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年方八岁(科举)——王廿七【完结】
时间:2023-12-26 23:10:43

  林长济见风头太过,怕林砚吃亏,满口谦辞道:“堂尊谬赞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我朝神童众多,犬子怕还算不上,小孩子不知天高地厚,读过几本书就敢大放厥词,学生回去怕还要敲打一番呢。”
  “你也不要太过谦了,”王知县道,“对这样的孩子,切莫约束太过,泯灭了天性。”
  众人又是一阵附和。
  -------------------------
  风停雨歇,天气放晴。
  街坊四邻纷纷挤上门来送东西表达感激之情,有人抱着鸡,有人提着菜筐和鲜鱼,隔壁家的阿嫂拎的是腊肉,巷子东头的二妞妞要把自己心爱的兔子给林砚弟弟烤了吃,甚至有人牵了一头活羊来……
  一时之间,小小的院子里鸡飞羊叫兔子跳,乱作一团。
  林砚叼着根狗尾草坐在门槛上看热闹,三兄弟大汗淋漓、好言相劝、连声推辞,最后推辞不过,只好一家留下一点,算领了人家的好意。
  总算劝走了街坊们,王知县竟也派来了公差,送来赏银一百两、丝绸五十匹、文房四宝一套,奖励林砚立下的奇功。
  林长济先是推脱,后听来人说这些钱是从乡绅那里“抠”出来的,便坦然接受了,似乎也认为“狗大户”活该挨宰一般。
  送走公差,林长济一脚刚踏进堂屋,便又有人上门了。
  是刘员外带着他的幼子刘煜登门道谢来了。
  “啊呀,林相公。”刘员外堆出一脸的笑,“早几日就说来登门道谢,结果接连暴雨、发洪水,可把我急的是寝食难安,这不今天一大早就带着小儿来了。”
  林长济连道言重,将刘员外请至堂屋说话。
  元祥刚刚将王知县派人送来的东西安置妥当,刘员外身后两个家丁已将两箱礼物已抬进了门。
  林长安脸都看直了。
  见又外人来,林砚也不好再大喇喇的坐着,忙是起身恭立,一脸的温驯顺从。
  林长济道:“员外太客气了,且不说此事因舍弟和犬子而起,即便是陌路之人,也该出手相助的。”
  “林相公此言差矣,于小公子这样的神童而言,救人不过是举手之劳,可是于我而言,那可是小儿的性命啊。”说着,他命幼子道:“还不快谢谢小哥哥救命之恩。”
  刘煜上前对着林砚施礼,奶声奶气:“谢谢小哥哥救我。”
  林砚一脸淡然的还礼:“举手之劳,不足挂齿。”
  刘员外发出一阵笑声:“小公子这份仪态气度,一眼便知绝非池中之物。林相公,这点薄礼聊表心意,万望收下,千万千万不要推辞了。”
  人家话已至此,再推脱就是不识抬举了,林长济也便不再说什么。
  林砚侧头打量地上的礼物,酒是好酒,茶是好茶,还有一摞上好的宣纸,既低调实用,又能让人看得出价值,没有直接用阿堵之物打发人,确实是带着诚意,甚至略有结交之意。
  果然,刘员外话锋一转,问林长济道:“那日在堤上,小相公学识胆识惊人,不知几岁进学,在哪里读书?”
  林长济脸不红心不跳的说:“原先在巷子口的学堂读书,眼下就在家里,我寻空教他。”
  “啊,是是是。”刘员外道:“林相公的学问自然是强过塾师的,只是眼下秋闱在即,林相公何不专心应考,将小公子送到更好的学堂里去呢?”
  林长济一滞。
  刘员外接着道:“刘家算不得簪缨世族,却也是要供子弟读书的,家塾中特请了城南的赵相公授课,也是生员,学问也是不错的。不如让小公子与犬子结个伴,一起去学堂读书。”
  刘员外却是一番好意,这年头读书机会十分珍贵,农耕人家尚有耗费三代祖产,举全家之力供一个子弟读书的,为的就是博取功名,实现全家翻身。林砚心中暗哂,如果真有那闲功夫,他倒可以辅导一下塾师,帮他中个举人。
  林长济显然与他想到了一处,但他不知该如何推脱,便朝林砚递了个眼色:“砚儿,你意下如何?”
  刘员外微露惊讶之色,什么人家连读书这么大的事都要孩子自己做主的?
  “不好,我没时间。”林砚拒绝的直截了当,反正他还是个孩子,童言无忌,不会有人同他计较。
  林长济尴尬的笑笑,对刘员外道:“他没时间。”
  刘员外嘴角一抽,半晌没接上话,这么大的孩子没时间读书,都在忙些什么呢?
  “待王良的铁匠铺子开张,我想开一家商号。”林砚道。
  林长济的笑容更尴尬了:“他想开一家商号。”
  刘员外嘴角又是一抽。
  他们这些富商通过捐官提升地位,却反被读书人嘲笑“非驴非马,一骡子尔”,他花重金请先生、办族学,为的就是让族中子弟能专心进学,科举做官,早日洗脱商人的名声,眼前这小子祖上世代簪缨,父亲是清白秀才,一家子读书人,怎么反要上赶着经商呢?
