花。上辈子她挣外快,主要是靠写影评,后来甚至因为发的影评比较多,还有编辑联系她出过一本书。投稿这种事,一回生二回熟,上辈子的经验和文章拿过来直接用就是。既然是重生,总要有些额外的好处,自己抄自己的文章总没问题吧?
  佳慧学的是编导专业,看电影拉片子乃是必备的学习技能。一部电影翻来覆去看个几十遍,导致她活了两辈子都还印象深刻。那时为了向各种纸媒、公众号投稿,她也曾熬夜奋战、抓破头皮,现在看来,那些夜并没有白熬,这时稍加回忆,从前写过的标题和内容,甚至一些具体的句子都涌进了脑海。趁着还有印象,她赶紧地把上辈子写过的影评列了个表,在电脑上敲敲打打地回忆出两篇来。又上网搜索了几个编辑的投稿邮箱,把两篇文章发出去,就上床睡觉了。
  这些活儿都是她晚上干的,白天他们要忙更重要的事。漫水桥的房子收拾干净后,冯小河和佳慧用三轮车一趟趟搬东西,把物流运回来的家具重新组装了起来。一楼堂屋的大厅摆放了他们过去的两组布艺沙发,浅咖色的2+3,简洁经典款不易过时,虽然用了快十年,看着仍很温馨。沙发对面是电视墙,八仙条案改成的电视柜放在那里稍嫌小,以后买个小立柜放旁边就好了。越过客厅,里面就是餐厅区,放着他们带回来的餐桌椅。桌子是可收缩的,折起来是四方小桌,拉出来后成了可坐八九人的圆桌,也能暂时满足小范围聚餐的需求了。
  一楼朝南的房间,因为阳光足、通风好,是给两位老太太住的。里面现在还空空如也,只有一间房里放着佳慧亲手修补好的三门衣柜。北边的房间是客房,也暂时空着,等有了钱买点家俱摆进去,方便姑姑带苗苗住两晚。组装好的家俱大部分都放在了二楼。
  二楼的大厅也是一分为二,靠后窗的地方改成了书房,放着书架和书桌,坐在书桌前,抬眼便是窗外的树林,满目皆是清凉的翠绿;靠阳台的厅里则放着七宝的玩具收纳柜、玩具桌。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玩耍、看书,以后买张桌子,也能在这里写作业。南边两间房是一家三口的卧室,床和衣柜都是以前海市买的,组装好了就行。北边的那间卧室,里面砌了置物架,方便收纳各种换季衣物和棉被。
  佳慧和冯小河的动手能力都很强,但也花了两三天时间,才陆陆续续把各种家具都组装好。以前的书桌和柜子大多是白色或原木色,放进现在的家里毫不违和。看到空荡荡的房间一点点摆上家具,两个人的心情都很雀跃。
  他们俩的卧室是挨着书房的那一间,窗户开在南墙。趴在窗台上望出去,能看到南坡、溪流和对面的山坡。入眼是蓝天、白云。微风吹拂进来,山是绿的,水是亮的,人的眼睛仿佛都被水洗过一遍似的。
  七宝的房间就在隔壁,这间房的光线更好,南墙和西墙都有窗,西墙的窗户外面就是阳台,还能看到晒谷坪、门前的大樟树,以及远处的山峰和天空。就是阳台上现在还光秃秃的。佳慧决定,以后要在那里种很多花草,七宝躺在床上,就能把每个季节的风景都尽收眼底。
  外婆的身体复原后,佳慧用三轮车载着两位老人,到漫水桥的房子里参观。隔着院墙外婆就开始感慨:“好大一片菜园子,这都是你们的?”
  “好粗的两棵樟树!夏天乘凉怪方便的。”
  “好宽敞的台基,这儿就只住着咱们一家?”
  “后面的山怪深的,不会有什么野兽跑过来吃咱们的菜吧?”
  ……
  在佳慧布置新家的这两天里,两位老人已经逐渐熟悉了起来,这会儿她俩手牵手,相互搀着上了半坡的台阶。在参观了明亮的厨房后,外婆对灶台、操作台面都极其满意,唯有那个厚重的长桌,她亲手摸过后,隐晦地问佳慧,怎么没刷个好看点的颜色。现在的原木色看着有点“白生白眼的”,估计不太符合她的审美。
  之后,两位老人在卧室的分配问题上很是推让了一番。其实两间房大小都差不多,只不过前面的房间靠晒谷坪,多一扇窗户,光线更好。最后奶奶犟不过外婆,选了前面那间屋,又问佳慧:“啥时候去我那边搬床搬柜子啊?”
  过了一天,他们拖老携幼,组团去了奶奶的老宅。过了茏山镇再往山里走十来里路,就到了奶奶住的村子。村庄在水泥路边,沿山住着二十多户人家。姑爹找人借了两辆大三轮,他和冯小河各开一辆,载着大家在老宅前停了下来。刚下车,旁边就围上来几位邻居,纷纷跟他们打招呼。晒谷坪上顿时热闹起来。
  “王婆婆,怪不得这一阵都没看到您,原来到宝娟那儿去啦?”
  “家里来了这么多客!哟,小河也带孩子回来看奶奶啦?……”
  老宅是三间大瓦房,外加厨房和烤火房。以前的大部分春节,佳慧和冯小河都是在这个小山村度过的,对房里的布置都很熟悉。堂屋左右各有一间卧室,里面的床和衣柜都是冯小河工作后陆续添置的,不算旧,正好搬过去给两位老人用。还有什么小方桌、木椅和条凳,但凡在新家用得上的,都装上拖过去。几位乡邻也过来搭手帮忙,边抬家具边热情洋溢地打听情况。
  “这是要搬去小河家住?小河,你们的房子修在哪里……”
  “听说你们接了胡春平的香菇厂?城里工作就那么不要啦?可惜了的……”
  “王婆婆,孙媳妇亲自接您去享福,还是您命好哦……”
  家具太多,两辆车放不下,姑爹和冯小河便先跑了一趟。邻居们渐渐散了,奶奶她们便进屋去收拾衣服被褥。佳慧熟门熟路地朝屋后走,七宝和苗苗两个小尾巴紧缀在后面。他们在杂物间门口停下来,佳慧推开门,两个小脑袋便探进去。
  “好黑!”
  “哇!蜘蛛!”
  两个小女孩惊叫着跳到旁边,又相对着哈哈大笑。佳慧进了门,就见里面靠墙摆着些旧木板、老木头,她搜索了一圈,在墙角看到了落满灰尘的两个樟木箱。
  “苗儿,帮大妈拿块抹布来!”她蹲在箱子旁边喊。
  苗苗清脆地应了一声,外面叭嗒叭嗒响的一连串脚步声远了,不一会儿又近了,苗苗跑进来,把抹布递给她,“大妈,给!”
  佳慧用抹布把箱子上的灰尘擦了擦,搬到了堂屋。大姑从房间出来看到了,诧异地笑:“在哪儿翻出来这个老古董?旧成这样了还准备搬过去啊?”
  大家都围过来看,奶奶充满感情地向外婆介绍:“这两个箱子只怕有六十年了,是我的嫁妆,我的爹找村里陈木匠打的。那时候陈木匠是我们这里手艺最好的,你们看这箱子到现在都没散架。”
  “大太太,嫁妆是什么意思啊?”苗苗问。
  “嫁妆啊,”奶奶听了直笑,“就是姑娘家结婚的时候,娘家给准备带到新家使用的东西。我们那个年代,就时兴陪些箱子啊、柜子啊这些家具。放在新嫁娘房里,红彤彤可喜气了。”
  “可不是!”外婆补充:“还有洗脸盆架子,老柏木箍的脸盆脚盆。仔细些的人家,这些老物件能管几代人……”
  姑姑也饶有兴致地参与了讨论:“到我们那个年代,就时兴陪嫁缝纫机了。我回去找一找,那个缝纫机只怕还找得出来,……不过佳慧,你把奶奶的嫁妆箱子拖出来干什么?”
  “我修一修正好当茶几用。”佳慧说:“客厅还差一个茶几。”
  “箱子怎么好当茶几?那不丑么?”奶奶诧异了,“实在不行,去村上找陈木匠打一个去。”
  苗苗立刻又问:“大太太,是给你打嫁妆的那个陈木匠吗?”
  奶奶笑出了满脸皱纹,“那是老陈木匠,早就死啦,这个陈木匠是他的儿!”
  姑爹和冯小河连跑三趟,才把东西都搬回了漫水桥。小院的路上,大家来来回回地朝屋里搬东西,床和柜子被抬进去,衣服和被褥被一一归置,屋里回荡着人们的说话声、孩子的笑声和跑闹声,空寂的房屋顿时充实起来。
第15章 搬新居
  天气渐渐热起来了,乡间草木散发出蓬勃的夏日气息。对于居住在石桥南村的人们来说,这并不是件好事,一场大雨过后,空气湿热,阳光蒸腾下,牲畜粪便吸引着苍蝇和蚊虫,老槐树上,知了们开始没完没了的嘶鸣。
  佳慧对于搬家的愿望也迫切了起来。
  前两天趁着下雨无事,她登录了海角论坛,充分感受到互联网的魔力,——她收到了站内短信,是版主发来的,通知她帖子已被加精。
  ……版主,啊,多么亲切而又古老的称谓!
  然后佳慧点开自己的帖子,发现回帖已经多达两百多层楼。大部分人都在表示羡慕嫉妒恨。
  “啊啊啊啊,风景太美了吧这也!”
  “一家一个小山头,楼主简直不要住得太爽!”
  “这样的乡间小屋我也想要!”
  “这是什么神仙生活?在这里住上一年半载能成仙吗?”
  ……
  当然也有人在说酸话:“楼主有钱人吧?富人眼里农村才是净土,穷人眼里农村尽是土。”
  “我负责地告诉大家,真实的农村并不是这样的!”
  ……
  佳慧心想,真实的农村当然不是这样的,至少,她现在住着的石桥南村就不那么爽心悦目。她记录的只是自己的小世界罢了。她没有能力去影响很多人,但至少能让身边的小世界尽量变得美好。
  主楼的那几张照片当然也是她精心挑选的。半开的天蓝色窗棂,明净的玻璃,还有窗外秀丽的山和浓墨重彩的蓝空白云,妥妥就是一张风景明信片。她对网络语言是非常熟悉的,还有着这个年代很多人不具备的幽默感,在三言两语表明自己拥有了一幢乡间小屋后,她用照片+调侃的文字,展示了一小部分改造小屋的经历,以及打磨窗户、改造衣柜的过程。
  老家具的拍摄也要讲技巧,前后对比强烈,才能吸引人眼球。之前落满灰尘的旧家具,卖给收破烂的似乎都没人要,经过修修补补、打磨上漆,再装上穿衣镜,竟有种怀旧风的古朴美感,比新家具还多几分韵味。——这当然也是佳慧跪着趴着到处找角度,才拍出来的效果。
  既然有人喜欢,佳慧也就再接再厉,又发了改造八仙条案和碗橱的照片。同时在内心感叹,海角论坛真不愧号称“**最大的华人网络社区”。每天都有海量的帖子在论坛浮浮沉沉,更有海量的用户在这里寻寻觅觅。只要内容稍微别致点,大家的热情就很容易被引爆啊。
  那些回帖,不管是批评、嘲讽还是赞美,她都看得很开心,所有的评论照单全收。时隔多年,她都快忘了,这个时代,网上还没那么多喷子。人们还在充满热情地拥抱自己的网络生活,他们中的很多人第一次发现,他们的喜好、学识、见解……能如此轻易地展示出来,也能如此轻易地寻找到同好。这在过去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天时晴时雨。雨停的时候,佳慧就去漫水桥那边翻地,很多农作物都要赶紧种下去了。她从姑姑的田里剪了红薯苗,先扦插了一小块红薯。又赶着种了黄瓜苗、小香葱、辣椒苗等。下雨的时候,佳慧逛完论坛,便带着全家上网购买窗帘。这一过程,也让两位老人开了眼,充分感受到了网购的魔力。
  他们一左一右,像两大护法一样,坐在佳慧身后,伸长脖子看电脑里琳琅满目的窗帘花色和窗帘杆,啧啧发出惊叹。
  “这电脑里头有多少家店?……成千上万?老天爷!那不是比城里的店铺都多!”
  “一张照片就是一种帘子的款式?……等等,慢些看,我眼都看花了!”
  “五颜六色的,这怎么挑得过来?……这个花怪好看!”
  “除了卖窗帘,网上还卖啥?……啥都有卖的?天爷!这多方便!车都不用坐!”
  最后两位老人商量,决定把房间里装上同一款窗帘,在佳慧建议下,他们挑选了浅绿色和白底浅绿碎花拼接的棉麻窗帘。接下来是七宝,虽然我们的奥特战士心心念念地想开挖掘机,但是她的审美趣味还脱不开小女孩,再加上旁边还有一位粉红少女心的苗参谋,两个小脑袋凑在电脑前,最后挑选的窗帘是粉红小碎花的,还要有层层叠叠公主风的花边,还要搭配粉色的印花窗纱。
  然后一家老小经过热烈的讨论,给楼上楼下的大厅窗户挑选了一款绿底复古花卉的窗帘,看起来挺典雅。佳慧自己的卧室,则选了素净又温馨的奶油色棉麻窗帘。
  挑完了窗帘,佳慧顺便又给奶奶的嫁妆箱子购置了一套仿古铜配件,什么铜包角、铜合页、铜拉手一应俱全。奶奶看着照片上黄灿灿的配件,又惊了,“这种老古代的东西还有人做?这是哪个村的银匠打的?”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