  人总是在意自己缺少的东西,譬如刘员外,他从小家境富足、养尊处优,便更在意名声和地位;而林砚前世位高权重、受尽尊崇,此时面对家徒四壁,则更在意钱财。
  “商……商号……也很好啊。”刘员外总算喘上这口气来,用哄小孩的语气问:“小公子想卖些什么呢?”
  林砚一笑:“什么来钱快卖什么。”“噗——”刘员外啜了口茶,险些呛到。他看看林长济,舒眉朗目,温和儒雅,仿若从四书里走出来的君子,反观他的儿子林砚……
  算了,他已经没眼看了。
第18章 、宁江县衙
  “请教小公子……究竟卖什么来钱快呢?”刘员外实在太好奇了。
  “是啊,卖什么来钱快呢?”林砚故作天真,将问题抛了回去。
  刘员外捻须而笑:“自然是朝廷专卖之物,盐、铁、丝、茶、矿、酒。但是要想售卖,需取得官府许可,譬如盐引、铁引、茶引……”
  讲起这些,刘员外可谓滔滔不绝,更想不到有朝一日,竟也可以在读书人中畅谈起自己所擅长的生意经来,顿生扬眉吐气之感,所言全是干货。
  林砚做了一辈子士大夫,对经商毫无经验,只得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慢慢汲取经验。
  最后,听闻刘员外已一纸诉状将王善告上公堂,林砚出言求情道:“刘员外能否卖我一个面子,再给王善一次机会。”
  刘员外一头雾水:“你这孩子,为什么要为恶人求情?”
  林砚笑笑:“实不相瞒,王善是故人之子。”
  “噗——”刘员外又是一口茶水喷出,呛咳连连。
  一个八岁孩子怎么还有故人了?
  林长济忙帮腔道:“孩子词不达意,林家和王家曾有故交,王善的大哥王良求上门来,希望能给他兄弟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一定严加管束,绝不容许他继续为患作恶。”
  刘员外是多精明的人,自知即便官司打赢了,至多判一到两年劳役,等王善回来说不定还要寻机报复,还不如当做人情送给林家,且不说林长济即将参加秋闱,单说林砚这孩子,必定是前途无量的,跟林家结交只有好处。
  刘员外走后,一家人各司其职,林砚又大喇喇坐回了官帽椅上,翻开一本书,凝神沉思。
  “终于能把我那砚台赎回来了。”林长安捧着王知县送来的白花花的小银锭激动的说。
  “那是我的砚台……”林砚头也不抬的强调道。
  林长安赔笑:“您的砚台,那也不能随它五十两卖到当铺不是。”
  林砚哂笑不语,他比谁都想赎回丛星砚,可就凭那鬼画符似的当票?能赎回来才是见鬼呢。
  林长安又转向长济:“大哥,你说是不是?”
  “是。”长济见林砚没有反对的意思,便打开装钱的匣子,点出五十两白银,算清利息,一并给了长安。
  林长安抱着银子拿上票据往外走,一脚迈出门槛,又撤了回来。
  “怎么了?”林长济问。
  长安却问林砚:“您刚刚说什么来着,真的要开商号吗?那这银子……”
  林砚报以赞许的一笑:“你听进心里去了?”
  这一家人里,竟只有长安一人拿他的话当真。
  “那当然了,虽然这些银两足以买一套三进的宅子,但家里有再多存银,没有活钱也是坐吃山空。”林长安道。
  “无妨,你先去赎砚台,开商号的事需要从长计议,暂时用不了这么多钱。”林砚道。
  长安绽开笑容,又去央求大哥林长济陪他一道去,显然对于赎回丛星砚这件事,心里也有一些打鼓。
  林砚看着兄弟二人离开的背影,浅笑摇头,又拿起了书。
  一个时辰后,两兄弟面沉似水骂骂咧咧的回来了,面沉似水的是林长济,骂骂咧咧的是林长安。
  林长安怒斥当铺是黑店,侵吞他们的名砚,只拿了个普通的峡砚打发他们,拒不承认当时典当的是丛星砚。
  林砚耐心听着,一脸淡然。
  “你早就知道这砚台赎不回来,是吗?”林长济问他。
  “是。”林砚道。
  林长安满脸不解:“为什么不早说?”
  林砚道:“心存侥幸,让你们哥俩去碰碰运气。”
  他眼看着林长济的神情几经变换,由愤怒转为落寞,最终颓然的回房读书去了。
  林长安急的满头大汗:“这可怎么办,报官吧?”
  林砚问:“当票上可明确写有端砚外貌?”
  林长安愣了愣,瘫坐在椅子上:“这么说只能自认倒霉了?”
  “没那话。”林砚冷笑一声:“事不可做尽,山水有相逢。我决不会这样便宜了他。”
  林长安听了这话,莫名打了个寒颤。
  -----------------------------次日清晨,辅导林长济到深夜的林砚吃过早饭便回东屋去补回笼觉。一觉睡到日晒三竿,林长济叫醒了他。
  他一肚子起床气,猛地打个挺蒙上被子,险些将床踹塌。
  林长济却早已拿出他的衣裳催促:“快起来,王知县要见你。”
  林砚瓮声瓮气的说:“请他进来吧。”
  真是睡迷糊了……
  林长济掀开他的被子,声音又大了几分:“县里来人接你去县衙,王知县要见你。”
  林砚彻底醒了,这才意识到自己只是人家治下的平民百姓。他略有些吃惊,但细想之下也不算意外,任林长济将他打扮的整洁得体,让长安陪着他去了宁江县衙。
  县衙坐落在盐江镇的南边,县前街的中断,距离姚家巷不远,很快便到了。
  便有衙役命带着他穿过二层鼓楼、仪门、大堂、过穿堂,来到三堂正堂,檐下悬挂匾额,上书“退思堂”三个遒劲的大字。一般为县尊待客之用,遇到大案要案会在此预审,涉及机密和不便公开的案件,也会在此秘密审理。
  王知县是个年过不惑的中年人,丙辰科进士,身材高挑,方面阔口,极具官相。
  见到林砚,便摆出一副笑盈盈忠厚长者的面孔。
  “小民见过堂尊。”林砚屈膝下拜。
  “起来吧,不必拘礼。”王知县道:“你小小年纪聪颖过人,迟早是要进学的,以后见到本县不必下跪。”
  “谢堂尊。”林砚膝盖刚一落地就麻利的站了起来,又谢过王知县赏赐的白银和丝绸等。
  “你保一县百姓免于洪涝之苦,是当之无愧的少年英雄,这是你应得的。”王知县勉励了几句,话锋一转:“对了,你家先祖林侍郎编写的《河工管见》,为何本官寻遍各大书店均未找到?”
  林砚心一沉,他在堤上随口编出的书名,谁知对方竟认真起来,忙借口道:“那是家祖未完之作,只有手稿,并未刊刻问世。”
  “是么?那真是太可惜了……”王知县道:“不知手稿可否借本县一看?”
  林砚迅速思考,婉言推脱道:“县尊有所不知,家父命小人有时间多研读《四书》、《五经》,待日后中举,再去研究那些经世实用之学,便将此类书籍尽数藏了起来,这藏来藏去,便丢失了大半。”
  王知县若有似无的笑了一下,他本是不会相信一个八岁孩子会找托词的,但面前站着的孩子,却不一定。
  谁知林砚又道:“如果堂尊真的想看,怕是要等上十天半月,方能写……方能找到。”
  王知县倒也不是强人所难的主,旋即便把话题岔了过去,询问他一些加固堤坝的方法,林砚对答如流,孟师爷拿出纸笔一一记录。
  待杂役引他出门,王知县望着他的背影出神。
  孟师爷叫了声“东翁”,伸手将方才记下的细则递给王知县看。
  “龙驹凤雏,前途未可限量啊。”王知县感叹一声。
  “但愿不要效仿方仲永、孔海北。”孟师爷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王知县反问。
  “倒不是这个意思。”孟师爷道:“这孩子似乎是无心科举的,年轻人不在四书五经上下功夫,纵有千般才华也无处施展。”
  王知县觉得有些讽刺,却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他蹉跎半生才取中二甲,眼前的孟师爷,胡子都白了还是个生员。
  “他毕竟还小呢,我瞧他父亲倒是中规中矩之人。”王知县道。
  “是,十六岁的廪生,当年在县里也是首屈一指,只可惜受家境拖累,蹉跎十载一直未能中举。”孟师爷道。
  “毕竟给县里解了燃眉之急,往后对林家尽量照拂吧。”王知县感慨过后,将手中细则还给孟师爷:“衙参的时候议一议,看能否施行。”
  孟师爷躬身应是。
  ---------------------------
  次日是王善斗殴案宣判的日子,衙门一早来人传林长世过堂问话。
  尽管明知道林长世不会受到牵连,长济依然放心不下,带这林砚,陪着长世一同前往县衙。
  王善被收监多日,看上去清瘦了不少,此刻跪在堂上等待判决,身后的百姓也在指指点点,细数他曾在街市上对街坊们的欺辱。
  王良站在人群中,既惭愧,又紧张,老母百病缠身,有关弟弟的所作所为他一贯是欺瞒着的,万一当堂宣判将王善发配到边远苦寒的地方去,他可如何向老母交代。
  刘员外已经撤回诉状,不再追究王善将幼子撞入水中的罪过,但并不等于衙门不追究王善当街斗殴的罪。最终宣判,依律杖六十,王知县当堂扔出一根火签。
  王良松了半口气,虽然难免皮肉之苦,至少人是留下来了。
  此时衙役们手执水火棍,已将王善叉了起来,开始行刑。
  这顿板子将王善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对宁江县的百姓来说简直大快人心。
  县衙大堂外围观的人群里,站着刘员外和一个锦衣华服的清秀少年,细细看去,少年耳垂尚有耳环痕迹,原来是个姑娘。
  她是刘员外唯一的女儿,闺名青筠。她随生母,生就一副好相貌,柳眉杏眼,润玉般的肌肤,配上一身男儿装束,倒显出三分英气三分俏皮来。
站内搜索: